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人体14种病万病总结
TUhjnbcbe - 2021/4/23 21:44:00
北京青春痘医院网站 http://pf.39.net/bdfyy/bdfrczy/index.html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气虚证

气虚,我认为最特异性的临床指征为“脉虚,舌淡(舌质淡嫩)”。

而“气短、乏力、神疲”等虚弱症状,其实也可以是因为水湿、上热、水气等实性元素导致,不能作为特异性临床指征。只能作为参考,也就是说只有在脉虚、舌淡的前提下,如下指征才是气虚的临床表现:

“脏腑机能衰退,故出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气短也经常因为水气上冲、或实热上冲导致;乏力也经常因为水湿之证导致)

“气虚而不能推动营血上荣,则头晕目眩”(头晕目眩有小柴胡汤证、苓桂术甘汤证等多种原因)

“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肤表,故为自汗”(自汗有多种可能,比如桂枝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白虎汤证等)。

“劳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动)则诸症加重”(这个症状也不具备特异性)

气陷,多是气虚的特殊表现,指气虚无力升举,而“中气”(脾气)下陷。

最特异性的临床指征为“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

至于其他的“体弱而瘦,气短疲乏,大便稀溏”等,皆为非特指指征,如下临床表现只可供参考。

阳气不升,则自觉气短、气坠、头晕眼花;

气陷而机体失却营精的充养,则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

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下趋,则见大便稀溏;

气陷无力升举,不能维持脏器正常位置,故觉脘腹坠胀,甚至出现内脏下垂(含脱肛、阴挺等)。

气不固,是气虚的特殊表现,指气虚失其“固摄”之能,不能固摄津液、血液、小便、大便、精液、胎元等,而出现自汗、小便、大便、经血、精液、胎元等不固或曰“脱散”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我认为,所谓不固,即属于“脱证”,而脱证,即包括气脱(即气不固),也包括津脱、还包括血脱,为了执简驭繁,不如把“脱”证单列。脱性为“动”、为虚,而常与气津血、寒热风相组合,所以,我把“虚脱证”和“虚风证”合并到一个类别,或许,这样更能说明脱证的本质,更加方便临床应用。比如:见到脱证和血虚组合在一起,则用补血的方法,就可以不治脱证而脱证自治;见到脱证和气虚组合在一起,则用补气的方法,就可以不治脱证而脱证自治。

气虚胎元不固,可导致滑胎、小产。

气不摄津则可表现为自汗,流涎;

气不摄精则见遗精、滑精、早泄;

气不摄血则可导致妇女崩漏及各种慢性出血;

气虚不能固摄二便,可表现为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大便滑脱失禁;

注意,教材所列“气不固”,其实可以细分为“气脱、津脱、血脱”等,往往并非单纯由于“气虚”之病机,也即并非单纯通过“补气”就能治疗,所以,“病体虚弱,面白、疲乏、气短”这些临床表现只供参考,而非特异指征。

教材所说气脱,特指“气虚”至极、“气不固”至极的危重情况,不属于本书讨论范畴,本书所论“气脱”,实际特指“脱证”中的“气脱”,也即教材中的“气不固”。顺便说一句,中医界的部分术语,颇有歧义,让很多人莫衷一是,甚至“鸡同鸭讲”。是时候了,该对传统术语之间错杂、交织的关系进行一番梳理和阐明了!

二、虚寒证(即通常所说狭义“阳虚”)

虚寒,也指狭义的“阳虚”,即通常所说“阳虚”。

虚寒(阳虚),较之“气虚”为重,出现虚寒证、寒饮证之特异指征。

我认为特异性的临床指征为“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舌淡(舌淡胖,苔白滑);大便稀薄;畏冷肢凉。”

其他教材常说的以下症状,特异性相对稍弱,可作为参考。

机体失却温煦,不能抵御阴寒之气,而寒从内生,于是出现畏冷肢凉、面色白光白

等症;

阳气不能蒸腾、气化水液,则见便溏(大便稀薄)、尿清(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等症;

阳虚水湿不化,则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和蒸腾津液上承,则可见渴喜热饮。

阳虚证易与气虚同存,即阳气亏虚证,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的表现。

教材所说亡阳,是指“阳虚”至极而脱的危重情况,不属于本书讨论范畴。

注意:有时可见“内虚寒,外似热”的现象,即真寒假热,又称之“虚阳浮越”“阴盛格阳”“戴阳”。

三、气滞证

教材中,对于气滞症状的描述通常更侧重“胀闷疼痛”,当然也提及“情志不舒”。实际临床中,气滞证以“情志不舒”更为多见,当然也有“胀闷或疼痛”。

我认为特异性的临床指征为“脉象多弦(注意:弦而有力,至少非“虚而无力”),舌象可无明显变化。症状不特定而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者症状特定为胀闷、胀痛、窜痛。”

对于症状特定的气滞,通常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出现),按之一般无形。气机不畅则痞胀,障碍不通则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胀痛、窜痛、攻痛),气得运行则症减(痛胀常随嗳气、肠鸣、矢气等而减轻)。

气闭证,隶属和“脱证(虚证)”相对应的“闭证(实证)”。因为寒热、痰风、气滞等多项辩证元素都可以导致闭证,所以,我把“气闭证”统一划归“实风[实闭]证”,对应的治疗方剂为《方剂学》的“开窍剂”(凉开、温开)。

四、实热证(即通常所说“阳盛”)

实热,也称为“火、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阳盛”(狭义阳实)。阳盛则热,只不过这个热是“实热”。

判断实热证,关键是和虚热证进行鉴别诊断。

实热证“脉洪、滑、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舌红或绛、苔*而干(苔*干燥或灰黑)”,而虚热证(阴虚)则“脉细数(偏于无力,至少非“有力”),舌红少津或少苔”。

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恶热,颜面色赤、胸腹灼热;

火性炎上,热扰心神,则见烦躁不安;

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

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饮,便秘、尿*(大便秘结,小便短*)等。

由火热所导致的病理变化,最常见者为伤津耗液,甚至亡阴;

火热迫血妄行可见各种出血(吐血、衄血);

火热使局部气血壅聚,灼血腐肉而形成痈肿脓疡;

火热炽盛可致肝风内动,则见抽搐、惊厥;

火热闭扰心神,则见神昏谵语等,其中不少为危重证候。

注意:有时可见“内实热,外似寒”的现象,即真热假寒,又称之“热深厥深”“阳盛格阴”。

最后,请注意一个“阳亢”证,这其实是阳气的实证,即“气滞”+“阳盛/实热”。不多叙述。

五、津虚证(即“燥”证,有时也可属“阴虚”)

津虚证,也称为“津液亏虚证”。津液亏虚也可属于广义“阴虚”的范畴,或者说,津虚证,特指“津虚无热”型广义阴虚,而狭义阴虚则特指“津虚有热”型广义阴虚。

津虚证以“脉细数无力、舌红(舌苔干燥)”为特异指征,也有“干燥不润”的特征。

津液亏少,不能充养、濡润脏器、组织、官窍,则见口渴欲饮水;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少而*;口、鼻、唇、舌、咽喉、皮肤、大便等“干燥”,甚至皮肤皲裂、脱屑,乃至枯瘪而乏弹性,眼球深陷等一派干燥少津的症状;

津液亏少,阳气偏旺,则有舌红、脉细数等症。

六、虚热证(即通常所说“阴虚”)

虚热,也指通常所说的“阴虚”(狭义阴虚)。指体内阴津(也称阴液)虚少无以制阳,则阳气偏旺而生内热。

判断虚热证,关键是和实热证进行鉴别诊断。

实热证“脉脉洪滑数有力,舌红或绛、苔*而干(苔*干燥或灰黑)”,而虚热证(阴虚)则“脉细数(偏于无力,至少非“有力”),舌红少津或少苔”。

我认为:虚热的特异性指征为:

五心烦热、低热、潮热,盗汗,颧红/两颧潮红,

虚热的非特异指征为:

口渴/口燥、咽干;便结、尿*(大便干结,小便短*)

七、血虚

血虚证,通常单独以“血虚”证而独立存在,有时也可属于广义“阴虚”的范畴。。

血虚证以“脉细无力、舌质淡白”为特异指征,也有“无血色而色淡白”的特征。

血液亏虚,脉络空虚,形体组织缺乏濡养荣润,则见颜面、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

颜色淡白等肌肤黏膜的颜色淡白(面色淡白或萎*);

血虚而脏器、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则见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心悸;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等;

血虚失养而心神不宁,故症见多梦,健忘,神疲等。

教材所说血脱,是指“血虚”至极而脱的危重情况,不属于本书讨论范畴。

八、津实

津实,又分为“湿水饮痰”。

湿、水、饮、痰均属于津液实,难以截然换份,但也有所差别:

“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等为主要表现;

“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

“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主要表现;

“痰”的质地稠浊而黏,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多停于肺,但可随气流窜全身,见症复杂,一般有吐痰多的主症。

1、湿证

脉濡缓或细,舌苔滑腻,“困重、酸楚、腻浊、痞闷(闷胀)”。

头昏沉如裹,嗜睡,面色晦垢,口腻不渴。妇女可见带下量多。大便稀,小便浑浊。

湿在表,湿郁于肤表,阻滞经气,以肢体困重、酸痛为主,或见皮肤湿疹、瘙痒,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有恶寒微热。

湿在里,湿邪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失调,以脘腹痞胀、胸闷脘痞,纳呆、恶心、便稀等为主。

暑证,为湿热组合之证,而且往往是夏月有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

、水证(也叫水停证)

水为“津实证”之质地清稀、流动性大者,脉濡(脉濡缓),舌淡胖,苔白滑。

水为有形之邪,水液输布失常而泛溢肌肤,故主症为头面、肢体甚或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易起,身体困重;

水液停聚腹腔,而成腹水,故见腹部膨隆,腹大痞胀,叩之音浊;

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而不泄,故见小便不利(短少);

3、饮证

饮为“津实证”之较痰清稀、较水浑浊者,脉弦或滑,苔滑(舌苔白滑)。

饮邪犯肺,肺失宣降,气道滞塞,则见胸部紧闷,咳吐清稀痰涎,或喉间哮鸣有声;

饮邪内阻,清阳不能上升,则见头目眩晕;

饮邪主要停积于胃肠、胸胁、心包、肺等身体的管腔部位。

饮邪停留于胃肠,阻滞气机,胃失和降,可见泛吐清水,脘腹痞胀,腹部水声辘辘,是为狭义的“痰饮”;

饮邪停于胸胁,阻碍气机,压迫肺脏,则有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等症,是为悬饮;

饮邪停于心包,阻遏心阳,阻滞气血运行,则见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等症,是为支饮;

饮邪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肢节疼重等,是为溢饮;

4、痰证

痰为“津实证”之质稠浊而黏者,脉滑、苔腻。

痰浊最易内停于肺,而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故痰证以咳吐痰多、痰质黏稠,胸闷等为基本表现。

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可见脘痞、纳呆、泛恶呕吐痰涎等症;

痰的流动性小而难以消散,故常凝积聚于某些局部而形成圆滑柔韧包块;

痰亦可随气升降,流窜全身,如痰蒙清窍,则头晕目眩;痰蒙心神则见神昏而喉中痰鸣、神乱而为癫、狂、痴、痫;痰泛于肌肤,则见形体肥胖;

附:“食证”(食积停滞)

食证,也成为食积停滞,或简称食积,以实为主,也有兼虚(或虚实结合)。

食证,虽然不属于津证类别,但和津证中的“痰证”比较接近,故把食证附录到“痰证”之后。

九、实寒(含实寒在血/血寒)

实寒证的特异指征为:“脉沉紧、弦紧,脉紧或迟,甚至脉伏,舌淡,苔白而润。”

下列指征可供参考。

寒邪遏制,阳气被郁,或阳气虚弱,阴寒内盛,形体失却温煦,故见恶寒、畏寒、肢凉、肢体厥冷、患部拘急冷痛、喜暖、踡卧、面色白甚或青等症;

寒不消水,津液未伤,故口不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苔白而润。

寒邪客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等症;

寒滞胃肠,使胃肠气机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等症。

十、血实

血实证,通常被称为血瘀证。

血瘀证的特异性指征,我认为应该是“脉涩(脉多细涩或结、代、无脉),舌现斑点(舌有紫色斑点、舌下络脉曲张),夜间痛甚,外伤、跌仆史。”

如下症状,也可供参考:

瘀血内积,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有刺痛、固定、拒按。

夜间阳气内藏,阴气用事,血行较缓,瘀滞益甚,故夜间痛增。

血液淤积不散而凝结成块,则见肿块紫暗(在体表者包块色青紫,腹内者触及质硬而推之不移)、出血紫暗成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

血不循经而溢出脉外,则见各种出血并反复不止,或妇女血崩、漏血。

血行障碍,气血不能濡养肌肤,则见皮肤干涩、肌肤甲错。

血行瘀滞,则血色变紫变黑,故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

脉络瘀阻,则见络脉显露、腹露青筋,皮肤出现丝状红缕、舌现斑点、脉涩。

十一、气逆实

气逆,是气证的特殊表现,以“呃逆、呕吐、咳喘”等气机失调、气上冲逆的症状。气逆,有实有虚。

胃气上逆:呃逆、嗳气、呕恶;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昏厥、呕血或咯血;肺气上逆:咳喘。

十二、气逆虚

气逆,是气证的特殊表现,以“呃逆、呕吐、咳喘”等气机失调、气上冲逆的症状。气逆有实有虚。

胃气上逆:呃逆、嗳气、呕恶;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昏厥、呕血或咯血;肺气上逆:咳喘。

十三、实风[实闭]

风证,符合“风之动、变”特征(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之证。

风证,有三种含义:

一是指动变在肤表,也称之为“表证”(方剂学对应“解表剂”)。

风邪袭表:肺卫失调,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则具有恶寒、发热、脉浮,汗出、恶风、脉浮缓、苔薄白等症;风邪犯肺:外邪易从肺系而入,风邪袭肺,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则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等症。

二是指动变在表和里之间的“肌肉、筋骨、关节、经络”而产生的“外风”(表证除外)。

风客肌肤:风邪侵袭肤腠,邪气与卫气搏击于肤表,则见皮肤瘙痒、风疹、湿疹、丘疹、佩雷、风团。

风邪中络:风邪或风*侵袭经络、肌肤,经气阻滞,肌肤麻痹,则可出现肌肤麻木、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症。

风邪着于肌肉、筋骨、关节所致的关节疼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

风胜行痹:风与寒湿合邪,侵袭筋骨关节,阻痹经络,则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

风水相搏:风邪侵犯肺卫,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则见突起面睑肢体浮肿。

风邪上犯头部所致的头痛、眩晕。

风*之邪,从破伤之处侵入所致之破伤风等。

如上表证和外风,均为实证而无虚证。而“内风”则有实证又有虚证。

三是动变在里,也称为“内风”,出现类似“风性动摇”的眩晕、振颤、四肢抽搐、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甚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风证在里,既包括实证(热盛、阳亢等产生“实风”),也包括虚证(阴虚、血虚等产生“虚风”)。

注意:因为“闭证”性质也有“动变”之性,而且也如同风证一样,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治疗的时候更多考虑治其所兼之性,比如,闭证与痰热证相兼,则“治痰治热,闭证自治”。所以,我把“实闭”证(气闭、痰闭、热闭、寒闭等),和“实风”证归为一个类别。

十四、虚风[虚脱]

风证在里,除有实证(热盛、阳亢等产生“实风”)外,也包括虚证(阴虚、血虚等产生“虚风”)。出现眩晕、振颤、四肢抽搐、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甚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风性动摇”之症。

注意:因为“脱证”性质也有“动变”之性,而且也如同风证一样,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治疗的时候更多考虑治其所兼之性,比如,风证与血证相兼,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所以,我把“虚脱”证(气脱、津脱、血脱),和“虚风”证归为一个类别。

[插记:行文至此,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中医诊断学”学术带头人、《中医诊断学》教材主编、湖南中医药大学朱文锋教授。我因为编辑出版朱文锋教授的学术著作,和朱老有过多次深入探讨,亦曾和朱老把酒畅饮共论“辩证与诊断”诸多细节。如今朱老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对中医诊断学的杰出贡献,使得他永远活在中医学人的心中。上述对于辩证要素阐释的文章中,有部分文字直接引用他所主编的《中医诊断学》教材,既是为了表示笔者对朱老的深情缅怀,也是为了让读者能够对比教材体系,看出我们的继承之处何在、发展之处何在。

让我们翻看大学教材,会发现上述“病性、病位(表里半、上中下、脏腑、经络)”的元素组合,已经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全部辩证要点,没有丝毫遗漏。

而且如上“病性、病位”的元素组合,也基本涵盖了各类辩证方法:八纲辩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六淫辩证(外之风寒暑湿燥火;内之风寒湿燥火)、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经络辩证,及六经辨证等主要辩证体系。

有极其细心的人可能会说:且慢,我发现你忽略了《中医诊断学》中的“暑、血寒、血热……”辩证元素,还忽略了《方剂学》中的“祛暑剂、安神剂、止血剂、驱虫剂……”?中医以“辩证”为特色,本书亦以“辩证”为纲领。暑证/祛暑剂可以合并到湿证、热证之中,血寒证乃是血实寒证和血瘀证的组合、血热证乃是实热(或兼虚热)证之出血症状。实际上,“出血症状”绝不能视为“出血证”,因为出血的原因很多,出血只是症状而非辩证。

同样,“安神剂”也针对的是一种症状,既有虚证,也有实证。笔者不建议放入辩证体系或方剂体系,而建议把类似“安神”“止血”等放入“中医内科学”中(当然,如果勉强划归辩证体系中,建议和“风剂”放入一类,神志不安,也可以视为“动、变”之证。)

其实,从“血瘀”开始,已经要考虑“证之来源”,是气虚而致血瘀,还是气滞而致血瘀,还是实寒而致血瘀,还是实热而致血瘀?……而到了“风证(实风、实闭;虚风、虚脱)”,则更是要侧重于“证之来源”,风证本身,已经并不重要的,或者说,风证本身,已无辩证意义,而只有症状意义。

文源:医品阁

精彩文章回顾

不用药瞬间治愈精神分裂症

饭前搓筷子,百病难近身!

江西汉墓竟出土年前的“虫草”

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

干祖望

刘力红:“四逆汤”背后隐藏的两种大法是什么?

章次公:温病难愈当护心阳

刘南燕

火郁发之:李士懋夫妇从医50余年后的深度思考和临床验证

乌梅丸治疗“冠心病”案

妙用升降法,组药成良方

两张活血方,临证用不同(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汤)

我是这样用中医治疗癌症的……

疾病的真相:为什么你的思想会创造出疾病,也能治好疾病?

搞懂了人体“三焦”,所有疑难杂症,都迎刃而解!

药味相反,却救了孩子的命!

真正读懂中医,一个实践者的思考!

个月减了18公斤,关键还是方证相应

赶紧保存:中成药大全表格(非常实用)

经方医案:酒客早搏高血压,浮白疗疾两未误

余浩:从因果报应角度看,生病是最好的药

很多病都是小时候埋下的,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体14种病万病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