中医藏象学中说到脾与胃相为表里,其中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在胃的左方。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是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胃则上接食管,下通小肠,主通降,以降为和,主要起到消化吸收的作用。食物的消化有赖于脾气的运化方可完成,故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若胃失通降,即影响食欲,致体内浊气在上而生痤疮、口臭等脾胃如果正常运转,则心肾相交,肺肝调和,阴阳平衡;而脾胃一旦受损,功能失常,就会内伤阳气,严重的还会因此而影响全身而患病。
脾胃不和的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与食后腹胀同时并见,脘腹胀痛甚或腹泻,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由于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故食欲减退与食后腹胀同时并见;因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见泄泻,甚则小腹胀坠、脱肛等。
主要症状脾胃不和的症状:
1、食欲减退、宝宝烦躁哭闹,易感冒发烧。
2、脾系症状,有口气、腹胀、大便或干或稀。
3、面色萎*发花。
4、夜眠欠安、脑袋出汗,爱趴着睡、睡时眼睛漏缝。
5、舌质偏红、舌苔白厚或厚腻,还可长时间地表现为地图舌。
6、皮肤粗糙、干燥、黯淡、皱纹、色素沉积甚至出现斑丘疹,一旦出现亚健康状态,治疗上调和脾胃,同样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脾胃功能失调,临床以食欲减退,食后腹胀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泄泻、便秘,以及西医的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脾胃共同主持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但性能上各有特点。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这种纳与化、升与降、润与燥,相辅相成对立统一。脾胃不和,即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失调。临床凡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调的原因,如饮食不节(洁)、思虑太过、劳累过度、误吐误下等均可导致脾胃不和证。
引起脾胃不和常见原因
一:暴饮暴食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纳和脾化。所谓“胃纳”,即胃主受纳,以摄取水谷食物之意;脾化,即脾主运化。正是我们这种特殊的功能,将饮食消化吸收,化生气血精微物质,输送到脏腑、组织、器官,以供它们活动之需。经常暴饮暴食,或吃大量难以消化的食物,甚至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过多摄入肥甘厚味,长此以往,使我们喘不过气来,不仅功能丧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而且会生痰、生湿、生水,将营养物质变成有害废物,伤及人体,发生肥胖、水肿、痰饮、泄泻、心悸、出血等种种病症。难怪金元时期的脾胃专家李东垣早就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二:寒凉冷饮
过度食纳我们深深体会到,一到夏季,工作量就明显增加。为什么呢?因为盛夏炎热,人们只注意防暑降温,全然不考虑我们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小孩,对冰糕、冰淇淋等各种冷饮,好像“家常便饭”一样;大人们也常常将冰镇啤酒、冰镇西瓜等当作“美味佳肴”,这些过多的生冷食品,都由我们来处理,也就难免力不从心了。虽然我们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但时间一长,加班加点的工作,即使是铁是钢,也会累倒的。须知,寒凉不仅伤脾,也能败胃。脾胃一败,饮食得不到消化,不仅发生胃寒恶心、脘腹胀满、纳食不香,而且水谷精微之营养物质得不到输送,于是会出现贫血、头晕、心悸、失眠、水肿、腹泻、咳嗽、痰白等诸多病症。只要你照照镜子,就会发现舌苔又白又腻。
三:偏食偏嗜
俗话有“食不厌杂,饮食以养胃气”之说。五味偏嗜过度,亦可损伤脾胃。诚如《内经》早就说过:“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可时下,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溺爱,饮食任其随意,烤肉串,酸牛奶,早也吃,晚也吃,肉不离口,饮料不离手,小小年纪,就形体肥胖,或骨瘦如柴,或贫血发生。还有些小孩,饮食特别怪异,专吃方便面,或果冻,或炸鸡块,或烧烤,吃来吃去,营养失衡了,发育减缓了,脾胃也弱了,个子不高了。不仅小孩是这样,有些成年人也是今天麻辣烫,明天火锅城,早晚都吃,天天如此,岂有不伤害我们之理。
四:饮食不洁
忧思太过饮食不洁,误食*物,尤易伤害脾胃。许多肠道疾病,如“菌痢”、“肠炎”、“腹泻”、“食物中*”等,多因饮食不洁,伤害脾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