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江省周正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第四版
《生姜的百病应用大全》
-----------节选自《药食同源学》
第一章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辛能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故适用于邪在肌表的病症。也即《内经》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解表药的临床应用,有以下几点:
1.感受外邪,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表症者。
2.表邪郁闭,麻疹透发不畅者;水肿初期或麻疹初期兼有表证者,以及其它疾病具有表证需要发汗解表者。
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凡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等症,都不得单独服用或配伍时用量比例不可过大。根据解表药的寒和热两种属性,可以分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两类。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辛可发散,温可散风祛寒,故而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适用于感冒风寒,呈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对于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气喘、脚气水肿及外感风湿疼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应用。
1生姜
生姜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姜的根茎(干姜)、栓皮(姜皮)、叶(姜叶)均可入药。
炮制方法1.生姜: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片。
2.鲜姜粉:取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3.煨姜:取净生姜,用纸六、七层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纸色焦*,去纸用。
4.姜汁:用榨汁机榨取即可。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不仅限于三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解药*。久服去臭气。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气喘,止呕吐,去痰下气,去水肿气胀,之治时令外感咳嗽。捣烂取汁和密服,治中暑呕吐不能下食。散烦闷,开胃。生姜汁煎服,下一切结食,冲胸膈恶气。
发汗解表---辛能发散解表,寒邪遇热药则化汗。
温中止呕---温脾胃止寒痰水饮之呕吐,
温肺止咳----肺遇寒痰水饮不化之逆而上咳。
解鱼蟹*,解药*----物之天性使然。
久服去臭气-----寒饮水湿不化之臭气。
归五脏-----非仅限肺脾胃之明证。
除风邪寒热----因为外感风邪引起的畏寒发热。
伤寒头痛鼻塞,咳逆气喘,止呕吐,去痰下气,去水肿气胀,之治时令外感咳嗽----寒主收引则疼痛,寒邪侵体袭肺,则肺气不宣发,而引起咳嗽上逆气喘,止寒冷引起的呕吐,去寒痰下逆气,去除外邪侵袭引起的水湿不化,气机不运,以及引起的外感咳嗽。
捣烂取汁和蜜服,治中暑呕吐不能下食----暑为热邪,耗气伤阴,初期宜用辛凉之品,后期用补气滋阴之品。热邪本宜寒凉之药,但生姜有辛散不但可散寒邪,也可散暑热之邪,取其味之功,以蜜同服缓其热性兼补暑邪引起的虚。
散烦闷------辛可发散,可行气导滞,温可散寒补阳,故而外邪或阳虚或寒痰水饮之心胸烦闷可解。
开胃------辛可发散,可行气导滞,温可散寒补阳,故而外邪或阳虚或寒痰水饮之胃不纳食皆可服用。
生姜汁煎服,下一切结食,冲胸膈恶气---原理同上。
在民间有很多人都用生姜冲蜂蜜喝,生姜中含有姜辣素,有很强的抑制脂褐素的功效,能快速清除自由基,让肌肤更加红润、美白,而蜂蜜对老年斑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长期喝蜂蜜生姜水,能够提高身体内的抗氧化水平,同时起到了很好的护肤作用;蜂蜜有清理肠胃、润肠通便、均衡营养、提高免疫力等,也可以用于辅助减肥。
一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是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秋冬发生较多,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
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
1姜丝萝卜汤:
①配方生姜25克,萝卜50克。②制法生姜切丝,萝卜切片,两者共放锅中加水适量,煎煮10~15分钟,再加入红糖适置,稍煮1~2分钟即可。③功效祛风散寒解表。④用法每日1次,热服。
2姜糖饮:
①配方生姜10克,红糖15克。②制法生姜切丝,以沸水冲泡,加盖约5分钟,再调入红糖。③功效疏散风寒,和胃健中。④用法每日1次,趁热顿服。服后盖被睡卧取微汗。
3治伤风鼻塞、头痛、怕冷、无汗等证:生姜三十克(切片),葱白六根,淡豆豉十五克,用水一碗煮熟去渣,趁热一次饮,盖被使微出汗。
4治感寒无汗、头痛发热:生姜十五克(切片),葱白十五克,细茶叶十克,用水一碗半煮熟,去渣一次服,服后避风寒。
5治感冒咳嗽,痰多泡沫:生姜十克,葱白六根,萝卜一个,用水三碗,先煮萝卜,后放姜、葱,煮成一碗,连渣服。
6预防流行性感冒:生姜30克,葛根30克,紫苏20克,甘草六十克,食盐适量,加水2-3升煮。成人每天喝0.24升。
7外感风寒,头病发热,或淋雨,寒冷腹痛等:
生姜30克切细,加红糖,以开水冲泡,或煮一沸,趁热饮后,盖被卧床,出汗易愈(如加葱白效果更佳)。
8夏天感冒:(佚名)夏天时,晚上开空调睡觉,半夜,孩子发烧,身上起成片的疙瘩,疙瘩顶部是平的,当时想着肯定是吹空调给冻着了,先给他喝了杯红糖姜水,想着第二天再去组个方抓点药吃,结果,喝完红糖姜水,玩了一会,烧退了,疙瘩消了,第二天,高高兴兴上学去了,和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二肺肾阳气虚弱,寒痰水饮咳喘:
1、姜梨饮:生姜20克白萝卜克梨片克水煎随意服,治支气管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小儿咳嗽有良效。
2、慢性支气管炎咳喘:生姜,核桃仁,杏仁各50克,地龙,紫苏子,百合各25克,共研末,炼蜜制成54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18天为1疗程。适用于慢性气管炎,肺肾两虚,久咳久喘,胸闷痰多,疗效确切。
3、核桃肉生姜煎治痰饮咳嗽:核桃肉50克,生姜20克,水适量,共煎汤服。本方具有固肾敛肺,消痰止咳,祛寒之功。适用于肺肾不足之痰饮咳嗽,喘息诸症。
4、姜苏杏仁饮治寒性咳喘:将紫苏全草三株与杏仁10克捣成泥,生姜50克切片共煎,取汁去渣,调入红糖再稍煮片刻,令其溶化,分2--3次饮用。本方主治风寒,止咳嗽。
5、生姜五味汤:生姜20克五味子10克紫苏子10克,水煎服。适用于痰多,色白,清稀,或咯吐稀涎样泡沫痰,舌苔色白。
6、姜皮香菜止咳散:生姜30克陈皮30克香菜子克炒,以上3味,共为细面,每服9克,每日3次,饭后开水送服。功效,温肺止咳,适用于冬季加重的咳嗽。7姜汁秋梨膏治疗虚劳咳嗽:秋梨20个,大枣克,鲜藕克,生姜克,冰糖克,蜂蜜适量。先将梨,枣,藕,姜砸烂取汁,加热熬膏,下冰糖溶化后,再下蜂蜜收膏。分早晚服食,每次1小勺。本方清肺降火,止咳化痰,润燥生津,适用于虚劳咳嗽,口干津亏,虚烦口渴。
7、姜菜姜汤祛痰止咳:鲜盖菜克,生姜30克,盐少许。将盖菜洗净后切成小块,生姜切片,加清水4碗煎至2碗,以食盐调味。每日分2次服,连用3日见效。本方宣肺止咳,疏风散寒。适用于风寒咳嗽,伴头痛,鼻塞,四肢酸痛等尤佳。
8、生姜夹柿饼敛肺止咳:
生姜10克,柿饼1个。生姜洗净去皮,切成碎末;柿饼洗净,横切成2片,将生姜碎末夹在柿饼内,以文火焙熟。去姜吃柿饼,或同吃均可。功效:化痰止咳,敛肺气。适用于久咳不愈,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小儿百日咳等。
9、张锡纯的理饮汤:干姜15克(生姜炮制而成)炒白术12克桂枝梢6克炙甘草6克茯苓6克橘红6克厚朴5克,水煎服,此方主治心肺阳虚致脾清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变为饮邪者,如满闷,短气,喘促,咳吐黏涎,郁而作热,身热,耳聋,脉弦迟细弱等。
10、生姜杏仁治咳喘:生姜20克杏仁15克核桃仁20克,先将生姜煎汤,再将杏仁,核桃仁捣烂,用蜂蜜拌匀,制成如弹子大的丸子,姜汤送下。此方温肾纳气,止咳平喘,适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咳喘。
11、治老年人虚证咳喘:蜂蜜,姜汁,各毫升,白萝卜汁,梨汁,人乳各克,共煎煮成膏状。早,晚各饮1次,每次10毫升,开水冲服。适用于老年人虚劳咳嗽尤佳。
12、核桃姜丸:鲜生姜,核桃仁,炒杏仁各克,白蜜毫升。将核桃仁,生姜各去皮,捣烂如膏状。白蜜以火加热,炼浓,倒入捣烂的核桃仁,生姜,调和均匀,出锅,待冷后,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晚睡前服1丸。本丸具有止咳平喘之功效。适用于老年人久嗽不能平卧,或气促难卧之病症。
13、支气管哮喘外用方:
生姜30克切细,捣烂绞汁,同白芥子9克,加烧酒研和如糊,以纱布包裹棉球蘸药糊,擦试肺俞、大椎、膻中3个穴位,每穴擦试10分钟,以局部灼热觉为度。或以纱布二层,剪似棋子大小,沾药液贴于这三个穴位1小时左右,则取去,以不起泡为度。
14、老人慢性咳嗽:生姜捣汁半匙,麦芽糖1匙,沸开水冲服,一日2~3次。
15、成熟蜂蜜g,生姜g。
将生姜捣烂取汁、澄清去除上层汁液,取其沉淀物加入蜂蜜搅匀。晚饭后服用可治慢性气管炎。
16、蜂蜜12g,生姜6g,桔子1个。
将桔子放炭火中烧黑、捣烂与蜂蜜生姜汁同装入大杯中倒入温开水,放凉后一次服下,可治气管炎。17、蜂蜜g,鲜姜g,大西瓜1个,香油g,大枣10个。
将西瓜头切开把中间的瓜瓤掏出留下约3.5厘米厚的瓜瓤在西瓜内放入蜂蜜、香油、切成片的鲜姜、去核的大枣、将瓜盖好,放入锅内并固定住,加水至四瓜的1/3处炖煮90分钟趁热喝掉西瓜里的汁,稍后吃点姜片然后睡半小时觉,对气管炎、哮喘病当年即显效服用时忌烟和辛酸的食物。18、蜂蜜g,生姜11g,杏仁35g。
将生姜切碎末,杏仁炒热研末,一同混入蜂蜜中搅匀,日服3次,每次11g,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9、蜂蜜g,生姜60g,茶树根g。
将生姜茶树根水煎取汁,加入蜂蜜调匀,代茶饮,治慢性支气管炎。20、蜂蜜g,姜汁15g,大南瓜1个。
将南瓜切开顶盖,去瓤加少许香油和蜂蜜姜汁盖好顶盖,隔水炖2小时,服用。适用于肺、肾两虚的哮喘患者。21、蜂蜜g,老姜g,大雪梨5个,黑豆g。
将梨、老姜捣碎取汁,黑豆研末加蜂蜜调匀然后七蒸七晒,随时服用,可治久咳不愈。22、蜂蜜50g,生姜25g,贝母10g,白糖40g。
把贝母研末与白糖和匀,加蜂蜜、姜汁(把生姜榨成汁)调服,治久咳不愈。23、蜂蜜g,姜汁大半碗,猪肺子1个,杏仁50粒。
在猪肺内放入姜汁、蜂蜜、杏仁炖熟去杏仁分次服汤食猪肺,可治老年咳嗽。24、蜂蜜25g,鲜生姜汁60g,绿茶6g,鲜葡萄汁适量。
把绿茶倒入沸水中泡成浓茶水,再加入蜂蜜、姜汁葡萄汁调匀每日服1剂。适用于肺燥咳嗽。25、蜂蜜、主姜、苹果梨各60g。
将生姜、梨捣烂取汁,加入蜂蜜调匀,每日服2次。活用于肺热咳嗽。26、蜂蜜35g,姜58g,核桃肉50g、苦杏仁50g。
把核桃肉、苦杏仁用水浸泡去皮、姜洗净切末,合在一起捣烂,加入蜂蜜拌成膏。睡前服用,分10次服完。本方适用于肺热咳喘、痰吐不利等症。27、蜂蜜g,鲜姜g,红枣g,秋梨20个鲜藕g,冰糖g。
将梨、枣、藕、姜捣烂取汁,加热熬膏,下冰糖溶化后再加蜂蜜即成,每日早、晚随意服。本方适用于口干、口渴、酒精中*、咳嗽等症。28、蜂蜜g,生姜1g。
把生姜压出汁,用文火煎熬和蜜做成药丸,每日两次每次一九,开水进服。可治疗咳嗽。29、蜂蜜g,生姜汁半杯,梨汁、萝卜汁、苹果汁等一杯。
将各汁混匀,装入瓦罐内煮沸每次取一汤匙加蜂蜜一汤匙,温开水冲服、治咳嗽。30、蜂蜜、冰糖各g,生姜g,黑芝麻g。
黑芝麻炒后放冷,生姜取汁与芝麻混匀冉炒再放冷,加入蜂蜜和冰糖,每次一汤匙,每日早、晚各一次,可治哮喘。31、蜂蜜50g,鲜姜30g。
将鲜姜切片后用毫升开水冲汁,稍冷后加入蜂蜜调匀,趁热慢服,可治风寒感冒。32、蜂蜜60g.陈生姜6g,大葱1根。米酒30g。
把陈生姜切细,炒黑,放入大葱和米酒水煎,加蜂蜜服用,可治疗感冒。33、蜂蜜20g,生姜4片,柿霜6g。
把三味混匀,加水蒸20分钟,1次食用每日1-2次。本方润肺止咳,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34、蜂蜜30g,生姜12g,桃仁、杏仁各12g。
把诸味放入碗内隔水蒸熟后内服,每日1次,连服4-5日。适用于风寒型小儿大气管炎。35、蜂蜜g,姜25g,川贝母粉20g。
将姜块洗净捣成泥状与川贝母粉、蜂蜜一同倒入茶杯中搅匀,放入锅中隔水蒸1小时取出备用每次服10g,每日3次,用乳汁调服,适用于小儿百日咳。
36、嚼生姜片能快速止咳作者:姬领会
使用方法:取切成片的生姜放在口中,慢慢嚼碎咽下。
注意事项:①生姜一定要辣味大的,没有辣味的生姜嚼服后无效;②新得的咳嗽,嚼服生姜后止咳效果很好,而咳嗽时间较长的人,嚼服生姜之后止咳效果较差;③痰*稠者及患有痔疮的人不能用。
咳嗽的产生原因,从中医来说,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胸中浊气过多,人体在自我调节作用下一过性的进行外排,浊气从口而出,出现咳嗽;另一种是痰堵气道,人体自身加大向外的气流以促使痰的外出从而形成咳嗽,比如我们常见有人不停地咳嗽,等痰出来后,咳嗽立即停止,就属于这种情况。
故而,我们要止咳,就要外排浊气和消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口嚼生姜片,原因就是生姜能消痰排浊。
有天清晨正在公园里练太极,一个人匆匆忙忙地跑了过来,“姬大夫,打扰一下,”话说了一半,就咳嗽起来了,“不好意思,今天上午我要开个会,你能让我先不咳嗽吗?”
我说:“你家里有生姜吗?比较辣的那种。”“有。”
“你回去把生姜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先取一片放在口中嚼碎,慢慢咽下,有火热的感觉是正常的,连嚼3~5片。在开会之前,再嚼几片。”
“好的,谢谢你,姬大夫。”
下午上班,这个人又过来了,进门就说:“姬大夫,真神了,几片姜就解决了问题,上午开会还真没有咳嗽。说真的,我当时还点半信半疑,心想几片姜就能止咳?没想到效果还真好,谢谢你。”
用药如用兵,我们只要知道了中药的功用,就可以灵活运用,比如嗓子发痒的病人,口含或嚼服生姜片,效果也是立竿见影,不信的话,一试便知。不过,要注意的是所选生姜,一定要辛辣味大的,辛辣味小的可起不到太大作用。
最后,还要说一点,就是从中医上来说,咳嗽的辨证有虚实之分,对于实证咳嗽,上述方法的效果是立竿见影,但对于虚证的咳嗽,效果就不会太好了,怎么来诊断虚实?
一般来说,新得的咳嗽多为实证;病程很长的咳嗽多属于虚证;咳嗽时声音响亮的属于实证;咳嗽时声音低弱的属于虚证;用手摸脉之后,有力的属于实证,无力的属于虚证。
所以,根据上面的辨证方法,我们就可以准确地用生姜来治疗咳嗽了。
三胃寒胃痛呕吐:
胃寒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许多胃病病人不敢吃冷、凉的食物,或天气一变冷,气温下降,胃就痛,腹泻等。
方法1:鲜姜、白糖治胃寒
鲜姜克(细末),白糖克,腌在一起;每日3次,饭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汤匙);坚持吃一星期,一般都能见效;如没彻底好,再继续吃,直至好为止。
方法2:止胃寒干呕:生姜九克,肉桂皮十克,水煎服。生姜、紫苏叶各30克,水煎加红糖适量,一日2次分服。
方法3:慢性胃炎、胃痛、呕吐粘液或吐清水:
生姜、桔子皮各12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有止痛止呕之效。
方法4:生姜甜椒茶:治虚寒性胃痛生姜、甜椒各30克,蜂蜜50克。煎水当茶饮用。生姜温中止呕;甜椒具有兴奋开胃、发汗散寒、行血祛风等功效。生姜和甜椒煎汤当茶饮用,对胃寒胃痛效果良好。
方法5:生姜红糖水泡胡椒治胃寒
中医认为,生姜,胡椒有温化寒痰、排气的作用,可治疗胸膈胀满及受凉引起的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等。治疗方法是:取生姜丝30克煮水冲胡椒0.6~1.5克末,加红糖吞服;也可用生姜胡椒泡酒抹到胸口外,可治疗因受凉引起的胃痛。
方法6:胃炎及溃疡病: 鲜生姜g,红糖、菜油各g,制成油膏。早晚各1匙空腹开水冲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9例,疗效显著。
方法7:蜂蜜g,生姜、*参、山药各g。
将生姜揭碎取汁,*参、山药研末,同蜂蜜一起搅匀慢慢煎煮成膏。每日3次,每次1汤匙,用热粥造服。本方运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小儿厌食。
四腹腔炎症:
生姜、芋头各等量,共捣为糊状,摊在纱布上,敷于患处,范围以大于病灶的范围2cm为宜,腹腔炎症可敷于相应部位的腹壁前。轻者每日敷1次,重者每日敷2次,每次3~4小时。治疗各种急性炎症患者例,全部治愈。疗程最短2天,最长15天,半数以上3~5天治愈。〔山东医药;(7):32〕
五蛔虫病:
方法1: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鲜生姜汁1份,蜂蜜2份。成人每次20ml,小儿酌减,每1~2小时服1次,病情重者适当增量至症状和体征消失为止。治疗单纯性蛔虫性肠梗阻例,治愈例(占98.7%),并发肠扭转和穿孔者5例,均行手术治疗,无一例死亡。〔中级医刊 ;(10):30〕
方法2:治疗胆道蛔虫症 生姜~g(洗净去皮取汁),生蜂蜜60~g。二者混匀,一次顿服,小儿酌减。如1剂不愈,可再服,每日可服2~3次。共治疗胆道蛔虫所致腹痛例,服药1~3次症状消失者98例(其中服药1次有效者95例),无效4例。〔广西中医药 ;(6):15〕
六.虚寒性儿童遗尿:
生姜30g捣泥,炮附子6g(有*若内服需先煮1.5小时),补骨脂12g,共为末,合为膏,填入脐中,无菌纱布覆盖固定。治疗下元虚寒性儿童遗尿25例,痊愈20例,显效3例,无效2例。〔江苏中医杂志 ;(2):封三〕
七.治疗脂溢性皮炎:
鲜生姜g,捣碎取汁。10%盐水洗净患处后用棉签蘸姜汁反复涂搽,至姜汁用完。每周1次,一般2~3次即愈。如局部有感染者,可内服复方新诺明1g/次,日服2次,连服5日,炎症消失后用姜汁搽。〔四川中医 ;(5):30〕
八.治疗急性炎症:
仙人掌20g、生姜10g。洗净后去刺去皮,共捣为泥状。将药泥均匀地摊在塑料薄膜或凡士林布块上,外加敷料,贴敷在炎症部位,用宽胶布沿周边固定,使其保持湿润状态。每日换药1次。治疗急性淋巴结炎29例,急性乳腺炎21例,急性腮腺炎14例,疔肿12例,外伤性肿块6例,全部治愈,其中5天内治愈者76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0(8):〕
至于外用治疗脂溢性皮炎,白癜风,面斑,斑秃,皮肤瘙痒症,冻疮等等,也散见于书刊中。
九.治疗男子不育症:
生姜50g、当归45g、瘦羊肉g,以水0ml,煎成~ml的药液,分4次服,日服1剂。治疗男子不育症20余例,效果满意。〔山东中医杂志 ;(5):46〕
十.治疗腰部扭伤:
生姜汁加入适量大*粉,调成软膏状平摊外敷扭伤处,覆盖油纸,纱布固定,12~24小时未愈者可再敷。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例,全部治愈。〔中医杂志 ;25(7):46〕
十一.治疗眉棱角痛:
鲜生姜30~50g,生半夏30~60g有*不可内服(1剂量)。用沸水泡后频频服用,或用武火煎半小时后频频服用。治疗例,服药1~3剂痊愈者59例,4~6剂痊愈者32例,8剂以上痊愈者17例,其中复发者32例,仍按原方治愈。〔新中医 ;23(5):56〕
十二.治疗灼伤:
方法1: 鲜生姜去杂质,洗净擦干,捣烂,取汁,用消*药棉蘸姜汁涂患部或用姜汁纱布湿敷患处。治疗19例,用药后立即止痛,能消炎退肿,全部治愈。轻者敷药1次即可,重者姜汁纱布湿敷24~48小时,创面干洁、自行结痂、脱落痊愈。〔浙江中医杂志 ;25(10):〕
方法2:(来自网络)20余年来,本人应用生姜汁治疗水火灼伤四五百例,无一失误。制用法:将生姜捣烂揉汁,用药棉蘸姜汁涂于患处,能立即止痛;已起泡红肿者,能消炎退肿,消除水泡;水泡已破者,敷之亦无刺激。由于生姜能灭菌,故破口者亦不致溃烂。灼伤轻者,敷药1次即可;严重者可时时涂姜汁,保持湿润36小时,即可停药。验证:我用此法治一小儿,疗效确佳。小儿的双小腿被火灼伤,起数个小泡,疼痛不堪。用生姜汁滴涂患部,疼痛即减轻渐至消失。调治数日,痊愈迅速。
十三.治疗晕车:
取新鲜生姜切片如5分硬币大小,临上车前敷贴在内关穴(男左女右)上,再用胶布、绷带或手巾包扎。治疗39名乘摩托车有晕车史者,持续行车12小时,结果有38人没有发生晕车,1人有轻度头晕、恶心。〔大众医学 ;(9):7〕
十四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亦称为志贺菌病(shigellosis),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素入血。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性脑病。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此病早期可用药食同源品,医院。
方法1: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鲜生姜1.5两,红糖1两,共捣为糊状,每日3次分服,7天为1疗程。据50例观察,治愈率为70%,好转率为30%。用药后腹痛、里急后重之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5.16天和5.14天,大便外观及次数恢复正常分别为4.8天和5.2天,大便镜检及培养平均转阴日数分别为4.58天和3.6天。治疗中未见明显副作用。(《中药大辞典》)
方法2:茶叶9克、白葡萄汁60毫升、生姜汁10毫升、蜂蜜30克。用法:茶叶水煎1小时取汁毫升,与其他各汁混合1次服用。
方法3:绿菜5克、生姜10克、乌梅肉30克。用法:乌梅剪碎,生姜细切,与茶共放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浸半小时,再加红糖适量,趁热顿服,每日3次。补充:对阿米巴痢疾也有疗效。
方法4:茶叶10克、山楂60克、生姜3片。用法:水煎冲糖服用,每日1剂,分2~3次服完。主治:痢疾及细菌性食物中*。
方法5:茄子根10克,生姜3片,水煎服1--2次/日。
方法6: 大麦芽10克,生姜2片,水煎服1--2次/日。
方法7:治痢疾,腹痛,里急后重,量少,大便有红白黏液:姜汁十五克,萝卜汁六十克,蜜糖三十克,浓茶一杯,和匀,蒸熟一次服。
十五:治疗疟疾:
方法1:鲜生姜洗净拭干,切碎捣烂,摊于纱布块上,再包叠成小方块,敷贴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或绷带包扎。选用穴位分3组:第1组为双侧膝眼,生姜用2两,分敷两穴;第2组为大椎加间使(双侧),生姜用1两分敷3穴;第3组选大椎1穴,生姜用5钱。一般于发作前4~6小时敷贴。经8~12小时即可取下。敷药两次即可。观察40例,除第1.第3两组各有2例无效外,其余均控制发作,血检疟原虫阴性。(《中药大辞典》)
十六.生姜防冻疮:
对容易发生冻疮的皮肤,若用生姜汁反复涂擦,能增加抗寒能力,从而避免产生冻疮。
方法1:用新鲜的生姜片涂搽常发冻疮的皮肤,连搽数天,可防止冻疮再生;若冻疮已生,可用鲜姜汁加热熬成糊状,待凉后涂冻疮患处,每日两次,连涂三天,就会见效。
方法2:生姜60克,捣烂,加入白酒毫升,浸泡3天即成。使用时用消*棉签沾药液外搽生过冻疮的部位,每日2次,连续1周。
十七.舒缓疼痛、辅助治疗关节炎:
方法1:近十几年来,姜在舒缓疼痛、辅助治疗关节炎上的效果倍受瞩目。风湿病专家在名骨关节炎患者中进行过一项实验:在6周的疗程中,一组患者每天两次服用含有生姜成分的药物毫克,另一组患者则服用不含生姜成分的药物。2/3服用了含有生姜成分药物的患者反映,他们感觉病痛减轻,其效果远远高于另一组的患者。
方法2:治风湿性痹症作痛:生姜汁半杯,葱白十根,生艾叶六十克,生骨碎补十五克,共捣烂,敷于痛处,每日一次。亦有仅用老姜,葱子打烂外敷者。
方法3:跌打伤,扭伤,腰肌劳损,腰痛,肢体关节拓,慢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局限性腹膜炎,慢性阑尾炎,腹痛等。
方法4:风寒骨痛,关节疼痛,患部冷感:
生姜、葱白等量切细,共捣烂,炒热,以布包之烫敷患处,冷则更换,一日3次。
方法5:生姜治关节疼痛:口服适量生姜,或用生姜汁擦患处或捣碎外敷患者处,均能使关节活动改善,疼痛明显减轻,肿胀与僵硬症状减少。
十八.解*:
生姜能解鱼蟹*,单用或配紫苏同用。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性。
十九.受寒小便痛:
有一次孩子小便时喊疼,看样子不是很严重,但总有些不舒服,喊了三四次之后,我想我得采取点措施了,当时是冬季,孩子还穿开裆裤,可能还是冻的吧,就给他喝了杯生姜红糖水,再就注意给他保暖,之后,再没听他喊痛。当时我还不能判断是不是生姜红糖水起了作用。后来,老师讲了一个类似病例肯定我的判断。
二十.姜治疗虚寒性腹痛及痛经:
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取两个乌梅置碗内,放入适量生姜汁及20毫升酱油、少许砂糖,然后冲入沸水趁热饮用,可止痛。
二十一. 巧用生姜治疗秃顶
方法一将半干的老姜切片,然后轻揉秃顶的位置,每次坚持20分钟,然后每天早晚各一次,一个星期为一个疗程。用生姜揉搓头皮,能够有效地增加局部未指定血液循环,同时还能够刺激毛囊,这样可令头发再次生长。
方法二在煮洗头水的时候放入几片生姜,或者将生姜放入开水之中浸泡。洗头的时候将头发盘起来放在水中浸泡半个小时,然后自然晾干,半天之后用温水洗干净。持续一个月,秃顶的情况自然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方法三将生姜加枸杞适量,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加入少量清水熬煮一阵子,然后将药液涂抹在干净的头发上,再将头发盘起来大约半个小时,而后放下自然风干。半天之后洗干净,持续一个月。
探讨研究:《中华临床中药学》“关于生姜主治某些热证的讨论”一文指出:生姜本为辛温之品,但对一些热证单用或作主药有效。如《海上方》以猪胆汁调生姜末外涂疮痈肿痛;《普济方》以生姜片涂明矾末,贴痔疮肿痛;现代单用生姜汁治烧伤、烫伤,或以生姜辅以红糖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湿热痢疾),均有明显疗效。其愈病之理,值得探讨。
个人认为,这种愈病之理,无须从辛温归肺脾肾经的性味归经框框里去斤斤计较,一种理论无法完全阐释新的现象时,应该从新的视角去认识问题,假如换种思路,相信能够得到相对圆满的解释。另外,本法所治疗之灼伤(现今统一称作“烧伤”),应属相对轻浅的1度或浅2度烧伤,对于烧伤面积大,深2度以上者,请上烧伤科诊治。(来自佚名)
阴虚内热者及热盛之症忌用。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尤其是阴虚体质的人,绝对不能吃姜。阴虚就是燥热体质,表现为手脚心发热,手心有汗爱喝水,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心烦易怒、睡眠不好,而姜性辛温,阴虚的人吃姜会加重阴虚的症状。
腐烂生姜产生*素可致癌,因为腐烂的生姜会产生*素,严重时会导致肝癌和食道癌的发生。
《全国第一届药食师培训班》
即《药食行天下》培训班,免费报名开始了!
《药食同源学》就是用专业的中药知识来指导食物如何最有效的调理疾病。
《药食同源学》是一门有别于职业中医师《中药学》的新学科,操作的风险性远远低于《中药学》。
因为《药食同源学》所选取的药食品是国家卫健委公布的87种药食同源品和日常所见的大多数食物,皆是安全无*的药食同源品。
换句话来说《药食同源学》所包含的内容,全部是国家许可的药食同源品,而不是有限制的,只有职业中医师才可以使用的纯中药。这样普通大众只要掌握了本书的内容,就可以放心大胆的给自己和他人应用,即安全又不违反国家的法律。
而且读者学会了《药食同源学》后,举一反三,职业医师使用的纯中药,自然也会应用了,因为原理不出此书。
《药食同源学》更是有别于目前社会上的《药膳学》《中医饮食学》。
因为《药食同源学》的炮制是采取纯中药的专业炮制法来提升功效如“淬炙煨煅水飞”,而不是采取降低功效的“炒爆熘炸烹”厨艺加工,减少了对药食同源品的功效破坏。
《药食同源学》核心技术是采取了纯中医专业思维的“辨证思维”“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的知识,来指导“药食同源”品的配伍技术,从而大大加强和提升了药食同源品的功效价值。
为了让全国民众“人人会药食学,个个是药食师”,淅江省周正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特举办《全国第一届药食师培训班》即《药食行天下》的培训。
《全国第一届药食师培训班》
报名免费
授课内容:
《药食同源学》的详细讲解,包含:药食品的采集,鉴别,性味归经,疾病辨证,组方配伍,多种药食品的功效讲解,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医案疗效。
授课形式:资料与讲解相结合,面授与直播相结合。
学员待遇:一旦入学,终身存档,公司出台相关福利会有一定的优先权。学习结束后,会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将颁发本公司的《正仁药食师》证。将来入选直营店店经理或入职本公司,皆会优先考虑。
课程费用:待定。(股东学费全免,只收资料费。)
报名时间:即日开始。
报名形式:
开课时间:统一通知。
淅江省周正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
年11月16日星期五
《药食同源学》
平时若喜食当药
病时何苦药当食
前言
我在十几岁时拜当地张老中医为师学习中医。当时张老中医曾给我讲过一个他自己临床的病例,至今记忆深刻。
那时还是有生产队的时候,六七十年代的夏秋之季。有一个三四十岁的人得了重病,半个多月高烧不退,十几天没有大便,饮食几乎不进,西药用尽无效。
患者全身内外燥热,口渴难捱,找了别的中医,吃了几副中药也无效。于是,便找张老中医求治,张老中医一看这不是一般的太阳外感发热,而是阳明实热证,这类病不可以用辛散药当作外感发热治疗。
当时患者虽然连续发高热半个多月,体力和气力有所下降,但精气神还在。于是张老中医便开了白虎汤给患者。患者又问:“我这半个月全身内外燥热的很,也不想吃饭,我就想吃西瓜,前面的中医说吃中药不可以吃寒凉的------”
张老中医:“你现在的病不是外感发热,而是入里化热的实热证,体力尚可,西瓜寒凉滋阴,正可以吃”!
患者听了张老中医的话,高兴异常,回家的路上,便买了个新从地里摘来的大西瓜,同时把汤药也煮了。
患者先将一个大西瓜,一口气吃完,半个月的身体燥热,立马顿减,而且身体还出了些小汗(寒病遇热药可以化汗,热病遇凉药也可以化汗。)
患者感觉身体从内到外都清凉滋润,口渴立消,又喝了汤药,大便通畅,人也想吃饭了。
几天后,其病完全痊愈,患者对张老中医感激不尽。
这个病例对我触动很大,不是白虎汤的如何应用,而是一个平常的西瓜,在这个病例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
中医自古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的理论。中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
从中医发展的过程来看,远古时代就是药食同源,后经几千年的发展,才药食分化。若再看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养生观念的返璞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防止以药代食,以药为食是大众的迫切需求。
特别是随着大众对西药副作用的畏惧,以药食同源品减少西药的服用量,是人类养生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
有些物品,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知道了中药和食物的来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药食同源的说法了。
中药与食物的共同点: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它们的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产生不良的结果。
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
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并不亚于中药的作用。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周忠海为了让更多的非中医专业大众,会用中医专业的“辨证思维”“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的知识,来指导“药食同源”品的配伍技术,特编写了这套《药食同源学》。
《药食同源学》就是用专业的中药知识来指导食物如何最有效的调理疾病。
《药食同源学》是一门有别于职业中医师《中药学》的新学科,操作的风险性远远低于《中药学》。
因为《药食同源学》所选取的药食品是国家卫健委公布的87种药食同源品和日常所见的大多数食物,皆是安全无*的药食同源品。
换句话来说《药食同源学》所包含的内容,全部是国家许可的药食同源品,而不是有限制的只有职业中医师才可以使用的纯中药。这样普通大众只要掌握了本书的内容,就可以放心大胆的给自己和他人应用,即安全又不违反国家的法律。
而且读者学会了《药食同源学》后,举一反三,职业医师使用的纯中药,自然也会应用了,因为原理不出此书。
《药食同源学》更是有别于目前社会上的《药膳学》《中医饮食学》。
因为《药食同源学》的炮制是采取纯中药的专业炮制法来提升功效如“淬炙煨煅水飞”,而不是采取降低功效的“炒爆熘炸烹”厨艺加工,减少了对药食同源品的功效破坏。
《药食同源学》核心技术是采取了纯中医专业思维的“辨证思维”“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的知识,来指导“药食同源”品的配伍技术,从而大大加强和提升了药食同源品的功效价值。
“还医为民”此生夙愿,是以为序,权当在此中医发展时期做出的一点绵薄之力吧!
经方传承人:周忠海
年11月13日星期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淅江周正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基础篇药食同源品的治病原理
人体之所以有病,无非是人体阴阳转化失衡,脏腑功能升降失常,气机出入失畅。
故而利用药食品治病的原理就是:调整人体阴阳转化平衡,恢复脏腑功能升降正常,保持气机出入通畅。
药食品分为阴(寒凉)阳(温热)两大阴阳属性,来调整人体失衡的阴阳。寒与凉同属阴、热与温同属阳,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温热性质药食品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补虚、升散等作用,适合寒证等选用,寒凉性质药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沉降等作用,适合热证等选用。
另外还有一种近乎平性的药食品,就是寒性与热性,不是很明显的药性。
药食品还有五味的药用趋势,五味"指酸、苦、甘、辛、咸。
药食品的五味十分复杂,有些药食品有两种甚至是超过两种的味道,因此也就有多种的疗效。
五味表现1、辛味:口尝有辛麻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升发阳气、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如生姜、紫苏、白酒、葱白、辣椒、香菜、丁香、韭菜子等。
2、甘味: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如生*芪、*参、麦芽糖、*精等。
3、酸(涩)味: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症。如牡蛎、山茱萸、酸枣仁、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等。
4、苦味:能清热解*、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症,湿热症、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症,如菊花、苦瓜、芦荟、蒲公英等。
5、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如海藻、昆布、食盐、石决明等。
药食品的折叠归经:看似有利于针对理解药性具体的功能作用,实际上大大局限了中药的使用范围,故而,仅供参考,不可拘泥。
所有的药食品皆应考虑在人体三种状态下的反应:
1正常人体状态下2对证的状态下3反证的状态下
如此才能将每味药食品理解透彻。
禁忌:皆指单用某药食品或以某药食品为主的方剂对人体某种状态下,产生的不良反应。
破禁:配伍了不同药食品后,禁忌的药食品性能发生了改变,故禁忌也可以在所不禁。
用量:药食品的用量即不是患者说了算,也不是医生说了算,是患者的病症和体质说了算,切莫主观。
第一章药食同源品的采集与炮制药食同源品(以下简称为药食品)的采集,以及采集后的保存和炮制都有特定的方法,对于这些知识,我们必须有所了解。
第一节药食品的采集与贮藏药食品的采收季节、时间、方法和贮藏等对药食品的质量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保证药食品的效果重要环节。
因此,药食品要根据不同的取用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成熟时期,动物亦有一定的捕捉与加工时期),有计划地来进行采制和贮藏,这样才能得到较高的产量和品质较好的药食品,以保证药食品的供应和疗效。
除某些药食品所含的有效成分在采制和贮藏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外,一般植物类的药物的采收原则如下:
1、全草、茎枝及叶类药食品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采收的。如:多年生草本常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薄荷等;一些茎较柔弱,植物矮小及必须带根用的药物则连根拔起,如垂盆草、紫花地丁等。
2、根和根茎类药食品一般是在秋季,植物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或早春植物抽苗时采集,这时植物的养分多贮藏在根或根茎部,所采的药物产量高,质量好。但也有些根及根茎则在夏天采收。多数的根及根茎类药物需生长一年或二年以上才能采收供药用。
3、花类药食品多在花未开放的花蕾时期或刚开时候采集,以免香味失散、花瓣散落,影响质量,如玫瑰花、月季花等。由于植物的花期一般很短,有的要分次及时采集,如红花要采花冠由*变红的花瓣,花粉粒需盛开时采收,如松花粉、蒲*等。采花最好在晴天早晨,以便采后迅速晾晒干燥。
4、果实类药食品除少数采用未成熟果实如青皮、桑槐等外,一般应在果实成熟时采集。
5、种子通常在完全成熟后采集。有些种子成熟后容易散落,如车前子、韭菜子等,则在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采集。有些既用全草、又用种子的药物,则可在种子成熟时,割取全草,将种子打下后分别晒干贮藏,如车前子、紫苏子等。
6、树皮和根皮类药食品通常是在春夏间剥取,这时正值植物生长旺盛期,浆液较多,容易剥离。剥树皮时应注意不能将树干整个一圈剥下,以免影响树干的输导系统,造成树木的死亡。
关于动物药,一般潜藏在地下的小动物,宜在夏秋季捕捉,如蚯蚓、蟋蟀等;大动物虽然四季皆可捕捉,但一般宜在秋冬季猎取,不过鹿茸必须在雄鹿幼角末角化时采取。
此外,在采收药食品时还须要注意天气变化,如阴雨时采集,往往不能及时干燥,以致腐烂变质。在采集药物时,应该重视保护药源,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长远的利益。因此,还须要注意下列几点:
1、留根保种:有些多年生植物,地上部分可以代根用的,尽量不要连根拔;必须用根或根茎的,应该注意留种。有些雌雄异株的植物如栝楼,在挖掘天花粉时,一般只应挖取雄株的块根。用全草的一年生植物,大量采集时应留下一些茁壮的植株,以备留种繁殖。用叶的药物不要把全株叶子一次采光,应尽量摘取密集部分,以免影响植物的生长。
2、充分利用:根、茎、叶、花都可入药的多年生植物,应多考虑用地上部分和产量较多的部分。此外,可结合环境卫生大扫除、垦地填洪和伐木修枝,随时注意将可作药用的树皮、根皮、全草等收集起来,认真地加以整理,以供药用。
3、适当种植:根据实际需要,对于本地难以采集或野生较少的品种,可以适当地进行引种繁殖,以便采用。
药食品在采集以后,都应采取一定的加工处理,以便贮藏。如系植物类药食品,采集后应先除去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洗净切断,除鲜用外,都应根据药食品的性质,及时放在日光下晒干,或阴干,或烘干,分别保藏。有些含水分较多的药物如马齿苋等,可在洗净后切断,多晒几天,才能晒干。
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如五味子、女贞子、莱菔子、葶苈子、白芥子等须放在密封的瓮内;植物的茎叶或根部没有芳香性的如益母草、木贼草、夏枯草等可放在干燥阴凉处或贮于木箱内;芳香性药物及花类如菊花、金银花、月季花等,须放在石灰瓮内,以防受潮霉烂变质。种子类药物要防虫鼠。动物药及脏器组织如胎盘等,在烘干后,应放在贮有石灰的缸中,以保持干燥;并放在冷暗干燥的地方,以防虫蛀或腐烂。
矿物药如石膏、滑石、牡蛎等可放在木箱内;但其中如食盐、白巩等须放在瓮内盖紧,以防受潮。
贮藏药食品的库房须经常保持清洁干燥和防虫、鼠的侵蚀;药食品仍须勤加翻晒,对某些易生虫蛀或容易受潮发油的药物,如当归等,必须经常检查,以防霉蛀变质。
剧*药物不收纳在药食品里,这样是为了防止发生不当事故。
第二节中草药的炮制炮制,又称炮炙,是药物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对药材的整理加工以及根据医疗需要而进行加热处理的一些方法。
炮制的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消除或减少药食品的烈性:如煨生姜、明矾脆制,可减少烈性。
2、改变药食品的性能:如白萝卜生用理气降气化痰、熟用滋润阴液,清热化痰,理气力减弱。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将植物类药食品切碎,便于煎煮;矿物类药食品煅制,便于研粉。又如某些生药在采集后必须烘焙,使药物充分干燥,以便贮藏。
4、使药食品洁净、便于服用:如药食品在采集后必须清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的部分;有些海产品与动物类的药食品需要漂去咸味及腥味等,如:海藻、海带。
药食品的炮制方法,常见的有下列十多种:
(一)洗 是将药食品放在清水中,经过洗涤去净药食品表面的泥沙杂质,从而达到洁净卫生的目的。应注意浸洗的时间不要过长,以防止有效成分流失于水中。
(二)漂 将有腥气(海蜇、乌贼骨)或有咸味(如昆布、海藻)的药食品,可利用多量清水反复浸漂,经常换水,则能漂去这些腥气或减少咸味。
(三)泡 就是用药物汁水浸泡以减低药食品的烈性或刺激性,如用蜜制生姜。
(四)渍 就是在药食品上喷洒少量清水,让水分渐渐渗透而使药物柔软,便于切片。某些药物浸泡后药性易于走失的,宜用此法。
(五)水飞 水飞是研粉方法之一,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溶解于水的药食品,如生牡蛎等。目的是使药食品粉碎得更加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在水飞前先将药物打成粗末,然后放在研钵内和水同研,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再干燥,即成极细的粉末。然后再将沉于下部的粗末继续研磨,这样反复操作,研至将细粉放在舌上尝之无渣为度。水飞并可防止粉末在研磨时飞扬,以减少损耗。
(六)煅煅的作用主要是将药食品通过烈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它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药效。
直接火: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碎裂的药物如生石膏,牡蛎等。将药物放在铁丝筛网上,置于无烟的烈火中煅烧,煅的程度视药物性质不同而定。矿石类药物必须煅至红色为度;贝壳类药物则煅至微红冷却后呈灰白色。
焖煅(间接烧):少数体轻质松的药物,如人发等则适用焖煅法。即将药物放在铁锅内,另用较小铁锅覆上,用盐泥固封锅边,小铁锅上压一重物,不便漏气,置火上烧至滴水于小铁锅上立即沸腾,或以白纸贴于小锅上,当纸烤焦为止,待冷却后取出。
(七)炒 炒是炮制加工中常用的一种加热法,是将药食品放于锅内加热,用铁铲不断铲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炒的方法如下:
清炒,不加辅料,用文火将药食品炒至微焦发出焦香气味为度。
麸炒,将药食品加蜜炙麸皮同炒,拌炒至片子呈微*色为度。
以上两种炒法,主要目的是缓和药性。加其它辅料拌炒,按用药的不同要求有酒炒、醋炒、姜汁炒等等。
炒炭,系用较旺火力,将药勿炒至外焦似炭、内里老*色(或棕褐色)而又不灰化,俗称为“炒炭存性”,大多为增加收涩作用。
(八)炮 炮与炒炭基本相同,但炮要求火力猛烈,操作动作要快,这样可使药食品(一般须切成小块)通过高热,达到体积膨胀松胖,如干姜即用此法加工成为炮姜炭。
(九)煨 煨的主要作用在于缓和药食品的烈性。常用的简易煨法是将药物用草纸包裹二、三层,放在清水中浸湿,置文火上直接煨,煨至草纸焦黑内熟取出,煨生姜就是用此法。
(十)炙 是将药食品加热拌炒的另一种方法。常用的有:
蜜炙:即加炼蜜拌炒。先将铁锅、铲刀用清水洗净拭干,烧热铁锅,倒入炼蜜,待蜜化烊略加清水,然后放入药片反复拌炒,炒至蜜汁吸尽,再喷洒少许清水炒干,使药物不粘手为度。例如炙*芪、炙甘草等。药物用蜜炙,是取它补中及矫味的作用。
砂炙:用铁砂与药物拌炒称为砂炙。先将铁砂炒热呈青色,倒入药物拌炒,至松胖为度,取出,筛去铁砂。例如山甲片、龟板、鳖甲等经过砂炙后变成松脆,易于煎取药汁,或研粉制丸。
(十一)烘与焙 烘与焙同样是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
(十二)蒸 利用水蒸气蒸制药食品称为蒸。它与煮不同之点是须隔水加热。蒸的作用,主要能使药食品改变其原有性能,如秋梨寒凉有润肺止咳之功,经蒸制成寒凉性减缓,增加了补益功能。另外,蒸制还有矫味作用,如女贞子、五味子经过蒸制能减少其酸味。
(十三)煮 是将经过整理及洗净的药食品,放在锅内用清水煮至熟透。如煮猪皮变成润肤作用的猪油。
(十四)淬 将药食品加热,烧后,趁热投入醋或其它药物所煎的浓汁中,使之充分吸收入内,这种方法叫做淬。如灵磁石、代赭石用醋淬,制甘石用药汁淬。淬的作用,除能使被淬的药物酥松易于粉碎外,还因药汁的吸收会改变其性能。
第二章药食品的性能药食品品种众多,每一种药食品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例如紫苏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蜂蜜可以治疗便秘,蒲公英可以治疗热疖、疔疮,*芪可以治疗气虚……,不同的病症就需要选用不同的药食品来治疗,这就是因为它们各自具备特有的性能。
药食品的性能,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疾病有寒性、热性的区别,药食品也有寒、热的不同;病势有向上向下、在表在里的差异,药食品也有升、浮、沉、降的区别;疾病发生部位在各个脏腑经络不同,药性也有归入某经的区分……等等。
药食品的性能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药物治病的丰富经验,并把它上升为理论的结果。这些理论,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提高,但长期以来,对药食品的配伍曾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调理疾病,除了必须对病员的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外,还必须较为熟练地掌握药食品的性能,才能正确应用于临床。
第一节四气五味四气五味,就是药食品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物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物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物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食品的寒、热、温、凉,是药食品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色、舌苔发*,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蒲公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蒲公英、菊花的物性是寒凉的。
药食品的物性,通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已为人们所掌握,如果我们熟悉了药食品的物性,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
一般是,寒凉药食品,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
温热药食品,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称为“平”性。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正气,而一般仍称为四气。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它不仅仅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还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各种滋味的作用如下:
(一)辛 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食品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食品,也有辛味。
(二)甘 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食品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三)酸 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食品,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四)苦 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食品,大多数有苦味。
(五)咸 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食品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食品,带有咸味。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这样的:
(一)淡 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食品,大多数是淡味。
(二)涩 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同时,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虽然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种药食品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由于气有气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例如,紫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可知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等。
一般说,性味相同的药食品,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食品,功效也就有所区别;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药食品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例如,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相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异,如香椿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同样是甘味药,但气有所不同,或为甘温,或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样,如*芪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所以,在辨识药性时,不能把药食品的气与味孤立起来。
在临床具体应用时,一般都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的,而在特殊应用的时候,配合其它药食品,则或用其气,或用其味。
第二节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就是药食品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它们的意义如下:
(一)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食品,都有升的作用。
(二)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食品,都有降的作用。
(三)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食品,都有浮的作用。
(四)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食品,都有沉的作用。
归纳来说,凡升浮的药食品,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升浮的。凡沉降的药食品,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
升降浮沉,既是四种不同药食品性能,同时在临床上又作为用药的原则,这是它的重要意义。因为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势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别,在治疗上就需要针对病情,选用药食品。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的呕吐,当用生姜降逆止呕;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芪、*参等益气升提,不可用苦瓜等苦寒沉降药;病位在表者,宜发表而不宜收敛,因表症须发汗解表,当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而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病位在里者,宜清热、泻下或温里、利水等沉降药,不宜用解表药等。如肝阳上逆的头痛,误用升散药,反而造成肝阳更为亢盛的情况;脾阳下陷的泄泻,误用泄降药,反而造成中气更为下陷、以致久泻不止的症状。
升降浮沉,也是对药食品性能认识的一种归纳方法,并且在应用上和药物的归经有密切联系。例如,肺病咳嗽,当用肺经药物,但又须区分病势的惰况,考虑升浮沉降的药物;如果由于外邪束肺、肺气失宣引起的咳嗽,当用升浮药发散外邪、宣畅肺气,如紫苏、芥菜等;如肺虚久咳就应该用敛肺止咳的五味子、乌梅收敛沉降的药物来治疗。又如,气分上逆的病症,应当用沉降药来治疗,但又须区别属于何经的病症,如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就要用陈皮、丁香等胃经降逆药;肺气上逆、咳嗽气喘,就要用杏仁、白果等肺经降逆药。
升降浮沉的性,一般来说和药食品的性味、质地有一定关系。
在药性方面来说,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食品,大都为升浮药;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食品,大都为沉降药,因此有“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散、热无沉降”的说法。
在药食品质地方面来说,凡花、叶以及质轻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石以及质重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
但是,上述情况又并不是绝对的,还必须从各种药食品的功效特点来考虑,例如,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在性味和质地方面,药物的升降浮沉也是如此,如苏子辛温、沉香辛微温,从性味来说应是升浮,但因为质重,所以作用为沉降;胡荽子药用种子应是沉降,但因为药性辛温,所以作用为升浮等等。此外,通过药物的炮制,也能使升降浮沉有所转化,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敛、盐制则下行....。
第三章药食品的应用学习药食品的目的,在于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以便在临床调病时很好地应用,让中草药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功效,及时解决病员的疾苦。应用药食品,除了必须掌握每一药食品的性能以外,对于它的配伍、用量以及服用方法也必须有所了解。否则,不注意药食品配伍后的作用变化,不掌握药食品的用量,或者服用方法不够妥善,虽然药能中病,但也可能因此而影响效果,不能达到治疗的预期目的。所以按照药食品的性能和病员的实际情况,重视药食品的具体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节配伍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食品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从药食品的发展来看,在医药萌芽时期,治疗疾病一般都是采用单味药的;以后,由于药食品的发现日益增多,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因此对于病情较重或者比较复杂的病症,用药也由简到繁,出现了多种药食品配合应用的方法,在由单味药发展到多种药配合应用,以及进一步将药物组成方剂的漫长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大量的实践,掌握了丰富的配伍经验,了解到药食品在配伍应用以后可以对较复杂的病症予以全面照顾,同时又能获得安全而更高的疗效。因此,药食品的配伍对于临床效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由于药食品与药食品之间出现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有些药食品因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但是也有些药食品却可能互相对抗而抵销、削弱原有的功效;有些药食品因为相互配用而减轻或消除了*性或副作用,但是也有些药食品反而因为相互作用而使作用减弱或发生不利人体的作用等等。对于这些情况,古人曾将它总结归纳为七种情况,叫做药食品性能的“七情”,内容如下:
(一)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食品来治疗疾病。例如用一味马齿苋治疗痢疾;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等。
(二)相须:就是功用相类似的药食品,配合应用后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加强了药食品的疗效,如苦瓜、西瓜都能清热泻火,配合应用作用更强;芦荟、香蕉都能泻下通便,配用后作用更为明显等。
(三)相使:就是用一种药物作为主药,配合其它药物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脾虚水肿,用*芪配合茯苓,可加强益气健脾利水的作用;胃火牙痛、用石膏清胃火,再配合莲子引火下行,促使胃火牙痛更快地消除等。
(四)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烈性能被另一种药抑制或消除。如海带偏寒凉,可以用生姜来消除它的寒凉性,
(五)相杀:就是一种药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生白果有*性,但用①生甘草克,水煎服;②白果壳50克,水煎服;③白果树皮30克,水煎服;以上三种药食品都可以相杀生白果的*性。
(六)相恶:就是两种药配合应用以后,一种药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药效。如人参能大补元气,配合莱菔子或白萝卜同用,就会损失或减弱补气的功能等。
(七)相反: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可能发生剧烈的副作用。如羊肉配西瓜,容易伤元气。
以上药性“七情”,除了单行以外,都是说明药物配伍需要加以注意的。
相须、相使,是临床用药尽可能加以考虑的,以便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一般用药“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相畏、相杀,是临床使用*性药物或具有副作用药物时要加以注意的,“若有*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相恶、相反,是惟床用药必须注意禁忌的配伍情况,所以“勿用相恶、相反者”。从应用单味药,到用多种药物配伍,这是药食品史上的发展,可以对表里同病、寒热夹杂、虚中带实等病情复杂的病症给予全面照顾。
但是,在临床上遇到的病症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单纯。所以在用药时,有的固然需要多种药物配伍治疗,有的单味药也能起到良好疗效,为了减轻病者经济上的负担,同时节约成本,如用单味药食品能够治疗的,就不一定要用许多药物来治。例如清金散单用一味*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马齿苋治疗痢疾、苦楝子根皮驱除蛔虫,仙鹤草芽驱除绦虫,天胡荽治疗红眼睛,筋骨草治疗咽喉肿痛,毛冬青治疗冠心病,....都是行之有效的“单方”,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很值得我们推广应用。
第二节用量用量,就是药食品在临床上应用时的分量。一般包括重量(如若干两、若干钱)、数量(如几只、几片)、容量(如若干汤匙、若干毫升)等。
药食品的用量,直接影响它的疗效。如果应该用大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小量药物,可能因药量太小,效力不够,不能及早痊愈,以致贴误病情;或者应该用小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大量药物,可能因药过量,以致克伐人体的正气,都将对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后果。此外,一张通过配伍组成的处方,如果将其中某些药物的用量变更以后,它的功效和适应范围也就随着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对待药食品的用量,应该有严谨而细致的态度。一般说来,在使用药物、确定剂量的时候,应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考虑:
1、药食品的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在使用不常用药食品的时候,用量宜小,并以少虽开始,视症情变化,再考虑逐渐增加。在使用一般药物的时候,对质地较轻或容易煎出的药物如花、叶之类,用量不宜过大;质重或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贝壳之类,用量应较大;新鲜的药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较大些,干燥的应较少些。过于苦寒的药物,多用会损伤肠胃,故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食品,入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大一些;在复方应用时比单味药用量要小一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成人和体质较强实的病人,用量可适当大些;儿童及体弱患者,剂量宜酌减。又病情轻者,不宜用重剂;病情较重者,剂量可适当增加。
现在临床处方一般用量大致如下:
1、一般药食品:干燥的一钱至三钱(如麻紫苏等),新鲜的药物一两至二两(如鲜茅根等)。
2、质地较轻的药食品:三分至五分(如胡椒等),或一钱至一钱五分(如丁香等)。
3、质地较重的药食品:三钱至五钱(如葱白等),或一两至二两(如西瓜等)。
4、刺激类药食品:用五厘至一分(如芥末面)。
5、其它用量:一支(如芦根)、一条(如地龙)、三只至五只(如辣椒)、三片至五片(如生姜)、一角(即四分之一张,如荷叶、)、数滴(如生姜汁)、十至二十毫升(如竹沥)等等。
现在临床处方药食品的用量,是采用“g”为单位的公制。旧制一斤十六两与公制计量单位换算率如下:
1斤(16两)=0.5kg=g
1市两=31.25g
1市钱=3.g
1市分=0.3g
1市厘=0.03g
第三节服用法服用法,就是药食品的内服和外用方法。
外用的,一般用于外科、伤科、针灸科、以及眼耳口腔等疾病,应用方法很多,如灸法、敷药法、洗浴法、吹喉法、点眼法、温烫法、坐药法等。内服法,有汤、丸、散、膏、露、酒等,适应范围较广。由于内服法的“汤”剂,在临床应用上最为广泛,而且它的服用法对于药食品的功效、病情的需要都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这一节着重介绍“汤”剂的服用法。
“汤”剂的服用法,又可分为煎煮法和服用法,前者是在将药物煎煮成汤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后者是在服药时必须注意的方面。
(一)煎煮法:首先关于用水问题,以清净而无杂质的河水、井水以及自来水为宜。入煎以前最好先用冷水将药食品淹设并略高一些,浸泡半小时后再煎。
其次关于火候问题,需要根据药物性质而定。如气味芳香、容易挥发的花叶类药物,一般须武火急煎,煮一、二沸,即可服用,否则煎煮过久,可能丧失药效;如滋腻质重,不易出汁的根或根茎一类药物,一般须文火久煎,否则没有煮透,浪费药材。
关于煎药时间,一般药物煎煮15~20分钟左右。但是对于一些矿石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珍珠母、生牡蛎等不易出汁的,就需要先用水煎15~20分钟,然后再加其它药物同煎,处方时要注明“先煎”或“先入”。另外,还有一些含挥发油的芳香药物,如砂仁、豆蔻等久煎容易丧失药效的,就应该在其它药物将要煎好时,再放入煎一、二沸,处方时要注明“后下”或“后入”。
其它方面,有些粉末或小粒的种子类药物,应该“包煎”,即用布包起来煎煮,如车前子,以免烧焦或使药汁混浊;有些药物需要“另煎”或“另烊”,如人参、阿胶等,再冲入煎好的药汁中饮服;有些药物不必煎煮,如白矾等,只要将药汁冲入溶化后即可服用。
(二)服药法:首先关于服药量问题,一般每天一剂;病情严重的,如急性病发高热等,可以考虑每天服二剂;至于慢性疾病,也可一剂分二天服用,或隔一天服一剂。每剂药物一般煎二次,有些补药也可以煎三次。每次煎成药汁~毫升,可以分头煎、二煎分服,也可将二次煎的药汁混合后分2~3次服用。
其次,关于服药时间问题,一般每天服药二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下午一次、临睡前一次,在吃饭后2小时左右服用较好。但也有认为病在上焦的适宜于饭后服,病在下焦的适宜于饭前服。至于驱虫药最好在清晨空腹时服用,治疗急性病症就随时可服,不要拘泥规定时间。
关于服药冷热问题,一般应该在药液温而不凉的时候饮服。但对于寒性病症则需要热服,对于热性病症则需要冷服;真热假寒的病症,用寒性药物而宜于温服,真寒假热的病症用温热药而宜于冷服。
所有这些,都必须根据病情灵活处理。
最新医案1:慢性骨髓炎导致“红线上行”的医案
年6月16日,早上10:52,一患者不知从何处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