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诊断学笔记七问诊
TUhjnbcbe - 2021/3/15 14:29:00

问诊

概念: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①获取的病情资料比较全面(症、相关资料)②有利于疾病的及时诊断(早)③有助于医患之间的交流(情绪、心理精神)

二、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问诊的方法:①抓住重点、全面询问(主诉)②边问边辨、问辨结合

(二)问诊的注意事项:①诊室安静适宜(避免干扰)②态度和蔼认真③语言通俗易懂(反应平和)

④避免诱导暗示(适当启发)⑤分清主次缓急(抢救为先)⑥完整记录病历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便于联系;利于诊断)

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民族、职业、籍贯或出生地、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二、主诉(围绕重点,全面询问)——精炼概括

主诉是患者就诊时陈述的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由症状的部位、性质、程度和时间构成。

初步估计疾病的类别和范围、病情轻重缓急等。

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从起病到本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经过。(按序询问)

包括:起病情况(时间、缓急、病因、诱因、症状及处理)

病变过程(有无变化、何时变化及规律性)

诊治经过(何处做哪些检查,诊断,哪些治疗,效果)

现在症状

四、既往史

既往史指患者平素身体健康状况及既往的患病情况。

包括:平素健康状况(体质虚实寒热)

既往患病情况(旧病、传染病史、过敏史、手术史)

五、个人生活史

内容:①生活经历(出生、居住、经历地)②饮食起居③精神情志④婚育状况

六、家族史

家族史是询问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及与患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亲属(配偶)的健康与患病情况,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等。

第三节:问现在症

概念:问现在症,是询问患者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说明:以主观症状为主;疾病目前的主要矛盾;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十问歌》(明·张介宾编写/清·陈修园修改)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询问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

寒:自觉怕冷,分为恶风、恶寒、畏寒。

恶风是指患者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恶寒是指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

畏寒是指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够缓解。

热:发热,包括体温升高,体温正常、自觉发热。

机制:病邪的寒热性质;机体的阴阳盛衰。

如何问?——有、无怕冷、发热?寒热是否同时出现、出现的时间、轻重、特点、持续时间?有关兼症?

(一)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机理:卫阳被遏不能达于肌表则恶寒,邪正相争则发热。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分为: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

表热证——发热重,恶寒轻

表虚证(伤风)——发热、恶风、汗出

(二)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里寒证)

实寒: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新病)

虚寒: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久病)

(三)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根据发热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1、壮热:持续高热,多见于里热实证,乃阳盛热实的表现,伴面赤、汗多、口渴多饮。

特点:高热(≥39℃)不退,不恶寒反恶热

兼证:大汗、大渴,脉洪大

意义:里实热证

病证:温病气分证、伤寒阳明经证

2、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定时,按时而热或按时热势增高。

名称

特点

意义

兼证

阳明潮热

日晡热甚(申时\下午3-5点)

阳明腑证

口渴饮冷、腹胀便秘

阴虚潮热

午后、夜间低热、表现为五心烦热、或骨蒸发热

虚热证

颧红盗汗、舌红少苔

湿温潮热

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湿温病

身重脘痞、舌红苔腻

3、微热:长期发热而热度不高或自觉发热而体温正常,见于阴虚证、气虚证或疰夏病。

特点:热势不高(≤38℃),或仅自觉发热。发热时间较长。

意义:见于温病后期、内伤。气虚、阴虚、气郁。小儿夏季热(气阴两虚)。

(四)寒热往来——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少阳病:寒热往来无定时——外感病达半表半里阶段

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邪伏膜原,定时而发

二、问汗——阳气蒸化津液经汗孔达于体表而成。“阳加于阴谓之汗。”

病理机制:与病邪性质、阳气盛衰、津液盈亏、腠理开合有关。

询问要点:有无汗出;汗出的时间、部位、多少及兼证。

意义:诊察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一)有汗无汗(不当汗出而多汗,当汗出而无汗)

1.无汗

(1)表证无汗——风寒表证

(2)里证无汗——新病,实证(阴寒内盛);久病,虚证(阳气、津血不足)

2.有汗

(1)表证有汗——风热表证、伤风表证

(2)里证有汗——新病,实证(里热炽盛);久病,虚证(阳虚、阴虚)

(二)特殊汗出

1.自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气虚、阳虚

2.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阴虚

3.绝汗:病情危重,大汗不止——亡阴、亡阳

4.战汗: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疾病转折点(进退)

5.*汗:汗出沾衣,色如*柏汁——风湿热邪交蒸

(三)局部有汗

1、头汗——上焦热盛、中焦湿热、气脱不固

2、手足汗——阴虚内热、阳明燥热、脾胃湿热

3、心胸汗——心脾两虚、心肾不交

4、前阴汗——下焦湿热

5、半身汗——中风、痿证、截瘫(无汗半身为病侧)(风痰、痰瘀、风湿阻络)

三、问疼痛

病机及推断:

实——邪气壅盛,阻滞气血、经络“不通则痛”;新病,痛势较剧,持续不解,痛而据按。

虚——阴阳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久病,痛势较轻,时痛时止,痛而喜按。

询问要点:性质、部位、程度、时间、喜恶和兼症。

(一)问疼痛性质

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表现:部位不固定,发于胸胁脘腹;受情绪波动影响,嗳气、矢气后减轻。但头目胀痛,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表现:部位比较固定,夜间尤甚。

窜痛——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胸胁脘腹部多为气滞。

游走痛——疼痛部位游走不定——四肢关节为行痹。

固定痛——脘腹部多为血瘀;四肢多为寒湿痹痛。

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

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

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

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因精血不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空痛——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

(二)问疼痛部位

意义:测知病变相关的脏腑、经络。结合疼痛的性质和兼症。

1、头痛

头痛的部位与经络的关系:(从部位分)头痛连项——太阳经;两侧头痛——少阳经;前额痛——阳明经;巅顶痛——厥阴经。

实:外感、痰瘀内阻。

虚:气血、肾精亏损。

2、胸痛(心、肺)

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痛引肩臂——痰、瘀等阻滞心脉——胸痹

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真心痛

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咳痰带血者——肺阴亏虚,虚火灼伤肺络——肺痨

胸痛,喘促鼻扇,壮热面赤——热邪壅肺

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肺痈

胸胀痛、窜痛,太息易怒——气滞

3、胁痛:多属肝胆病变。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肝阴亏虚及饮停胸胁等。

4、脘痛:“脘”是胃所在的部位,其病变有虚实之分。

得食缓解——虚;得食加剧——实

冷痛,得热痛减——寒;灼痛,喜凉恶热——热

5、腹痛

腹痛——脐以上部位疼痛,多属脾胃病变

小腹痛——脐以下部位疼痛,多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宫病变

少腹痛——小腹两侧痛,多属肝胆病变

6、背痛:督脉、足太阳经。

7、腰痛(“腰为肾之府”)

实证——寒湿、瘀血阻滞经络;虚证——肾虚及肾的实质性病变。

腰痛绵绵、酸软无力:肾虚

腰骶冷痛重着,寒冷阴雨天加重:寒湿痹

腰部绞痛,尿血:结石

腰痛,尿频、尿急、尿痛、尿血:湿热(淋)

8、四肢痛:

四肢关节疼痛多属痹证,因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独见足跟疼痛,甚者引腰背,或胫膝酸痛者,多属肾虚。

9、周身疼痛:新病:实(外感风寒湿);久病:虚(气血亏虚)。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有晕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肝火上炎——晕眩伴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脉弦数

肝阳上亢——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颜面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亏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重,舌淡,脉细

痰湿内阻——头晕且重,如物裹首,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瘀血阻络——多见于外伤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

(二)胸闷:自觉胸部痞塞满闷。与心、肺有关。

胸闷,兼心悸气短——心气不足、心阳不振

胸闷,兼咳喘痰多——痰饮停肺

胸闷,壮热,鼻翼扇动——热邪或痰热壅肺

胸闷气喘,畏寒肢冷——寒邪客肺

胸闷气喘,少气不足以息——肺气虚或肺肾气虚

(三)心悸:自觉心跳不安。分为惊悸、怔忡。——心病诸证

惊悸:因受惊而发,或心悸易惊。多时发时止,病情较轻;

怔忡: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持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

(四)胁胀:胁部胀满不舒;肝胆病变。

(五)脘痞:胃脘窒塞满闷;脾胃病变。

(六)腹胀

喜按—属虚:脾虚不能运化。拒按—属实:气机阻塞不通。

食后腹胀——脾虚不运

腹胀,冷痛,呕吐清水——寒湿犯胃或脾胃阳虚

腹胀,身热面赤,便秘,腹硬痛拒按——阳明腑实

腹胀,食欲不振,嗳腐吞酸,或腹痛拒按,便秘——食积

腹胀,嗳气太息,遇情志不舒加重——肝气郁滞

腹胀,呃逆呕吐,腹部按之有水声——痰饮

小儿,腹大,面*肌瘦,不欲进食,发结如穗——疳积

(七)身重:与脾肺有关,水肿,湿困等。

(八)身痒:自觉皮肤瘙痒不适——风

(九)麻木:感觉减退、消失——气血亏虚、痰瘀阻络

(十)拘挛:手足筋肉挛急不舒,屈伸不利——气血亏虚、寒邪凝滞

(十一)乏力:懈怠、疲乏无力——气虚、湿

五、问耳目

说明: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分布于耳;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意义:问耳目了解耳目局部有无病变,了解肝胆、肾等有关脏腑的病变情况。

(一)问耳

1、耳鸣:自觉耳内鸣响,甚影响听觉。

实: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尤甚——肝胆火盛、肝阳上亢、痰瘀阻滞等

虚:渐觉耳鸣,声小如蝉,按之可减——肾精亏虚、脾虚气陷、肝阴肝血不足

2、耳聋:“精脱者耳聋”

实证——暴聋;实邪上壅于耳,清窍闭塞

虚证——渐聋;年老精衰气虚,脑海失充

3、重听:年老肾之精气虚衰。

(二)问目

1、目痛:红肿疼痛明显——肝火上炎,暴发火眼等;微痛并感干涩——阴虚火旺

2、目眩:眼花,自觉视物旋转动荡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肝火、肝阳、痰湿;气虚、肝肾不足(眩晕症)

3、目昏——视物不清(视力减退);雀盲——每至*昏视物不见;歧视——视一为二。(均为虚证)

六、问睡眠——与卫气的循行、阴阳的盛衰、气血的盈亏、心肾功能密切相关。

询问要点:入睡的难易、睡眠时间的长短、是否易醒、做梦情况、兼症。

1、失眠(不寐):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或睡而不酣,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常伴多梦。

病机:阴阳失调,阴虚阳盛,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

虚者:营血亏虚或阴虚火旺,心神失养,心胆气虚,心神不安。

实者:邪气内盛,心神被扰。如火邪、痰热、气滞、食积胃脘等。

2、嗜睡(多寐):不论昼夜精神疲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入睡。

病机:阴阳失调,阳虚阴盛。

困倦嗜睡,伴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痰湿困脾

饭后嗜睡,兼纳呆腹胀,少气懒言——脾气虚弱

嗜睡神疲,伴肢冷脉微——心肾阳虚

注:嗜睡与昏睡不同。

七、问饮食口味

询问要点:有无口渴、饮水多少、喜冷喜热、有无食欲、食量多少、食物的喜恶、口中有无异常味觉气味

(一)口渴与饮水:了解津液的盈亏及输布及疾病的寒热虚实。

1、口不渴:无明显口渴,饮水不多。(津液未伤)——寒、湿;无明显燥热病证

2、口渴欲饮:口渴明显,饮水量多,(津液损伤)——燥、热

大渴喜冷饮,兼壮热、汗出、脉洪数——里热炽盛

口渴多饮,兼多食、多尿、消瘦——消渴病(阴虚,燥热内生)

3、渴不多饮:口干口渴,但又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津液损伤轻;或未伤,气化输布障碍)

口干微渴,恶寒发热,咽痛,脉浮数——风热表证

口渴不多饮,身热夜甚,舌质红绛——温病营分证

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虚热

口渴不多饮,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舌苔*腻——湿热

口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水入即吐——痰饮或阳虚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舌紫暗瘀斑——瘀血

(二)食欲与食量:了解消化功能的强弱及疾病的预后转归。

1、食欲减退:邪气困阻中焦或脾失健运纳少——脾虚;纳呆——湿邪困脾

2、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厌油腻——湿热;孕妇——胃失和降

3、消谷善饥:多食易饥。食欲亢进,进食量多,易感饥饿。胃热炽盛,消渴病、胃强脾弱。

4、饥不欲食:有饥饿感,但不欲进食,或进食不多。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5、胃脘嘈杂: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热辣不宁。肝气不舒,郁久化热,肝火横逆,克伐胃腑。

6、偏嗜:偏嗜某种食物或异物,如生米、泥土等——小儿虫积

7、除中:危重患者,本已毫无食欲,突然索食或食量大增。

(三)问口味

1、口淡:脾胃气虚,寒证

2、口苦:热证

3、口甜:湿热蕴脾胃

4、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

5、口涩:燥热伤津

6、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

7、口粘腻:湿浊,痰饮,食积

八、问二便——以了解消化、水液代谢情况,相关脏腑功能,疾病寒热虚实。

询问要点:二便的次数、气味、颜色、性状、便量、排便时间、排便时的感觉,以及伴随的症状。

(一)问大便

1、便次异常:分为便秘和泄泻

(1)便秘:排便时间长,便次减少,便质干燥,排便困难。

实证——热结、寒凝。热秘:热伤津液;冷秘:阴寒凝滞。

虚证——阴血津液、气阳不足。气秘:气虚无力推动;虚秘:血虚肠道失润。

(2)泄泻:便次增多,便质稀薄,甚泻下如水样。

表现

脾虚

泄泻,兼纳呆腹胀,隐痛喜按,消瘦神疲

脾肾阳虚(五更泄)

黎明前腹痛作泻,泻后则安,兼腰膝酸软、形寒肢冷

寒湿

泻下清稀无臭,腹痛喜温、舌淡苔白腻

湿热

泄泻*糜臭秽,肛门灼热,舌红苔*腻

食滞内停

泻下臭秽、呕吐酸腐,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

肝郁乘脾

腹痛作泻,泻后痛减,随情志变化

2、便色异常

大便*褐如糜而臭——湿热

大便灰白如陶土——*疸

大便有黏冻脓血——痢疾

3、便质异常(干、稀)

完谷不化——大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脾肾阳虚,不能腐熟水谷

溏结不调——大便时干时稀,稠结不爽——肝郁脾虚,肝脾不调

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痢疾,湿热交阻肠间,脉络受损

便血:远血——先便后血,血暗红或紫黑,甚色黑如柏油样——脾虚不固、瘀阻胃络

便血:近血——排便前后滴出,附于粪便表面,血色鲜红——大肠湿热,大肠风燥、伤及血络

4、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痢疾——大肠湿热

排便不爽——不通畅,有涩滞难尽之感——大肠气滞

①腹痛欲便,排便不爽,抑郁易怒——肝郁乘脾

②排便不爽,腹痛泄泻,*褐臭秽,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③大便不爽,腹胀腹泻,有未消化食物,酸臭难闻——伤食

滑泻失禁——大便不能随意控制,呈滑出之状——脾肾阳虚

肛门重坠——脾虚气陷或大肠湿热

①肛门重坠,甚脱肛,头晕乏力,面色少华——脾虚气陷

②肛门重坠,腹痛窘急,时时欲泻,大便*褐臭秽——大肠湿热

(二)问小便

1、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虚实证——气不化津;消渴证——肾虚

(2)尿量减少:里热证——热盛伤津;水肿病——肺、脾、肾功能失常

2、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下焦湿热: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肾气不足:量多色清,夜间尤甚

(2)癃闭: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

虚证:阳虚气化无力或气虚,开合失司

实证:湿热、瘀血、结石阻塞

3、尿色质异常

(1)小便清长——色清量多——寒证

(2)小便短*——色*量少——热证

(3)尿中带血——热、脾不统血、肾虚不固

(4)小便混浊——如膏脂或米泔

小便混浊如膏脂,或尿时疼痛,苔*腻——膏淋

小便混浊如米泔,小腹坠,神疲乏力,劳则尤甚——气陷

(5)尿中有砂石——石淋

4、排尿感异常

(1)小便涩痛: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2)余沥不尽: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3)小便失禁:肾气不固,下焦虚寒

(4)遗尿:肾气不固,膀胱气化失约

九、问经带

询问要点:月经的周期,行经的天数,月经的量、色、质、有无闭经,或行经腹痛。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等。以判断相关脏腑机能和疾病寒热虚实。

(一)问月经

1、经期异常

含义

意义

月经先期

经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以上

热(血热、肝郁化热、虚热)气虚

月经后期

经期延后7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以上

血虚(营血、肾精、阳气)

血瘀(气滞、寒凝、痰阻)

月经先后不定期

经期或前或后7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以上

肝郁、脾肾虚损

2、经量异常

含义

意义

月经过多

月经量较常量明显增多,

周期基本正常

血热、气虚、血瘀

崩漏

非行经期阴道出血。

来势迅猛,出血量多,崩;

势缓量少,淋漓不断,漏。

血热、气虚、血瘀

月经过少

月经量较常量明显减少,周期基本正常

精、气、血虚

寒凝、血瘀、痰阻

3、经色、经质异常

色淡红,质稀——气血虚

色深红,质稠——血热

色紫暗夹血块——血瘀

4、痛经: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剧痛难忍。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气滞或血瘀

月经后期,小腹隐痛或空痛——气血两虚

经期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寒凝或阳虚

(二)问带下

含义

意义

白带

色白、质稀、量多,无臭

色白、质稠、状如凝乳或豆腐渣状等

脾肾阳虚

寒湿下注

湿浊下注

*带

色*,质黏、臭秽

湿热下注

赤白带

白带混有血液,赤白相间

肝经郁热

十、问小儿

生理上:脏腑娇嫩、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

病理上:发病较快、变化较多、易虚易实的特点。

出生前后情况

预防接种、传染病史

发病原因:外感、饮食、惊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诊断学笔记七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