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师70多岁,曾是我市某中学的一名优秀教师。为人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深受周围人的喜爱。退休后,于老师全回归家庭,又是操持家务,又是算账理财,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家里人都夸他是个“生活多面手”。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一向做事妥帖的于老师经常“丢三落四”,而且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医院老年痴呆诊疗中心、老年一科主任王曙光说:于老师是生病了!
自以为“很健康”,其实生病了
一个大半辈子都笑眯眯、温和有礼的人,怎么会变得蛮横暴躁了呢?
于老师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大动肝火,还经常把钱包、房产证等东西藏到床垫下或是衣柜里,等自己找不到时,又会抱怨儿女偷了他的东西。
还有一次,他在路上看见老伴与一名男性讲话,就认为两人关系不正常,并与老伴发生激烈争吵,甚至动手打了她。
还没等家里人想明白,又发生了一件事:于老师去小区附近的超市买菜,结果出来时迷路了,最后是民警将他送回了家。这一次,家里人不敢耽搁,医院检查。
医院老年痴呆诊疗中心、老年一科主任王曙光接诊时发现,于老师能够配合检查,但语速较慢、词语简短,并且坚持认为自己“很健康”。经过进一步地询问与检查,于老师被明确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伴精神行为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每3秒新增1名患者
何为阿尔茨海默病?王曙光介绍,这是一种发生在老年或者老年前期的慢性退行性脑病,也称之为“老年性痴呆”。患者会在没有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情绪等各个方面的障碍。大多是由病人的大脑皮质萎缩和退行性病变引起。
“早期表现为进行性的记忆减退尤其是近期遗忘,即忘性大,前说后忘。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远期遗忘。时间和空间定向力下降,有时出门迷路,回不了家,熟悉的人叫不出名字。到了晚期,认知障碍,连自己的年龄及孩子的名字都忘了,穿衣吃饭等日常活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出现进食困难、大小便失禁、发音困难、卧床不起,需要专人护理。”
王曙光说,现阶段,我国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已超过千万人,居世界首位,并且每年以30万人以上的新发病例快速增长。可以说,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中风等导致老人病亡的第四大“杀手”。
多数家庭没把“老糊涂”当成病
尽管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人数持续增加,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该病的诊疗率非常低。在我国,有的家庭会把老年人“好忘事”的表现理解成年纪大的自然症状,甚至抱着“治不治都一样”的错误观念,阻碍了坚持治疗的行为。
医院神经内一科主任张青山指出,当老年人出现明显的记忆减退、智力减退时,家人多归结为“老糊涂”,没有就诊意识。等到老人进一步性格改变、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行为怪异时,家人又存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讳疾忌医,所以前来就诊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非常少,早期患者更是难以碰到。
他表示,病人从轻度记忆与认知障碍到最后的植物状态,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没有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话,病人的生活质量低下。同时,对于家庭来说,也将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鼓励老年人多动脑
一般来说,老年人如果有正常工作,长期与社会接触,经常动脑筋,就不会突然出现记忆和认知退化现象。因此,需要注意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应该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群。
首先,鼓励老年人走出去,多与人交流,防止与社会脱节。通过与其他人的沟通,锻炼记忆和认知能力。其次,鼓励老年人培养爱好兴趣。当有了一定的爱好和兴趣,就有了特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