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万般算计,不敌仁心
TUhjnbcbe - 2021/2/13 14:17:00
308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jc/181126/6670966.html

REDDING

修心读书会·

宝宝

以前我对孩子老是喜怒无常、随时开骂,觉得对她的伤害太大了。在工作沟通时,为了强调个人观点而提高分贝,也常让人觉得我生气了,这种态度的确会伤害到别人。学佛后有些改善了,感觉以前的自己就像神经病。

之前我也说了,现在当会计要考会计证,当资产评估师要考资产评估师证,当医生要有医师证,但当父母从来不考父母证——初为父母时,我们有些做法其实是不够格的。

我以前在育儿方面也经验缺乏,让儿子天天吃鱼等等,活活把他的身体搞垮了,我们一心觉得“这是我的宝宝,什么好就给他什么”,陪做作业的时候又肆无忌惮地发火……我们以为骂了就过了,但这些东西会成为某种暗物质埋藏在孩子的心里,当他长大以后会内心脆弱、容易得一些神经方面的疾病,也许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付出了所有,还养出这样的孩子?

父母情绪稳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性格培养得更稳定一些,哪怕做不到“如如不动”,至少也不要像七月的天气说变就变吧。

奶奶

宝宝

我觉得我是我姐情绪的受害者。

学习佛法是观自己,而不是为了指向他人过失。

有些人情商高,相处起来比较舒服,有些人情商低,你就跟他话不投机半句多,其实情商与我们对他人情绪的照顾程度有关。怎样照顾别人的情绪呢?就是不要太过喜怒无常,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很难伺候。如果你总是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日子久了,别人就会慢慢离你而去。

人是群居动物,应该没有谁打算孤独终老,什么老公、儿子、姐妹、朋友统统不要,以后一个人住进山洞过一辈子吧?想一个人住山洞过下半辈子的人,想打想骂悉听尊便,但如果你决定跟人生活在一起,还是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

所谓覆水难收,很多负能量一旦发泄出去,想收回来就为时已晚了。不喜怒无常也是大乘菩萨非常重要的人格基础和底线。

奶奶

宝宝

我母亲已到高龄,知道应该对老菩萨和颜悦色,但照顾老年人会遇到很多状况,比如你刚给她洗完她又失禁了,虽然知道她不是故意的,但这时我就会抓狂,态度也不好了,最后我又深陷自责。其实老人心里是知道的,她也会抱歉给我添了麻烦,真希望我能改掉这样的暴躁,也许等我可以面对了,老菩萨就会好好地走了。

她可能就是你生命当中的菩萨吧。我非常佩服你,我知道照料一名这样的老人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我有一个好朋友最近也在照顾九十多岁的父母,聊的时候也会说到屎啊尿的一些日常护理,让她难以承受。我爸爸弥留时虽然也不断大便失禁,但那时我已经学了一些佛法,没有嫌弃地照顾了他,医院不到48小时就走了,不像你是常年照顾老人,有时候是很困难,肯定需要一些耐心。

我是个有洁癖的人,但当我的儿子拉出屎橛子时,我拿张纸就下手抓起来了,但我们对父母就不一样了,要是没有学佛的时候让我抓父母的屎橛子,肯定就会产生一抹多的分别念。父母对我们的付出远远超出了儿女,父母是我们的恩人,儿女却很可能是债主,但我们对儿女的爱却远远超出了对父母的爱,至少从把屎把尿的抉择上来说无可辩驳。

有篇漫画,描述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

当我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会吃饭,父母给我们喂奶,不会上厕所,父母给我们把尿、换尿布,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们带大了……父母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现在父母老了,变得跟孩子小时候一模一样,却开始遭受到了孩子的嫌弃。当我看到那篇文章时心里很难受,因为我的父母都不在了。

奶奶

宝宝

我家里兄弟姊妹众多,据说我喝妈妈的奶喝到六岁,但我却没有尽到应有的反哺。还各种嫌弃,太不应该了。

如果仔细想想,我们在婴儿时期给父母带来的麻烦,也许就可以忍受了吧。

奶奶

第二十一

莫追求声誉

如果做了一点利益众生的善法,就希望其他人赞叹、夸耀自己,让自己美名远扬,这就违背了大乘佛法的宗旨。大乘佛法始终强调,所有的付出都不能求任何回报,如果求回报,就掺杂了自私心的成分。比如说,如果在布施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我今天给他一百元,说不定他以后就能给我多少多少……这种有条件的布施,就不是真正的布施,而属于显宗所讲的三十六种不清净布施之一。同样,做其他任何善事,只要有追求回报的念头,就不属于大乘佛法。其实,在这个学处,也即最后一个学处当中,已经涵盖了所有大乘佛法。简言之,就是在付出的时候,不能有任何自私心理,不能讲任何条件。

大家有没有行了点善就希望别人夸的想法呢?比如你捐了多少钱、做了多少发心工作、修了什么法、积累了多少功德等等,是否希望得到他人赞叹呢,?包括自以为修行到了什么程度,就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哇,这个同学学得真好、修得真好!”

考试时是否一心期盼自己名列前茅,或在研讨班的发言能够得到法师认可,得到道友吹捧:“哇!学霸!”——为了求解脱当学霸无妨,但是只是为了当学霸而当学霸,这里面其实已经包含了追逐世俗名利的成分了。

SS强调,我们的付出不能求回报,如果求回报就掺杂了自私的成分。我也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人对财物特别不在乎、不计较,只想对别人好,除非业力比较特殊,一般来说他的经济上不容易有太大困难。

团体中越喜欢布施、越不计较钱财的人,在物质经济方面的顺缘也会多一点。有一种人也在散财,但他看中的是“布施是发财的因”而布施,还要特别选个殊胜日子比如初八、十五等去捐一百块,想着这下我功德大了。就很奇怪,同样给出去的是钱,但他却不会有太大的福报。

其实,只有在潜意识中带着一种分享之心去布施时,你才能积累福德,而不是带着很强的目的——“我要积累福德”、“我要为了发财去布施”。

前两天有人问我:“我买了一个宝瓶,当时是为了发财,现在我觉得这个想法不太对,怎么处理呢?”我说:“与其为了自己发财而供宝瓶,不如为了一方的人都发圣者七财,把它埋在当地山上或湖泊中,大家雨露共沾,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你想的是希望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这样积累的功德会更加广大;反之,如果你就想着偷偷供个宝瓶,就我发财,不给任何人说,其实你也发不了太大的财。”这就是关于布施的一个大窍决。

但如果你说,好,我不为发财去布施,但又对上供下施的对象又生分别心,比如捐块钱,一定要捐给某个伟大的SS,绝对不能捐给那些小喇嘛,因为SS功德比较大。但佛法僧三宝都有功德,万一你无视的那个小喇嘛其实才是一个潜伏的菩萨呢?

我们在这些方面的算计真的很多。

如果你说,我的供养是出于对SS的感恩,那没问题,而且肯定是要给SS的,但如果你只是觉得,钱给了SS,我得到的功德会更大,里面的算计就会抵扣很多的福报分。

其实,不算计就是这中间的秘密,越不算计你得到的越多。但如果你听我这么说,内心又在算计:好,那我为了得到更多功德我一定要控制住自己不去算计……那你又在算计,你又失策了。很奇怪对不对?我们的付出必须是发自内心、出自潜意识的心甘情愿才有用。

我也知道有些人,只要你一说某个东西好,她就说:“我有10个,这个给你。”特别害怕你不要,完全没有想问你拿什么回来;还有一些人,趁你不注意就把你的冰箱塞得满满的,还害怕你骂她,进屋前把东西藏在楼梯间不让你看见……我相信这种人一生中也不会遇到特别糟糕的日子,如果真的遇到了,那也跟米拉日巴一样,离解脱不远了。

这里讲到,所有的付出都不能求回报,若求回报,就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大家是否符合书中布施的基本素养呢?如果没有,我们就应该检讨一下,要让自己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哦。

心灵乐园

学佛要带点烟火气

更多佛法与生活内容分享

请移步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般算计,不敌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