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老*员徐士珍
华师附中最受学生欢迎老师陈妤
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华师校友朱虹飞
海南野生动物保护者江海声
心理学部代表王瑞明
助力贫困学生圆梦大学的洪佳文
昨天,在第18期青春演播厅上
这6名华师先进人物的故事
引起了很多师生的强烈共鸣
10月24日下午三点,青春演播厅座无虚席,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入*60周年老*员徐士珍、华附“最师”陈妤、援藏干部朱虹飞,扎根海南、半生坚守的江海声,以心济世、顶天立地的王瑞明,以舞载道、青年担当的洪佳文,这6位华师师生和校友向现场的两百多名师生代表,分享了他们的初心使命故事。
当天,省委主题教育第十巡回指导组副组长陈廷根,成员王辉群、江友志和王罡莅,校*委书记朱孔*、副书记*兆团,副校长何景陶,以及两百多名师生代表参加了活动。
六位嘉宾的故事,引起了现场观众强烈的共鸣。在看完青春演播厅后,地理科学学院级研究生陈杉洁表示,六位嘉宾秉承着一份炙热的爱国情怀,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初心,做出自己的贡献,这让她十分敬佩和感动。
承载民族复兴重任
坚守师范教育梦想
下面,我们先来聆听
徐士珍、陈妤和朱虹飞的故事
徐士珍:愿作“人梯”老此身
徐士珍,现年84岁。年5月3日入*,*龄60年。原华南师范大学*委副书记,思想*治教育副教授,年7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曾任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助教、*治辅导员、系办公室副主任、仪器室主任、系副主任。年后任生物系*总支副书记、书记兼校*委纪检委员。年12月调任华南师范大学校*委副书记。退休后,徐士珍曾任退协*委21*支部书记6年,校关工委顾问;他参与民办教育创办建设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科技学院,任董事顾问,任职15年。
徐士珍曾被评为优秀*员、*支书、*总支副书记、*总支书记。年、年和年获华师大、省人事局共三次立功奖励。年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治工作者称号,受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联合表彰。年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还获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与劳模津贴。
徐士珍原本喜欢农学。高中毕业考大学报志愿时,因解放初国家教育资源稀缺、师资力量薄弱,徐士珍的班主任希望作为团支书的他,带头报考师范。于是他积极响应*的号召报考师范,后来被华师录取。年来到华师生物系就读,年毕业后一直留校工作至今,已经在华师呆了整整63年,是个“土生土长”的华师人。
在徐士珍的学生时代,有两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一是竖在教学楼上的八个大字“忠诚*的教育事业”,二是挂在草棚礼堂正中间那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学校要办人民满意的师范大学,我觉得,这两句话就是当时华师的初心,也是我人生的风向标。”徐士珍说。
60年代徐士珍主持学生入*宣誓大会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王燕士院长、汪德亮副院长等。“他们特别重视师范教育,提出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工作母机’,要求师范生掌握较高的理论水平,要具有人民教师的高尚风格,为人师表。”徐士珍说,“我还记得新生入学时,王院长教育鼓励我们说‘自己考上清华北大,不如亲自培养十个百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也进一步提高我们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在当时,三位院长杜国庠、陈唯实、王燕士,兼具教育家、学者和战士的气质,带领师生在不足九栋房子的石牌校区,拓荒办学,茅草棚里做学问。
草棚课室内景
年,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来华师调研,在茅草棚大礼堂的讲台上,作了“理想、情操、精神生活”的著名演讲。场面是非常壮观,台下几乎座无虚席,除了华师的学生之外,还有暨南大学、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邮电学校共多名学生,他们都是自带板凳来听报告的。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当时陶书记最后讲的那几句话还是让徐士珍念念不忘,陶书记说:“我只求死后在我的墓碑写上:中国共产*员陶铸之墓!”
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在草棚开讲
年,全国提出学习解放*、加强*治思想工作,学校准备培养一批辅导员,在青年教师中挑选优秀的10多人做辅导员,徐士珍作为*员被选上了。王燕士亲自给这十多位辅导员讲话,要他们干到38岁后才能转岗。虽然也有过思想斗争,但徐士珍还是选择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了华师第一批的学生辅导员。“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嘛!”徐士珍说道。
这么多年来徐士珍依然坚持手写思想汇报,几十年来,从不间断。徐士珍谈道:“作为一个共产*员,写思想汇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员要主动自觉接受*组织的教育,进行思想汇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是正常的、应该的。自从入*以来,每逢*生日,我都会写写思想汇报,以鞭策自己,争取*的教育。”
整理成册的思想汇报及回忆录
从60年代开始,徐士珍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并一直贯彻至今。“一生淡泊培新秀,终身辛劳育后人,欣逢华夏腾飞日,愿作‘人梯’老此身。”
陈妤:华师老师的事迹一直鼓舞着我
陈妤,华南师大附中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学生处主任。广东省首批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广东省第三批名班主任及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中国共产*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本科毕业于计算机科学系,后取得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曾参与多个课题的研究并结题、参与了多本教材和丛书的编写工作,合计3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各级奖项;曾多次受邀担任各级课例评比、作品大赛的评委,在广东省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省级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广东省各级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担任主讲专家。
陈妤曾获“广东省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校“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员”、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首届“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金奖和“学生发展指导优秀教师”金奖等。现任华南师大附中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学生处主任、华师附中校*委委员。
年高考时,陈妤语文失利,与梦想的电力工程专业失之交臂。怀着好奇和忐忑,陈妤来到了计算机系,开始了师范生的学习之路,发现自己真的很适合当老师。“本以为是阴差阳错,但现在看来,真的是来了就来对了!”
陈妤一直生活在广东梅州平远县的一个比较贫困的地方,在入学之前连键盘都没见过,更别说一台完完整整的计算机了。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上机学习,“当时,我坐在电脑前,一头懵圈,周围同学噼里啪啦的打字声真是让我着急啊。找了半天,我才找到A键在哪里,要命的是B还不是在A的旁边!”
从来没有摸过键盘的陈妤在一开始十分焦虑,常常夜晚做梦时都梦见自己在敲键盘,并且往往是因为梦中没找到那些键而被吓醒。可是,老师要求她们不管基础如何,起点如何,都必须按指法要求做,并逐步达到盲打的水平。就是这个严苛的要求,逼她自己成了打字高手,为她后面胜任系刊编辑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时,陈妤的老师们都很关心和鼓励她,如邬家炜、麦瑞玲、金京玲、刘波、邓志才、吴伟民等老师。他们总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微笑着,听她问一系列好像无厘头的问题,并积极帮她解答。“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让她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刘波老师,给同学们讲解电梯算法,打那以后至今,我都像有强迫症一样,每次坐电梯,都会拿电梯的实际情况和刘老师讲过的理想中最优的算法进行比较,然后心中就在嘀咕和评价。还有带过陈妤的几位辅导员,如曾胜昌、陈培新、邹勇华、陈相光等老师,激励每一名干部自主发展,“真的非常锻炼我们的能力”!毕业后,陈妤发现自己在工作中也会有辅导员老师的影子。
陈妤与辅导员合照
在参加工作后近20年的德育工作中,有个学生让陈妤印象特别深刻。“当年这个学生成绩非常优异,但同时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孩子。有一次,他直接在课堂上和老师发生了冲突,大声说:‘我就是不喜欢上你的课,这样的课堂不是我想要的!’然后甩门而出,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陈妤回忆,“当时我并不急着发表意见,而是认真倾听了他的想法,甚至肯定了他的一些想法。我坚信,信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于是我抓住一切机会不断地鼓励他,用周记对话等各种方式逐步取得他的信任,就这样打开了他的心门。后来,这个学生考上了北大,再去了纽约大学读了博士研究生,现在是多伦多大学数学系的博士后。他每次回来广州,都尽可能地安排时间去学校看望我。”
陈妤说,华师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的事迹一直鼓舞着我。比如文学院胡经代老师,由于眼疾,他的双眼基本看不清了,但他还坚持带学生,坚持做学术研究。他退休还经常回学院参加工作。这让她深刻体会到:一个教师的生命只有在讲台上才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只有跟学生在一块,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对陈妤的祝福
朱虹飞:攀上珠峰,走遍西藏74个县区
朱虹飞,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干部,广东省人社厅二级调研员。极限登山者,国家健将级登山运动员,曾登顶珠峰。作家,笔名为小朱飞刀。第一部著作《如果我活着回来,就接受现在的人生》被影视公司收购后,又开始了新的征程。驻守西藏3年,受国家援藏总队委托,走遍西藏74个县区,深入人迹罕至的秘境,寻访散布在西藏各地的援藏工作者和当地人,写出第二部著作《寻路西藏5万里》,以诗人般的优美笔触,极限攀登者的非常视角,援藏干部的特殊身份,甚至是深度调查者的客观立场,细细铺开一卷5万里西藏画卷。
作为援藏干部,在西藏林芝工作生活了3年时间的朱虹飞,从年就开始报名援藏,直到3年前他才实现了这个愿望。关于援藏,朱虹飞坦言最初的影响跟华师有关。“学校氛围开放包容,也注重使命感的培养。我记得当年学校的实习点甚至还有*吐鲁番这么远的地方,后来也有同学一毕业就选择去国家偏远山区支教。学校有意识的一些引导,身边人不同寻常的选择,让我在发挥个性的同时,也埋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
除了参与援藏外,朱虹飞还是一名极限攀登者,是国家健将级登山运动员。年,他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43米的巅峰。攀登珠峰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伟大的梦想,最初他是为了自己去攀登,可是在峰顶展开国旗的时候,他感受到一股很强烈的国家自豪感。朱虹飞说道:“冲顶的时候,我们身上背的东西都是保命的必需品,比如氧气瓶、手套、头灯。连带几颗糖都经过了苛刻的计算,没有力气多带东西,但我们都事先准备了国旗。”
登珠峰的困难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能深有体会。在珠峰米左右,朱虹飞体验到了地狱般的感觉,“生不如死”,连作为人最基本的吃、住、行都成了很大的负担。吃,味同嚼蜡,在那个高度沸点低,厨师做的饭菜味道全变了。因为高原反应,他们胃口很差,吃什么都像吃塑料一样,但他们又必须逼着自己必须得往肚子里填东西,不吃没能量。没能量,在攀登的时候只会更加痛苦。朱虹飞连续十几天的时间,每天晚上可能就睡着了半个多小时。从他们每个人睡觉的小帐篷到吃饭的大帐篷,大概25米的距离,几乎没有坡度。但他们已经虚弱到他空手行走这段距离,都需要在中间休息两次。在训练时,他们背着登山包,就像老牛拉破车一样,呼吸声很重,一个个都好像得了重度哮喘病。更让他害怕的是有一次要去训练,说好十点钟出发,快要出发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大便失禁,身体的失控让他崩溃。
谁都想不到,成功登上珠峰的朱虹飞在上学时每次体育考试都需要补考。那时米对他来说都很困难,每当补考的时候,他就想自己为什么不是女生,起码可以少跑米。从7年朱虹飞开始有了登珠峰这个想法后,足足坚持了11年去训练,从来都没有动摇过。11年来,他攀登了11座雪山。从跑不完米,到只用4个小时就能跑完42公里的马拉松。
朱虹飞在西藏3年除了攀登珠峰,还做了两件让他感到自豪的事情。第一件是他创办了林芝市技工学校,总投入万资金,这是西藏第一所技工学校。第二件事是写了《寻路西藏5万里》这本书。目前这本书在市面上,不管是口碑还是销量都不错,真正起到了广泛宣传西藏和援藏的作用。
林芝市技工学校施工图
听了他们的故事
我们感到深受鼓舞
放眼新时代,我们任重道远
新时代华师人如何接过先辈的旗帜
传承文化血脉中的红色基因
践行华师育人报国的初心使命
下面来听听江海声、王瑞明、洪佳文的故事
江海声:海南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坚力量”
江海声,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二级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0多年在华南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是我国较早开展灵长类动物生态学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动物个体识别、动态生命表编制等研究方法;在动物生态遗传学研究方面,系统地开展了海南野生动物多样性研究,承担*府及相关部门的环境生态及资源保护咨询服务工作,成功创建或晋升海洋江河湿地及森林等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多个,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和生态保护中积累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广东、海南省的生态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海南的南湾是江海声青春的第一站,当时只有23岁的他对海南一无所知,仅有的印象就是觉得海南是像亚马逊地区一样的原始森林。江海声坦言,“自己身材瘦小”“对科学家的固有印象”等一系列因素让他难以产生对野外考察的兴趣。让他坚持下来的原因,更多的就是一种“责任”。
江海声回忆,刘振河老师平时不苟言笑,非常严格,但有一天去拜访他时,他却一反常态地泡了家中最好的茶,并说“广东从事保护研究的人员两个手都数得过来,而需要开展保护研究的物种远远多于这,一个人保护一个物种都不够,这个保护事业任重而道远呀”。就是这句话让江海声留下来,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孙儒泳院士是江海声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当年江海声到北京向孙儒泳讨教科研报告,孙儒泳亲自为他开证明、找旅社,他对于后人、年轻人的爱护让江海声深受感动。在京期间,孙儒泳借给他外文文献参阅,江海声连夜修改好报告拿给孙儒泳,获得了孙儒泳的极大赞赏,并指导他逐字逐句地修改。孙儒泳80多岁时还到野外给博士生进行指导。这些事情让江海声感悟深刻:任何一个年轻人,老师都希望你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我们要主动的适应,而不是让别人迁就我们。
三十多年的工作中,江海声早已带出了一个优秀的团队。江海声团队现在是海南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坚力量”、“不可缺少的力量”。国家林草局指定江海声团队承担南海诸岛的野生动物调查项目,这对于维护我国战略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从单枪匹马到组建专业保护团队,从单一的物种研究延伸到生态系统研究,汇聚集体的力量,在集体中奉献、成长,这是江海声和他的团队美丽中国的使命。
野外考察驻地
心理学部代表王瑞明:“爱国”始终是第一位的
王瑞明,华师心理学科的第一个推荐免试研究生,硕博连读后留校任教,现任心理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他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广东省首届青年文化英才,广东省首批青年珠江学者。
王瑞明主要从事学习心理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课题5项,其他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在国内心理学最高刊物《心理学报》上发表论文20余篇,在国际SSCI/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作为第一作者获“第八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作为合作者多次获得中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
王瑞明是华师心理学科的第一个推荐免试研究生。“我在1年保送到华师读研时,就感受到心理学科有一种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每一个人,这种精神集中的体现在莫雷教授身上。”后来莫雷教授根据华师心理学人的精神和信仰确定“爱国”、“拼搏”、“合作”、“创新”这八个字作为心理学院的院训,也是整个心理学科的学科精神。在这八个字当中,“爱国”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
王瑞明回忆起8年汶川地震时,心理学科挺身而出,前往灾区进行心理援助的情景。“8汶川地震发生后,莫老师立即组织了相关老师和研究生组成了第一批心理援助志愿者服务队。出发那天天上还下着小雨,灾区余震不断,大家心情很沉重,也很激动,是一种壮士出行,奔赴战场的感觉。没想到,一出发就永远在路上,现在我们已经坚持了11年。”
长达11年的援助让当地的民众从抗拒到信赖,也让华师志愿者身穿的“红马甲”成为了一种标志,“人们一看到红马甲,都主动跟我们打招呼,特别是小朋友们主动凑上来,和我们志愿者聊天。”王瑞明说道。华师心理服务队在心理援助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稳定的灾后心理援助模式,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这个模式的咨询报告还被成都市*府采纳,并应用在了其他的灾后心理援助工作中,比如雅安地震后的心理援助、深圳山体滑坡事件后的心理援助等。
在“拼搏”方面,莫雷的“三无一有”精神,即“无周末无节日无假期,才能有所成就”的精神深深激励了心理学科的每个人,“大家甚至连买菜、散步、锻炼身体的时间都用上了。”王瑞明笑言道,“平时他办公室经常有很多人,要找他请教问题经常排不上队。后来我发现,莫老师住在校内,每天下班后都是散步回家,或者去食堂买饭、去市场买菜。所以我就找准机会,每次莫老师一下班回家我就跟过去,买菜也跟过去,借机会向莫老师请教问题。”
后来,王瑞明就把这个经验告诉课题组的其他人,越来越多的人跟莫雷一起散步讨论问题,形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散步教学法”。
6年,王瑞明毕业留校担任讲师。他回忆起自己毕业留校时的情景,“最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地是莫老师经常跟我说的‘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我今年留在华师工作13年了,一直坚持着这种精神。”可见“合作”已经内化为华师心理学科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氛围,深深根植在每一个华师心理人的心中。
华师的心理学科是全国A+学科,这份荣誉的背后也离不开“创新”二字。心理学科的创新不仅有科研成果的创新,也有人才培育的创新。“我们形成了‘研究者+实践者’的本科生培养模式,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王瑞明说,“我们培养的本科生在获得保研资格后,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抢着要,现在随着我们学科水平的提升,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也申请来我们学科读研。特别是今年,有北大、复旦、中大等很多名校的学生保送到我们学科读研。”
心理学部的先进事迹
详见《这里,是华师心理学部》
洪佳文:助力贫困学生圆梦大学
洪佳文,音乐学院舞蹈系级研究生。年本科毕业后,作为第十八届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长,赴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成为了一名支教志愿者。在服务期间,他扎根基层教育,拓宽支教地升学途径,在支教学校组建舞蹈艺术特长班,帮助20余名学生“圆梦”大学。他创新志愿服务形式,撬动社会资源,为册亨当地6所中小学建立了67图书角、2个图书室、1个阅览室,募集图书余册,所获图书物资总额超过16万元。
洪佳文践行精准帮扶,线上线下双联动助力贫困山区,促成社会资源为20名的失亲学生、事实孤儿提供长期“一对一”资助,发放资助金近10万元。曾先后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十佳作品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贵州省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感动南粤”年度十大人物、华南师范大学“紫荆勋章”志愿者、国家奖学金等奖项。
洪佳文回忆,自己当时之所以选择前往祖国西部支教,其实是来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场研究生支教团的宣讲会,一句“用一年不长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深深打动了他。后来,他深入去了解了很多研支团师兄师姐们的事迹,并从他们身上感受到身为华师人的责任与担当。
于是洪佳文便怀着一颗赤诚的初心,前往册亨县进行支教。但去到当地,洪佳文才发现有许多难题正在等待着他。比如气候、生活习惯的不适应,长时间的停水不能洗澡,学生厌学,开展项目资金不足等等,都是他需要面临的问题。虽然曾有过退缩的念头,但洪佳文心中作为华师人的责任与担当始终占了上风,让他决定迎难而上。他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希望利用“舞蹈”帮助学生们考上大学。
洪佳文回想起当时的经历:“那是一段‘闻鸡起舞’‘日夜兼程’时光。我每天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带着孩子们练早功,晚上12点才能结束一天的课程回到宿舍。原来一周才7节课,后来加到了一周56节,学生们叫我‘’。”最终,洪佳文成功为20余名学生“圆梦”大学。“在孩子们一声声朴实和充满深情的感谢声中,我真的感受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担当与神圣!”
在支教结束后,洪佳文参与了专业学习中的岭南文化传承的工作,并把距今已有1多年历史但目前已失传的湛江民间舞“舞六将”成功复活并搬上舞台。对此,洪佳文有自己的期望:“我想这只是个开始,我期待能够以舞言志,以舞载道,以青春之我,躬身岭南舞蹈文化这片沃土之上。”
听完他们的故事
他们都在不同领域告诉我们
新时代华师人
要胸怀忧国忧民之心
爱国爱民之情
用一生的真情投入
一辈子的顽强奋斗
来践行初心使命
#往期精彩回顾#
采写丨贾畅圆周婷*颖怡陈翠林
摄影丨吴建国郭宁*春媚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策划丨连泽纯付泽吴建国匡杰
摄像丨陈志炳
剪辑丨陈志炳
资料来源丨校团委
执行编辑
罗舜心普薇澄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杨柳青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辅修丨水电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