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慎初
精研医理 通晓医史的临床学家俞慎初
刘德荣 整理
编者按 俞慎初教授是著名的中国医药学历史专家,是卫生部《中国
医学通史》编委会委员,他有关医药学史的专著《中国医学简史》、《中
国药学史纲》享誉海内外,曾获多项殊荣。俞教授出身中医世家,自
幼受中医典籍熏陶,又曾跟随近代名医秦伯未及经学家蒋维乔学习,
学术根基深厚。他一生精研医理,长期从事中医药教育、科研和临床
工作,各方面均取得卓著成绩,论著丰硕,已出版20余种,并发表大量
医学论文,影响甚大。
本文着重介绍了俞氏治学态度和方法以及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并
对其在内、妇、儿科的丰富临床经验进行了发掘。整理者在论述过程
中,多引述典型案例加以印证,有助于读者学习效法。医论医话三篇,确为深思熟虑,切合实际
之力作,对后学多所启迪。10个经验方亦为俞氏临证60余年之心血结晶。俞慎初教授现已
八秩之年,他在“从医执教六十周年有感”诗中抒发了自己“济世救人,继往开来”的人生理想,
实堪吾辈后学毕生学习:“老翁八秩复何求,济世救人慰白头。继往开来吾辈责,慎终追远未曾
休。”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俞慎初,原名谨,笔名静修,福建省福清市人,1915年10月出生于中医世家,为名老中医
俞介庵先生之哲嗣。自幼即熟读中医经典及历代医家名著,及长曾先后毕业于上海中医专校
和上海诚明文学院,为上海名医秦伯未与著名经学家蒋维乔之高足。1933年主编《现代医药》
月刊。1938年后在上海与当时名医时逸人、张赞臣、姜春华等创办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并任教
务长。1946年曾参加考试院的全国中医师考试,成绩优良,获当时之卫生部颁发的中医师证书
。1952年毕业于中央卫生部主办之北京中医进修学校。1953年就聘于福建中医进修学校任
教学工作,1956年被任命为该校教务主任,并兼任福建省中医药学术研究委员会常委及《福
建中医药》杂志主编。1958年福建中医学院成立后,曾先后承担医史、医经、各家学说及中药
第三卷472
####
学教学工作,并任医史教研室主任。现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兼任卫
生部《中国医学通史》编委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福建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省
医史学会、陈修园学术研究会名誉主委,《福建中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委,福建省高校高级职
称评审委员、中医学科评审组成员,福建科技史研究会顾问,台北中医药研究会顾问等职。
俞慎初教授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60余载,成绩卓著,历年来论著宏富,涉及面
广泛,计有专著20余种,论文140多篇,总字数约达300多万字,在海内外医药界具有定一影
响。主要专著有《中国医学简史》、《中国药学史纲》、《俞慎初论医集》、《虫类药物临床应用》、
《闽台医林人物志》、《中草药作物学》、《新编中药学》、《临床证治要法》等。其中《虫类药物临床
应用》一书,1984年获福建省高教厅科技成果奖;《中国医学简史》1985年获卫生部科技成果
奖;《中国药学史纲》获1988年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和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1991年《中国医学简史》和《中国药学史纲》两书又分别获全国首届优秀医史文献图书及医学
工具书银、铜奖。1984~1985年间俞慎初教授先后被评为福州市劳模、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
者、省教育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全国教育工会、国家教委、人事部评为“优秀教师”;1990年被
授予国家级中医药专家称号;1991年国务院为表彰他对发展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给予特
殊津贴,并颁发荣誉证书;1992年被省教委评为优秀教育世家,并发给荣誉奖状。近几年来俞
慎初教授先后被载入《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总传》等7部名人辞典。
1990年被载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第二版)。1991年被美国国际传记学院协
会列入《国际名人录》,并受到该协会的高度评价。同年又被列入《澳大利亚及远东名人录》(第
二卷)并被世界名人传记协会聘为顾问。1993年又被中国作家协会选入《当代世界名人传》
(中国卷)。
学术精华
俞慎初教授数十年潜心研究岐*医术,博采历代医家之精华,勤读精思,不懈探求,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其医学理论精湛,知识渊博,学术自成特色。
一、崇尚内难 师法仲景
俞氏学术上崇尚《内》、《难》及仲景学说,认为经典著作是中医专业知识的基石,是祖国医
学本源。历代诸家学说,皆源出自《内经》,该书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难经》则对《内
经》理论作进一步阐述。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历来被视为临证医学之圭臬,它确立的辨证论治
大法,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读仲景之书,则临床治无法度,医无准绳。因此俞
氏强调学医应认真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只有打下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才能在学术上得以发展
和提高。他从医以来对《内》、《难》和仲景学说的钻研从不放松。青少年时期已在反复熟读、精
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重点的句段做到能背诵无误并常作眉批,及时记下学习心得和临床运用体
会。
第三卷473
####
俞氏多年来对《内经》的研究功力颇深,早在50年代就在《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帝内
经的考证及其价值》一文,详细阐述了《内经》在生理、解剖、卫生、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伟
大成就,并指出了“《内经》的‘阴阳五行’、‘精气’学说是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内
经》的大部分内容与现代科学原理有许多相符之处,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实用价值”,给《*
帝内经》以高度的评价。他在全面深入研究《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多次强调这部“划时代医学
巨著”的学术价值和对中医发展的深远影响。嗣后,他又撰写了《历代治〈内经〉各家及其著作》
一文,对汉以后研究《内经》的代表性医家及其著作的特点进行认真的评介,从隋代杨上善到清
代张志聪、沈又彭以及日本的丹波元简等,均一一述及。80年代俞氏出版的医学巨作《中国医
学简史》,又再次论述《内经》的历史成就和深远影响,称之为“中医理论的渊薮”,“世界医学科
学史上极有价值的着作”。俞氏早年撰著的《内经语法研究》一书,则着重研究《内经》的语法特
点,该书旁征博引,依理剖析,对《内经》中的重点难懂的文字、词义、句读和语法结构进行诠释
和研究,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对学医者理解《内经》的原文,掌握研究《内经》的方法,都有很大
的指导意义。
俞氏对仲景的《伤寒》、《金匮》推崇备至。他在《中国医学简史》中就指出了仲景学说“确立
了运用理法方药和辨证施治的原则”,“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强调学习仲景
学说主要应探讨其辨证施治大法,掌握其基本法则和规律以指导临床,辨证用药要有理有法,
理法方药应严谨统一。俞氏对经方的研究则匠心独具,认为两书所载的260多首方剂有很高
的实用价值,“是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是“众方之宗、万方之祖”,他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左
右逢源、灵动活法。例如《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是治疗外寒内饮咳喘的著名方剂,俞氏常运用
此方合三子养亲汤(葶苈子易莱菔子)治疗外感风寒、内停痰饮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老
年性肺气肿等证。俞氏又常以《伤寒论》中主治阳明湿热发*的茵陈蒿汤加减应用于肝胆疾患
的治疗,如用该方加车前草、玉米须、白毛藤治急性传染性*疸型肝炎,去大*加丹参、牡蛎、鳖
甲、内金、三棱、莪术等,治胆汁性或门脉性肝硬化合并*疸;用本方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
郁金、柴胡、川楝等治疗胆囊炎、胆石症。又如《金匮要略》中治胸痹的瓜蒌薤白半夏汤,俞氏常
加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治疗冠心病胸闷、胸痛症。《金匮要略》的*芪建中汤有良好
的健脾补气温中作用,俞氏每用以治疗脾虚所致的体弱虚羸不足证,如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
疡、消化系统功能减退以及病后体虚、倦怠乏力、形寒肢冷等,运用本方治疗,疗效甚好。俞氏
又常用仲景治络瘀肝着的要方旋复花汤治疗因肝经气血郁滞所致的胸胁痞闷不舒或胀痛。该
方具有行气活血、通阳散结的功效,方中原有新绛一味,俞老每以茜草代替,并加入郁金、丹参、
柴胡、白芍、枳壳、延胡等药,增强原方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效果更著。俞氏临床上又喜用经
方中的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治疗热性泻痢,麻杏石甘汤治肺热咳喘,茵陈五苓散治湿热之小
便不利,半夏厚朴汤治痰凝气滞之梅核气,甘麦大枣汤治脏躁,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之热结便
秘,小柴胡汤治寒热往来的少阳证,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等,临床随症加减,均获良效。
俞氏深研仲景之学,熟谙仲景辨证论治法则,运用仲景方药灵活自如、匠心独具,一方一药
均适证而用,法度严谨而善变通。俞氏常指出,仲景学说精华在于辨证和治疗,经方的独特疗
效在于辨证之精确,所以学习仲景学说,应着重于全面掌握辨证施治法则,且融会贯通,临床运
用经方才能灵活自如,应手而效。
第三卷474
####
二、博采众长 融会诸家
俞氏博览群书,尤其重视学习历代医学名著,采撷各家之精华,择其优者而从之。他常告
诫说,我们既要集众家之长,又要善于分析,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临床,不应囿于一家之说。
俞氏治湿热暑病,多推崇清代温病诸家的观点和治验,善用叶天士的轻灵清淡和王世雄的清肃
肺胃、宣透气机之法。对于温病初起、邪在肺卫的风热表证,每以吴鞠通《温病条辨》的“辛凉
平剂银翘散”治之;如兼见咳嗽、身不甚热者,常用吴氏的“辛凉轻剂桑菊饮”加枇杷叶、马兜铃、
浙贝母等。若夏月感受暑湿,邪郁少阳,症见寒热如疟者,俞氏则运用清代俞根初的蒿芩清胆
汤以清胆热和化湿浊;热偏重者常用清代雷丰的清营捍疟法(连翘、竹叶、扁豆衣、青蒿、木贼
草、*芩、青皮)加减,俞氏对雷氏《时病论》的治暑诸法甚为赞赏。对于夏月乘凉饮冷感受寒
湿,症见发热、微恶寒、心烦口渴者,每用吴鞠通的新加香薷饮加味治疗。
俞氏临床调治脾胃,一方面善取李东垣的“升发脾阳”之法,用李氏的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
虚弱,中气不足而引起的少气懒言、四肢乏力或内脏下垂的气虚下陷证;一方面又重视叶天士
的“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观点,善以养胃阴法治疗因阳盛之体、燥热内盛或病后损伤胃阴而致
的胃脘闷痛、纳差烦渴、不寐便干等证,临床多选用玉竹、石斛、沙参、麦冬、天花粉、扁豆、淮山
药等品,这些药物甘凉结合,润而不腻,养而不燥,临证应用疗效甚佳,常用养胃阴法治疗慢性
萎缩性胃炎之病患。俞氏又每以陈修园《时方妙用》中的百合汤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治
疗气滞日久化火之胃脘疼痛;对于脾胃虚弱挟湿而出现的形体虚羸、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则
常用《和剂局方》的参苓白术散或《张氏医通》的香砂六君汤加减治之。
临床治疗心脏疾患,俞氏善取各医家治法之长,灵活运用进行治疗。如属于现代医学冠心
病的“真心痛”、“厥心痛”,他既宗仲景的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化裁,又常用王清任
血府逐瘀汤加*芪,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气阴不足、心悸气短、口干咽燥者,多以李
杲《内外伤辨惑论》中的生脉散合仲景酸枣仁汤治疗。对于心气不足、痰阻心络所致的心悸、胸
闷、痰多失眠者,常用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的十味温胆汤加减和当代名医蒲辅周的健脾化
痰、除湿宁心法治疗,对缓解胸痹心悸之症候有较好的疗效。
俞氏诊治咳喘证,多遵清代林佩琴“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之说,治法亦每与“喘由外感
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同为一理。如治风寒咳喘证,常用《和剂局方》的三拗汤和《韩氏医通》
的三子养亲汤合方加减,采用宣肺平喘和降气消痰的方法治疗,效果很好。对于风寒外束、痰
热内蕴的咳喘证,即用明代张时彻《摄生众妙方》中的定喘汤加葶苈子、白芥子治之。日久肾虚
的咳喘,多选用清代汪昂《医方集解》的苏子降气汤和《医级宝鉴》的麦味地*丸随症加减。治
疗咳嗽,俞氏每倡清代程钟龄的“肺……过热则咳”,“过寒亦咳”,“攻击之剂概不任受”之论,常
用程氏“温润平和、不寒不热”的止嗽散为基本方加减,用于多种类型咳嗽的治疗。至于痰浊犯
肺引起的咳嗽,多采用《和剂局方》的二陈汤化裁施治,并自拟“前杏二陈汤”治痰多色白之咳
嗽,“朴杏二陈汤”治胸闷气急之咳嗽,“款杏二陈汤”治肺气不利之咳嗽,“蒌贝二陈汤”治痰多
粘稠咳嗽证等。可见俞氏善于师古人之法,而不泥于古人之方,借鉴前人经验,且有所发挥。
俞氏对王清任《医林改错》倡用的活血化瘀法尤为重视,且灵活运用王氏的治瘀名方,如用
补阳还五汤治疗卒中的手足偏废,“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之证,方中使用大剂量的*
第三卷475
####
芪,以峻补元气,取“气行血亦行”之意,少用桃仁、红花、归尾之品,使活血通络而不伤正气,诸
药配合得当,理法相宜,俞氏对该方甚为赞赏。他在临床治疗以气虚见症的中风患者,常用补
阳还五汤加减,每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俞氏对近代张锡纯治疗内科杂病的特色颇为推崇。例如对木盛火炽、阴虚阳亢、头目眩晕
的高血压症,俞氏每从张锡纯的“血随气升”、“充塞于脑部”的观点,运用张氏的镇肝熄风汤“重
用牛膝以引血下行”,配合平肝熄风、滋阴潜阳药物治疗而取良效。又如治疗阴阳两虚的喘逆
欲脱之证,则运用张氏的降逆镇冲、敛气固脱之法,以参赭镇气汤治之。他尤其喜用方中长于
补虚固脱的山茱萸一药,根据张氏的经验,曾用山茱萸(去核)60克单味浓煎灌服救治数例气
喘呈虚脱危证的患者而得以脱险。俞氏临床又常用张氏的补络补管汤治咯血咳血证;用
茅根汤治单纯性肥胖症;宗张氏的“鸡内金……善化有形瘀积”之说,每用鸡内金加入清肝利胆
方中治胆囊炎胆石症;运用张氏的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气血瘀滞的肢体疼痛。俞氏又常效法
张氏临床用药特色,如用*芪“不必蜜炙”,*参“气温性和”“可以常服”,水蛭、硫磺主张生用
等。他对张锡纯的学术观点研究颇深,常告诫后辈要重视对张氏著作的学习,并写了《医学衷
中参西录方歌集解》一书,对中医人员学习张氏医书,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此外,俞氏在临床上多遵明代张景岳的“命门主水火”之论和清代王旭高的治肝大法;师
叶天士的“久病多瘀”之说,运用陈修园的时方治验和现代蒲辅周、冉雪峰的临床诊治特色等。
广收博采,善撷众家之长,是俞氏的学术特点之一。
三、重视辨证 治病求本
俞氏临床重视辨证,善察阴阳。每诊治一病,均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详细观形察色,询问
病情,诊视脉舌,然后四诊合参,细审阴阳寒热,明辨脏腑病位,权衡邪正虚实,推求疾病之本,
从而随证立法处方,法度严谨。俞氏常说,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准绳和大法,治病必求
其本,辨证求本是施治的前提,而临床首先在于辨证,只有知病识证,才能方证合拍,准确治疗,
获得药到病除之效,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云:“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
故,乃治之无后其时。”临床中疾病之变化万千,病情错综复杂,故认真辨证,审因求本,尤为重
要。否则辨证差之毫厘,疗效则谬以千里,而铸成大错。必须透过现象,认清本质,何为主证,
何为兼证,何为主因,何为诱因,均辨析详明。因此治疗每中肯綮,效如桴鼓。如诊治一例女性
患者,10天前因医院治疗后,腹痛减轻,但身热不退,以午后为剧,体温多持
续于38~39℃间,神志如朦,面色泛红,且脘腹满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三天未通。
其脉弦而数,舌红绛苔白腻。俞氏详细诊察病情、脉舌,又按压腹部后,认为患者虽身热不退、
大便三天未解,但近日无明显的腹痛和拒按征象,且舌苔白腻,这与阳明腑实的燥屎内结、邪热
炽盛者不同,患者发病时值夏令,身热以午后为甚,又见脘腹满闷、渴不欲饮、脉弦而数、舌红苔
白腻,此乃湿热内蕴中焦所致,应以清热利湿法治之,拟蒿芩清胆汤加减。患者服三剂后,热
退,神志转清,便通溲利,胸闷亦减。又继以连朴温胆汤加蒌、贝,连服两剂后,病愈。俞氏指
出,暑湿中阻之便秘,常因气机闭阻、传导失司引起,不宜以大承气汤类峻剂攻下,叶天士曾云:
“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所以,俞氏仅在蒿芩清胆汤中
加通便导滞的元明粉和瓜蒌,是取此意也,旨在使热清湿化,大便通畅,邪有下行之路,诸症自
第三卷476
####
解。
1990年俞氏治一例重衣不暖之证,患者平素形寒怕风,易于感冒,季节未转冷,则自感有
冷气外袭,背部常有冰凉之感自下而上,虽重衣也不觉暖。医院诊治,曾服桂、附
等温热之品亦未见好转。患者就诊时正值阳春三月,身上仍穿着棉衣,且精神倦怠,四肢乏力、
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脉缓,舌淡苔薄白。俞氏认为本例患者虽重衣裹身,形寒畏风,但数月来
曾服桂附温阳药未能奏效,且无兼见腰膝酸软冷痛、四肢欠温、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等脾肾阳
虚证候,而以畏风怕冷、纳少体倦为主证,则诊为脾胃虚弱、脾阳不升、卫外不固所致,应治之健
脾益气、升阳祛寒,拟补中益气汤加减。患者服5剂后,形寒怕冷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均有改
善,仍按前方略为加减,予以服12剂后,诸恙悉平。诊治本例,着重从健脾益气,升发脾阳入
手,使脾阳升发,卫外得固,形寒畏风自愈。可见其治取良效,妙在辨证准确,治及其本,且方药
运用得法。
另一例7岁男孩,2个月前因感冒后低热一直不退,时起时伏,低热常持续于372~
377℃间。患儿面色无华,纳食减少,形体日渐消瘦,精神倦怠。医院血常规检查:白血球
计数10.6×10
6
/L,嗜中性分叶51%,淋巴细胞45%,嗜酸性粒细胞1%。诊为“低热待查”,经
治疗未见好转,前来就诊。俞氏诊其脉细数,舌淡苔薄白,认为此病孩属气虚发热,不宜用疏风
解表,发汗退热的习惯治法。因患儿虽有低热,但倦怠乏力,面色晦*无华、食欲不振、脉细弱,
此为脾气虚弱之候。而长期低热不退,为气虚卫外失司,固摄无权,阳不秘藏而致。其病虽有
发热标象,但气虚是病之本,故宜健脾益气治其本,应用甘温除热法才能奏效。如明代张景岳
所云:“气虚于内而热者,有如盛夏阴盛于中,而阳浮于外,治宜温补气血,其热自退。”俞氏选用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服4剂后,热已退至36.8℃,精神转佳,胃纳改善。仍守原法,前方又续
服5剂后,热未再起。
四、重视革新 倡导科学
俞氏一贯主张中医学术要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医的诊疗技术要有改进和提高。中医的理
论不能只停留在古代医学的水平上,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采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和探
索中医学术理论的实质。早在30年代,俞氏就致力于中医的改革和创新,他在从事中医教学
和临床医疗的同时,创办《现代医药》(月刊)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弘扬祖国医学,提倡中医科学
化。当中医学遭受国民*当局严重摧残处于困难之际,他曾利用《现代医药》杂志发表数篇论
文,在与废止中医思潮展开斗争的同时,多次阐述革新中医,主张中医科学化的观点。例如
1934年12月俞氏在《纪念三一七意义》一文中指出:中医要“用科学方法共谋改进,使中国固
有的医药能够发扬光大于世界。”1935年2月俞氏又发表了《对于国医今后之希望》,述及了革
新中医的主张,他说:“国医有四千余年悠久之历史,其经验不可谓不丰富,治疗不可谓不特
效,历代君民之信仰,史册昭垂,彰彰可考,至今仍脍炙人口,四万万同胞之生命,皆仰赖保障,
其价值无可掩饰……诚望今后国医界同志,以坚定之毅力,进取之精神,为救亡图存计,要将固
有之书籍整理之,空泛之学说删改之,治疗之特效阐扬之,流行之奇疫研究之,并设立学校,栽
培后起人才,医院,救济民众疾苦,则国医自有振兴之一日。”1935年4月,俞氏又在《现代
医药》月刊上发表《整理与创作》一文,进一步提出了整理医籍、医院、学术研究以革
第三卷477
####
新中医的见解:“中医生命,悬于一线,若不力求自振,适应环境进化,则不免归于淘汰,然则自
振者何?一曰整理:集中优秀人才,将数千年流传之医籍,应用科学方法加以整理。不整理是
非莫辨,美恶难分,斯为改进中医之大障碍,故曰中医学术有整理之必要。”指出整理中医学术
是改革中医的前提。接着又说:“学术整理之后,仍须团结团体,遴选人才,二者完成,则实行考
试,设立学校。二曰创作:凡发现一种特殊病症,奇异药物,应加研究,以期发明该种病症应用
何药治疗为有效,该种药物对于生理上之作用,及所以然之奏效,而完成新的创作。此二者如
能努力做去,则我中医之复兴,可计日以待焉。”这些文章充分反映了俞氏早在青年时代就力
主中医学术的革新与发展。
四五十年代,俞氏又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医中药。如1954年他出版的《新
编中药学》一书,既阐述传统的中药理论,又介绍了现代药理知识,观点新颖,内容丰富,论述透
彻,很受读者的欢迎。书中提出了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的主张:“要有生物学、生药学及药理
学、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和世界地理的知识,并须有适当的设备,如药物标本、药物文献、特效
单方、药用植物园等。”又指出:“药物影响人民的健康很大,中药过去既无确定标准,又伪劣充
斥,所以要注意整理和研究,整理和研究的方法,首先是鉴别种类,确定效力,推广种植,改良剂
型,然后再从事化学研究,才能逐渐提高中药治疗的药效和扩大应用的范围。”俞氏革新中医、
提倡中医药现代化的主张,在当时中医界曾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中医药研究取得较大成就的今天,俞氏仍然关心中医学术的发展,反复强调发展中医既
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又要保持中医的特色。1986年曾撰写《中医现代化要保持中医特色》
一文刊在《中医高教研究》上,他明确提出了“中医现代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利用现代
技术手段对传统医学进行提高,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电、磁、光、声、波等。中医现代化,既不
是西医化,也不是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而是要向中医自己发展的道路前进”;“中医现代化要在
传统医学中发挥其作用,积极地做出贡献”。他极力主张中医界的医、教、研各方面人员,齐心
协力,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致力于中医学术的整理、继承和研究,使中医的学术得到提高和发
展,让中医的特色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发展中医学术,又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是俞氏多
年来坚持的学术观点。
临证特色
俞氏业医60年来,以擅治内科杂病为见长,又兼通妇幼诸科,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临证
诊病,均以精深和娴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审察辨证,把握病机,立法选方,严谨贴切,用药进
退,得心应手,药味平淡而有出奇制胜之妙。兹从以下部分,浅析俞氏的临证特色。
一、杂病从肝治
俞氏认为,人身气血运行贵在流畅,气血冲和则运行正常,百病不生,而肝脏有调节人体气
血之功。肝主疏泄,其性条达。疏即疏通血脉,周流全身;泄为宣泄气机,疏泄协调,则气机条
第三卷478
####
达、气血畅通而调和。肝又主藏血、司血的贮藏和血量的调节。所以人体气血运行与肝紧密相
关。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运不畅易成血瘀;气滞血瘀常能化火、火性炎上灼津而为痰;木
不疏土、脾失健运则食滞由生;气机不畅,又常引起水湿内停。因此,一旦肝的功能失调,可导
致内伤杂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如气郁、血瘀、痰饮、湿聚、火郁、食滞等在体内形成,故临床上所见
内伤杂病,多与肝的疏泄和调节功能失调有关。如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中指出:“凡病之气
结、血瘀、血凝、痰饮、肿、臌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哕呃、咳嗽、哮喘、血痹、虚
损,皆肝气不能舒畅所致也。”所以临床上治疗内科杂病,如能把握肝这一主线,从肝辨证施治,
每可获得良好效果。现举俞氏内科杂病治肝数种:
(一)肢体浮肿
疏利水道、调畅三焦气机是治疗水肿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多数仅从肺的通调、脾的运化输
布、肾的开阖等方面辨证论治,然而人体水液的运行与肝的疏泄功能也密切相关。肝气条达,
气机通畅,体内水湿津液正常运行输布,如朱丹溪所云:“气顺一身津液亦随之而顺矣。”若肝失
疏泄,气机受阻,即影响三焦决渎通利,导致水液运行障碍,使水湿不能下输膀胱出现小便短
少,溢于腠理肌肤而见肢体浮肿,此属肝郁气滞之水肿。俞氏认为,治疗气滞水肿应以疏肝和
利湿两法配合运用,方能见效。常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合五皮饮治疗。如水肿较甚者,常加
地胆草、赤小豆、车前子;如脾气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者,加*芪、太子参、白术等。
(二)神志失常
心藏神,肝藏*,肝与心包同属厥阴经,所以人的精神神志活动除了心主外,与肝的关系也
甚为密切。肝气条达,气机调和则心情舒畅,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如肝疏失常,则易引起情志
的异常。俞氏临床上曾用治肝法治疗因惊恐后耗伤心阴,导致肝肾阴液不足,木失濡润,肝胆
之火挟痰热上扰神明,因而出现头痛失眠,坐卧不宁,性情急躁,两目怒视,语无伦次,大便秘
结,脉弦大,舌红苔*腻等症候,治以泻肝清火、涤痰宁心法,常用龙胆泻肝汤或当归芦荟丸与
温胆汤合方加减治疗。例案:林某,男,38岁。患者半年前带学生到郊区劳动,因遇塌方受惊
后引起神志失常。家属带其就诊时,患者躁乱不安,时而两目直视,自言自语,又诉晚上睡眠不
安,多作噩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诊其脉弦而有力,舌苔*腻。此乃肝胆实火挟痰热为患,
先以泻肝清热为治。拟予龙胆泻肝汤配服当归芦荟丸。上药合研末和蜜为丸,每次服15克,
开水送服。二诊:前方汤药服2剂后,便能溲利,神志稍安,火势稍敛,继以涤痰泻火、养心安神
法治之。方用七叶温胆汤加蒌、贝、胆星。又服3剂后,精神显著好转,烦躁和就寝欠安均有改
善,但舌苔仍*浊,又予蒌贝温胆汤加佩兰、荷叶,以祛痰泻火、升清降浊,又连服5剂后,神志
恢复正常,精神转安。后以甘麦大枣汤5剂调治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俞氏以甘麦大枣汤予
之当茶饮,是取甘缓之法,古人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病者,宜麦食养之”之说,故方中
以三药甘润滋养、和中缓急、养心安神而收功。
(三)日久头痛
明代张介宾曾说:“盖三阳之脉俱上头,厥阴之脉亦会于巅。故仲景《伤寒论》则推三阳有
头痛,厥阴亦有头痛,而太阴、少阴则无之。”指出了头痛常因三阳经和厥阴肝经之病引起。俞
第三卷479
####
氏临床诊治头痛证从肝经立论。除了肝火上炎或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之头痛外,对于反复发作
的慢性偏头痛也常用治肝法取效。此类头痛,大多病程较长,病势较缓,时发时止,头痛偏一侧
或两侧,痛止如常人,伴有口苦口干,心烦失眠,脉数。此类为肝经风火头痛,多因头部风邪,留
滞化火或七情内伤,肝郁化火复感风邪致风火上扰清窍所致,常治以平肝祛风法为主,方用加
减清上蠲痛汤(川芎、白芷、羌活、独活、麦冬、*芩、防风、蔓荆子、细辛、甘菊花、钩藤、葛根、柴
胡、甘草)。若肝火偏盛者加山栀子、龙胆草、夏枯草、地龙干;夜寐较差者加夜交藤、合欢皮、酸
枣仁等。例案:许某,男,34岁。患者系工厂工人,长期在火炉旁处于高温下工作。数年来经
常头痛,时左时右。头痛常于春夏季节发作,伴有口燥咽干,夜寐较差。其脉弦而数,舌质绛苔
薄*。证属肝经风火头痛,治宜平肝祛风,佐以清热法,拟加减清上蠲痛汤治疗,并用草药石仙
桃苦寒泻火而止晕痛。前方先后服30余剂后,头痛已除。此法治疗慢性头痛兼有口干咽燥,
舌苔*质红者,用之均验。近几年来俞氏用加减清上蠲痛汤治疗多例风火头痛病人,疗效甚
佳。
(四)大便失禁
俞氏重视肝疏通人体气机的作用,认为消化器官的正常运行,也需要体内气机的畅达。若
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常导致运化失常,消化功能紊乱。例如二便通调与否,临床上
一般多从肺、脾、肾、膀胱、大肠等脏腑立论,因肾司二便,又与肺的宣肃、脾的运化和大肠的传
导、膀胱的气化等功能密切配合,相互作用。然而,这些器官的协调作用,有赖于肝气条达、体
内气机的流畅。因此临床治疗二便方面的病证,在运用常法治疗效果不著时,可以从治肝入手
而取效。俞氏曾以疏肝理气法配合清热药物治疗大便失禁病患,取得满意疗效。例案:王某,
男,65岁。患者大便失禁已一个月余,每于下腹部疼痛时,大便就自行排出,或一有便意,也随
即排便,一天滑脱数次,无法自禁。大便基本成形,但带有粘液。近月来曾多方求治,前医从涩
肠固脱法治疗未能见效。患者精神抑郁,胸胁胀闷,时有嗳气,脉弦数,舌质稍红苔白。俞氏诊
为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兼热蕴肠道而导致大便失约,治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法,用四逆散与白
头翁汤合方加减。复诊时,患者喜形于色,告诉前方服第一剂后大便就稍能自禁,又继服3剂
后,大便已基本恢复正常,每日排便一次,下腹部疼痛亦除。前方获显效,为巩固疗效,仍按前
方再用4剂,以收全功。本例大便失禁之证,关键在于抓住胸胁胀闷,精神抑郁,嗳气,脉弦的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的症候特点而从肝论治,用四逆散疏理肝气入手,辅以白头翁汤加野麻草
以清肠道湿热而取显效。
(五)小腹疼痛
俞氏论治腹痛,多详分寒、热、虚、实,并根据经脉在腹部的循行路线而辨证施治。其诊治
小腹疼痛,善于从厥阴肝经辨析,认为小腹是厥阴肝经循行的部位,《灵枢·经脉》有云:“肝足厥
阴之脉……抵小腹、挟胃、属肝。”《素问·厥论》亦记述:“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
利。”临床上如证见小腹部疼痛,且伴有脘腹胀闷、嗳气者,常用疏肝理气法,方用四逆散或柴胡
疏肝散加减;如小腹疼痛,兼见小溲*赤、频数、尿痛,常用四逆散加车前子、山栀、滑石、木通,
或四逆散与五淋散合方治疗;如小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证属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
泄,常用暖肝煎或天台乌药散以温肝散寒;若痛及阴囊睾丸,每加橘核、荔枝核等。例案:林某,
第三卷480
####
男,40岁。近一个月来小腹部时常疼痛,尤以下半夜疼痛为剧,且有胀闷感,医院用抗
菌素多次治疗未见好转,小便稍频数,色*,尿量中等,尿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舌质红苔白,
脉弦数。证属肝经气滞,兼下焦湿热内蕴,治宜疏肝理气,清热止痛,方用四逆散合五淋散加
减。服四剂后,小腹疼痛明显减轻,小便仍较频数。俞氏仍守前法,用前方加减治疗,又服五剂
后,小腹部疼痛消失,余症亦除。
二、怪病从痰治
俞氏临床诊治奇证怪病,多从“痰”着手。认为怪病多由“痰”引起。痰是人体的致病因素,
痰之为病,症状多端,性尤善变,流动不测,随气升降,于身内外无处不到。如痰滞于肺,则咳喘
咯痰;痰迷心窍,则神昏癫狂、惊痫;痰停于胃脘,则痞满呕恶;痰犯巅顶,则头目昏冒眩晕;流窜
经络肢体,可生瘰疬痰核,或肢体麻木,半身不遂;以及许多疑难怪病的形成常与“痰”有密切的
关系。所以古代医家如朱丹溪有云“怪病是痰”,李时珍、李、叶天士等都有“痰生百病”、“百
病兼痰”、“怪病多痰”的论述。俞氏临床多遵各家的痰病之说,对许多疑难怪病善于从痰进行
论治,而获良好疗效。临床治痰常用两个方,随证化裁。一是以温胆汤为基本方加减,多用于
治疗精神神志方面的疾患;一是加味消瘰丸(元参、牡蛎、浙贝母、*药子、夏枯草、海蛤壳、山慈
姑、海藻),常用于治瘰疬、痰核、瘿瘤等病证。现举例说明之。
(一)痫 证
《丹溪心法·痫》曾云,痫证之发生,“非无痰涎壅塞,迷闷孔窍”。俞氏临床治痫证,每师此
旨,多从痰论治。他认为痫证的形成,或因七情失调,或外邪所干,或饮食劳倦、脏腑受损而致,
每以痰浊蒙闭心窍为痫证发病的直接因素。因此,临床上不论治本或治标,治痰是痫证治疗的
重要一环。常用涤痰汤加琥珀、远志、茯神等宁心安神药物治疗。若肝火偏盛者,则去人参,加
龙胆草、石决明、地龙干、山栀;脾胃虚弱,常加白术、山药、扁豆等。例如1990年曾治一18岁
的男青年,取得满意疗效。患者3岁因跌伤后而致癫痫证,以后每年常发作2~3次,发作时头
部疼痛,随即四肢抽搐,尖叫一声昏倒仆地,口吐痰涎,数分钟后苏醒如常人。近2年来发作较
为频繁,当年已发作多次,常服鲁米那、安定之类药物控制病情。就诊时患者胸闷痰多,口干口
臭,大便干结,2~3天排便一次。舌质红苔白,脉细数。为蕴痰化热上蒙心窍之证,今值间歇
期,治宜涤痰开窍、清热安神之法,拟涤痰汤加减。5剂,煎汤代茶饮。前后四次就诊,主方共
服近20剂后,精神转佳,痫证未再复发。一年后随访,精神良好,病未再发作。本例证,运用豁
痰开窍、宁心安神兼以清热法治疗,而获良效。琼花、小春花、地龙干煎汤代茶,是俞氏治痫的
经验方,有安神的作用,配合主方治疗,效果甚佳。
(二)痰 厥
痰厥之证,多因平素形盛气弱之人,嗜食甘肥之品,脾胃受伤,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内
蕴,偶因惊恐或恼怒,致气机逆乱,痰随气升,上蒙清窍,而卒然眩仆昏厥。俞氏诊治此证,针对
患者素有多湿多痰的证候特点,运用豁痰开窍安神法,以涤痰汤加减治疗。例案:王某,男13
岁。患儿5日前因受惊后,随即神志出现异常,言语不清,继而四肢厥冷,昏倒不省人事,几分
第三卷481
####
钟后苏醒逐渐恢复正常。患者平素痰多,色白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喜饮,四肢有麻木感。治宜
豁痰开窍安神法,拟涤痰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3剂。另以浮小麦15克、甘草3克、大枣5枚。
煎汤代茶,3剂。药后患儿精神转安,但四肢仍有麻木感,自觉耳鸣,口干,舌质暗红,脉数。仍
按前方出入。服3剂后耳鸣已除,余症均明显减轻。痰仍多,舌尖红苔*白相兼,脉滑数。前
方去麦冬,加牡蛎18克,又续服3剂后病愈,随访昏厥未再复发。本例痰厥证,运用涤痰汤(去
人参)行气涤痰开窍的基础上加郁金、瓜蒌、琥珀等化痰宁心安神药物治之,又用养心安神的甘
麦大枣汤代茶作厥后的调治。因方药对证,故药后获满意疗效。
(三)惊 恐
惊恐证多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本虚则素体气血亏虚或心气不足;标实系内
蕴痰热扰心。在忽受情志内伤或惊恐的情况下而诱发。所以古人有“心虚则惊,肝虚则恐”
(《诸病源候论》)、“惊者……痰因火动”(《红炉点雪》)之说。俞氏临床上诊治惊恐证,常从心肝
两脏和痰湿方面进行辨证论治,则以调理气血治其本,祛痰宁心治其标的标本并治之法而取
良效。
(四)不 寐
不寐之证在临床每有虚证实证之分,治疗上又有用补虚泻实的不同治法。俞氏诊治不寐,
多本《素问》的“胃不和则卧不安”之旨,认为该证每起于胃气不和,积湿生痰,因痰化热,痰热上
扰而致心烦不寐。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而致的不寐,亦常因兼有痰热内蕴、胃中不和、热扰神
明、神明不安而致。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述:“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
寐。”治疗方面,俞氏认为孙思邈《千金方》中原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的温胆汤,确有化
痰清热、和胃安神之功效,是治疗因痰热内蕴引起的不寐证的理想方剂,故每于临床随虚实证
候的不同而灵活加减,每获良效。对于迁延日久的顽固性失眠,每以痰热扰心且兼有心阴耗伤
之候为多见,常用温胆汤加*参(或太子参)、酸枣仁、五味子、生地、远志等益气养心安神之品
(即取十味温胆汤之意)治疗。例案:陈某,女,30岁。患者失眠已三年余。经常至夜难以入
眠,心烦不宁,似睡非睡,严重时彻夜难眠。白天精神不振。原系教员,因长期失眠无法正常工
作,而不得不更换工种。近伴有头晕,耳鸣,胸闷体倦,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痰多而粘,舌质淡
白苔薄*,脉细数。此为痰热内扰而致失眠。运用化痰清热和胃、益气安神除烦法,拟十味温
胆汤加减。服四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夜已能寐,纳食已增,仍按前方出入。嘱其续服4剂以巩
固其效。俞氏治不寐证,常在温胆汤或十味温胆汤中加秫米,是取《灵枢》的半夏秫米汤治疗不
寐证之法,《灵枢·邪客篇》云:“秫米一升,制半夏五合,徐炊令竭……饮汁一小杯,……覆杯则
卧。”秫米有养心安神之功,配合使用,可增强温胆汤的治不寐疗效。
(五)脏 躁
脏躁多因平素忧思多虑,情志抑郁,积久伤心,劳倦伤脾,心脾损伤,化源不足,脏阴亏虚,
阴虚火动,灼液为痰,痰火上扰心神而致脏躁,治宜理气化痰、养心安神法,常用十味温胆汤合
甘麦大枣汤治疗。例案:俞某,女,26岁。患者婚后得脏躁证。近几个月来因新婚后丈夫久出
未归,而情志抑郁,胸闷烦躁,精神恍惚,日则悲伤欲哭,夜晚又难以入睡,心神不宁。诊其舌苔
第三卷482
####
薄白,脉弦细滑。证属心脾两虚,痰热上扰心神所致。治宜理气化痰清热、养心安神润燥,拟十
味温胆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上方各服20剂后,脏躁得愈,精神复常。本例治疗俞氏运用十
味温胆汤养心理气化痰,又配合甘麦大枣汤润燥缓急、宁神健脾。两方合用,其养心安神、化痰
润燥的作用显著,故药后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六)瘿 证
瘿,即颈前结喉两侧肿大。《诸病源候论》谓:“瘿者,由忧患气结所生”,指出瘿证常因肝气
郁结而发病,临床上多见于患者长期情绪不畅、忧怒无节,导致气机阻滞,肝郁克脾,脾虚失运,
津液停聚而成痰,痰气交阻于颈部而致瘿肿,如《丹溪心法》所云:“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
痰。”可见瘿的发生与痰凝有关。俞氏治瘿证,注重治痰,常用化痰散结的消瘰丸加夏枯草、*
药子、海蛤壳、山慈菇等药治疗。如兼胸胁胀闷、心烦性急、气滞较甚者,加柴胡、白芍、枳壳、香
附、郁金;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肉、夜交藤、合欢皮。例案:陈某,女,26岁。患者平素性
急易怒,心悸而烦,胸闷不舒,汗多,善食易饥,口干喜饮。数月来两侧甲状腺逐渐肿大。舌淡
红苔薄白,脉弦细。医院作甲状腺吸
131
I试验:3小时为6%,24小时为36%。甲状腺
同位素扫描提示:“甲状腺位置形态正常,腺体肿大,放射性分布均匀。结论:甲状腺肿大。”此
为气滞痰结之气瘿,治从理气化痰,软坚散结入手。处方:毛柴胡、杭白芍、绿枳壳、粉甘草、黑
元参、浙贝母、左牡蛎(先煎)、山慈菇、海蛤壳、*药子、北荞麦、麦门冬、五味子。水煎服。患者
前后共服20余剂后,两侧甲状腺肿明显缩小,心烦性急、心悸多汗症也基本消失,身体复常。
俞氏治肝郁痰结之气瘿,把治疗重心放在理肝气、散痰结上,运用加味消瘰丸而取效。
三、久病从瘀治
“久病从瘀治”是俞氏师法古代医家活血化瘀理论,并灵活运用于临床而总结出的治疗经
验。多年来他对叶天士化瘀通络诸法、王清任的活血逐瘀诸方以及唐容川《血证论》中的治血
理论精心研究,且颇有心得,认为临证治病,调理气血尤为重要,特别是久病之人,每在损伤正
气的情况下,导致气血运行的障碍,而出现血瘀症。如叶天士所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
入络。”所以俞氏在临床上对久病不愈的疑难痼疾,多着眼于治瘀上,或寓祛瘀法于他种治法
之中,往往取得满意疗效。临床上须细察患者面色是否晦滞,舌质有无青紫或瘀斑,同时结合
病程的久暂、疼痛性质,从而进行全面分析,灵活运用活血祛瘀法。兹举例叙述于下:
(一)胃 痛
胃脘疼痛迁延日久,屡治不愈,每有瘀血阻滞胃络,临床常见胃痛如针刺或刀割样,固定不
移,拒按,有时痛连胁背。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脉弦涩。宜以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为治,常用四
逆散合金铃子散或活络效灵丹加减。例案:蔡某,女,66岁。胃脘疼痛反复发作已10多年。
近一星期来疼痛较剧,时呈针刺样疼痛,痛有定处,且有胀闷感,胃纳少。舌质暗红苔白,脉弦
细。俞氏诊为气滞血瘀、久病入络,治以理气化瘀法为主。处方:毛柴胡、杭白芍、绿枳壳、粉甘
草、京丹参、白桃仁、当归身、川三七、川楝子、延胡索、潞*参、绵*芪。服5剂后,胃痛明显减
轻。前方去潞*参加台乌药、川郁金,又服5剂后胃痛消失。俞氏诊治本例,针对患者胃病日
第三卷483
####
久,且痛如针刺,痛处不移,舌质暗红等血瘀之象,故在疏肝理气止痛的基础上,加入丹参、桃
仁、当归、三七、赤芍等活血祛瘀药物,以疏通胃络;又配*参、*芪以补脾益气。因理气、祛瘀、
补虚并治,故疗效颇佳。
(二)脱 疽
脱疽一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多因素体阳虚,阴寒内盛,寒
邪侵袭,凝滞脉络而致。血遇寒则凝,寒湿之邪袭入经脉,导致气血凝滞,血脉瘀阻,凝结不通,
从而引起肢末气血不充,失于濡养,或无血供养,出现皮肉枯槁不荣,肢端焦黑坏死,甚至趾节
脱落。如《灵枢》所述:“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发,
故痈肿寒气化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俞氏指出,血脉瘀
阻是本病的突出矛盾,临床上在运用温阳通脉的同时,应重视活血祛瘀的治疗。常用药物有*
芪、桂枝、附子、丹参、当归尾、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川三七等。例案:张某,女,53岁。患雷
诺氏病20余年,平素肢末欠温,指端青紫疼痛。除拇指外,其余指端有指节脱落的伤口,略溃
烂,胀痛。患者体虚形瘦,面色 白,舌质胖嫩、色黯、苔薄白,脉沉细。证属寒伤脉络,血脉凝
滞而成脱疽,治以温阳通脉、活血祛瘀为主。处方:绵*芪、桂枝尖、杭白芍、京丹参、当归尾、白
桃仁、淡附子、川红花、元胡素、明乳没、川三七、粉甘草。上方服20余剂后诸症好转,指端胀痛
消失,伤口痊愈,肢末转暖。俞氏重视本病的体虚和寒邪凝结、血脉阻滞的致病之因,而以温通
活血祛瘀为主治之,并兼顾本虚,以攻补并用而获满意疗效。
(三)中风后遗症
中风而见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者,乃风中经络或中风后遗症,多因年老体衰,肝
肾不足,气血虚少,血行不畅,血脉痹阻日久所致,常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俞氏治中风后遗
症,多宗张锡纯的“气血虚者,其经络多瘀滞,……加以通气活血之品,以化其瘀滞,则偏枯痿废
者自愈”观点,运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法,常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加丹参、白僵蚕、全蝎等治
疗。例案:吴某,男,72岁。患者半年前中风,经医院抢救后遗留左侧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
言謇涩,舌淡紫苔白,脉细涩无力。治宜益气活血通络。处方:绵*芪、当归尾、赤芍药、地龙
干、川芎、白桃仁、川红花、全蝎水煎服。上方连服20剂后,偏瘫症状逐渐消失,精神好转,行动
基本自如,迄今已多年,身体康健。近几年来,俞氏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若肝
阳上亢、火升风动,而见头晕面赤,半身不遂,口眼斜者则应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法,用镇肝
熄风汤加减治疗。
四、治妇科病强调“女子以治肝为先”
俞氏治疗妇科疾病经验丰富,善于从肝论治经带诸病。《名医汇粹》曾云“女子……以肝为
先天”。肝藏血,功能健全则能下注冲脉,血海盈满,月经自调。冲任血海的充盛流通又有赖于
肝之条达。气机疏利,血脉畅通,冲任协调,经潮如期。若肝之气血失调,常能病及冲任,不但
会导致血海失充,经量减少,甚至经闭不行;而且因损伤冲任,肾精亏虚而崩中漏下。肝失疏
泄,气滞血瘀,多导致痛经、闭经、月经滞延量少,或症瘕不孕等。所以俞氏认为妇女经、带、胎、
第三卷484
####
产诸病以肝的功能失常所致者为多见,故临床上诊治妇科疾病,多从肝立论。
(一)疏肝解郁 调理气机
女子以血为本,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脉通畅,气滞则血脉瘀阻,治血必须理气。而女子以
情志怫郁为多见,肝气郁结则血行不畅,常常出现月经先期、后期、前后不定期、量多、量少或闭
经等月经不调证候,所以妇女疾患以疏肝解郁、调理气机尤为重要。俞氏常用柴胡疏肝散或逍
遥散结合症状的寒热虚实而灵活加减,如热者清而调之;寒者温而调之;瘀者行而调之;虚者补
而调之,以期气血调和,冲任通盛。
1.月经先期:月经先期以血热者居多,常因平素肝郁气滞,郁久化热,邪热迫血,而致冲任
不固,月经先期。俞氏每以清肝解郁调经法治疗,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例案:林某,女,33岁。
近半年来每次经潮提前约10天,经量少,质稠粘,色泽稍黯红,头晕胸闷,夜寐欠佳,梦多纳差,
口干。脉弦细数,舌边红苔薄白。证属肝郁脾虚,郁热迫血致月经先期。治以清肝解郁,理脾
调经。拟丹栀逍遥散加减。前后连服10剂后,次月来经周期基本恢复正常,余症亦明显改善。
再诊时又嘱其续服前方四剂以善其后。经三个月调治,经行如期而至。俞氏诊治本例,针对
其肝郁气滞兼有郁热的病机,以清肝理气解郁为治,并顾及理脾活血调经,故药后辄取良效。
2.月经后期:月经后期常因忧思郁怒,而致气机郁结,血为气滞,血海不能按期盈满,证见
月经延后,常兼有经前乳房胀痛、胸闷不舒、月经量少等。俞氏治疗月经后期并兼有肝气郁结
的病患,常用疏肝理气调经法,多以逍遥散加减治之。例案:林某,女,20岁。月经延后一周,
经量少,色黯红,兼胸胁胀闷,乳房时胀痛,头晕不适,纳食减少,口干,脉弦细,舌质稍红少苔。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调经。处方:毛柴胡、杭白芍、当归身、漂白术、麦门冬、黑元参、炙甘草、结
茯苓、干地*、盐陈皮、益母草、制香附。嘱其连服三个月,每次经前5天服药。经服15剂后,
月汛如期。俞氏治妇科疾病喜用逍遥散加减,因该方重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是调和肝脾的
良方。脾土得木疏则健,气血生化有源,经水自然应时自至。
3.痛经: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其病因多有气血郁滞、气虚寒凝、肝肾虚损之异,然而临床尤
以肝郁气滞的多见。肝气条达,则经行畅通,若情志抑郁、肝郁气滞,常引起冲任气血郁滞,血
运不畅,而见经期腹痛。故疏肝活血是俞氏临床治痛经的常用法。对证见胸胁胀闷、经色紫
黯、挟有血块之痛经证,每治以疏肝理气、活血调冲法,常用逍遥散合失笑散加香附、益母草。
例案:何某,女,30岁。两年来每于行经时腹痛,经色黯红,挟有血块。本次经潮已至,小腹疼
痛,伴胸闷心烦,口干不欲饮。脉弦细略数,舌质稍红苔薄白。证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之痛
经,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调冲法。处方:毛柴胡、杭白芍、当归身、结茯苓、盐陈皮、漂白术、炙甘
草、生蒲*、五灵脂、益母草、制香附、元胡索。服5剂后腹痛明显减轻,原方加麦门冬12克,续
服5剂后,诸症悉除。嘱其下月来经前5日仍服前方5剂。经两个月的调理,痛经未再发。
4.经行头痛:妇人经行以气血流畅为顺,气血协调,血运不息,“通则不痛”,自然无经期诸
痛之忧。经行头痛多因素常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利,而导致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脉络,
上至清窍,则每逢经期血行而发作头痛。常以理气活血通络法治之,用柴胡疏肝散加赤芍、当
归尾、白芷、藁本、薄荷等药物。例案:胡某,女,40岁。患者近五六年来每于经期即出现左侧
头痛,痛如针刺,时缓时剧,经自服止痛片未见改善。就诊时正值月经来潮,头痛发作,伴胸闷
不舒,乳房胀痛,月经量少,色黯挟有血块,脉沉弦略数,舌淡红苔薄白。证属气滞血瘀、脉络不
第三卷485
####
通之经行头痛,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法。拟柴胡疏肝散加减。服4剂后头痛著减,精神转
佳。又以前方加益母草15克,续服4剂后头痛已除。次月,经潮将至,患者恐头痛发作又就
诊,仍按前方出入施治取效,并嘱其每次经期服药,连服3个月,以巩固疗效。俞氏治经行头
痛,在理气活血通络方中加入藁本、白芷、细辛、薄荷等药,以疏散头部风邪,标本同治,故取得
较好的治疗效果。
5.带下:带下的病因虽有多种,但总离不开湿邪为患,《傅青主女科》有“带下俱是湿症”之
说,而其中以肝脾失调致水湿下注为临床常见病因。此证每因平时忧思恼怒或精神郁闷、肝失
条达、肝气横逆克脾,致脾失健运,水谷精微未能上输化血而反聚成湿,水湿流注下焦累及任、
带而为带下。如缪仲淳《女科经论》所云:白带“皆由肝木郁于地中使然”。此类带下病常伴有
胸胁胀痛、情志不舒、心烦性急、脉弦等肝郁气滞之候,每以疏肝理气、利湿止带法治之,常用柴
胡疏肝散加榆根皮、鸡冠花等药。例案:张某,女,39岁。患者平时带下量多,粘稠如涕,绵绵
不止已半年余,伴头晕倦怠,情志抑郁,少腹胸胁时感胀痛,两眼干涩,心烦寐差,口干,脉弦数,
舌淡红苔白。诊为肝郁脾湿,湿蕴化热之带下,治以疏肝利湿兼清热。处方:柴胡、白芍、枳壳、
甘草、香附、川芎、鸡冠花、榆根皮、*柏、黑元参、夜交藤、合欢皮、天麻。服4剂后,带下明显
减少。患者曾两次复诊,仍以前方出入,其服10余剂后,带下已愈。
(二)补益肝肾 顾护冲任
俞氏治疗妇科疾病,强调整体调治,既重视调理气机,条畅气血,也注重补益肝肾。妇女的
疾病重在血分,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生,乙癸同源,肝肾为冲任之本,精血充足,奇经得
以洒利,太冲脉盛,任脉气通,月事以时下。若肝肾不足,冲任应之,月事随之干涸,致使月经失
调。俞氏重视补益肝肾,调养冲任,常用八珍汤或六味地*丸随证加减。兹举例如下:
1.月经量多:本病常因素体虚弱,或饮食劳倦,久病伤脾,中气虚弱,冲任不固,每次月经来
潮时,经血失约,出血量多。俞氏每在养肝益血的同时,加入补气药物,以摄血固冲。例案:甘
某,女,35岁。每次月经来量甚多,色淡红质清稀,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伴有头晕眼花,腰酸,精
神倦怠,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治宜滋补肝肾,补气养血固冲。处方:太子参、绵*芪、当归
身、杭白芍、川芎、熟地*、北枸杞、怀牛膝、川杜仲、桑寄生、川续断、明天麻。患前后服近20剂
后,上症有明显改善,次月来经时经量已恢复正常,精神转佳,头晕腰痛均消失。俞氏治本例,
用四物汤加太子参、*芪以补气益血,并加枸杞、杜仲、续断等益肝肾以固本,气血同治,肝肾双
补,冲任得固。
2.闭经:闭经临床多分虚实,或精血不足,血海空虚,无血可下;或肝气郁结,气血瘀滞,经
闭不行。俞氏指出,禀赋不足及久病伤肾所致的闭经为临床常见病因,患者多因素体虚弱,肾
气不足,冲任未通;或久病及肾精亏耗,冲任虚损,以致月经停闭,当以补肾养肝调经,常用左归
丸或六味地*丸加减。例案:王某,女,18岁。患慢性肾炎已三年多,头晕腰酸,四肢酸楚,月
经已近6个月未潮,面目略浮肿,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证属久病伤肾,肾精耗损,冲任亏虚所
致。治宜补益肝肾、调经固冲为主。处方:绵*芪、北枸杞、熟地*、山萸肉、淮山药、建泽泻、粉
丹皮、带皮苓、赤小豆、怀牛膝、车前子、益母草。患者服7剂后,月经来潮,又复诊两次前后共
服30剂,诸症大有改善,月汛基本如期来潮。本例治疗用六味地*丸补益肝肾为主,又加补
气、利湿及调经药味,使肾精得充,肝血和调,化源充足,冲任得养,血海渐盈,经潮自复。
第三卷486
####
俞氏在妇科临床中,又善于用易*汤加减,治湿热带下;用完带汤加减治脾虚带下;用补中
益气汤加减治气虚崩漏;用寿胎饮或保产无忧散加减治胎动不安;用生化汤加味治产后恶露未
尽等。他用方灵活,辨证遣药创见颇多,对后学很有启发。
五、治儿科病强调用药轻灵顾护脾胃
小儿气阳未盛,血气未充,神气未实,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腠理不密,体质和脏腑功
能均较脆弱,故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正如《小儿药证直诀》所指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
实,易寒易热”。所以俞氏儿科临证注意根据儿科特点,精心辨证,灵活用药,颇有独到之处。
(一)诊病精细 用药轻灵
俞氏临证,注重明理。其治小儿疾病,尤为重视对小儿病候的诊视,强调应全面掌握病情,
洞悉病机,庶于临床无惑。他每诊治一患儿,必先认真地望形观色,详察各种异常变化,如小儿
的神态、面色、眼神、涕泪、毛发、皮肤、二便、口唇和舌苔等,并按年龄不同分别诊视脉象和指
纹,然后合参脉证,审因施治。例如发热的小孩,俞氏每察看耳后、胸背和四肢,检查有无疹点,
咽喉和颈项部是否异常;询问发热时间,汗出情况。如伴有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则多从外感
诊治;口渴唇燥为邪热伤津;便秘溲*为里热等。对于腹泻病儿,多检查皮肤干湿,诊按腹部有
无胀气,了解饮食情况,尤其注意观察和询问泻下的粪质,如见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为脾虚
泻;泻下酸臭,夹有不消化食物,多为伤食泻;泻下稀水样,粪色深*而臭,或带粘液,为湿热泻;
下利清稀,洞泄不止为虚寒泻。又如小孩脐周腹痛,时作时止,常进一步诊察有无舌面小红点、
面部白斑、下唇内颗粒样小点及粪便检查,以帮助诊断蛔虫证。
俞氏治疗儿科疾病,有独到的经验和特色。现举例如下:
1.用药轻灵:俞氏认为,儿科用药必须顺应小儿形质娇弱、脏气清灵、病因单纯的特点,力
求药味精简轻灵,剂量适宜,切忌用药猛烈,大剂攻伐或杂药乱投。临证处方均在10味药以
内,用药分量也偏轻,除健脾胃药外,一般在3至6克之间。例如治外感热证,常用桑叶、菊花、
薄荷、银花、连翘、竹叶等数味轻清透泄之品而获效。如治一例惊泻患儿,仅以钩藤、夜交藤、山
楂、神曲、谷麦芽、水牛角七味药予服三剂后,症状明显改善。治小儿习惯性便秘,常用桑椹、胡
桃肉二味炖服而取良效。对于如山栀、*连、*芩之类的苦寒药物,主张用量不宜过多(一般不
超过10克),病愈即停用,以防克伐阳气,损伤脾胃。
2.治法简便:儿科用药要适应小儿的特点,婴幼儿服味苦的中药较为困难,因而临床常采
取简便的用药方法和小儿易于接受的药膳治疗。如治婴儿湿疹,常用银花、土茯苓、苦参、白藓
皮、甘草等煎汤外洗,并以三*散扑撒患处,又嘱家长给绿豆汤饮服。如治脾虚久泻证,每予患
儿服用自拟的“四味扶脾散”(山药、茯苓、扁豆、莲子各等量,研粉),每次一匙,加面粉三匙,白
糖适量炖服。又如小儿麻疹不透,则用芫荽9克单味水煎,随时饮服,以促其透发;麻疹收没期
邪热伤阴,咳嗽咽干,常用荸荞六七粒、鲜芦根30克、甘蔗60克小煎代茶饮。方法简便,小儿
易于接受,常取较好治疗效果。
3.选方灵活:俞氏儿科临证,既善用前贤名方,又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灵活化裁,数十年来
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例如治小儿急惊风,每以清肝镇痉熄风的羚角钩藤汤加减,从肝治为
第三卷487
####
先。又如小儿癫痫、惊厥等神志疾患,又善于从痰论治,灵活运用导痰汤、温胆汤,每取得满意
疗效,常用的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菖蒲、远志、胆星、天竺*、琥珀等。临床上对于久咳不愈
而无兼症的患儿,每用理气配合温化的方法治之,认为小儿久咳多因不能忌口、多食冷饮所致,
如一味采用清肺热法,很难获效。俞氏则从理气和温化入手,运用加减止嗽散(荆芥、百部、杏
仁、浙贝、半夏、陈皮、紫菀、茯苓、炙草)治疗,而取良效。其中陈皮一药,每用之,认为陈皮长于
温化痰湿,调理肺气,与其他止咳药配用,效果很好。俞氏治咳嗽方中所有的甘草,多以蜜炙,
是取其温化之功。
俞氏指出,小儿肌肤娇嫩,腠理不密,卫外之力不强,外邪易于由表而入。感受外邪后也易
于出现高热动风、惊厥之证,所以儿科病退热尤为重要。他治小儿外感发热,十分推崇紫雪丹,
常在辨证施治基础上,用紫雪丹作为退热药。认为本品有清热解*、镇痉开窍之长,用于小儿
热证,具有服药简便、退热迅速、疗效稳定,且可预防小儿高热惊厥的优点,是儿科退热的上品,
常嘱患儿家长备有此药。对于小儿蛔虫证,主张驱虫与健脾并施,认为患虫证小孩,多伴有脾
胃虚弱、营养不良之候,若单用驱虫杀虫法,每更伤其脾胃。故他常在健脾益胃的参苓白术散
或四君子汤中加乌梅、榧子、使君子、槟榔等驱虫药治之。对于小儿胆道蛔虫证用药,俞氏多选
用拔萃四逆散苦辛酸的药物如胡*连、川椒、乌梅等治之,疗效颇佳。
俞氏对各种儿科急性重症,每能精确辨证,灵活施治,屡获良效。兹举验案二则:去年治一
例7岁女孩,四天来反复高热不退,体温达39.7℃,伴头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口干纳差,
溲*。舌边尖红苔薄*,脉数。证属风热感冒,宜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法治之。处方:银花、
连翘、桑叶、菊花、蔓荆子、*针草、鱼腥草、车前草、桔梗、薄荷、甘草,水煎服,3剂。并配服紫
雪丹,每日2次,每次半瓶。患儿服1剂后,翌日体温降至37.5℃,又服2剂后,热即退。又进3
剂后症状消失,胃纳增加。俞氏治本例外感高热证,以银、翘、桑、菊、薄等辛凉轻清之品疏风解
表,又配以鱼腥草、*针草、车前草、粉甘草、桔梗等清肺泄热,解*利咽,全方疏风清热解*的
作用显著,故服1剂热即降,二诊后诸症悉平。又治一例急性腹泻病。患儿,女,1岁4个月,
已腹泻2天,泻出稀水样便,色*而臭,每日6~7次,身微热,今晨体温37.8℃,口渴纳减,腹
胀,小便短少,舌质红苔*,指纹青紫。证属湿热内蕴肠胃,治宜清热利湿。处方:葛根、*芩、
*连、甘草、神曲、山楂、铁苋、薏苡仁、淮山药。服3剂后热退,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粪质已稠,
大便日2次,便增多,仍按上方加茯苓6克,又连服3剂后,腹泻已止,余症也除。此例用外解
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的葛根芩连汤加清热利湿的铁苋、薏苡仁和消食导滞的山楂、神曲等
治疗而获良效。方中淮山一药,不但因性涩能止泄泻,而又善补脾气,可防清热苦寒药克伐脾
胃。所以俞氏治婴幼儿腹泻,淮山药是常用之药。
(二)调理脾胃 注意饮食
俞氏十分重视小儿饮食调理,主张对婴幼儿要合理喂养和顾护,反对家长的过分溺爱。
他多倡北宋儿科名医钱乙的“若使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之说,认为一些儿科疾病,常因平
时饮食不当所致。虽然小儿生机旺盛,处在发育阶段,水谷精微所需较多,然而婴幼儿脏腑柔
嫩,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平时饮食如稍有不慎,则容易造成脾胃损伤,尤其是现今家庭冰箱必
备,零食冷饮充足,家长又缺乏科学育儿知识,每以小孩多食善饮为佳事,任其食用,不加节制,
常导致脾胃损伤,消化功能紊乱,临床多见食积腹胀、腹痛吐泻、厌食等证。又如小儿久咳,也
第三卷488
####
常因冰箱冷饮未能节制所造成,小孩咳嗽又服冷饮,寒邪每由咽喉犯肺,加剧肺气失宣,致久咳
不愈。临床上俞氏常嘱家长要注意小儿饮食调理,食物冷热要适中,切勿过饥过饱而损伤脾
胃。
俞氏临证治疗尤其重视顾护脾胃,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一身营养来源,小儿的生长
发育无不依赖于脾胃对水谷精微的吸收输布和供养。俞氏注意审察脾胃之虚,一见不足,及时
扶助正气,补益脾胃,尤其是疾病后期,重视补益脾胃以资复元。兹举例说明之:
1.厌食证:治小儿厌食证,多从健脾益气入手,认为临床以脾胃虚弱而致的厌食为常见。
多因小儿平素饮食不当,导致脾胃功能的障碍,受纳运化失健而产生厌食。常用参苓白术散随
证加减治疗。例案:严某,男,10岁。患儿一年来不思饮食,三餐食量甚少,精神倦怠,面色无
华,夜间盗汗。脉细数,舌淡红苔薄白。此属脾胃虚弱之厌食证,治宜健脾益气。处方:太子
参、茯苓、漂白术、扁豆仁、盐陈皮、淮山药、甘草、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北荞麦、谷麦芽。患
儿连服14剂后胃纳增多,面色润泽,精神转佳。本例的治疗,着重以健脾益气,和胃渗湿,增强
脾胃功能,使其食欲增进,如《幼幼新书·乳食不下第十》所云:“脾脏也,胃府也,脾胃二气合为
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
2.遗尿:婴幼儿遗尿,多由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脏腑未坚,智力未合,而致排尿未能
自主控制。《灵枢·本输篇》有曰:“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俞氏诊治本病遵从经旨,以“遗溺多
虚”立论,临床上多采用温补脾肾法治疗。例案:江某,男6岁。患儿一年来夜间遗尿,几乎每
夜必遗,甚则一夜遗2次,伴精神倦怠,四肢欠温,食欲不振,口不渴,舌淡红苔白,脉细缓。证
属脾肾阳虚,膀胱失约,治宜温补脾肾,固涩缩尿,拟缩泉丸加味治疗。前方服7剂后,遗尿明
显改善。已有二三天没遗尿,精神转佳。又嘱其再服7剂后,遗尿已愈。本例遗尿证,用古方
缩泉丸加内金以温肾缩尿,并加入健脾益气的白术、淮山、薏苡仁治疗,脾肾同治,标本兼顾,
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名案评析
一、反复水肿案
倪某,女,49岁。面目及肢体浮肿反复发作已2年余,伴头晕倦怠,脘胁胀闷不舒,嗳气,
纳差。上肢时感酸麻。诊其脉弦缓,舌淡红苔白。尿常规检查阴性。证属肝郁脾虚水肿,治宜
疏肝理气,健脾利湿。处方:柴胡6克,白芍10克,枳壳6克,炙甘草3克,带皮苓30克,桑白
皮15克,地骨皮12克,陈皮5克,太子参15克,*芪15克,赤小豆15克,地胆草30克,白术6
克,威灵仙12克,莶草12克。服5剂后浮肿减轻,上肢酸麻已愈,胃纳及胸闷均有改善。前
方去莶草、威灵仙,又连服10剂后浮肿消退,精神转佳。
〔评析〕张景岳云:“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景岳全书·肿胀》)强调疏理
气机在水肿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临床上对于浮肿证且兼有脘胁胀闷、嗳气、脉弦之气滞
者,俞氏多在利湿的同时配合疏肝理气法治而取效。如浮肿较甚者,常配以张锡纯的茅根
第三卷489
####
汤(鸡内金15克,于术10克,白茅根60克)治之,该方有健脾利水之良效,与疏肝利湿之方配
合,疗效更著。
二、老年惊恐案
陈某,男,63岁。据家属代诉,一月前因往海外探亲,在作入境检查时,遇官员盘问,随即
惊恐万分,途中又惧怕歹徒拦截,返家后终日惶惶不安,心惊胆战,坐卧不宁,担心有人会来扰
乱。患者平素胸闷不舒,目涩,大便干结,夜晚心烦难寐,面部烘热泛红,时有梦呓,脉弦细数,
舌质稍红,苔腻微*,分布不匀。诊其证为肝阴不足,虚火偏盛,痰火上扰心神而致惊恐不安,
乃用养阴清肝、祛痰宁心法治疗。处方:石决明30克,水牛角15克,干地*15克,杭白芍12
克,粉丹皮12克,代赭石18克,小春花10克,陈皮5克,半夏6克,茯苓10克,制胆星6克,天
竹*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并配服牛*清心丸,每晚1丸,分二次服。
此方服4剂后惊恐症状减轻,精神好转,但夜寐欠安,烦躁,心悸。前方去水牛角加羚羊角
3克(磨冲),远志肉6克,酸枣仁12克,五味子3克。水煎服,7剂。仍配服牛*清心丸。
三诊时,患者的惊慌恐惧症状明显改善,神情安定,夜寐转佳,大便通调。但胃纳较差,夜
寐梦多,舌质稍红苔白腻。以参苓白术散加佩兰、荷叶、夜交藤、合欢皮、地龙干、小春花。又服
4剂后,惊惶恐惧症状消失,胃纳渐增,余无异常。
〔评析〕对本例老年惊恐证,着重以祛痰宁心法配合养阴清肝法治疗,方用羚羊角、石决明、
代赭石、丹皮、小春花以清肝热定心神;以干地*、白芍养肝阴;又用导痰汤(去枳实)加天竺*
理气祛痰、清心定惊;且配服牛*清心丸以增强清心定惊之效。所用诸药,其祛痰定惊、清肝宁
心的作用显著,故三诊后惊恐症状消失。
三、寒痹案
高某,女,30岁。患者2年来经常出现全身关节疼痛,每于天气变化或遇冷时加剧。近5
日疼痛发作,尤以上肢关节和右侧腰腿部酸痛为甚,痛处固定,按之痛甚,弯腰及右腿抬高困
难。舌暗红边有瘀点、苔白,脉弦细而涩。证属风寒痹痛,且日久气血瘀滞,脉络闭阻。治宜活
血行滞、祛风散寒、通络强筋,拟乌头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1)*芪30克,川草乌各5克,乳
没各10克,元胡索10克,桃仁6克,红花5克,丹参12克,当归6克,赤白芍各10克,牛膝12
克,续断12克,寄生15克,甘草3克,水煎服。(2)七叶莲根40克,南天竹30克,鸡屎藤30克,
合瘦肉50克炖服。
以上两方各服10剂后肢体及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右腿已能抬起。又按原方加减,前后又
予以续服14剂后,肢体疼痛消失,步履自如,为巩固疗效,又嘱其服前方4剂。
〔评析〕无论风寒湿痹或热痹,如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则风寒湿邪必入于血脉,而出现气血
运行不畅、瘀血凝滞的证候。血瘀久痹的疼痛一般较为剧烈,痛有定处,有时可见皮下瘀斑或
关节周围结节,舌色黯紫,脉细涩。俞氏在临床上常以活血祛瘀与宣痹通络之法合用,每用张
锡纯的活络效灵丹加味(丹参、赤白芍、当归、桃仁、乳香、没药、三七粉)配合祛风散寒除湿或清
热的药物治疗。重视活血祛瘀、疏通脉络是俞氏临床治痹的特点之一。他常运用此法治疗日
第三卷490
####
久不愈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肩周炎等而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
于久痹,俞氏则常加入虫类搜剔络道之药,如白花蛇、乌梢蛇、地龙、全蝎、蜈蚣等药,以增祛瘀
通络、除痹止痛之功效。
四、胸痹案
林某,女,47岁,胸部疼痛时缓时剧三年余,医院诊为:“1、心肌炎。2、肥厚型
心肌病。”近日胸痛又复发,以左胸痛为甚,伴胸闷气短,呼吸不畅。舌淡红边紫斑苔薄白,脉沉
缓。证属气血郁滞、胸阳不振,治宜活血祛瘀、通阳止痛。处方:京丹参12克、白桃仁6克,当
归身6克,川楝子12克,元胡索10克,赤白芍各10克,苏薤白6克,干瓜蒌24克,清半夏6克,
朱砂麦冬15克,夜交藤12克。5剂,水煎服。又配服复方丹参片。上方服后,左胸痛时显减
轻,余症亦改善,仍守前方又继服7剂后,精神转佳,胸痛消失。
〔评析〕胸痹以胸闷胸痛或心痛、呼吸不畅为主要特点,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
心肌损害、肋间神经痛等。俞氏认为,胸痹的主要病变多在心和肺,其发生与气血功能紊乱和
失调有关。“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如情志所伤,肝郁气滞日久常致血流不畅,心脉瘀阻而
为胸痛;或素体阳气不足,胸阳不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而致本病。故本病是以脉络
瘀阻为病变重点,日久不愈则“久病入络”,其血瘀之象更为突出。俞氏治胸痹常采用调理气血
之法,尤其是对胸痹日久,络脉不通,胸部闷痛或钝痛者,则着重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法治疗,
常用血府逐瘀汤或活络效灵丹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对本例患者在运用活血祛瘀治胸痹
时,同时注意到病性的虚实,注意到标本缓急,即运用活血祛瘀、“通则不痛”这一治疗原则,又
善于配合理气化痰、益气通阳等治法,标本兼治、通补兼施,以协调人体气血阴阳和脏腑的功
能,加速病情的痊愈。
医论医话
一、临床用药经验谈
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只有认真辨证用药,深谙药性并能灵活运用,方可药证合拍,在临床
上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个人临床用药的一些经验和认识介绍于后,供同道参考。
(一)临床用药须灵活,药味轻重要适宜
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缓急,掌握药物用量变化,临床用药每有轻剂和重剂之别。凡治
疗病邪在表、病位在外、在上者,应以“轻清”见长,用药既选“轻清宣透”之品,又取“剂小药物”。
余在处方中的药味一般在8~10种之间,用量也偏轻,如治外感表证,每用辛散轻宣的荆芥、
薄荷、防风、桑叶、菊花、银花、连翘、竹叶等,药量大多仅用6克。治外感头痛所常用的“加减川
芎茶调散”(川芎6克,羌活6克,薄荷5克,白芷6克,荆芥5克,防风6克,细辛3克,蔓荆子6
第三卷491
####
克,甘草3克),用药轻巧,以轻清取胜。治咳嗽的加减止嗽散中的荆芥、百部、陈皮、杏仁、浙
贝、款冬花等药用量也多在5~6克左右,旨在轻宣肺经之邪。然而治疗慢性顽疾,或病情重、
病势急之证,余则每用重剂,认为非重剂则难以奏效,尤其是方中的主药,用量重才能直达病
所,挫其病势。如治一例暴喘重证患者,曾用来复汤(山茱萸60克,生龙牡各30克,白芍18
克,*参15克,炙草6克),其中山茱萸60克单味浓煎服。山茱萸有补肾敛气固脱的作用,用
量重而疗效佳。又如治脾虚水肿的加减五皮饮(*芪30克,带皮茯苓30克,赤小豆15克,桑
白皮15克,地骨皮12克,陈皮5克,地胆草30克,五加皮12克,泽泻12克,车前子12克),重
用方中主药,临床每获良效。治疗中风偏瘫的补阳还五汤中*芪用量,多在30克以上。
应用矿物和贝壳类药物,也常以重剂量取效。例如近两年来曾用石膏30~60克配以四妙
散,治疗数例湿热痹证,疗效甚佳;去年治一例眩晕伴两耳胀痛的肝阳上亢的患者,用石决明、
牡蛎、珍珠母、磁石各30克,并配合其他平肝养阴熄风药物治疗,效果很好。又曾用鳖甲30
克、牡蛎30克、内金10克配合养阴软坚、理气化瘀之品,治疗数例肝脾肿大患者;常用牡蛎30
克、海蛤壳30克配合理气散结药物治瘿肿;治咳喘呃逆证,每以代赭石24至30克配方;治耳
鸣常以磁石30克配方等等。临床应根据病情的需要,酌量用药,或轻或重,灵活施治。
(二)适当运用对药
两种药物配成的“对药”,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不但能取相得益彰的协同作用,且能提高主
方的疗效。余常以寒温并用、升降配伍,或以作用相似的药物组对,提高药效。如:
1.威灵仙和莶草:两药均有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效,但威灵仙辛温,止痛作用较强;莶草
苦寒,以祛风除湿为著。两药配合,一温一寒,协同作用,不但祛风湿止痹痛作用增强,而且寒
温适中,故多用于治风湿痹痛证。
2.赤芍和白芍: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两药配合,一散一敛,
补泻并施,能达凉血养血、散瘀止痛之目的,治痹痛日久、体虚夹瘀者尤为适合。
3.川芎和白芷:川芎有祛风止痛之功,其性升散,善行头目,为治头痛要药;白芷芳香上达,
祛风止痛,以治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见长。两药配合,能增强祛风止头痛的作用。
4.辛荑和苍耳:辛荑芳香走窜,善通鼻窍,为治鼻渊良药;苍耳亦属疏风祛湿通窍之品。两
药合用,以增强疏风通窍作用,是临床治疗急、慢性鼻炎常用的对药。
5.夜交藤和合欢皮:两药均入心、肝经,同具养心、安神、解郁之功能。二药相伍,功效益
彰。故临床对兼有虚烦失眠者,每在方中加入夜交藤、合欢皮,疗效颇好。
6.杏仁和浙贝:杏仁苦泄降气,止咳平喘;浙贝母清热散结,化痰止咳。两药相伍,一降一
散,善于清泄肺中痰热,常用以治疗痰热郁肺之咳嗽证。
7.羌活和独活:羌活能祛风湿,善治上半身疼痛;独活治风湿痹痛,尤以下部痹证为宜。两
药配合,一上一下,各司其长,用以疏调太阳经气,治风寒湿痹周身疼痛、项背拘急,效果甚佳。
余在临床上还常用半夏和陈皮相伍,治痰饮咳嗽;五灵脂和蒲*相伍,治血瘀痛经;双钩藤
和鸡胗花相伍,治肝热头晕;枇杷叶和马兜铃配合治肺热咳嗽;瓜蒌和薤白配合治胸痹;延胡和
川楝子相伍治脘腹疼痛等。
第三卷492
####
(三)动物药品的运用
动物药属血肉有情之品或行通走窜之物,其治疗作用常是植物药或矿物药所不能代替的。
余常在多种疑难杂症和急性病的治疗中,选用各类具有特殊功效的动物药,谨举例如下:
1.地龙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通络除痹、止喘利尿及降压的多种作用,可广泛应用于临
床。如对百日咳、惊厥、小儿高热、支气管哮喘、癫痫、湿热痹痛、高血压以及丹*、湿疹、烧伤、
下肢溃疡等诸类疾病,配用地龙治疗,临床疗效甚好。
2.《别录》载鸡内金“主……遗溺”,张锡纯谓“善化有形瘀积”,临床应用确有软坚化积和固
涩止遗之功,余常用鸡内金配合清热利湿药物治疗胆囊结石和泌尿道结石症;又用鸡内金与温
肾缩尿的缩泉饮配合,用于治疗遗尿证,临床均取得满意疗效。
3.常用蝉退、僵蚕、白花蛇等治疗经久不愈的皮肤搔痒症,多配白藓皮、地肤子、徐长卿、
苦参片、白蒺藜等治疗而获良效。
4.痹证日久,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反复疼痛者,可运用虫类药物搜风通络,地龙、蜈蚣、
全蝎、僵蚕、白花蛇和乌梢蛇为临床常用药物。
5.治疗中风后遗症,口眼斜或肢体震颤、麻痹之证,常用全蝎、蜈蚣、僵蚕、蝉蜕、地龙等
虫类药物配合活血祛瘀、化痰通络的丹参、赤芍、川芎、归尾、桃仁、红花、白附子等治疗。治面
瘫还常配合用鳝鱼血涂患处。
6、具有补肾助阳、温通督脉良效的鹿角霜,配合桂枝、附子、羌活、独活、寄生、续断、杜仲等
药,治疗腰脊冷痛,四肢乏力之证。近年来曾治疗数例,获效满意。
(四)应重视药物归经
有些药物对某经和某些脏腑确有特殊的疗效,在临床选方用药时,如能结合药物的归经,
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如清代徐大椿所云:“归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谓向导之师。”
辨证用药与归经药物选用有机结合,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例如治头痛证,太阳经头痛多加
羌活,阳明经头痛多用白芷,厥阴头痛多用藁本、川芎,少阳经头痛多用柴胡。又如在治疗风寒
湿痹中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而用药:项背痛加羌活、葛根;腰脊痛加狗脊、寄生、续断、杜仲;手
臂痛加桂枝、桑枝;下肢酸痛加牛膝、木瓜等,效果很好。例如运用清热药时,根据其归经不同
选用石膏、*芩清肺热;龙胆草泻肝火;*连、石膏清胃火;*连、木通、竹叶清心火;知母、*柏
泻肾火;山栀泻三焦之火等,在辨证选方时酌情配用,可提高疗效。
同种性味的药物由于归经不同,其作用亦异。例如性味辛温的药物就具有解表、行气、活
血、开窍、温里的多种功能,如紫苏归肺经,能发散风寒,可治风寒感冒、咳嗽胸闷;细辛归肺肾
经,其性走窜,有较好的祛风散寒、温肺化饮、止痛通窍作用,常用于外感风寒和头痛、牙痛、痹
痛;木香归脾胃经,功能行气止痛,用于治脘腹胀痛;台乌药入肺脾肾经,辛开温散,善于疏通气
机,能顺气畅中、散寒止痛,常用于寒郁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寒疝腹痛和肾阳不足所致的小便
频数;青皮归肝经,能疏肝破气,多用于胁肋或乳房胀痛的治疗;川芎归肝经,有活血行气之力,
常用于血瘀气滞多种病证的治疗等等,说明了尽管以上均为辛温的药物,由于归经不同,因而
各自的功能、主治均有差别。所以临床用药应熟悉药物归经,了解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的选
择作用,治疗才能有的放矢,力专用宏,疗效显著。
第三卷493
####
(五)配合草药单方
民间的草药验方,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往往能获特殊的疗效。使用单
方草药可以弥补主方的不足,与主方配合,常能收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于
主方中加一二味草药,或另用草药验方配服,每取良效。例如:小儿因肝热而致夜寐欠安、吵闹
不宁,用具有清热平肝作用的草药小春花(即阴地厥)配合地龙干、双钩藤等与冰糖炖服治疗,
获效甚佳。治风火头痛,常用石橄榄(又名石仙桃)30克、鸡蛋(或鸭蛋)一个(针刺几十孔)同
炖,蛋汤均服,效果很好。石仙桃有敛阴降火、平肝熄风之功效,是临床治头痛、神经衰弱常配
用之草药。曾治一例头痛5年的患者,经服石橄榄3次后头痛即止。又如治气瘿,余多用刺苋
菜每次60克(鲜)与瘦肉同炖,配合消瘰丸治疗,近2年来曾用此法治疗10余例气瘿病患,症
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草药七叶莲根有活血散瘀、祛风活络之功,鸡屎藤善于理气祛瘀,土
金针活血通络,三药配合其祛瘀通络除痹作用显著,余常用七叶莲根40克,土金针、鸡屎藤各
30克同瘦肉炖服,配合主方治疗反复发作的风寒湿痹痛,效果很好。又常用紫茉莉根(白胭脂
头)30~60克同冰糖炖服,治赤白带下。治疗咽喉肿痛,则常用清热解*的草药鱼腥草、车前
草、*针草及甘草,配合宣肺利咽的桔梗治疗,效果显著。
二、博学精思 严谨笃志
———记俞氏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一)通治文史 根基扎实
俞慎初教授一生通经识典,能诗善文,具有医文史哲的渊博知识。他不但是一位深谙医
理、医术精湛的著名中医学家,而且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医史学专家,其在中国医学史的研究、中
医各家学说的研究,以及对医用古汉语知识的研究上均取得相当高深的造诣。数十年来他在
临床医疗和医史研究方面都成就卓著,两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他一贯重视对古汉语及文史
知识的学习,认为掌握一定的古文学知识,是学好中医的前提,如没有一定的古汉语及文史知
识,就难以在中医学术上取得较大成就,所以30年代他在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又再次往
上海诚明文学院学习,跟随著名经学家蒋维乔,攻读三年的国语文史专业知识,为今后医学上
的卓著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俞氏常指出,中医学的精华和历代医家的丰富治验,存在于浩
瀚的医学经典著作中。这些经典医书,去代久远,文字古朴,词义深奥,语法复杂,若无扎实的
古文学基础,就难以登堂入室,领会经旨,掌握其要。因此要学好经典医著,需要具备一定的古
文学知识水平,要过好文字关,医文并重,不断提高文学素质,加深对经典医书内容的理解。
俞氏精研古汉语文学,平时能诗善文,凡训诂与音韵,各类古籍目录学、古医著版本及校
勘等无不精通,对《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等运用自如。六七十年代俞氏曾先后撰著《医用
古汉语基础》、《内经语法研究》等书稿,系统论述了中医古汉语知识和《内经》的语法特点,并在
福建省卫生厅举办的中医进修人员培训班上专题讲授医用古汉语知识,对中医人员学习经典
医著起了较大的指导作用。80年代俞氏承担了卫生部和福建省卫生厅的校勘重点古医籍任
第三卷494
####
务,主持校注明代医学著作《李濂医史》和清代医家陈修园的著名医学丛书《陈修园医书十六
种》。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对这批古医书进行全面整理和校订,
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其中《陈修园医书十六种》校注本1991年获全国优秀医史文献及医学工
具书银奖。嗣后他又参加卫生部主持的对重点古医籍《脉经》、《神农本草经》、《针灸大成》的校
勘审定工作。他经常勉励后辈应学好古汉语知识,要练好基本功,要有计划地研读一些文史哲
方面的著作,认为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医理与哲理的有机统一,是古代诸子百家学说精
华的会集和升华,要能够在中医学术上取得一定成就,若没有扎实的古文知识基础和鲜明的深
邃的哲理是达不到的。他多次指出,古汉语知识是整理和继承祖国医学遗产的先决条件,只有
认真研究古文学知识,才能深刻领会医学经典的精髓,从而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数十年来,俞氏在临床医疗和科研的同时,又潜心致力于医史学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
果。他不但撰著出版了被誉为“中国医学史继往开来之作”的著名医史巨著《中国医学简史》和
《中国药学史纲》,而且精研历代医家名著,认真总结古代医家的学术经验和主要医学成就,撰
写了大量研究古代名医学术成就的论文。例如早年就先后发表了《巢元方撰著〈诸病源候论〉》
(1959)、《宋代名医钱乙与陈自明》(1959)、《痘疹专家董汲与陈文中》(1959)、《王孟英对温病学
的贡献》(1959)、《虚心学习民间草药的赵学敏》(1959)、《叶天士吴鞠通是温病学说的奠基者》
(1959)、《李杲的辨证用药》(1962)、《朱丹溪学说的基本观点》(1962)等论文。近10多年来俞氏
又对孙思邈、刘完素、张景岳、王旭高、张锡纯、冉雪峰、蒲辅周、程门雪等古今著名医学家的学
术观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对福建省的陈修园、吴本、苏颂、董奉、熊宗立、吴瑞甫等19位
古代和近代名医的医疗特色进行评述。他在研究医学史和古代医家学说的过程中吸取了大量
前贤医家的经验,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医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凡作学问,若没有深厚的基础,就不可能获得广博的知识;没有坚实的中医理论指导,则不
能够在中医学术上获得高深的造诣。精通医、文、史、哲知识,且融会于一体,这是俞氏数十年
来在学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内在条件。
(二)勤读精思 持之以恒
俞慎初教授读书十分勤奋和刻苦。平时他总是想方设法利用时间研读典籍和医著,不断
地积累新知。日间在诊务或教研工作之暇,便手不释卷,抓紧学习;晚间又在灯下夜读,或专心
著述,常常工作至深夜二三点钟。几十年来,不论阴晴寒暑,从无间断过。他常以古人“业精于
勤、荒于嬉”的名言告诫后辈,指出学习无捷径,勤奋是学医的必由之路,也是学业成功之本。
凡是欲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首当刻苦学习,深研医理,勤奋笃志,积累既久,熟则生巧,自有左右
逢源之妙。俞氏主张读书要做到“五勤”,即脑勤、耳勤、目勤、手勤、足勤。具体如:
脑勤:学习医学经典著作必须认真思考,深入领会,扎扎实实地把经典医书的内容读懂弄
通,对经典中的重要句段,逐字逐行推究研讨,力求深悟,反对囫囵吞枣和不求甚解。勤动脑
筋,善于思索,是掌握经旨的关键。多年来他所读之书,均能精思娴妍,且又在全面领会的基础
上推出新意。
耳勤:学医要多听多问,耳朵要勤快,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多听同仁们的各种学术见解。他
常说,学问学问,不但要勤学,而且要好问,要不耻下问,学习他人之长。明代李时珍撰写药学
巨著《本草纲目》,其中不少资料是向山村农夫、樵夫、猎人和渔民等劳动群众请教中获得的。
第三卷495
####
俞氏经常以李时珍为例教育后人。他平时著述,可谓是深思熟虑,结构严密,内容翔实,然而每
完成初稿后,总是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例如50年代完成的《中国医学简史》和以后完稿的
《中国药学史纲》、《中草药作物学》、《药膳集萃》等医书,均多次征询医界同道的意见,力求使其
所著臻于完善。
目勤:就是要勤读医书,多看文献,既要重视对历代医家名著的学习,而且在治史方面要重
视考证,多作实地考察。俞氏曾指出,历代中医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学医者一定要做好选
读工作,重要的医学著作要认真攻读,悉心研讨。1992年3月份他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曾明
确指出了中医人员应学习的重要医书,例如中医经典著作《内》、《难》、《伤寒论》、《金匮要略》和
《神农本草经》;历代医家注释经典的主要医著,有明代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
马莳《*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和《*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清代高士宗的《*帝素问集解》、张
志聪的《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集注》,南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清代柯琴《伤寒来
苏集》、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温病学的重要著作有叶天士的《温热论》、吴瑭《温病条辨》、王士
雄的《温热经纬》、雷丰《时病论》、吴又可《瘟疫论》、戴天章《广温疫论》。临床医学的主要医书
如刘完素的《河间六书》、张从正《儒门事亲》、李杲《东垣十书》、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张景岳的
《景岳全书》、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及妇、儿、外的一些重要医学著作,都是很值得深入学
习和研究的名著。俞氏常指出,学医就应多读博览,善于学习古代医家之治验,若不多读古代
医著,就无法掌握中医辨证施治大法,也难以领会祖国医学之精粹。
手勤:学医一定要手勤,要善于积累资料,多做笔记。读书时一边阅读,一边把重要内容和
读书心得记录下来,这是理解经典医书原文和积累资料的重要方法。俞慎初教授历来重视医
学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工作,凡医家名著和医刊杂志上的重要内容,必顺手载入笔记或抄录成文
摘卡片,有的剪取辑贴成册,且分类收藏,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他所搜集的资料卡片和笔
记,盈筐累箧,不下数万则。俞氏常指出,积累资料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帮我们
开阔眼界、活跃思路,有利于临证诊治水平的提高,而且是医史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他在长期的医史研究中,着意于各种史料的收集和积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财
富。他所采撷的资料上迄历代的经史典籍和地方史志中的医家人物和医事活动,近及当今科
技新成果、考古新发现,又旁涉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理化各科知识,凡可资参考,他从不漏
弃。俞氏又善于从积累的资料中分析研究、去粗取精,总结出规律,从而逐步升华为宝贵的知
识和卓著的见解。由于俞氏知识广博,资料丰富,他所撰著的医书如《中国医学简史》、《中国药
学史纲》、《虫类药物临床的应用》、《中草药作物学》等,得到医界同道的高度赞扬。
足勤:就是要多作调查采访工作和学术交流活动。俞氏主张,治医要多与同道联系,要走
向社会和省内外医学工作者,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共同切磋探讨岐*医学的心得,取长补短,以
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多年来俞氏在繁忙诊务和教研工作的同时,经常挤出时间参加省内外
的学术会议。例如80年代以来他曾先后参加了孙思邈、李时珍、张景岳、张锡纯、陈修园、宋
慈、徐灵胎等古代医家的学术研讨会、王叔和医籍讨论会以及神农本草经、脉经、针灸大成等古
籍评注会,新安医学学术讨论会、马王堆医书讨论会。每次会议期间,他都无暇顾及各地风光,
而是利用时间与参加会议的老中青医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学术,研讨医理,并耐心地指导后
辈,谆谆善诱,诲人不倦。同时考察古医家故里文物史迹,留心收集各种医史资料,日程繁忙,
收获甚多。
第三卷496
####
俞氏治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持之以恒。数十年来,他在研讨岐*医术的道路上勤奋探
索,孜孜以求,从无停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经受任何挫折,都没法动摇他献身中医的决心。
在顺利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下,他加倍地为振兴中医学术而努力工作;在逆境中他既无所怨,
也无他求,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着身体和经济上的各种困难,潜心苦志,继续探索和追求科
学的真谛,在岐*之道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行走着。在文革中被下放药圃劳动时,他仍一如
既往,继续钻研,拜老药农为师,撰写了《怎样认识中草药》、《中草药栽培法》、《中草药临床应
用》等书。他常说,整理和发掘祖国医学的丰富宝贵财富,如果没有为之奋斗一生的决心和坚
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绝对做不到的。见难而退,浅尝辄止,终将一事无成。俗语道:“事
在人为”,要学而有成,贵在持之以恒。
(三)严谨治学 着意考证
俞慎初教授一生治学严谨,主张实事求是,凡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指
导。他治医深究病机,明达医理,学术上的争议,必求甚解。如经典文献,医家学说,方药组成,
性味功效等,若存有疑义,则追根究底,反复查证,务求明辨。他临床诊病,细致认真,详察体
认,分辨精审,对一症一脉均不轻易放过。处方用药,必反复推敲,药味增损也细心斟酌,力求
丝丝入扣,从不粗疏草率。他常告诫说,治医的严谨,不仅是科学态度问题,而且是医德医风问
题,医生诊病认真与否,关系到病人生命的安危。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发扬。
俞氏治史方面的严谨也尤为突出,认为实事求是,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原则,也是史书生命
力之所在。平时他在医史研究中,从不满足从书本上获得的资料,而是着力于“史”的客观真实
情况的考证,注重史料的甄别辨伪和史迹的调查。他十分推崇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读万卷
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主张。近几年来他不顾自己年已古稀的羸瘦的身体,利用外出参加学术
会议机会,走访京、沪、苏、浙、赣、滇、桂、粤、鄂、陕、辽、湘、甘、鲁、皖等地,爬山涉水,四处调查
考证,核实资料,从长沙马王堆、甘肃敦煌莫高窟、孙思邈药王山,到泉州湾宋代古船遗迹,以及
王叔和、李时珍、徐灵胎和闽籍医家陈修园、宋慈、苏颂的医籍,他都亲临实地考察,认真采集资
料,多次核对查证,分析比较,做到史实准确无误。
俞氏在史料查证的同时,又重视对今人的采访,从今人了解既往的历史。例如他在撰写
《中国医学简史》的“现代医家”部分时,曾对这些医家的后代学生,多次登门拜访调查,或去函
核实。他又对所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反复修改,有的医家传记经10多次斟酌才定稿,以求得
所载内容全面和真实。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深受后辈的敬
佩。正因为如此,俞氏的《中国医学简史》、《中国药学史纲》等著作,充分体现了极高的史料价
值。近几年来,他又撰写了《王叔和的医籍、官职及著作的探讨》、《先秦记载药物的帛书———
〈五十二病方〉考证》、《明代普及医学的先驱———熊宗立的学术思想及著述考证》等多篇论文发
表,体现其忠于史实、注重考证的科学态度。
三、论调治肝胆、燮理脏腑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周身气血的循环联系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脏腑组织器官通过经络紧密联系,其中肝(胆)在人体脏腑组织中起协调作用。肝胆不仅能
第三卷497
####
调节人体血液运行和气机升降,与人体气血关系密切,而且跟其他脏腑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
制约关系。肝胆的功能失常,不但引起本脏腑疾患,而且常能病及其他脏腑,如木气太过,则会
影响肺、脾,如肺受侮,则咳嗽气急,所谓木火刑金;脾受侮则胃痛呕酸,所谓木郁克土;心营不
足,则血不养肝;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以致肝阴不足,肝阳偏旺等等。所以对内、妇科多种疾
病,均可从调治肝胆入手,旨在使脏腑协调,诸恙平复。余师从王旭高的治肝思想,在王氏治肝
三十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归纳了治肝胆十法,即疏肝理气法、抑肝理脾法、清肝利
胆法、疏肝利水法、疏肝通络法、镇肝熄风法、养阴柔肝法等。同时在古人治肝名方基础上加减
化裁,创制了一些治疗肝胆疾患之经验方,临床应用颇有效验,兹介绍如下:
1.肝气犯胃:若因肝气郁结、木失条达,常横逆犯胃,而见胃脘胀痛,两胁胀满,嗳气,胸闷
嘈杂,或纳呆厌食,情志不舒,脉弦缓,舌苔薄白。每用疏肝和胃的治法,以调肝理气,和胃畅
中,常用自拟的经验方“理气和胃汤”治疗。该方由柴胡、白芍、枳壳、川楝子、元胡索、台乌药、
砂仁、炙甘草等药组成。
2.肝郁乘脾:脾气素虚的患者,复因肝失疏泄,厥气横逆乘脾,导致脾失健运,出现脘腹痞
满、呕逆嗳气、肠鸣腹痛泄泻,每因精神刺激或情志不和时发作。治以抑肝理脾法,运用痛泻要
方加减,常用药物有:陈皮、白芍、白术、防风、淮山药、扁豆、川朴根、木香、*连、野麻草等。
3.肝气犯肺:若肝失条达、金不平木,常致厥气上逆,木反侮金,出现肺失宣降之呛咳气
促、咯痰不爽,且胸胁胀闷,情志不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常运用疏肝宣肺止咳法,以经
验方理气止嗽散治之。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枳壳、百部、杏仁、浙贝母、陈皮、枇杷叶、蜜兜
铃、甘草等。
4.肝胆湿热:肝胆湿蕴,日久化热,湿热交蒸,肝胆疏泄失常,出现脘胁胀痛,尤以右侧脘胁
部疼痛为剧,常伴有胸闷口苦、嗳气泛恶、溲赤便结,或兼见*疸,或热灼胆汁成石,脉弦数,舌
红苔*腻。常治以清肝胆法,运用经验方利胆五金汤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金钱草、海金沙、鸡
内金、金铃子、川郁金、玉米须、绵茵陈等。
5.肝郁气滞:因情志不畅,忧思郁怒,而导致肝气郁结,木失条达,气机阻滞,出现胸胁胀痛
或隐痛,有时痛在一侧,有时痛在二侧,走窜不定,可伴有胸闷嗳气,善太息,食欲不振等。常运
用疏肝理气或兼以健脾法,方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枳壳、香
附、川芎、郁金、青皮、茯苓、白术等。
6.肝阳上亢:若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常导致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症见头痛耳鸣,烦躁易
怒,烘热汗出,眩晕心悸,行走不稳,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脉细弦而数,舌质红绛。多以镇肝熄
风法治之,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常用药物有:石决明、牡蛎、钩藤、甘菊、玄参、白芍、天麦冬、
牛膝、生地、夏枯草等。
第三卷498
####
经验方
一、利胆五金汤
组成:金钱草30克、海金沙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玉米须15
克。
功效:清利湿热,化结排石。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肝炎,胆囊炎症。
加减运用:兼见寒热或*疸加柴胡、*芩、绵茵陈;伴脘胁胀闷、嗳气加枳壳、川朴根;尿路
结石加石韦、猫须草、车前草;右上腹疼痛较甚者加元胡索、杭白芍等。
二、蠲痹四藤汤
组成:海风藤12克、络石藤12克、忍冬藤12克、鸡血藤15克、威灵仙12克、莶草15克、
冬桑枝12克、木防己12克、川牛膝10克。
功效: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风寒湿痹,肢体关节酸痛。
加减运用:风邪偏胜者加防风、秦艽、羌活、桂枝;寒邪偏胜者加川草乌、附子;湿邪偏胜者
加羌活、薏苡仁、防己、蚕砂;痛在上肢加羌活、防风、桂枝、桑枝;痛在腰以上者加独活、寄生、续
断、牛膝、木瓜。
三、加味苍耳散
组成:辛夷花6克、苍耳子6克、北细辛3克、薄荷叶6克、白芷5克。
功效:疏风散寒,通利鼻窍。
主治:急慢性鼻炎,症见鼻塞、流涕者。
加减运用:兼见前额头痛加川芎、甘菊花、蔓荆子;兼风寒表症、恶寒发热者加荆芥、防风、
羌活;流涕*浊加甘菊花、桑叶、银花等。
四、理气止嗽散
组成:荆芥6克、杏仁6克、百部6克、浙贝母10克、陈皮6克、款冬6克、甘草3克。
功效:理气化痰,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症见咳嗽咽痒、痰白者。
加减运用:如痰多咳嗽气喘,与三子养亲汤合方(莱菔子易葶苈子)加蜜炙麻*;肺热咳嗽
第三卷499
####
者加枇杷叶、蜜兜铃、*芩;风热咳嗽与桑菊饮合方;痰白量多者加半夏、茯苓等。
五、活血通络汤
组成:丹参12克、桃仁6克、赤白芍各12克、川芎5克、当归6克、瓜蒌15克、半夏6克。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宣痹。
主治: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舌紫暗,脉沉涩者。
加减运用:如胸痛甚者加降真香、郁金、元胡索;痰多色白者加陈皮、茯苓;若神疲倦怠、面
色苍白、气短懒言者加*芪、太子参。
六、止咳定喘汤
组成:蜜麻*6克、杏仁5克、炙甘草3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葶苈子6克、蜜款冬
6克、蜜橘红5克、茯苓10克、半夏6克。
功效:宣肺平喘,止咳祛痰。
主治:风寒咳喘证。对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有较好的疗效。
加减运用:如兼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者加荆芥、防风、紫苏叶;如咳喘痰白清稀者加干姜、
细辛;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贝母。
七、清上止痛汤
组成:川芎3克、白芷3克、羌活3克、独活3克、麦冬6克、*芩5克、防风3克、蔓荆子2
克、细辛1克、甘菊花2克、钩藤6克、葛根3克、柴胡3克、甘草1克。
功效:平肝祛风止痛。
主治:头痛经久不愈,多于忧思烦恼或受风感寒时发作,伴有口苦口干,心烦失眠,脉弦数。
加减运用:如兼痰浊内蕴去麦冬加半夏、陈皮;如肝火偏盛者加夏枯草、龙胆草、山栀;久痛
入络,可酌加化瘀通络的桃仁、红花、赤芍。
八、理气和胃汤
组成:柴胡6克、白芍10克、枳壳6克、甘草3克。
功效: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症见胃脘胀痛,痛及两胁,胸闷嗳气,舌苔薄白,脉弦缓。
加减运用:如肝郁化火,胃脘灼痛,泛酸者与左金丸合方加海螵蛸;呕逆嗳气,胃失和降者
加旋复花、代赭石;伴胃阴不足,口燥咽干者加麦冬、沙参、玉竹。
第三卷500
####
九、利咽桔梗汤
组成:鱼腥草12克、车前草12克、*针草12克、粉甘草3克、桔梗6克。
功效:清热解*,宣肺利咽。
主治:咽喉肿痛。用于急性咽炎或扁桃腺炎有较好疗效。
加减运用:如兼恶寒发热者加银花、连翘、荆芥、薄荷;兼口干咽燥加天花粉、麦门冬、沙参;
咳嗽有痰加杏仁、浙贝、枇杷叶。
十、朴杏二陈汤
组成:厚朴5克、杏仁5克、蜜橘红5克、茯苓10克、法半夏6克、炙甘草3克。
功效:燥湿化痰,止咳下气。
主治:咳嗽气急,喉痒,痰白清稀,口不渴,苔薄白,脉滑。
加减运用:痰粘稠,咳吐不利者加海浮石;如痰色*加瓜蒌、天竹*;兼鼻塞流涕者加荆芥、
薄荷、辛夷花。
(吴元黔、*建业 编)
第三卷501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