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妊娠期或是分娩期,对于女性来说都会消耗大量的元气,因此,在产后进行及时的调理,让身体恢复元气是首要任务。
“坐月子”无疑是产后女性休养生息、恢复健康的最佳*金时期,产后妇女必须获得充分休息和营养,把月子坐好,才能恢复元气,更加亮眼美丽。
如果没有坐好月子的话,很容易造成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日后落下头疼、易疲劳、易衰老的后遗症。
产后护理12步,帮助新手月嫂看完后轻松上户!
1
伤口护理
产后必须及时注意感染的问题,皮肤的完整是保护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伤口局部的红、肿、热、痛绝对不可轻视,只要不适感持续未改善或者出现脓性分泌物时,医院检查。
除此之外,阴道大量出血或者排出多量血块也是不正常的情形,应尽速就医。
其次,为了促进伤口愈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2、避免疤痕产生
3、注重营养摄取
4、适度运动
5、身体清洁
6、勿提重物
2
饮食调养
荤素搭配,切忌一味大补。产妇生完孩子,胃、肾、脏等器官的功能还没能恢复,若在这时候就一味进补,对产妇的身体会造成一定的负担。
新妈妈们的食物在除了吃些鸡汤等进补食物外,还应包括蔬菜、水果等,从而营养均衡,同时促进消化,预防产后便秘。若担心蔬菜水果性凉,在烹饪蔬菜时加些姜丝,水果选择温性水果,如苹果。
产后的营养需要比妊娠期还要高,努力做到饭菜的高质量,食物品种多样化,软烂可口,并多吃些汤菜,做到干稀搭配、荤素搭配。
月子期间,产妇的饮食应做到少食多餐,一般以每日4~5餐为宜。另外产妇生产的时候失血较多,气血不足,需要补充大量的铁元素,来帮助造血,避免贫血。
3
产后胯部修护
生完孩子之后发现很多宝妈在一段时间内都不喜欢笑了,也不敢轻易打喷嚏了,这个时候要知道,并不是她们不想,而是可能因为不敢,一不小心的话就可能把自己的尿给笑出来或者打出来,这是因为宝妈的盆肌受损造成的。
对产妇来说,骨盆一旦呈现变形松懈会呈现尿失禁,内脏下垂,子宫掉落的情况,所以产后需对骨盆进行一些修正。
1、挑选一些合适的垫子。产妇要挑选一款软硬对比适中的垫子,在睡觉时采用侧卧或仰卧的办法睡觉,这么有利骨盆的康复。
2、要改正不良的坐姿,不能跷二郎腿。
3、多吃一些补钙的食物,加强骨质养分。
4、产妇后期在家要有意识地经常做缩宫运动,慢慢恢复盆底肌肉的收缩力。一段时间后失禁便会自行缓解、消失。
4
恶露观察
产后要注意恶露的排出,产后洗头千万不要让头部受寒,因为寒气会沿着人体十二正经之一的肝经运行,容易造成血凝,即恶露不易排出。
正常的恶露有些血腥味,但是不臭。一般情况下,大约在产后三周左右就干净了。
5
月子期间避免碰冷水
生孩子时产妇的骨缝都开了,是需要一段时间恢复的,如果月子期间碰冷水,凉气就会侵入骨缝,容易落下月子病。
坐月子期间之所以要避凉,是因为,产后新妈妈气血不足,元气亏损。这个时候因为风寒凉气容易入侵你的身体,造成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导致你产后身体疼痛。
坐月子期间避免接触冷水。有的妈妈还可能会忽略了使用冰箱可能带来的风险。如果你经常开启冰箱门,接触到冰箱里冒出的凉气,对你产后恢复也是有害无益。
6
个人卫生
传统认为产褥期不能洗澡、不能洗头,怕因此受风受凉留下病根。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合理的。
产妇在经过长时间的分娩,产生了大量的汗液。再加上“月子”里产妇的会阴部分泌物较多,所以个人卫生更需要注意。
每天应用温开水清洗外阴部。勤换会阴垫并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勤换内衣裤,预防妇科病。一般产后一周可以洗澡、洗头,但必须紧持擦浴,不能洗盆浴,以免洗澡用过的脏水灌入生殖道而引起感染。
洗头洗澡的时候,不妨用姜片煮成姜汤放温了再洗,有助于驱寒。洗完后快速擦干,穿好衣服再出来,小心不要着凉。头发没干之前不可睡觉,可用吹风机吹干。
产妇身体较虚弱,正处于调整中,对寒冷刺激较敏感。因此,切记要用温水刷牙,并在刷牙前最好先将牙刷用温水泡软,以防冷刺激对牙齿及齿龈刺激过大。
7
子宫恢复
刚生完孩子,新妈妈的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就投入到喂奶、换尿布、哄孩子睡觉的忙碌中去,白天劳累一天,晚上还要接着照顾宝宝,大脑和身体都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
子宫是通过韧带固定在盆腔中的,生产时韧带会扩张,因此有的妈妈会有韧带损伤,这样就会造成局部组织较弱,出现子宫轻微下垂,如果产后不注意预防和治疗,待年纪大了后就会真的出现子宫下垂了。
1、少抱婴儿,多卧床休息。除了喂奶的时候,其余时间少抱宝宝,多休息。
2、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对韧带的恢复也有一些帮助。
3、不要长时间站立。产后日常的活动可以正常进行,不必受到影响,但还是要注意不能过早提重物,不要长时间站立,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8
母乳喂养
虽然我们一直提倡母乳喂养,但在现实中,还是有不少妈妈的担心乳房下垂而拒绝母乳。
哺乳期的妈妈,乳腺的腺体进一步发育,乳房体积增大,喂奶时乳房里充满了乳汁,乳房就会呈现胀大的状态。
断奶时,乳腺腺体回缩,回缩速度大于皮肤回缩速度,从而导致皮肤以及韧带松弛,相应的乳房也会有一些松弛。
另外,有些妈妈在喂奶的时候没有按需哺乳,乳房一直处于涨奶的状态而又未缓解,回奶时妈妈的乳房的皮肤就会更加松弛。
如何缓解:
1、按需哺乳,勤排空乳房,避免涨奶;
2、佩戴宽松的哺乳胸罩;
3、产后积极进行恢复锻炼。
4、排残乳、疏通乳腺。
9
不要吹风受凉,但也不可穿盖太厚
产后阶段,身体的毛细孔全打开,容易受风寒,若产后未调理,后果虽未必立即发生,但日后难免有酸痛不适。体虚或平常就怕冷的产妇,应在风少流动处。
另外,产后怕冷且易流汗,要及时擦拭干净,适时更换衣服,室内温度保持在摄氏25~26度,不要让冷气或电扇直接对着头吹。
10
情绪不稳定
在生完孩子之后,新手妈妈的手忙脚乱、太过在意孩子、巨大的精神压力等,都会将妈妈推向负面情绪。会发现自己喜欢莫名的发脾气或者是突然就心情不好了,虽然说自己也不想这样,但是在生完孩子后真的就觉得自己是变了一个人,一点点事情就能让自己感觉不顺心或者说是想哭。
心情不快时,记得要及时发泄出来,与家人好好沟通。长期精神压抑,肯定会变成“*脸婆”的,产妇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一定的社交圈子,多与朋友、家人交流;积极的进行锻炼对改善情绪也有一定的帮助。
充分休息,才能拥有好心情,也有利乳汁分泌顺畅。自己心情不好或者上火了,宝宝喝了乳汁也跟着上火。所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紧张上火,把一些事情交给家人帮助处理。心态一定要放平稳。
11
及时塑型用束缚带
绝大多数妇女在怀孕之后,体形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身体发胖,腹部隆起,臀部变宽,大腿变粗了。产后进补过量,活动量减少,体形会变得更加臃肿。子宫呈三角形,宝宝生下之后,子宫腾空,内脏失去支撑,便会自然下垂。
因此,产后最好适当使用束缚带,为了不要让其他器官那么快的往下走,给肚子回缩的时间,达到调整体型的目的。
12
保证充足休息
生完孩子消耗了大量的体力,身体也需要一个恢复时间,新妈妈会感到非常疲惫,想睡觉,所以身体需要通过睡眠休息来恢复。但宝宝需要每隔一会儿醒来吃母乳,所以新妈妈每当刚睡熟,就被宝宝唤醒,几次下来,感觉非常糟糕。
新妈妈一定要努力做到其他事情尽量让家人协助,宝宝吃奶完毕睡着,自己什么都不要做什么都不去想,赶紧睡觉,同时休息好了乳汁也多。身体习惯了这个节奏,一点点会感觉舒服点。
—END—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这篇文章真的很有用,
请转发到朋友圈,分享给更多姐妹知道~
推荐阅读
1.老月嫂的23条坐月子经验,教你如何舒适的坐月子?2.盘点28个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值得收藏!
3.产后修复师工资高吗?学费贵吗?学不会怎么办?4.宝宝出生第一年!需要注意的61件事一定要知道!5.早产儿护理专题:出院回家后的喂养和护理技巧大全6.产妇开奶时间、按摩手法、误区,都为你总结了7.促生长、睡得香!0-3岁宝宝抚触操,手把手教您!8.顺产、剖腹产超全30天坐月子食谱,宝妈最爱吃,月嫂上户不愁!9.月嫂上户第一天必须做的十件事,做得好不被退单,还会快速得到雇主尊重!10.警惕!这些催乳偏方会让产妇奶水越来越少,真正的秘诀就6个字11.开奶的具体操作步骤:让奶水多起来的开奶十二法~点击"好看"可以让更多姐妹看到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疾病查询、健康指导、养生经典、有病不求人
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也就是说,人体的精明活动,完全是靠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来维持。若有病变,则会出现“头颈低垂,不能抬起,两目凹陷无光”的精衰神乱之象。
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人体之重要十二经脉和四十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汇聚于头部。头顶中央(即前发际后5寸与后发际前7寸处)有百会、四神聪、上星、头维穴,项后枕骨一带有风池、哑门、医明、玉枕、翳风穴,两鬃有太阳、率谷穴,额前还有印堂穴。
如以梳子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针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将会起到疏通十二经脉,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调节大脑神经功能,增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增强记忆力,醒脑提神,还能消除各种劳累疲倦、失眠烦躁、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以及聪耳明目等多种作用,甚至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为此,有人主张“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后梳一回,中午休息后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两分钟梳60-次为宜。
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梳头,就会感到头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发变黑,食欲增加。由此可见,勤梳头的确是一种保养人体精、气、神的最简单经济的长寿保健方法。
二、脚称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脚部乃“三阴交之始,三阳交之终”,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有26块骨,19块肌肉,33个关节,50多条韧带,50多万条血管,4万多个汗腺……祖国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布满了相关全身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主要薄弱环节,容易遭受寒湿邪气的侵袭,可见人体健康与否,和脚部健康关系极大,所以脚部的保健就比其它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历代医学家认为,脚部保健并对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涌泉穴(即脚心中央凹陷处)。针炙经典文献《灵枢·本输》说:“涌泉属足少阴肾经”,“肾出于涌泉”。意思是说,肾经之经气犹如水井中泉水一样,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涌出,长期不断,经常以热水浸泡后搓此穴,既可以温补肾经,益精填髓,舒筋活络,平衡阴阳,又可以舒通心肾,滋生肾水,抑制肾脏虚火,排泄体内*素杂物;
既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御寒暖体,缓解肌肉紧张,消除各种疲劳,又可以舒肝明目,清肺理气,祛风湿,助消化,通大便,止泻痢;同时,还能治疗头顶痛、疝气、肾炎、性功能衰退、小儿惊风、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心悸、咽喉肿痛、脚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几十种疾病。正因为如此,涌泉穴才被中外医学权威誉为“健身之穴”。
三、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唾液,即口水,呈半透明液体状。《辞海》解释说:“唾液腺分泌的液体和口腔壁上的许多小腺所分泌的粘液,在口腔里混合在一起成为唾液。”正常成人每天分泌唾液达1-1。5升。据化验分析:唾液中含有水分、酵素、尿素、维生素B、蛋白质(粘蛋白、球蛋白)、有机物、氨基酸、硫氰酸盐、碱性离子和钠、钾、镁、钙以及淀粉酶、麦芽糖酶、磷酸脂酶、溶菌酶、过氧化物酶等物质。
中医理论认为: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脏,进肾经,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总结了“津常咽”的养生秘诀。
现代医学认为: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软化收缩血管,溶解细菌,灭杀微生物,健齿强肾,抗病*,助消化等功能。近年来,美国学者发现唾液含有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和皮肤表皮细胞生长的“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日本食品研究所发现“唾液可以消除从氧气和食物中产生的对人体十分有害的自由基”,最为可贵的是,唾液还有很强的防癌效果。
致癌作用很强的*曲*素和3,4--苯并比及亚硝酸盐与唾液接触30秒后就会消失,并建议“每口饭最好咀嚼30次”。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学者把它誉为:“华池神水”、“金浆”、“金津”、“玉液”、“玉泉”、“甘露”、“清洁剂”、“天然抗癌剂”等。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并非侈谈。
四、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法,俗称“叩天钟”。清朝尤乘的《寿世青编》说:“齿为筋骨之余,宜常叩击,使筋骨活动,心神清爽……”中医经典《类经》说:“肾主骨,齿者骨之余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生骨髓,肾气实,齿更发长。”也就是说:人体骨骼体质有赖于骨髓的营养,而骨髓则为先天之本肾精所化生。
肾精衰少,则不能充养骨髓,代表“肾之标,骨之本”的齿就会生长迟缓,新陈代谢功能低下,或松动,或质蚀,或病变,或脱落……现代医学也认为,经常叩齿,不仅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局部气血运行和经络畅通,保持并增强咬肌和牙齿根基部的整体机能,还能延缓老年性机体萎缩带来的凹脸瘪嘴状。
最为可贵的是,经常叩齿还能十分有效地增强牙周粘膜组织纤维结构的坚韧性,提高牙齿抗龋能力和咀嚼功能,促进口腔、牙床、牙龈和整个牙齿的血液循环,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改善并及时充盈其中组织营养,增强牙齿的抗病抗菌能力,从而使牙齿变得更加坚固,整齐洁白,丰润光泽。
民谚“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就是这个意思。具体做法是: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先叩臼牙,再叩门牙;轻重交替,节奏有致。终结时,再辅以“赤龙(舌头)搅海,漱津匀吞”法则会使效果更佳。
五、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全身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认为:人体的先天之本在于肾。而肾元的强健却与双耳息息相关,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中医经典《灵枢·口问》、《灵枢·脉度》、《寿世青编》、《外台必要》等书也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气通于耳”、“肾开窍于耳”、“一身之气贯于耳”的说法。显然,古人无非是在强调肾耳合一,互为作用;肾主内,耳主外;耳为肾惟一之上外窍,耳健则肾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绣针坠地能闻其声。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从头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右耳)。此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辅以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则更能强身健体,敷养肾元。现代医学认为:耳朵上的49个穴位和各部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把它形容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
临床实践证明:采用扯、拉、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实际上就等于对双耳进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针灸性治疗。如果长期不间断,除了具有良性震荡体位、反馈激发活气、疏通十二经脉、加快血液循环、调理五脏六腑、健脾胃、补肾元和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强新陈代谢等功能外,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胆道的通畅,防止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增强免疫力,调节肝脏抗病*的能力,对肝炎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延年益寿的奇效。
六、夫妻之间互捶背,解疲强身又防癌捶背是古老而又立竿见影的健身方法,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记载:“既而握指细擂,如似团絮相触状,体畅而不可言;擂至腰,口目皆慵;至股,则沉沉睡去矣。”
背部有数十个重要穴位,捶背刺激穴位可反射性地刺激神经系统,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其功能一是舒经活络,使血液通利,肌肉放松,有利于防治腰酸背痛及腰肌劳损;二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机能。白日捶背使人头清目明,精神振奋;睡前捶背可安心宁神,催人入睡,对防治失眠有较好效果;三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癌。日本学者早就发现,经常捶背可以促进脑腺肽的分泌,而脑腺肽具有很强的抗病*、抗*素和抑制细胞变异的作用,因此可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力和防癌抗癌。
捶背通常有拍法和击法两种。拍法,即用虚掌拍打;击法,即用虚拳拍打。虚,意即轻。手法要协调均匀,着力富有弹性,每天一次即可,每次捶背50-60下。为方便起见,捶背最好在夫妻间进行,每晚睡前,互相捶拍,双方收益。
七、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裨神元揉腹,即用手来回搓擦“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内脏”的一种养生保健法。祖国医学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官城,阴阳源”。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说:由于劳役过度致脾胃失之健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短其滋养,形成内伤。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也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认为脾胃居中,喷灌四方,为心、肺、肝、肾四脏的给养源,负责主运化水谷精微和统摄精血神液来充养敷布全身,令五脏六腑常壮无恙。通过揉腹,既可以调理脾胃。通和气血,培补神元,又可以“通和上下,分珲阴阳;去旧生新,清脾化痰;敷养肾精,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伤之百症。”
现代医学证实:揉腹既有强健脾胃、胃肠和腹壁肌,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包括淋巴液循环和胃肠蠕动加快的功能,还有治疗中老年性便秘、胃肠溃疡、周期性失眠、前列腺炎、肾炎、疝气、遗精、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的疗效。尤其难得的是,揉腹还能促进腹壁脂肪的自行收缩和消减,是行之有效的“减肥法宝”。
揉腹之法,以《延年九转法》介绍为宜:先用右手大鱼际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揉摸次,然后下移至肚脐周围揉摸次,再用左手全掌揉摸全腹次,最后逆向重复一遍。或者沿腹部四周,从右下开始向上,继之向左,再从左上向下,顺向揉摸。揉摸次数可因人而异,不必拘泥。由于腹藏五脏,经络甚多,除饱食或空腹不宜施行外,凡腹部患有炎症、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腹痛、内脏恶性肿瘤等最好不揉腹。
八、消瘦健美助血运,勤伸懒腰效最高有句带有贬意的民谚叫“懒人伸懒腰”,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偏见。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散脊柱的自我锻炼。唐朝孙思邈说得好:“血不运则百病生。”意思是说:如果人体的血液循环状态不好,甚至不能为各部位正常提供所需营养物质,就会出现“精衰、气竭、神乱”病象。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血液循环是靠心脏和肌肉的收缩来完成的,尤其是离心脏较远的静脉血管,就更要靠肌肉的收缩来加速血液流回心脏。由于伸懒腰时,人体会自然形成双手上举、肋骨上拉、胸腔扩大,使膈肌活动加强,形成深呼吸姿态,以此牵动全身,并引发大部分肌肉收缩,并将淤积血液赶回心脏,从而达到加速周身血液循环的目的。
“懒人伸懒腰”的好处是:能使颈部血管舒畅地把血液输送到大脑。大脑得到充分的营养,疲劳消除,从而精神振奋;能使全身神经肌肉得以舒展,促进机体平衡;能增加吸氧量,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能消除腰肌过度紧张,并防止腰肌劳损,而且能及时纠正脊柱过度向前弯曲,保持健美体型。
九、合谷内关足三里,日按一遍健全身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为“足阳明胃经”主穴,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能从X线钡餐透视中清楚地观察到胃肠蠕动变得有力而规律;
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并可增强大脑工作能力,改善心功能;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内分泌激素含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胃痛、呕吐、便秘、腹泻、肝炎、胆囊炎及高血压、下腹疼痛、瘫痪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桡侧。
主治头痛、面瘫、五官疾病及高热抽搐等。内关为“足厥阴心包经”要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悸、高血压、癫痫、哮喘、胃痛、恶心、呕吐等。
足三里、合谷、内关为历代医家强身治病之三大要穴。近年来,我国学者发现,对此三穴进行按摩,对全身的神经、肌肉、组织、器官可起到显著的兴奋作用,有病则治病,无病则强身,其效果为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无法比拟。具体方法是每天定时用大拇指或中指分别按压足三里、合谷、内关穴一次,每穴每次按压5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
十、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谷道,俗称肛门。撮,即收(提)缩也。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极为推崇此法,他在《枕中方》一书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要间歇性地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现代医学也认为:包括大肠在内的肛门及周围的提肛肌和肛门括约肌至少每天要间歇收(提)缩一百次,每次约1—2分钟。
如大便后,要及时做提肛运动,并将提肛时间延长到2—3分钟。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排便的肛门外括约肌功能的快速恢复,又能相以预防外括约肌破损而引起大便失禁等疾症。据研究,日撮谷道一百遍,最大的作用在于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防治静脉淤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痔、外痔、肛裂、脱肛、肛门湿疹、便秘、慢性肠炎等,同时对治疗和预防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肛周炎症、肛周皮肤损伤等慢性疾病有显著效果。
撮谷道的具体做法古人概括为“吸、舔、撮、阉”四字诀。即“放松全身,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配合收气,舌舔上腭,向上收提肛门,稍闭气,然后慢呼,全身放松。”
综上所述,各种健身方法都不受时间、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您能否付诸实施,并持之以恒。愿此十诀能助您青春常驻、身轻体健、延年益寿。
·END·
审核:卢药师
编辑:三七小妹
返回主页面回复下列任意关键词
即可查看相应文章
背诊
面诊
舌诊
汗诊
目诊
辩证
刮痧
拔罐
艾灸
点穴
足疗
打坐
拍打
拉筋
青筋
指甲
痘痘
结石
肝硬化
家居风水
三伏贴
醋泡蛋
妙招
测试
冬病夏治
自己能治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