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关于“加强理想信念建设”的指标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融入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弘扬先进典型,引导广大村居民见贤思齐,竖新镇从现在开始推出每季度一期的“竖新好人”投票评选活动,投票结果将作为-年度竖新好人命名表彰的重要依据之一。
竖新好人
常态选树活动年第一季度
投票评选开始啦!
动动手指为我们的身边好人
点赞、投票!
把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传递下去!
(文章结尾附投票)
热心公益
01
施晓晟
施晓晟,男,年12月生,竖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施晓晟和张天宇是一对新婚夫妻,医生+教师的夫妻档原本打算放寒假以后就开启他们的东南亚蜜月旅行,可不想,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他们不得不取消出行计划。面对疫情,晓晟夫妇作出了另外一个决定:用蜜月旅行的资金买口罩,捐赠给崇明抗疫一线!疫情以来,施晓晟所在的家庭医生团队轮值前往竖新镇23个村居,定期为居家隔离人员测量体温、住所消*消杀、进行心理疏导等一系列工作。
在卫生服务中心接到前往G40高速路口卡点进行对车辆、人员体温监测与筛查的工作任务后,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并给中心领导发去一条感人至深的“请战书”,为守护上海北大门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施晓晟说:“穿上白大褂,我们肩上扛的就是责任和使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们医护人员是宣过誓的!去不了武汉前线,就守好大后方,用实际行动给他们加油,等他们凯旋而归!”一句医生,一生感念,感谢你们温暖这个寒冬!
02
施超
施超,男,年9月生,中共*员,原竖河村助残员。当他得知防控值守需要志愿者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到村里报名。就在值守第二天,老施开着电瓶车准备去路口执勤,路上一只狗突然窜出来,老施没能及时刹住车从电瓶车上摔下来,去医院拍片后,医生诊断其左手与肩膀连接处二度脱位。老施选择不住院、不开刀,保守治疗,从医院回来后,又马上投入到了路口的志愿服务中。村干部和路口的志愿者都劝他休息一段时间,他却说:“我始终铭记入*时候的誓词,比起那些为了防疫牺牲的人员,这点伤算不了什么,我会一直坚守到疫情结束。”就这样,他坚持到了路口撤封的最后一天。
03
严卜
严卜,男,年9月生,群众,上海大新围巾厂总经理。在疫情防控命令的号角吹响时,他第一时间来到村委会主动报名成为一名防疫志愿者,希望可以为守护跃进村出一份绵薄之力,在特殊时期,用实际行动擦亮“好人勋章”。跃进村位于竖新镇集镇中心,涉及外来人口众多,守住这道防控线非常关键。严卜在参加防疫志愿者队伍后,每天早早地来到村里,配合村委的各项防疫工作。外来返崇人员中有很多来自重点疫区,他不顾个人安危,和村委工作人员一道上门登记、宣传、消*。跃进村是全镇最大的村,全村有多户村民登记购买口罩,当口罩到货时,他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挨家挨户将口罩第一时间送到村民家中;为严防漏洞,全镇开展“地毯式”排摸,也能看到他的身影。2月15日那天,下雪气温骤降,他为村里的道口志愿者送上厂里生产的御寒围巾,并与村干部一起接替志愿者进行道口夜间值守工作,发挥了理事会成员的带头作用。
04
施超施甄钰
施超,男,年12月生,群众,是上海世天财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施甄钰,女,年5月生,中共*员,刚从澳洲留学回国。在新型冠状病*引起的肺炎疫情中,这一对竖新镇椿南村的父女,上演了一幕“抗疫第一线,上阵父女兵”的戏。施超在朋友圈看到了志愿者招募的信息后,他主动报名,要为疫情工作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尽管12月份刚刚经历了一场手术,但他依然毫不犹豫的参加了这次路口志愿活动。施超的女儿施甄钰,当她得知这次疫情的严重性时,她从澳洲赶回家乡,坚决表示自己身为*员就应该在这种时刻站出来,紧随父亲的脚步报名了此次志愿者行动。他们两人平时常住在市区,为了做好G40路口的志愿工作,值守当天天还没亮就驱车赶到集合点,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不间断引导车辆至临检口,寒风中施超和女儿奔走的身影,让人动容。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各种渠道采购防控物资分别捐赠给椿南村委、海岛星城社区、竖新镇防控办,将最后一批洗手液、消*液送到竖新镇防控办后,这对父女又急匆匆的奔赴社区参与下午的点位执勤。
05
施鑫莉
施鑫莉,女,年3月生,家住竖新镇堡西村,是一位退休教师。目前是堡西村金葵花艺术团的一员,夫妻俩为了照顾90多岁抗战老兵的父亲,退休后就从大上海回到了崇明,年4月接任堡西村大合唱团队音乐教师,近三年来,有的只是不计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担当音乐教师当月,她即和爱人去上海音乐书店自掏腰包购买了十多套适应老年人学唱的歌曲集,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遇上有教唱冲突的课时,她甘愿放弃高薪酬的授课,全身心的为团队教唱。施鑫莉的颈椎欠安,但是她坚持教唱,贴着膏药来上课。家里有脑梗的兄长需要她照料,轮到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四十多位学员上课,就把兄长也带到教室。在团队里,只要有人向她寻求帮助时,她都是慷慨无私的给予他们帮助。一年如一日,在她的不断坚持努力下,堡西村合唱队渐渐壮大,演唱水平日益提高。有人曾调侃施鑫莉“一分钱都赚不着,图个啥啊?”她笑着说“不图什么,就图个快乐呗!”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平凡小事,但却感染着团队,感染着每一个认识她的人,她的行为为社会传播了正能量。
06
吴天临
吴天临,男,年10月生,民主*派致公**员,开设太极文化传播个人工作室。他长期致力于太极文化传播,当他离开职场,回归家乡竖新镇后,便受镇文广站之邀开设了太极拳公益培训班。在培训班开课后,原本计划八堂教学课的太极培训班一发不可停,八堂课变成了八十堂且还在继续。由于太极拳不仅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而且能有效地磨练人的意志,所以村民群众对于健康的渴求,对于太极拳学习的热情一下子就迸发出来。在吴老师深入浅出、清晰明了和孜孜不倦的耐心教学下,几十位来自各个乡村的农民学员们在这半年中不仅学会并每天练习站桩功法、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和国家体育总局重点推广的太极拳“八法五步”,还真正了解了太极的内涵,了解了以拳入心,以拳悟道的根本意义,慢慢习惯用太极的思维去调整和改变待人处事的方式。吴老师的倾囊相授,让竖新镇学员们对太极的学习渐入佳境,在防疫期间,各位学员在家中练习太极拳,极大地增强了体质。这也增强了镇*委、*府打造“太极特色小镇”的决心,让太极文化浸润乡村,太极之花遍开于竖新镇。
07
宋章顺陈逸兰
宋章顺,男,年9月生,是上海竖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联合*支部书记,也是新乐居委的双报到*员。自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开展以来,新乐居委实行小区封闭式管理,严格落实24小时人员及车辆进出管理,宋章顺、陈逸兰这对夫妇主动请缨加入门岗值班工作。由于是三班倒,夫妻俩每次只有吃中饭的时候碰面,互道各自安好,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在还没实行口罩预约登记时,药店门口每天都排着长龙,陈逸兰得知后马上去维持秩序,心灵手巧的她还连夜赶制自制的手工口罩,给新乐居委送去,希望能够帮助有急需的群众。在排摸楼道内外来人员,保障居家隔离人员生活需求中,老宋也是第一个响应。老宋说:“我入*45年,做了35年的*支部书记,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我就应该第一个站出来,群众有需要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出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宋夫妇用自己的行动支持居委各项工作,树立*员先锋模范作用,也带动了周围群众积极配合基层抗疫防疫工作,构建了*群同呼吸共命运的良好氛围。
08
朱孙群
朱孙群,女,年5月生,仙桥村“邻里互助”睦邻点的负责人。她得知村里要办睦邻点,主动将家里最大的客厅提供出来开展活动。她还是仙桥村姐妹议事会的成员,积极主动协助村委开展妇女工作。每个月固定的睦邻点活动日,朱孙群家中人头攒动,除了固定的活动日之外,也经常有附近村民去她家测量血压、血糖等指标,每个睦邻点都配有血糖仪、血压仪等测量仪器,而朱孙群家中的血糖仪、血压仪也是所有睦邻点中使用率最高的点位之一。为老人测量完之后,她会将测量数据一一仔细记录在活动日志上,以便与下次测量数据作比较。朱孙群平时总说她没有想过能做很大的事情,只想在可能的条件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帮助别人,不辜负村里对她的信任,要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价值。
09
陆雪平
陆雪平,男,年5月生,是上海瀛泉市*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在上海创业打拼,成立了公司,从事园林绿化等市*工程。致富后,他不忘乡亲,积极带领村民走出去,带动了一批人员就业创业,近年来,已有数名人员在他的带动下在上海创业立足。自年开始,他连续十五年坚持资助湖北省长阳县土家族学生李俊宜,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这十五年求学路上的一切学费、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均由陆雪平提供。特别是年在得知李俊宜被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却因为家庭贫困无法正常入学时,陆雪平和妻子施美萍千里迢迢坐飞机、多次转公交车至榔坪镇至小俊宜家中,亲自把内有三年学费的银行卡、笔记本电脑、装有学习和生活用品的拉杆箱交到李俊宜手上。
他热心公益,提供花草草籽,美化环境。他热心文艺资助文化发展,积极报名参加时桥村文艺团队,自愿将家里的音响系统捐献出来,供村民无偿使用。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他非常关心疫情传播情况,多次向村委了解情况,提供很多合理化建议,在第一时间发现湖北回崇人员并将消息提供给村委,积极配合村委劝阻湖北回崇人员自主隔离工作,并捐助元给村委便于购买疫情防控过程中需要的防控物资。他主动为村民服务,热心帮助村民,从不要任何报酬,还经常为贫困的村民奉献爱心,是一个难得的竖新好人。
10
沈士娟
沈士娟,女,年1月生,家住竖新镇油桥村,是一位退休教师。三年前,她自上海市区回到崇明家中居住,发现周边群众文化生活匮乏,对精神生活极其渴求,于是改造装修自家一间40多平米的房子,添置了4只电扇,创办了“天天乐”睦邻修身点。在成立睦邻点后,沈士娟老师到堡镇社区学校学习声乐,后组建中老年合唱队,教村里的40名老人唱歌。她还学习健身操、腰鼓舞、扇子舞,并教授给老年人,既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又强身健体。参加活动的村民由原来的8人,发展到现在已有50余人。沈士娟老师还自费购置了电子琴、音响、大屏幕电视机等,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现在每天上午村民们都聚集在“天天乐”睦邻点做操,一到晚上很多村民前往睦邻点唱歌,浓厚了健康的文化氛围。沈士娟老师教的扇子舞、群口快板等表演在镇级汇演中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村民们都高兴地说:现在农村的文化生活,已经不亚于城市,沈士娟老师的辛勤付出起了重要作用。
敬业奉献
11
徐惠民
徐惠民,男,年9月生,中共*员,竖新镇油桥村返聘乡村医生。作为一名有着近40年*龄的老*员,退休后,当他了解到乡村医生流失严重,便放弃了子女提供的优越生活环境,申请成为一名乡村医生。春节前夕,当他得知疫情后,便主动请缨做志愿者,为油桥村排摸到的3名湖北籍来沪居家隔离人员当起“一对一”看护工作,每日两次为隔离人员测量体温。春节期间,随着外来返村人员陆续增多,他又放弃休息时间,每日为新返村人员测量体温,普及防控知识。在疫情防控期间,他数次到办丧事的村民家中劝阻丧事简办,协助村委为办事村民提供便利。油桥村是由原来的油桥、南新、江海三个自然村合并的,地域广、人口多,加上上海船厂在辖区内,外来人口众多。尤其是春节过后返村人员集中,给油桥村的防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当前,他已经整整20多天没有休息过,中风在床的妻子交由子女照顾,他一边在村卫生室帮村民开方子配药,一边又在油桥村防疫第一线,不分昼夜,为全村40多名外省市户籍人员每天量体温、普及防疫知识等,牢牢守住了村民的健康防线。
12
施俊
施俊,男,年10月生,镇创城办工作人员。自加入防疫督查组后,他每天奔波于基层一线,查看回崇人员居家隔离情况,累计督查居家医学隔离人员人、居家健康观察人员人、复工企业33家、复工合作社9家。3月份以来,由于境外多地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且有扩散趋势,全国多地出现境外输入型病例。根据区级部门相关工作部署,施俊主动请缨,在本次众多志愿者中第一个主动报名,经镇*委认真考察,同意并决定选派能吃苦、会应变、善协调的施俊加入到驻机场志愿者队伍之中。3月6日至3月20日,他奔赴浦东机场,参加24小时不间断的值守,负责对接境外回崇人员入境、登记、与乡镇对接至指定地点进行隔离的工作。3月15日凌晨,施俊负责护送一个国外回来的响哃村村民到北湖湾进行集中隔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守好“入关”第一道门,为上海人民、全国人民的健康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20日回到崇明后,施俊开始了14天的隔离,虽然人在宾馆隔离不能出门,但他仍然心系部门工作,开始了网上办公。施俊表示,这段时间,对他而言是一次成长,他收获颇丰,学会去应对一些变化,面对新一年的征程,他也将不畏困难,全力以赴!
13
*祖新
*祖新,年出生,中共*员,乡村医生。*祖新的卫生室担负着竖新镇椿南村和时桥村两个村多村民的日常医疗保健工作,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全国新型冠状病*感染肺炎疫情形势紧迫,他与村委干部一同挨家挨户排查外地返崇人员,宣传防控知识,当排查到村里有4名武汉来崇人员时,他主动承担起每天两次上门测量体温的任务,并详细记录,认真观察隔离人员身体状况。因为每天不停的往外跑,还要进出重点人员家庭,他的儿子几次劝他“不要去了,孙子还小,容易被感染!”他坚持要守好村里防控第一线,孩子们没办法只能举家返回市区。别人问,你不怕被感染吗?*祖新这样说:“我是一名*员,也是医务人员,在国家有困难的时候必须无条件冲在前面,一定要努力做好村民的防疫工作,虽能力有限,但求保一方平安。”
和谐平安
14
沈柳康*佳宝
沈柳康,男,年6月生,中共*员,上海新硕建筑工程公司项目管理员;*佳宝,男,年9月生,上海岚跃企业管理事务所职工。3月4日傍晚6点左右,管玉如来到自己家门前的河边清洗一把菜刀,没想到一不留神,从湿滑的石板上跌落入河。河水冰凉,不会游泳的管玉如一下子惊慌失措,拼命挣扎呼喊,无奈家中电视机声音过大,距离自己最近的丈夫一时没有察觉,倒是河对岸的*佳宝最先发现她。当时*佳宝正在房里看书,听见窗外有呼救声,推开窗户一看,发现河中正在挣扎的老人,立即叫上父亲沈柳康一起跑出来救人,被水浸湿的棉衣使老人的重量增加了许多,父子俩用尽全力从河中救出了老人。被救上岸的管玉汝已经失去知觉,她的丈夫也慌了神,情况危急之下,*佳宝又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最终,大家一起帮忙将管玉如送上救护车。好在有惊无险,经过检查之后,管玉如身体并无大碍,她对父子俩的救命之恩表示感激。
沈柳康、王佳宝父子俩在他人生命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事迹让邻居们纷纷为其点赞!他们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15
沈忠耀
沈忠耀,男,年12月生,乡村厨师。3月10日8点30分左右,家住永兴村的汤士珍在水桥边洗衣服,由于雨天地滑,68岁的汤士珍一时不慎,面部朝下,栽倒在了河中。小横河有两三米深,身穿厚重的外套,年事已高的老人根本无法翻身,冰冷的河水瞬间涌进了她的口鼻之中,不能自救也无法呼救,老人的生命危在旦夕。这一幕,被正巧路过的沈忠耀及时发现。沈忠耀回忆:当时我正好骑电瓶车经过,看到她在水桥边,只听见“咚”的一声,人就不见了,我当时来不及的多想,丢下电瓶车,赶紧跑到河边救人。浸湿的外套变得更加厚重,他拼尽全力终于将老人家拉上了岸,此时的沈忠耀身上已经沾满了泥浆……被呛了好几口水的汤士珍上岸时已失去意识,沈忠耀赶忙抱起汤士珍,向附近人家询问这是哪一家的老人。所幸救的及时,汤阿姨很快脱离了危险,现在身体情况已无大碍。沈忠耀把老人救上岸后悄然离去……
村委得知此事联系沈忠耀,问到沈忠耀为什么不向别人说他见义勇为的事时,沈忠耀却说:“这只是再小不过的小事,真的没什么,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还会这么做。”
16
张一培
张一培,男,年1月生,群众,目前在竖河村第3村民小组进行大闸蟹养殖。年8月24日下午4点左右,张一培正背着农药喷雾器对蟹塘进行消*,当他走到蟹塘东侧,听到旁边的泯沟里有异响,并发出“嗯嗯嗯”的声音。他走近一看,发现一个老人滑进了泯沟里,由于泯沟较窄且水浅,老人的头昂着露出水面,双脚也浮在水面上,双手紧紧握着沟沿的杂草,显然已经筋疲力尽。看着无助的老人,张一培连忙赶回蟹塘边上的简易房,放下农药喷雾器,骑上电动车就来到了老人落水的对岸,俯下身体,双手伸入老人的腋下,用力把他拉上岸。虽是夏季,但老人年龄较大,身体也较瘦弱,又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此时已是瑟瑟发抖,张一培连忙把老人抱到了东边的杂草堆上取暖。由于张一培是堡镇人,与竖河村的村民并不熟悉,不知老人是谁、家住哪里。正好旁边竹林里有一个老太太(卞振英)在锄草,他连忙上前询问,问她是否认识落水老人,老太太一看,就认出了落水老人叫刘尚熙,家住在竖河村第4村民小组。张一培连忙赶到村民小组,四处打听,终于联系上了老人家属,家属也正在寻找老人,连忙赶到事发地点,把老人接回家,连连对张一培表示感谢。
17
陈甫明
1月11日星期六早上8点多,天空还在下着毛毛雨,70多岁的竖新镇竖南村复兴2队村民姜同芬在本村村庄改造施工现场旁边的复兴河边散步,一不留神,一个踉跄就径直栽到了河中。一眨眼的功夫,老人很快就将飘往河中心,情况相当危急。是时,由西往东上班途中经过的陈甫明听到了岸边路人的呼叫声,往声源方向探望,便看到了河中姜同芬老人的背影。救人的本能,让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水里,一时间,冰冷刺骨的河水将他包围,因为着急救人,他“全副武装”直接下水,一会儿功夫就衣裤湿透、浑身笨重,想也没多想,他奋力拍打河水游向河中央,从背后靠近有些奄奄一息的姜同芬老人,将她救回岸边并奋力托举上岸,再由一旁的好心人一齐将老人安顿至路边,联系了医院急救中心。
陈甫明,年出生,只身一人从安徽来到崇明打工已经9年有余,目前是竖南村村庄改造工程队的一名普通建筑工人,救人当天,他还身患感冒未愈,救人心切,自己的手机也跟着一同“下水”了。他人不高,肤色黑*,听说村里要了解他的优秀事迹,淳朴又羞涩的他只重复着这样一句话:“不管谁看见,都愿意救!”就是这样的一种正能量,守护着我们美好的生活家园;正是这样的一缕温暖,让人不再畏惧冬日阴雨。
诚实守信
18
施惠兰
施惠兰,女,年9月生,是响椿路上一名普通的个体经营户业主,也是瀛兴居委的志愿者骨干。她从事经商十几年,用诚实守信、实在做人、文明经营的理念,赢得了现在的声誉。一次高温天,一位老人因家中灯泡已坏前来购买节能灯管,可店里恰好断货,为了方便老人,她请老人留下了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冒着高温去堡镇进货,然后送到老人家中,她的实诚赢得了大家的好评。作为文明示范街创建的组长,她带头参加申报、签约、考评,并认真做好20多户经营户的管理,她以身作则、做好表率,遇上车辆乱停放,影响市容市貌、影响道路交通,她马上上前制止,不厌其烦地劝说,并亲自把自行车、电动车帮助推至停车线内,在她的带领下,她所管理的经营户门口环境秩序明显有所好转,经营户的文明素质不断提升。
孝老爱亲
19
杨宗杰
杨宗杰,男,年4月生,中共*员,退休工人,家住竖新镇竖南村。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夫妻两相濡以沫、互相照拂、同依共存,这是难能可贵。若是一方能够不离不弃,照拂另一方几十年,更是值得称道。杨宗杰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照顾丧失行动能力的妻子,为竖南村村民所赞誉。杨宗杰的妻子患有帕金森、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心脏曾搭桥过很多次,丧失了基本的行动能力,吃饭走路都需要有人帮助她。杨宗杰为照顾好妻子,一刻不离,每天帮她洗衣做饭、擦洗身子、吃饭喂药,事无巨细、无微不至。为了照顾好妻子的心情,每天他都会把她抱到轮椅车上,然后推着去邻居家串串家门、晒晒太阳,吃饭时间,妻子就像个孩子,有时候会闹情绪,需要他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喂给她吃,一吃就是半小时,有时候碰到她不想吃时,他总会耐心地开解她,直到她吃完。为了给妻子减轻疼痛,每天杨宗杰都会为她全身按摩,疏通筋脉。如今,杨老伯也已经80高龄了,有时照顾妻子也感到力不从心,但他总说“她年轻时候跟着自己过了许多苦日子,照顾自己无微不至,我更应该对她好”,依然无怨无悔的陪伴在妻子身边。
20
沈汉琴
沈汉琴,女,年8月生,是大椿村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目前在崇明瀛洲助老服务社做家*。这位勤劳淳朴的妇女,自年嫁到沈家以来,她就帮着婆婆分担家中的日常,既要做日常家务,还要承担不少农活,这样的日子简单而充实。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十一年前,婆婆顾彩芳突发脑梗和心脏病,无力再照料家中事务,家中也只剩公公一人照顾婆婆,公公年纪已大,心有余而力不足,就这样,沈汉琴主动承担起照顾婆婆的责任,多少个风风雨雨,坚持往返于公婆家中,每天洗衣做饭,照顾婆婆日常生活。年下半年,婆婆再医院,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老人总算醒了过来。医院,照顾婆婆起居。现在医院之间往返,医院的饭菜不合婆婆胃口,沈汉琴亲医院,一口一口的喂她。老人躺在床上行动不便,她悉心照料,为她擦拭身体、进行洗漱。都说床头百日无孝子,而这春去秋来的十个年头,沈汉琴无怨无悔地照顾婆婆,从不嫌累,她心里明白一家人在一起好好的,那无论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21
陈锦兰
陈锦兰,女,年9月生,是育才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十年来,她和丈夫合力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婆婆,无怨无悔,不离不弃。陈锦兰的婆婆有三儿一女,都在外头打工,所以自婆婆患老年痴呆症后,照顾婆婆的责任全都落到了陈锦兰的身上,婆婆的病情也随着年龄增大越来越严重。有一次,陈锦兰在忙家务的时候,听见婆婆房间里传出异响,过去一看,是婆婆大便失禁了,不仅弄脏了衣裤,老人家像个小孩子一样手足无措地到处乱蹭,看到陈锦兰后,婆婆低头不语,陈锦兰连忙扔下手中的活儿为老人擦洗身子、换衣服,等把老人安顿好了,又开始擦地板、洗脏衣服。虽然陈锦兰只有微薄的养老金维持生活,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发生,她特意买了很多成人尿不湿放在家里,每天早、中、晚三次按时地给婆婆更换。另一次,婆婆在家人不在意的情况下跑出去,还是大冬天,陈锦兰和老公分头找了好几个小时才找到迷路的婆婆,因为担心婆婆着凉,陈锦兰尽管疲惫不堪,还医院看病。从此以后,陈锦兰每天寸步不离的守着婆婆,以防此类事情再次发生。虽然陈锦兰已经60岁了,但是她依然全心全意的照料婆婆,她说:“婆婆年轻时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现在是我回报婆婆的时候,我会一直不离不弃地照顾她。”
22
严维维
严维维,女,年8月生,是嫁到育才村的一名外来媳妇,已从象山县和丰纱厂退休。嫁到育才村十五年来,她始终是一名孝媳、贤妻和良母,她坚持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严维维的老公早年与前妻离婚,在年的时候遇到了严维维并与她结婚。由于公公很早去世,丈夫又在上海市区打工,只剩下婆婆一人,还伴有脑梗,所以严维维毅然决然的承担起照顾婆婆的责任。她每天帮婆婆煮饭洗衣,擦洗身子,晴天推出去晒太阳,照顾的无微不至。年的一天晚上,婆婆脑梗复发,她心急如焚,赶忙找来汽车医院。在医院半个月的日子里,她衣不解带地照顾婆婆,丝毫没有任何怨言。严维维的婆婆育有2儿1女,都在工作岗位上上班,由于严维维已经退休,所以在照顾婆婆的时候,她总是付出最多,对待她的妯娌和姑嫂,她没有任何怨言,她总是笑呵呵的说:“他们工作要忙,我最有时间了,就是要尽一尽我的孝心。”她老公与前妻育有一儿,一直同他们一道生活,她像对待亲生儿子般的对他照顾有加,直至儿子成婚生子后,她还竭尽所能的带好孙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她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孩子的敬重和孝顺。
23
曹雅萍
曹雅萍,女,群众,年1月生,家住油桥村南新1队。10年前,丈夫患上帕金森综合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全靠曹雅萍照顾。当大家还沉浸在睡梦中的时候,曹雅萍就要起床,先把饭菜准备好,然后扶丈夫起床、穿衣、洗漱,再一口一口喂饭给丈夫吃。为了给丈夫减轻疼痛,只要有空,曹雅萍就为丈夫全身按摩,疏通血脉。每到后半夜,她都准时醒来,帮着丈夫翻身盖被,端屎接尿。日常照料,曹雅萍相当悉心,按时定点喂丈夫吃药,偶有一次,药性过后,丈夫整个人就变得僵直,动弹不得,所以她一刻也不敢怠慢。随着年龄的增大,曹雅萍身体状况也大不如从前,有时给丈夫翻身擦洗的时候总是感觉力不从心,但每次她都是咬紧牙关,从不向丈夫抱怨。十年间照顾患病丈夫无怨无悔,苦难也许还将继续,生活注定会充满艰辛。但曹雅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鼓舞着全家人。
24
卞海燕
卞海燕,女,年5月生,家住竖新镇竖河村3组。她坚持长期用行动和真情回报养母的养育之恩,感人至深。年9月,她的养母施丽芳遭遇车祸,致使卧床不起,变成植物人,她的父亲不得不放弃外出打零工,在家照顾妻子,原本不宽裕的家庭失去了收入来源。卞海燕为减轻父亲压力,每个周末都从市区赶回家照顾母亲、陪伴父亲。年9月,卞海燕父亲突感身体不适,医院检查后确定为肺癌晚期,经5个多月的四处求医,还是离开了这个本就艰难度日的家庭。自此,卞海燕考虑到母亲需要专人照顾,她毅然辞去了市区稳定的工作,认真学习护理,一个人承担起了侍奉瘫痪母亲的重任。买菜做饭,细心准备营养丰富的流质食物给母亲吃,替母亲洗漱梳头、换洗尿布。母亲瘫痪后大小便失禁,洗尿布、衣裤、床单仍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为了及时处理母亲的痰液,她半步不敢离开,日复一日照料养母,任劳任怨,不离不弃。
卞海燕为了节省生活费,在自家自留地种上四季蔬菜,井井有条。她省吃俭用,为了给母亲买自费药,自己不舍得买东西,衣服都是几年前的旧衣服。在其他同龄女孩纷纷开始化妆打扮的时候,卞海燕梳着最简单的马尾辫,把有限的钱都用在了日常开支和养母身上。卞海燕说“我不买东西,妈妈就能多买些好药,少遭点罪。”再苦再累,卞海燕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当别人说起,卧床的施丽芳不是她亲生母亲的时候,她坚定的说:“是她把我养大,她就是我亲妈,我一定要照顾好她。”
25
杜红娟
杜红娟,女,年4月生,家住竖新镇惠民村。二十多年来,杜红娟始终把公婆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悉心照料。十八年来,公公常年卧病在床,完全不能自理,要依靠他人照顾才能维持生活。十年前,婆婆因为结肠癌离世,照料公公的重担完全落到杜红娟和唯一的小姑身上。她如亲生女儿般悉心照料着公公,毫无怨言、无悔付出,为老人做饭、喂饭、梳洗成了她每日的必修课。在漫长的岁月中,杜红娟竭尽孝道,耐心细致的照料着公公,经常帮他换洗衣服、被褥,哪怕只有一点脏,她也要马上换洗。逢年过节,她总会给公公添置新衣,置办年货,她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公公生活得安心、舒心。在家中,杜红娟是主心骨,全家人对她全心全意信任,不管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她操持,家人团结和睦,从未发生过争吵。
信息来源
文明办 陈心语
图文编辑
陈心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