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第二节痔
TUhjnbcbe - 2021/3/30 12:34:00
白癜风有没有忌口的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901011.html

第二节痔

痔是发生于肛管处的常见疾病。临床上根据发病部位、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又将其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一、内痔

内痔是由齿线以上静脉丛迂曲扩张、纤维支持组织松弛断裂所致肛垫下移而形成病理性肥大的柔软团块。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又称为母痔。其余部位发生的内痔,称为子痔。临床以便血、脱出为主要表现。

1.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本病发生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是十分明确,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和观察发现影响因素有:①解剖因素:肛门直肠位于人体躯干最下部,其血管及其分支压力增大,血管曲张,加之地心引力的作用,影响了肛门直肠血液回流;痔静脉无瓣膜,容易受粪块挤压,影响肛门周围的血液回流。②感染因素:痔静脉丛的血管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可导致部分血管壁纤维化、脆化、变薄,使得局部静脉曲张。③排便因素:粪便不易排空,对直肠下段、肛管部产生较大的压力,使血管受压;排便次数过多,腹压增加,肛门直肠静脉回流障碍。

此外,还有饮食因素、遗传因素、妊娠和分娩、慢性疾病、职业和年龄等。

(2)发病机理:目前对于本病的发病机理仍不明确,主要的学说有:①静脉曲张学说:认为与人体直立、痔静脉缺少瓣膜、括约肌痉挛及粪便嵌塞等有关,导致肛门直肠静脉回流障碍,痔静脉曲张,而形成痔。②血管增生学说:一般认为齿线以上的黏膜下组织含有大量的窦状血管、平滑肌、弹力纤维和结缔组织等,组成直肠海绵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增生、肥大,而形成痔。③肛垫下移学说:齿线以上的黏膜及黏膜下存在着静脉丛、Treitze肌、结缔组织,统称为“肛垫”,是正常的解剖组织。当“肛垫”增生、肥大,或因肛门直肠壁的支持固定功能发生改变而松弛,或肛门括约肌的紧张度发生改变使得肛垫向下移位而成本病。④肛管狭窄学说:认为纤维带收缩造成肛管狭窄,致使粪便通过时括约肌不能完全松弛,粪便只能在压力下被挤出,致使痔静脉丛在纤维带与粪块之间受到挤压,血液回流障碍,久之引起痔静脉迂曲扩张而成痔。

关于痔发病机制,除了以上四种学说外,常见的还有感染学说、痔静脉泵功能下降学说、痔动脉分布学说、压力梯度学说、痔疝形成学说等。目前对内痔的发病机制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各学说均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痔组织的病理变化,但都没有反应痔的全貌,痔或许是一种多病因和多发病机制的疾病。

2.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痔形成的原因与饮食不节、腹泻便秘、久坐久立、妊娠分娩、房劳过度、六淫外侵、情志失调、父母遗传、脏腑虚弱等有关,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风燥湿热下迫,瘀阻魄门,瘀血浊气,结滞不散,久则筋脉横解而成痔。

内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便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1.便血是内痔最主要的症状。早期内痔以便血为主,晚期内痔因痔黏膜表面纤维化加重,便血反而减少。便血可发生于排便的全过程。血色鲜红量少者,仅大便带血丝;量多者可见滴血或喷血,便血量多或时间久者可继发贫血。

2.脱出是内痔发展的中晚期的主要表现。可在排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回纳,或需手托后方能回纳。甚者在活动、久立、咳嗽时也可脱出,有时脱出后用手不能托回肛内,成为嵌顿痔。

3肛周潮湿、瘙痒痔核反复脱出,肛门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溢出肛外,故自觉肛门潮湿;分泌物长期刺激肛周皮肤易发生湿疹,导致瘙痒不适。

4.疼痛单纯内痔无痛,如内痔嵌顿,发生水肿、感染或血栓形成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

Ⅰ、Ⅱ期内痔肛门指诊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期内痔,肛门指诊于齿线上可触及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的黏膜隆起,截石位3、7、11点的黏膜隆起处深部可及明显的动脉搏动;肛门镜检查可见齿线上3、7、11点处或其他钟点位置黏膜隆起,呈粉红色或暗红色,直径超过两个钟点位置,痔核较大时随肛门镜的退出而脱出肛门外,或可见黏膜表面糜烂。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值如果下降,多为长期便血所致。

1.诊断内痔根据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4期(见表23-3):

表23-3内痔的分期

2.鉴别诊断

(1)直肠息肉:多见于儿童,脱出息肉一般为单个,头圆而有长蒂,表面光滑,质较痔核稍硬,活动度大,容易出血,但多无射血、滴血现象。

(2)肛乳头肥大:呈锥形或锤状,灰白色,表面为上皮,一般无便血,常有疼痛或肛门坠胀,过度肥大者便后可脱出肛门外。

(3)直肠脱垂: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环状脱出,有螺旋状皱褶,表面光滑,无静脉曲张,一般不出血,脱出后有黏液分泌。

(4)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粪便中混有脓血、黏液、腐臭的分泌物,大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晚期大便变细。指检常可触及菜花状肿物或凸凹不平的溃疡,质地坚硬,不能推动,触之易出血。

(5)下消化道出血: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大肠血管瘤、憩室病、家族性息肉病等常有不同程度的便血,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结肠低张力双重对比造影对诊断有意义,对炎症性肠病、肿瘤性疾病需要病理学检查方能确诊。

(6)肛裂:便鲜血,量较少,肛门疼痛剧烈,呈周期性,多伴有便秘,局部检查可见6点或12点处肛管有梭形裂口。

1.西药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含有角菜酸黏膜修复保护和润滑成分的栓剂、乳膏对痔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含有类固醇衍生物的药物可在急性期缓解症状,但不应长期和预防性使用。

(2)全身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静脉增强剂,如微粒化纯化的*酮成分、草木犀流浸液片、银杏叶萃取物等,可减轻内痔急性期症状,但数种静脉增强剂合用无明显优越性;还有抗炎镇痛药,能有效缓解内痔嵌顿所导致的疼痛。

2.手术治疗

(1)注射疗法

①适应证:Ⅰ、Ⅱ、Ⅲ期内痔,内痔兼有贫血者,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②禁忌证:外痔;内痔伴肛门周围急、慢性炎症或腹泻;内痔伴有严重肺结核或高血压、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因腹腔肿瘤引起的内痔和临产期孕妇。

③常用药物:4%~6%明矾液、消痔灵(硬化萎缩剂)等。

④操作方法:局部麻醉消*后,在肛门镜下或将痔核暴露于肛外,检查内痔的部位、数目,并做直肠指检,确定母痔区有无动脉搏动。黏膜消*后用不同浓度的消痔灵液分4步注射:第一步为痔核上方的痔上动脉区注射,用1∶1浓度注射1~2mL。第二步为痔黏膜下层注射,用1∶1浓度在痔核中部进针,刺入黏膜下层后行扇形注射,使药液尽量充满黏膜下层血管丛中。注入药量多少的标志以痔核弥漫肿胀为度,一般为3~5mL。第三步为痔核黏膜固有层注射,当第二步注射完毕后,缓慢退针,多数病例有落空感,可作为针尖退到黏膜肌板上的标志,注药后黏膜呈水泡状,一般注射1~2mL。第四步为窦状静脉区注射,用1∶1浓度的药液在齿线上0.1cm处进针,刺入痔体的斜上方0.5~1cm呈扇形注射,一般注药1~3mL,1次注射总量15~30mL。注射完毕,肛内放入凡士林纱布条,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本疗法是目前治疗内痔较好的注射方法。

⑤注意事项:注射时必须注意严格消*,每次注射都须消*。必须用5号针头进行注射,否则针孔过大,进针处容易出血。注射药液宜缓慢进行,进针的针头勿向各方乱刺,以免过多地损伤痔内血管,引起出血,致使痔核肿大,增加局部的液体渗出,延长痔核的枯脱时间。勿将药液注入外痔区,或注射位置过低使药液向肛管扩散,造成肛门周围水肿和疼痛。操作时应先注射小的痔核,再注射大的痔核,以免小痔核被大痔核挤压、遮盖,从而遗漏或增加操作困难。7天左右为痔核脱落时期,防止便秘努挣撕脱痔核而引起大出血。

(2)结扎疗法:关于痔结扎疗法,早在《太平圣惠方》中就有记载:“用蜘蛛丝,缠系痔鼠乳头,不觉自落。”目前是用丝线或药制丝线缠扎在痔核的根部,阻断了痔核的气血流通,使痔核坏死脱落,创面经修复而愈的治疗方法。

①适应证:Ⅱ~Ⅳ期内痔,对纤维型内痔更为适宜。

②禁忌证:肛门周围有急性脓肿或湿疮者;内痔伴有痢疾或腹泻患者;因腹腔肿瘤引起的内痔患者;内痔伴有严重肺结核、高血压、肝脏、肾脏疾患或血液病患者;临产期孕妇。

③操作方法:局麻或腰俞穴位麻醉后消*肛管及直肠下段,再用双手示指进行扩肛,使痔核暴露,用弯血管钳夹住痔核基底部,用丝线于钳下结扎或进行“8”字形贯穿缝扎。结扎完毕后,用弯血管钳挤压被结扎的痔核,在结扎线上方0.5cm切除痔核,再将痔核送回肛内,并用红油膏少许涂入肛内,用纱布橡皮膏固定。

④注意事项:结扎内痔时,先结扎小的痔核,后结扎大的痔核。缝针贯穿痔核基底时,不可穿入肌层,否则结扎后可引起肌层坏死,或并发肛周脓肿。结扎紧线时,夹住痔的止血钳要随紧线缓慢放松退出。同时结扎多个痔核时,应避免在同一平面,导致肛门狭窄。结扎术后当天不宜大便,若便后痔核脱出,应立即将痔核送回肛内,以免发生水肿,加重疼痛反应。在结扎后的7天左右,为痔核脱落阶段,嘱患者减少活动,大便时不宜用力努挣,以避免大出血。

(3)器械治疗

①胶圈套扎法:是通过套扎器或双钳将小乳胶圈套扎在痔核基底部,利用胶圈较强的弹力阻止血液循环,致使痔核缺血、坏死、脱落,从而治愈内痔。

适应证:Ⅱ~Ⅳ期内痔及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禁忌证:肛门周围有急性脓肿或湿疮者;内痔伴有痢疾或腹泻患者;因腹腔肿瘤引起的内痔患者;内痔伴有严重肺结核、高血压、肝肾疾患或血液病患者;临产期孕妇。

操作方法:套扎器套扎法:让患者排便后,取膝胸位或侧卧位。先做直肠指检以排除其他病变。插入肛门镜,显露齿状线和内痔,检查痔核位置与数目,选定套扎部位,痔核区域消*。将负压吸引接头与外源负压抽吸系统相接,并确定负压释放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经肛门镜置入枪管并对准痔核,在负压抽吸下将组织目标吸入枪管,当负压值到达0.08~0.1MPa时转动棘轮,直至弹力线环套释放。如果是4代套扎器,再转动推线管释放轮到相适应的位置后弹出推线管后,助手帮助持枪,术者左手持推线管,右手捏紧弹力线尾部并用力对抗牵引,收紧弹力线前段环套,确认弹力线环套收紧后,术者接过套扎器,打开负压释放开关,释放被套组织。稍往后抽拉推线管,露出弹力线前端,于打结处剪断,留下长4~5mm。

注意事项:先套扎小的痔核,再套扎大的痔核,以免遗漏小痔。可在套扎痔中注入硬化剂,防止脱落和出血。同时套扎多个痔核时,应避免在同一平面,导致肛门狭窄。在套扎后的7天左右,为痔核脱落阶段,嘱患者减少活动,大便时不宜用力努挣,以避免大出血。

②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术)

适应证:以脱出为主要症状的内痔,尤以环形脱出内痔为宜。

禁忌证:肛管严重狭窄、直肠黏膜严重纤维化、以外痔为主的混合痔和肛门失禁,余同其他手术禁忌证。

手术方法:麻醉并适当扩肛后放入扩张器,于齿线上3~4cm黏膜下缝一荷包,放置痔疮吻合器钉头,收紧荷包线,旋紧吻合器并击发后环形切除痔上黏膜。

③吻合器痔上黏膜部分切除钉合术(TST术)

适应证:同PPH术。

禁忌证:同PPH术。

手术方法:麻醉并适当扩肛后,根据痔体的大小和位置选择不同的扩张器型号,放入扩张器,于齿线上2.5~3cm部分黏膜下缝N个荷包,放置痔疮吻合器钉头,收紧荷包线,旋紧吻合器并击发后,部分切除痔上黏膜。

④多普勒引导下的痔动脉结扎术

利用多普勒专用探头,于齿状线上方2~3cm探测到痔上方的动脉,直接进行结扎,阻断痔的血液供应,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适用于Ⅱ~Ⅳ期内痔。

⑤物理治疗:包括激光治疗、冷冻疗法、直流电疗法和铜离子电化学疗法、微波热凝疗法、红外线凝固治疗等。主要适应证为Ⅰ、Ⅱ、Ⅲ期内痔。主要并发症有出血、水肿、创面愈合延迟及感染等。

(4)手术后的常见反应及处理方法

①疼痛:手术后用1%盐酸普鲁卡因10mL在中髎或下髎穴封闭(每侧5mL),或口服止痛片,必要时肌注苯巴比妥钠0.1g或盐酸哌替啶50~mg。

②小便困难:首先应消除患者精神紧张;下腹部热敷或针刺三阴交、关元、中极等穴,留针15~30分钟;或用1%盐酸普鲁卡因10mL长强穴封闭;肌注新斯的明1mg;因肛门敷料过多或压迫过紧引起者,可适当放松敷料;必要时采用导尿术。

③出血:内痔结扎不牢而脱落,或内痔枯萎脱落时可出现创面出血,甚至小动脉出血。对于创面渗血,可用凡士林纱布条填塞压迫,或用桃花散外敷;至于小动脉出血,必须显露出血点,进行缝合结扎,彻底止血;如出血过多,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者,给予快速补液、输血、抗休克。

④发热:一般因组织坏死、吸收而引起的发热不超过38℃,除加强观察外,无需特殊处理。局部感染引起的可应用清热解*药或抗生素等。

⑤水肿:以朴硝30g煎水熏洗,每日1~2次,或用1∶高锰酸钾溶液做热水坐浴后,外敷消痔膏,也可用热水袋外敷。

⑥肛门直肠狭窄:由于痔术后有肛门狭窄的可能,手术时应注意保留肛管皮肤。治疗措施包括扩肛和肛管成形术。

⑦肛门失禁:过度扩肛、肛管括约肌损伤、内括约肌切开等治疗易发生肛门失禁。患者原有肛管功能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产科创伤、神经疾患等疾病时,可增加肛门失禁发生的危险。

⑧其他并发症:手术创面延迟愈合、直肠黏膜外翻、肛周皮赘、感染等并发症,需注意防治。

3.辨证治疗

(1)风伤肠络证

证候:大便带血、滴血或射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舌红、苔*,脉浮数。

治法:凉血祛风。

方药:凉血地*汤加减。

(2)湿热下注证

证候: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便干或溏,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

方药:槐花散加减。

(3)气滞血瘀证

证候: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消肿。

方药:活血散瘀汤。

(4)脾虚气陷证

证候: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4.中医外治

(1)熏洗法:以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用毛巾蘸药液做湿热敷,具有活血止痛、收敛消肿等作用,常用五倍子汤、苦参汤等。

(2)外敷法:将药物敷于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祛腐生肌等作用。应根据不同症状选用油膏、散剂,如消痔膏、五倍子散等。

(3)塞药法:将药物制成栓剂,塞入肛内,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如痔疮栓。

(4)枯痔法:即以药物如枯痔散、灰皂散敷于Ⅱ、Ⅲ期能脱出肛外的内痔痔核的表面,具有强腐蚀作用,能使痔核干枯坏死,达到痔核脱落痊愈的目的。此法目前已少采用。

(1)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防止便秘,蹲厕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肛门部瘀血。

(2)注意饮食卫生,多喝开水,多食蔬菜,少食辛辣食物。

(3)避免久坐久立,进行适当的活动或定时做提肛运动。

(4)发生内痔应及时诊疗,防止进一步发展。

二、外痔

外痔位于齿线以下,根据其病理变化分为炎性外痔、血栓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和静脉曲张性外痔。外痔表面盖以皮肤,以疼痛和有异物感为主要症状。

1.西医病因病理西医学认为,外痔多由于局部的感染、损伤等因素导致肛缘皮肤皱襞发炎,或肛缘皮下静脉破裂,血液凝结,血栓淤滞,引致肛缘皮肤结缔组织增生、肥大,或由各种原因导致痔下静脉丛迂曲扩张所形成的肿块。

2.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湿、热、瘀有关,使得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筋脉阻滞,日久瘀结不散所致。局部气血瘀滞,肠道气机不畅,不通则痛,且湿性重着,常犯于下,湿热蕴阻肛门,经络阻滞,瘀结不散而发本病,或年高、体弱多病者,脾胃功能失常,中气不足,脾虚气陷,无力摄纳,而致肛门坠胀,肿物难以消退。

1.炎性外痔肛门部皮赘红肿隆起,痒热灼痛,行走或排便时加重。检查时可见肛门部皮赘或皱襞红肿充血,甚至鲜红发亮,皮肤纹理变浅或消失,触痛明显,可有少量分泌物。

2.血栓外痔肛缘皮下忽起一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疼痛,排便或活动后加重。肿块位置比较表浅多于皮下,色紫暗,稍硬,界限清楚,可移动,触痛明显。单发而且肿块小者,3天后疼痛减轻,并逐渐吸收;多发而且肿块大者则难以吸收。若渗血广泛,皮肤张力较大者,可以溃破,出血不止,甚则偶有感染化脓者。

3.结缔组织外痔一般无明显不适感,或仅有轻微异物感。检查时可见肛缘存在散在的、鸡冠状、环状或不规则形状的皮赘,表皮皱褶增多、变深,常伴色素沉着,触之柔软无疼痛。在女性患者,结缔组织外痔常见于肛门前位;肛裂伴发的结缔组织外痔多位于肛门前后正中位。

4.静脉曲张性外痔无明显不适或仅有肛门坠胀不适。检查时可见肛门截石位3、7、11点有柔软的半圆形隆起,表皮较松弛,隆起可在排便时、久蹲久立后出现或增大,卧床休息后缩小,有弹性,无触痛。

可通过局部望诊、指诊等检查确诊。

1.诊断

(1)炎性外痔:肛门疼痛,肛缘皮肤肿胀,色泽潮红光亮,触之疼痛明显,有弹性而无硬结。

(2)血栓性外痔:肛缘突发性隆起肿块,疼痛明显并呈持续性,皮肤表面可现紫色暗斑,皮下可触及硬结。

(3)结缔组织性外痔:临床以异物感为主要症状,肛缘皮肤增生状如皮赘,形态不规则。

(4)静脉曲张性外痔:皮肤表面可见迂曲扩张的血管团,质地柔软,无压痛,便时加重,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

2.鉴别诊断

(1)肛门周围脓肿:肛门周围肿块,色红,疼痛剧烈,3~5天后有波动感,伴有发热,自溃或切排引流后肿退痛减,体温下降,易形成肛瘘。

(2)内痔嵌顿:齿线上内痔脱出、嵌顿,疼痛时间较长,皮肤水肿,消退缓慢,痔核表面糜烂,伴有感染时有分泌物和臭味。

(3)肛乳头肥大:呈锥形或鼓槌状,灰白色,表面为上皮,一般无便血,常有疼痛或肛门坠胀。过度肥大者,便后可脱出肛门外,其蒂部在齿线。

(4)内痔外脱:内痔脱出组织为黏膜,易出血。静脉曲张性外痔增加腹压时隆起的组织为皮肤,不易出血,应与其相鉴别。

(5)肛管癌:肛门部持续性疼痛,触诊肿块质地坚硬,不能推动,且表面高低不平,溃烂时可有脓血、黏液、腐臭的分泌物,病至后期常见肛管狭窄,大便变细或排便困难,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6)尖锐湿疣:皮肤表面淡红色或污秽色、柔软的表皮赘生物,大小不一,单个或群集分布,表面分叶或呈棘刺状,湿润,基底较窄或有蒂,常表现为点状、菜花状、蕈状等不同形态。常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疼痛或瘙痒,疣体易擦破出血,醋酸白试验阳性,组织病理学检查有特异性。结缔组织外痔应注意与其鉴别。

1.西药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对急性期肿胀疼痛者,可用含有类固醇衍生物的药物外敷以缓解症状,但不应长期和预防性使用。

(2)全身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静脉增强剂,如草木犀流浸液片、银杏叶萃取物等,可减轻外痔急性期症状;抗炎镇痛药的使用,能有效缓解炎性物质的刺激所导致的疼痛,以及预防感染的发生。

2.手术治疗

(1)外痔切除术

①适应证:结缔组织性外痔。

②禁忌证:各种急性疾病,肛门周围急、慢性炎症或腹泻,痔伴有严重肺结核、高血压、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因腹腔肿瘤引起的内痔和临产期孕妇等。

③手术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局麻或腰俞麻醉下,常规肛门消*,用组织钳提起外痔组织,以剪刀环绕其痔根四周做一放射状梭形切口,再用剪刀将皮肤及皮下组织一并切除,止血后用凡士林纱布条敷于创面引流,无菌纱布包扎。

(2)外痔静脉丛剥离术

①适应证:静脉曲张性外痔。

②禁忌证:同外痔切除术。

③手术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局麻或腰俞麻醉下,常规消*,在痔中心自下缘至齿线处做放射状梭形切口,用剪刀分离皮下曲张的静脉丛,将皮肤及皮下组织一并切除,修剪创缘,保持引流通畅。在两切口之间,应尽可能保留皮桥,并适当延长切口,保持引流通畅,以免形成环形瘢痕,导致术后肛门狭窄。

(3)血栓外痔剥离术

①适应证:血栓性外痔。

②禁忌证:同外痔切除术。

③手术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局麻或腰俞麻醉下,常规消*,在肿块中央做放射状梭形切口,用止血钳将血块分离,并摘除,然后修剪伤口两侧皮瓣,使切口敞开,或缝合1~2针。止血后用凡士林纱布条敷于创面引流,无菌纱布包扎。

3.辨证治疗

(1)血热瘀结证

证候:肛缘肿物凸起,其色暗紫,疼痛剧烈难忍,肛门坠胀;伴口渴便秘;舌紫,苔薄*,脉弦涩。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方药:凉血地*汤合活血散瘀汤加减。

(2)湿热下注证

证候:便后肛缘肿物隆起不缩小,坠胀明显,甚则灼热疼痛,便秘溲赤;舌红,苔*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散瘀消肿。

方药:萆薢化*汤合活血散瘀汤加减。

4.中医外治

(1)敷药法: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膏、*连膏、九华膏等外敷于患处,可与熏洗法配合使用。

(2)熏洗法:苦参汤、硝矾散剂先熏后洗,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

(1)保持大便通畅,注意局部清洁卫生,避免过食辛辣刺激的食物,症状多可控制和缓解。

(2)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或反复发作,可使肿痛加剧,局部破溃、糜烂,甚至坏死。

三、混合痔

混合痔是指内痔与外痔在同一方位的相互贯通融合,形成一整体,括约肌间沟消失。混合痔多发于3、7、11点处,且以11点处最为多见。

具有内痔和外痔各自的特点。

混合痔部位括约肌间沟消失,肛镜检查内痔与外痔相连一体,无明显分界。

参照内、外痔的相关部分。

1.西药治疗

参照内、外痔的相关部分。

2.手术治疗

(1)外剥内扎术

①适应证:混合痔。

②禁忌证:各种急性疾病,肛门周围急、慢性炎症或腹泻,痔伴有严重肺结核、高血压、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因腹腔肿瘤引起的内痔和临产期孕妇等。

③手术方法:取截石位,常规消*,局部浸润麻醉或腰俞穴麻醉,将混合痔充分暴露,在其外痔部分做“V”字形皮肤切口,至齿线上。然后用弯血管钳夹住内痔基底部,在内痔基底正中用圆针粗丝线贯穿做“8”字形缝扎,在结扎线上方0.5cm切除痔核,修剪创缘,使创面在肛门部呈一放射状切口。同法处理其他痔核,创面外用桃花散,凡士林纱条,塔形纱布加压包扎。

④注意事项:外痔剥离时要选好切口,照顾外痔部分的整体关系,手术中注意保留适当的黏膜和皮肤,且结扎后痔核残端不要在同一平面上,以防术后肛门直肠狭窄。外痔切除剥离时与齿线距离应适宜,约0.5cm,过短时疼痛明显,过长时残端易出血。

(2)分段结扎术

①适应证:环形混合痔。

②禁忌证:同外剥内扎术。

③手术方法:根据环状混合痔的自然形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区域,采用分区域分别施行“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术”,区域之间尽可能保留正常皮肤和黏膜组织,结扎的痔核应尽可能避免处于同一平面上。适当延长其外围的创面,以减少张力,保持引流通畅。如肛周创面皮肤完好,较为松弛者,可予以部分对位缝合,3~5天后拆线,可减少疼痛,加速愈合。术后排便应控制在每日1~2次,并调整为成形软便,既可缓解疼痛,又可进行早期的扩肛。

3.中医治疗参照内痔、外痔的相关部分。

有关内容与“内痔”“外痔”章节相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二节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