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何庆勇关于黄土汤,你一定要知道的几个点
TUhjnbcbe - 2021/1/28 11:03:00

图*中国医院何庆勇教授

*土汤出自东汉时期的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此方温脾摄血,止血坚阴,主要用于治疗由脾气虚寒,摄纳无权所致的便血、尿血、吐血、呕血、崩漏等病证。

中国医院何庆勇教授,平素嗜爱经典古籍,临证每用经方,多应手辄效。

其结合古籍,对*土汤的临床应用有独特的心得。

今天,将其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运用*土汤不应囿于“远血”二字

不可拘泥于胃肠道出血

*土汤条文阐述的是虚寒便血的证治。

下血,即患者出现便血,所言先便后血,即先见大便,后见便血,出血部位离后阴较远,故称其为远血,应用*土汤治疗。

关于条文中“远血”的意义及出血部位值得斟酌。

通过考校历代诸家注解,发现其对《金匮要略》中“远血”之“远”字,多理解为出血部位离肛门之远近。

如在清代赵良言:“以下血言,胃居大肠之上,若聚于胃,必先便后血,去肛门远,故曰远血。”

又如*树曾在《金匮要略释义·第十六》所说:“此证由于内寒不能温脾,脾元不足,不能统血,用力大便,血乃随便而出,故曰远血。”

多数古今医家将“远血”理解为出血位置离肛门较远,病位在胃肠,然而,运用*土汤不拘于胃肠道出血的古贤医家及现今学者亦不在少数。

即*土汤除治疗便血外,亦可用于各种证属脾阳虚寒,失于统摄之血证。

清代陈念祖将*土汤用于妇人血崩并赞其为神剂。其《医学实在易》言:“*土汤治吐血、衄血、下血,妇人血崩之神剂。”现代医家亦有临床相关验证,均获佳效。

综上所言,临床运用*土汤不可局限于胃肠道出血,亦可根据病机治疗相关疑难杂症。

不可局限于“先便后血”之症状

远血虽有“先便后血”之症,但并非所有“先便后血”皆为远血。

何庆勇教授认为便与血的先后顺序触及繁多因素,如血量多少,离经之血停留于肠道时间长短以及病势危急程度等。

运用*土汤时不能仅将“先便后血”作为使用指征,更应从其证候论治,紧扣虚寒二字,临证当不拘远近。

更有清代薛雪《扫叶庄医案·卷二·痢疾泄泻便血》中有用*土汤治“先血后便”案:“脉两关弦虚,先血后粪,两月未已。当年原有病根,遇劳而发属虚,仿仲景*土汤。”

《医学三字经·卷之一·血症第十》亦强调:“粪后下血为远血,《金匮》用*土汤。一切血此方饶*土汤,不独粪后下血方也。”括而言之,“远血”二字不仅提示了出血部位,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土汤证的病机所在。

《难经·三十七难》说:“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

即脏腑阴气太盛,阳气难以温煦。

血为中焦所化,脾胃虚弱,不能统摄血行,积年累月,久病体虚则脉道不利,渐生离经之血。

于*土汤证,其吐血、衄血或便血等诸多出血症均由脾阳不振,摄纳无权所致。

临床运用不可局限于“先便后血”之症状,应当紧握这一核心病机。

功效阐义

*土汤出自《金匮要略》,但《金匮要略》并无此方功效阐释。古代医家对*土汤的功效并未形成统一认识。

根据何庆勇教授的临床经验,*土汤的功效为暖中宫,振脾阳,摄血行。

*土汤由灶中*土、甘草、干地*、阿胶、白术、附子、*芩7味药组成。

灶心*土归脾、胃二经,取其辛温之性,温中止血之用,为君药;

附子、白术温中理脾,以收摄纳之权,为臣药;

而白术苦温、附子性辛温,易动血耗血,且衄血甚则阴血必损,故以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为佐药,再配苦寒之*芩制约附子、白术温燥之性,同时取*芩亦能止血之用。

阿胶、生地*得白术、附子则去其滋腻呆补之患;

使以甘草和药调中。

诸药合用,温阳摄血而不伐阴,滋阴养血而不妨脾,成为温脾止血的良方。

方证辨证运用*土汤

注重方证辨证

何庆勇教授运用*土汤着重于方证辨证,强调临证有*土汤证才能施以*土汤治疗。

*土汤方证应包含大便失禁或溏,便血量多,色暗,肢冷,面色苍白,脉细迟者,

这与清代涂蔚生《推拿抉微·第四集·治疗法》中对*土汤主治描述类似:

“血色黑暗,脉迟,手足冷者,属虚寒,*土汤主之。”

对此,秦伯未也执相同观点,他说:“*土汤时温补止血,……应用时也不能固执先后。”

何庆勇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结合历代名家著述,体会到*土汤的方证是:大便失禁或大便溏,大便急,黑便,全身畏寒或四肢发凉,心烦热。

其主要方证为:大便溏或失禁,黑便,全身畏寒。

临床中凡是遇见符合上述方证者,尤其对于妇女或老年人,前者可因产、孕、经、乳等生理特点,以致血海亏虚,脾气虚弱,固纳无权,后者或因年老气血生化乏源,或因慢性疾病日久消耗,以致脾阳不振,统摄失司,恒有效验。

重剂*土

灶心*土又名伏龙肝,首载于《名医别录·下品石》:“伏龙肝,味辛,微温。主治妇人崩中,吐下血,止咳逆,止血,消痈肿*气。”

灶心*土久于薪火,走中焦、入足太阴脾经,温中化湿以启四运之轴,入足阳明胃经以涩肠固脱。

故其和缓温润、涩肠止泻、温中化湿功效甚佳。

《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土汤剂量为“甘草、干地*、白术、附子(炮)、阿胶、*芩各三两,灶心*土半斤”,后世医家在运用此方时多为以下两种:

一为遵循仲景原剂量原比例,

二为改变剂量,比例不变,如《医学实在易·卷七》载“灶心*土(八钱)、怀生地、*芩、白术、阿胶、炙草、附子(炮各一钱五分)水煎服。余每用去附子,加炮姜八分”。

何庆勇教授运用经方首先考虑经方绝对原剂量的运用,即严格依据经方所注明的方药剂量。其次考虑相对剂量,即严格参照原经方注明的比例。

其运用*土汤时更注重原剂量,此方最为关键的是一定要保证灶心*土的重剂使用,并且应将*土包煎,否则中药会有粘锅的可能。

据现代研究考证,汉代经方一两相当于现今13.8g,对于*土汤“大便失禁、黑便、全身畏寒”的主要方证,*土用量90~g可获良效,同时甘草、生地*、白术、附子、阿胶、*芩一般遵循仲景原意,等量运用10~18g。

经方活用

徐大椿曾言“方之治病有定,病之变迁无定”,此言颇有见解。

若不能知常达变,临证使用经方无异于按图索骥,常有胶柱调瑟之流弊。

陈修园于《金匮要略浅注》中说:“余每用此方以干姜易附子,以赤石脂一斤代*土取效更捷。甚者加干侧柏叶四两、鲜竹茹六斤。”

何庆勇教授在临床中运用*土汤,喜遵循陈修园的*土汤古法加减之法。

若遇虚寒甚者,可以加干姜9~18g、赤石脂20~50g。

若出血较严重或伴有吐血者加干侧柏9~18g、竹茹9~18g。

病案举隅

患者,男,66岁。

年10月9日初诊。

主诉:大便出血3天。

现病史:患者有内痔病史3年,近日大便出血,血色鲜红。患者数次因它病于我处就诊,效果满意,遂于我处就诊。

刻下症:大便出血,先大便后出血,夜间皮肤瘙痒以致睡眠不佳,全身畏寒。

大便1日1次,质可,夜尿2次,小便时有困难。舌质黯红,苔根部厚腻,脉细而沉。

诊断为便血。

证属脾胃虚寒

治法以温阳摄血为主,兼以滋阴养血。

方用*土汤

处方:

生甘草18g、生地*18g、生白术18g

炙附子先煎10g、阿胶珠烊化18g

*芩18g、伏龙肝包煎90g

7剂,水煎服,每剂分早、晚二次温服。

年10月16日二诊

诉服药前3日大便依旧出血,血色鲜红,出血量逐日增多。

服药第1日至第3日的自测出血量分别约3~5mL、5~8mL、8~10mL。

自服药第4日起,出血量逐日减少,大便1日1次,不干不稀,全身畏寒好转。

服7剂药后,基本没有便血。

随诊2周未复发。

按:

结合脉证,何庆勇教授认为本案患者的病因是老年体虚,脾胃虚寒。

脾胃虚则肠之络血不摄,故便血。

病性以虚为主,预后尚可,但若不及时治疗,亦有加重趋势。

故治法以温阳摄血为主,兼滋阴养血。

临证使用方证辨证需将与主证相似的方剂进行鉴别。

主证虽同为便血,若为气虚不摄所致,当处归脾汤以补气生血,若为肠道湿热所致,当处白头翁汤合地榆散以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何庆勇教授运用*土汤取得良效的关键在于把握脾阳不足的核心病机,紧扣*土汤方证主证,即大便失禁或溏,黑便,全身畏寒。

运用*土汤时需保证*土重剂用量。

患者服用*土汤后,更应注重病后防护。

*土汤证患者服药后脾阳尚虚,正气未复,更当注重“瘥后防复”,如饮食忌生冷辛辣,起居应注重四时变化。

此外,*土汤作为经方虽流传至今,但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原生态灶心*土产量也大为减少,作为*土汤君药的*土来源是否充足、质量是否过关值得医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庆勇关于黄土汤,你一定要知道的几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