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耳穴作用简介
(一)心:有宁心安神、调和营血、清泄心火的功能。用于心血管疾病与精神系统疾病。对咽炎、舌炎、口腔炎等亦有疗效。
(二)肝:有舒肝利胆、驱除风邪、调和营血、明目健胃的功能。主治肝炎、胆囊炎,肝主筋,对眩晕、抽搐、偏瘫、肌无力、扭伤有治疗作用。肝藏血,可治血液病,眼科病,对消化系统与妇科病也有作用。
(三)脾:脾主运化,有化五谷、生营血、营养肌肉、健脾补气的功能。主治消化系统病、血液病。对肌萎缩、肌无力、口唇炎及溃疡病、脱肛、内脏下垂、腹泻均有医疗作用。
《四)肺:肺主气,司呼吸,有推动气血运行和通利小便,补虚清热的功能。主治呼吸系统病、水肿等。肺主皮毛,对各类皮肤病、盗汗、自汗、声音嘶哑有效,亦治口腔炎症。
(五)肾:有壮阳气,益精液,强腰脊,补脑髓,通利水道,明目聪耳等功能。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肾开窍于耳,并主骨,主“瞳子”可治耳科病、眼科病、骨折止痛。肾藏情,精生髓,脑为髓之海,故可治精神、神经系统病。亦可治脱发、斑秃病,有强壮作用,亦可治便秘。
(六)大肠:主传导糟粕。用于肠道病与消化不良病,与肺相表里,亦可治呼吸系统病。
(七)小肠:主化物而分清别浊。用于消化系统病。与心相表里,用于治心脏病。
(八)胃:主受纳与消化食物,与脾为表里,用于治疗各类胃病与精神系统诸病。
(九)胆:主藏胆汁,与肝为表里。用于治疗胆道病,对耳病、偏头痛、多梦、颈项强直亦有效。
(十)膀胱:主贮尿液,与肾为表里。对泌尿系统炎症及尿道诸病有治疗作用,也治偏头痛及神经系统病。
(十一)三焦:综合了体腔内五脏六腑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循环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病。
(十二)神门:有镇静安神、止痛作用。是止痛要穴,也有泻火解*、降气镇咳作用(痰多者不宜用),可以治疗叙癫痫、高血压病。
(十三)交感:用于治疗植物神经紊乱而引起的一些疾病,对内脏器官有较强的镇痛和解痉作用。用于内脏各种炎症的止痛,对心脏病、眼科病也有效。
(十四)肾上腺:是肾上腺和肾上腺皮质的代表区。能调节肾上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有消炎、消肿、抗过敏、抗风湿、抗休克作用,还有舒张或收缩血管的作用。对高、低血压、无脉症、出血症有作用及退热作用,也可止咳止喘和治疗皮肤病。
(十五)皮质下:是大肺皮层代表区,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或抑制的作用。用于精神疾患诸病。可治内脏下垂,尚有镇静止痛、消炎退肿、止汗、抗休克功能,也是治疗各种类型瘫痪的要穴与强壮作用。
(十六)枕:常用干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和脑膜刺激症,如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颈强直、落枕及抗休克。预防晕车晕船,也可用于老花眼、皮肤病,对消炎、镇静、止痛、止咳、止喘亦有作用。枕与肾连,亦有强壮作用。
(十七)脑干:是延脑、脑干代表区。有镇痉熄风作用。治角弓反张、抽搐、益脑健神、治疗大脑发育不全、脑震荡后遗症及脑膜炎后遗症,抗休克、抗过敏、镇痛、止血。
(十八)脑点:是脑垂体代表区。治疗因脑垂体功能障碍诸病,如侏儒症、肢端肥大、尿崩、月经过多、子宫出血等,有止咳、镇静、催眠作用,亦对遗尿症、脉管炎有效。
(十九)胰腺炎点:治胰腺炎、消化不良、糖尿病、偏头痛。
(二十)子宫:治各类妇科病、胜功能障碍。
(二十一)额:镇静止痛。治前头痛、失眠多梦、鼻炎、额窦炎等。
(二十二)太阳:治疗偏头痛、嗜睡症以及由嗜睡而引起的遗尿症。
(二十三)腮腺:治腮腺炎及皮肤病。
(二十四)平喘:有调节呼吸中枢及抗过敏、止痒功能。可治哮喘呼吸困难诸症。
(二十五)睾丸:治性功能障碍、睾丸炎,副睾丸炎等。
(二十六)卵巢:治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卵巢炎、输卵管炎及不孕症。
(二十七)兴奋点:治疗嗜睡症以及因此引起的遗尿症。
(二十八)腹水点:治疗肝硬化、肾病综合症引起的腹水及腹胀气等。
(二十九)咽喉:治疗急慢性咽喉炎、声音嘶哑、扁挑体炎、失语及支气管炎、哮喘等。
(三十)内鼻:治疗各种鼻炎及伤风感冒。
(三十一)外鼻:治鼻疖、酒糟鼻。
(三十二)屏尖:用放血来退热消炎,并有镇静止痛作用。
(三十三)膈:用于治疗膈肌痉挛、血液病、皮肤病,对内脏出血、咳血有疗效。
(三十四)耳中:功能同于三焦穴。
(三十五)耳尖:放血可退热、降压、消炎、降血氨,用于肝昏迷,还有较强镇静止痛作用。
(三十六)直肠下段:治疗内外痔、脱肛、大便失禁、里急后重等。
(三十七)尿道:尿道炎、尿漏、尿道狭窄。
(三十八)外生殖器:龟头炎、阴囊湿疹、阳萎、及腿痛。
(三十九)扁桃体1-4: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等。
(四十)轮1-6:有消炎、退热、消肿、降压作用,通过放血治高血压、扁桃体炎。
(四十一)肝阳1-2: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对迁延性、传染性肝炎、转氨酶长期不降者有效。
(四十二)目1:治疗急慢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
(四十三》目2:用于治疗各种眼病。
(四十四)眼:用于治疗各种眼科病。
(四十五〕新眼:治疗屈光不正、眼底疾患等。
(四十六)外耳:耳聋、耳鸣、听力减退、耳冻伤与感染。
(四十七)内耳:耳聋、耳呜、听力减退、中耳炎、外耳道疖、耳源性晕症等。
(四十八)拔牙麻醉点:麻醉拔牙、龋齿痛。
(四十九)上、下腭:治疗口腔炎、牙周炎。
(五十)面颊部:三叉神经痛、腮腺炎、面神经痉挛与麻痹、面部痤疮与疖肿。
(五十一)锁骨:锁骨骨折止痛、肩关节周围炎、颈动脉狭窄。
(五十二)肩关节:治疗肩关节扭伤、肩关节周围炎。
(五十三)肩:同肩关节。
(五十四)肘:治疗肘关节扭伤、上臂酸痛。
(五十五)腕:治疗腕关节扭伤、上臂酸痛。
(五十六)指:治疗指关节扭伤、指肚炎、冻疮。
(五十七)颈椎:治疗颈椎骨质增生或退化、颈扭伤。
(五十八)胸椎:治疗胸椎骨质增生或退化。
(五十九)腰椎与骶椎:治疗腰骶椎骨质增生或退化及腰骶扭伤。
(六十)颈:治疗颈扭伤、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症、颈动脉狭窄。
(六十一)胸:用于治疗胸腔疾患及肋间神经痛、胸痛、胸闷等。
(六十二)腹:用干治疗腹腔疾患及消化系统和妇产科疾病。
(六十三)腹外:做诊断肾结石、胆囊结石之用。
(六十四)热穴:有镇痛与扩张血管等作用,对急性腰扭伤、无脉症、脉管炎等有作用。
(六十五)乳腺:治疗乳腺炎、缺乳(少乳)、乳腺导管增生。
(六十六)膝关节:治疗风湿性膝关节炎及膝关节扭伤、髋骨骨折、止痛。
(六十七)趾:治疗趾关节扭伤、冻伤和炎症。
(六十八)坐骨神经:治疗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六十九)上、中、下背:治疗背痛及皮肤病,并有较好的止痒作用。
(七十)降压沟:放血可降压。
(七十一)脊髓穴:用于治疗肌萎缩的索硬化症及各种瘫痪。
(七十二)枕小神经:有镇静、止痛作用。适应脑血管痉挛、脑外伤后遗症、头痛、头晕以及出血引起的半身麻木和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头部麻木。
[本节无图,接续第二部分之内容:
治疗头痛头昏示意图(2.)
·取双侧耳压、双侧手穴压
·取双合谷配双太冲指压
·捏脊
·耳压以枕、皮质下、肾为重点
关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