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各种湿疹的治疗方法
TUhjnbcbe - 2020/10/10 19:49:00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以皮疹的多形、易于渗出、病程迁延、复发倾向为特征。湿疹的临床症状按其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急性湿疹的损害多形性,初期为红斑,自觉灼热、瘙痒。继之在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疱,搔抓或摩擦之后,疮破而形成糜烂、渗液面。日久或治疗后急性炎症减轻、皮损干燥、结痂、鳞屑,而进入亚急性期。慢性湿疹是由急性、亚急性反复发作不愈演变而来,或是开始时即呈现慢性炎症,常以局限于某一相同部位经久不愈为特点,表现为皮肤逐渐增厚,皮纹加深、浸润,色素沉着等。主要自觉症状是剧烈瘙痒。湿疹虽有上述的共同临床表现,但不同部位的湿疹,其皮损形态也有一定差异。如外耳道湿疹易伴发真菌感染,乳房湿疹常见于哺乳期妇女,常有皲裂而伴疼痛。肛门、阴囊湿疹常因搔抓、热水皂洗而至急性肿胀或糜烂。小腿湿疹常致溃烂,不易愈合等。

中医对本病的命名因部位不同而不同,如“浸淫疮”相当于泛发性湿疹,“面游风”相当于面部湿疹,“旋耳疮”相当于耳部湿疹,“乳头风”相当于乳头湿疹,“脐疮”相当于脐部湿疹,“绣球风”、”肾囊风”相多于阴囊湿疹,“四弯风”相当于肘窝与膝窝湿疹,“鹅掌风”相当于掌部湿疹,“湿臁疮”相当于小腿湿疹,“肛门圈癣”相当于肛门湿疹。祖国医学认为湿疹是由于禀性不耐,风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浸淫肌肤而成。其中“湿”是主要因素。由于湿邪粘腻、重浊、易变,故病多迁延,形态不定。而慢性湿疹是由于营血不足、湿热逗留,以致血虚伤阴,化燥生风,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所致。中医认为本病常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辛辣刺激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或因身体虚弱,脾为湿因,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治湿疹方法1、.滋阴除湿汤生地30克,元参12克,当归12克,丹参15克,茯苓、泽泻、白鲜皮、蛇床子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滋阴养血、除湿止痒。方中生地、元参滋阴清热;当归、丹参养血和营,四味合用,以补阴血之不足,又可防渗利诸药伤阴之弊;茯苓、泽泻健脾利湿,除湿而不伤阴;白鲜皮、蛇床子祛湿止痒,祛湿邪之有余,制滋补诸品之腻滞。诸药合用,标本兼顾,滋渗并施,养阴与除湿并行不悖,使湿去而无伤阴之弊,阴复而无助湿之嫌。用以治疗湿疹反复不愈,日久伤阴耗血,舌淡苔净或光之证,颇为合拍。亚急性、慢性、泛发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脂溢性皮炎、异位性皮炎反复发作者,天疱疮等证。若阴血耗损不甚,可减生地、丹参用量。一方无白鲜皮,用地肤子10克。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2 全虫方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刺蒺藜、炒槐花各15~30克,威灵仙12~30克,苦参6克,白鲜皮、*柏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熄风止痒、除湿解*。本方是以大败*汤(五虎下西川)为借鉴而化裁的经验方。主要是用于治疗蕴湿日久、风*凝聚所引起的慢性顽固性以瘙痒为主症的皮肤疾患。方中以全虫、皂刺、猪牙皂角为主要药。其中全虫性辛平入肝经、走而不守,能熄内外表里之风;皂刺辛散温通,功能消肿托*、治风杀虫;猪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肠气、涤清肠胃湿滞、消风止痒散*。盖“热”性散,“*”性聚,若欲祛其湿*,非攻发内托辛扬不得消散,而全虫、皂刺、猪牙皂角三者同伍,既能熄风止痒、又能托*攻伐、对于顽固蕴久深在之湿*作痒,用之最为相宜。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热散风、燥湿止痒,协同苦参以助全虫祛除表浅外风蕴湿而止痒;刺蒺藜辛苦温、祛风,“治诸风疮疡”、“全身风痒”,有较好的止痒作用。刺蒺藜协同驱风除湿通络的威灵仙,能够辅助全虫除去深在之风*蕴湿而治顽固性的瘙痒。脾胃气滞则蕴湿,湿蕴日久则生*,顽湿聚*客于皮肤则瘙痒无度,故佐以炒枳壳、*柏、炒槐花,旨在行气清胃肠之热结,以期调理胃肠、清除湿热蕴结之根源,标本兼顾,寓意较深。本方主要是针对病程日久的顽固性湿*聚结、风盛瘙痒诸症。故本方对于慢性顽固的瘙痒性皮肤疾病偏于实证者最为相宜。而对于血虚受风而引起的隐疹(如皮肤瘙痒证)不适用,除非患者素来体质健康、外受风邪、复因瘙抓、皮肤苔藓样变、瘙痒无度者,尚可加减使用。慢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慢性顽固瘙痒性皮肤病。如局限性或泛发的慢性湿疹、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如用之不应,可加乌梢蛇;如瘙痒甚烈、皮损肥厚、明显色素沉着或伴有大便干燥者,可加川*9~15克。按川*一般都惧其通下太过,岂不知川*活血破瘀,少用则泻下,多用反而厚肠胃,与诸药相配合不但止痒功效增强,而且可以促进肥厚皮损的消退。多年临床反复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有效率达%。服药期间,禁食荤腥海味、辛辣动风的食物。本方孕妇慎用,儿童与老年人酌情减量。3 龙蚤清渗汤龙胆草10克,蚤休30克,*芩、炒山栀各10克,丹皮15克,鲜生地30克,赤芍12克,白鲜皮、地肤子各30克,苦参15克,六一散15克(包煎)。每日1剂,水煎二次,早、晚饭后各服1次。如局部皮肤大片潮红,或外布密集丘疹、红斑群集成片、灼热痒剧,可将药渣煎汤待凉后,用纱布浸透药液冷湿敷于患处,以清热燥湿止痒。清热利湿,凉血解*,佐以祛风止痒。本型病机由于湿热内盛,侵及营血,壅搏肌肤而发。故方用龙胆草、*芩、蚤休、炒山栀、六一散清热利湿解*;鲜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活血;苦参、白鲜皮、地肤子清热渗湿、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可使邪热清彻,病可告愈。急性湿疹、脂溢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证属湿热型者。凡因湿热俱盛、肝失疏泄而引起的各种急性皮肤病属湿热型者均可使用本方。故使用本方应证属湿热型者方适宜。症见皮损肿胀、潮红、水疱、糜烂、渗出,并伴有胸闷、纳呆、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或溏、苔白腻或*腻,脉滑数等。临证时,如渴喜凉饮,脉滑数,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瘙痒剧烈,加全蝎6克,海桐皮15克;苔*舌绛、血热偏盛,加玳瑁10克;大便干结,加生大*6~9克(后下);药后大便溏薄,加山药18克。屡用屡验,疗效满意。4 小儿化湿汤苍术、白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包煎)各6克。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健脾除湿。婴幼儿湿疹,中医称胎疮、奶癣,与胎热、乳食有关,证属脾湿心火、湿热为患。小儿湿疹常伴形体消瘦、面色萎*、纳呆便溏、舌淡苔腻者,此乃脾虚湿盛之证,须以健脾除湿为大法,方中苍术、白术、茯苓、陈皮、麦芽健脾助运;泽泻、六一散淡渗利湿,俟脾健湿除,湿疹则愈矣。小儿湿疹。屡用效佳。一般服10~20剂可愈5顽固性湿疹方虎儿草80克,芦荟克,木槿皮克,樟脑片10克,花椒20克,米醋毫升,将药加入大广口瓶内,浸泡10天,备用;用时,用棉签沾液,涂擦患处,日擦3次,擦药后。局部凉爽舒适,瘙痒大减,用药2~3天.瘙痒消失。

6以下为北京名医姚春海自创的治湿疹方。


  风湿蕴肤型
  处方:苦参、*芩、地肤子各10克,萆藓、白鲜皮各15克,防风、生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祛风胜湿止痒。用于治疗湿疹,中医辨证属风湿蕴肤型。症见患者皮肤潮红,瘙痒剧烈,抓痕糜烂渗出,伴神倦便溏,舌质淡,舌苔薄腻,脉弦滑。
  按:方中苦参、*芩为君药,清热燥湿;萆藓为臣药,渗湿去浊;白鲜皮、防风、地肤子为佐药驱风止痒;生甘草为使药,清热解*并调和诸药。
  


  血虚风燥型
  处方:玄参8克,生地、当归、熟地各10克,丹参、夜交藤、白鲜皮、白蒺藜各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养血祛风润燥。用于治疗湿疹,中医辨证属血虚风燥型。症见患者皮肤干燥肥厚,瘙痒抓痕血痂,伴食后腹胀,便秘或溏,舌质淡胖,舌苔白,脉滑。


  按:方中当归、生熟地共为君药,养血润燥止痒;玄参为臣,滋阴养血;丹参、夜交藤为佐药,活血养血,并佐制熟地过于滋腻,白鲜皮、白蒺藜祛风止痒。7四川名医治湿疹(热*壅滞)方

处方:忍冬藤、山药各30克,紫花地丁、蒲公英各20克,野菊花、桑椹各15克,丹皮、僵蚕各1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解*,凉血祛风。用于治疗湿疹,中医辨证属热*壅滞型。症见皮疹鲜红,以上身及头面为多,皮肤瘙痒、疼痛,皮温增高,发热口渴,小便*.大便干结,舌红苔*,脉浮数。

四川名医治湿疹(湿热侵淫)方处方:怀牛膝、苍术各15克,*柏12克,薏苡仁、山药各30克,佩兰、鸡内金、丹皮、蜂房各1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运脾化湿。用于治疗湿疹,中,医辨证属湿热侵淫型。症见患者体态较胖,皮肤鲜红或暗红,起水疱或脓疱,瘙痒难忍,溃烂流液,结痂,常在进食辛辣厚味食品或劳累时发作。湿热下注则外阴瘙痒、潮湿、流脓,女性带下色*、味臭,口臭,脘腹胀满,纳差,小便色*,大便粘连,舌红苔*腻,脉弦滑。

四川名医治湿疹(肺脾气虚)方处方:*芪、山药各30克,*精、炒白术各15克,防风、桑叶、丹皮、玄参各1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用于治疗湿疹,中医辨证属肺脾气虚型。临床症见患者全身皮肤瘙痒,消瘦,纳差,乏力,神疲体虚,面色淡白,苔白,脉细弱。

四川名医治湿疹(肝风内动)方处方:天麻、钩藤、夏枯草、桑椹各15克,山药30克,桑叶、丹参、川芎、僵蚕、*精、炒白术、荔枝核各10克。

加减:瘙痒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丹皮、玄参等。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平肝息风。用于治疗湿疹,中医辨证属肝风内动型。症见全身皮肤瘙痒,烦躁不安,易怒,手足麻木,舌质红,脉弦细。

四川名医治湿疹(血虚肝旺)方处方:生地、丹皮、山萸肉各10克,五味子、玄参、女贞子、桑椹各15克,山药3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养血平肝,祛风润燥。用于治疗湿疹,中医辨证属血虚肝旺型。此型常见于老年人,病程较长。临床症见气候干燥瘙痒加重,夜间为甚,抓痕血痂遍布,心烦急躁,夜寐不安,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四川名医治湿疹(气阴两虚)方处方:沙参、紫花地丁、山药、生*芪各25克,麦冬18克,生地、丹皮、玄参各15克,僵蚕、蛇蜕各10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祛风。用于治疗湿疹,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型。症见口干喜饮,倦怠乏力,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小便赤,便秘,皮疹暗红,或痒,舌红少津少苔,或舌体出现裂纹,脉细数。

8朱仁康治疗湿疹经验朱老认为: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痫疮”;发于腿足的“湿*疮”;发于阴囊初起名“胞漏疮”;日久称“肾囊风”;婴儿湿疹有“干敛”、“湿敛”之分。’但不论所发部位在何处,总的以辨证论治为准。

湿疹虽属皮肤表病,但来源于内因,中医着重于内治,其次辅以外治。内因以心火,脾湿为主,可因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又由于饮食不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其辨证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进行论治。

(1)湿热型:发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见大片红斑,丘疹,水疤,渗水多,甚至*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结颁后如松脂。可因搔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大便偏干,小便*或赤,舌质红,苔*或*腻,脉滑带数。此种类型临床最多见。治以利湿清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出现脓疤加银花、连翘;大便偏于,加大青叶。

(2)血风型:证见身起红粟(以红丘疹为主),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搔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主。舌质红,苔薄白或薄*,脉弦带数。此种类型,是热重于湿。以血热为主,治以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方用皮癣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芩、苦参、地肤子、白藓皮、丹皮、生甘草。

(3)脾湿型:此种类型较多见,皮肤黯淡不红,成片水窠(隐在皮肤内的水疤)搔痒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证见面色无华,饮食不香,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等。此型脾虚湿胜,热象不显,治以健脾理湿为主,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六一散、白藓皮。胃呆纳差,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腹胀加川朴、大腹皮。

(4)阴伤型:病延日久,长期渗水过多,致伤阴耗血,血燥生风,亦可因长期服用苦寒燥湿或淡渗利湿之品。造成伤阴耗血,皮肤浸润,干燥脱屑,搔痒剧烈。主要的辨证指标是舌红苔剥(伤阴),或舌淡苔光(耗血)。见到此证时,用滋阴除湿法治疗。药用:生地、元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藓皮、蛇床子。在这里特别指出:滋阴与除湿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为滋阴可能助湿,除湿可以伤阴。本方生地、当归、元参、丹参滋阴养血而不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用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肾囊风)疗效较好。对此证型,切忌重用燥湿或利湿之品,以免重伤其阴,症情越来越坏。

婴幼儿湿疹,中医总称胎敛,又有湿敛,干敛之分,后者又称奶癣。婴儿湿疹至儿童期仍不断发作,皮损渐局限于手肘、国窝、足踩等处,常呈对称性,中医称四弯风。婴儿湿疹,多因胎孕时期,母食五辛,遗热于儿所致,可分三型论治。(1)湿热型(湿敛),多见于肥胖婴儿。部位多在头面耳项等处,重则泛发全身。证见皮肤渐红、糜烂、渗水、结痂,重则脱皮,大便干,小便*,舌红,苔薄*。治宜导湿清热,方用导赤汤加减:生地、木通、竹叶、六一散、*连,或服牛*清热散,量儿大小,一瓶分2~3天服。

(2)脾虚型:多见于发育差的瘦弱婴儿。证见皮肤浸润,干燥、鳞屑、瘙痒,或起少数丘疹,水疤,一般消化不良,纳食不多,面*肌瘦,大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脉缓滑。治以健脾化湿,方用化湿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

(3)阴伤型:大多属湿热型,渗水日久不愈,伤阴耗血,转变而来。皮损与脾虚型相似,唯无脾胃症状,纳食,大便正常,可见舌红苔剥或舌淡苔光之征。可继用滋阴除湿法治疗。外治法,大致可分3类:①渗水期:采用湿敷法,方用生地榆、马齿页、*柏,任选其中一味或二味,各10克,水煎20分钟,待微温时,用纱布叠五六层(小毛巾亦可)蘸药水,稍拧干,溻敷于患处,隔20~30分钟再蘸水换敷,一日敷3~4次,直至不流水为止。②流水不多时,选用缓和性的药膏,不宜敷刺激性强的药膏。③慢性湿疹,皮损肥厚浸润,可采用刺激性较强的药膏。④湿疹的护理,亦很重要,应注意下列几点:

A.不用水洗。不用热水烫,少洗澡,不接触肥皂。

B.忌口。不吃鱼腥,海味,羊肉等五辛发物。

C.小儿勿穿戴和接触羊毛织物。口唇湿疹(羊须疮)羊须疮羊须疮为皮肤科常见病,表现为口唇上下湿疹,俗称“羊公须”。采用羊胡须治疗本病1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资料:18例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3-56岁。治法:取羊胡须适量,放在洗净的瓦片上炙焦研末,调茶油敷患处,每日2次。疗效:治疗18例均获愈,其中12例仅治疗2日,6例治疗3日而愈。本法操作简便,材料易取,且疗效佳,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值得推广。异位性皮炎“湿疹”天然疗法异位性皮炎又称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即通常说的湿疹的一种,是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病,常伴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病程长、治疗难,被医学界视为“湿疹中最难治的一种”。异位性皮炎在中医学里被形象的称为“四弯风”,即四肢屈侧、伸侧多形皮疹,呈湿疹化或苔藓化损害,剧烈瘙痒,时轻时重,缠绵难愈。医学研究表明,异位性皮炎多发于过敏性体质的婴幼儿及青少年,部位遍及脸、颈、手肘、膝窝、四肢背侧等,表现为红疹、皮肤变厚、粗糙等症状。这种病会反复发作,且患者常因瘙痒难耐而抓得身上伤痕累累,不但有碍外观,甚至引发睡眠障碍或影响户外运动及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心理也造成不良影响。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先天所致患儿禀赋不足,而致素体热盛;或后天调摄不当而致脾虚湿滞,复感风、湿、热邪,合而发病。中医通常采用内服加外洗中药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内外合用以减轻、消除患者皮损和瘙痒的症状。中医药外治方法众多,在治疗很多疾病方面独具特色。对于异位性皮炎而言,中医药外治比起皮质类固醇激素外治有其副作用小、依赖性小、疗效确切等优势,在临床中有着不俗疗效。治疗方:白鲜皮15g刺蒺藜15g炒槐花15g土茯苓12g威灵仙12g皂角刺12g苦参10g*柏10g全蝎10g乌梢蛇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外阴湿疹妇女外阴及阴道皮肤呈湿疹样皮损,掀红,水疱,滋水,瘙痒难忍,为外阴湿疹。阴部为肝经所布,急性湿疹多由湿热流注外阴而致。脾主湿,脾湿浸渍外阴,而致湿疹。

1.肝经湿热忽视卫生,或情志不遂,或外感湿邪,郁久化热,湿热流注外阴,郁于肌肤而发湿疹。2.脾虚生湿脾主湿,脾虚失运,湿浊内生,浸淫外阴而为湿疹。

湿疹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期:外阴瘙痒不堪,局部皮肤掀红,水疱集簇成片,*水淋漓,常伴糜烂、结痂、化脓等继发性改变。慢性期:外阴湿疹日久不愈,转为慢性;外阴瘙痒时有时无,时缓时剧,皮色黯红,增厚,粗糙或滋水淋漓。

1.肝经湿热外阴瘙痒难忍,皮肤潮红,水疱,烦躁不安,胁满口苦,溲赤便秘。舌红,苔*腻,脉弦滑。2.脾虚生湿外阴湿疹日久不愈,局部皮色暗红,增厚粗糙,潮湿,瘙痒疼痛并作,伴纳少脘胀,便溏乏力,口淡无味。舌胖,舌边见齿痕,苔白腻,脉濡滑。

1.肝经湿热治法:清泻肝热,滁湿止痒。方药:自拟清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克山栀12克*芩9克车前子15克(包煎)木通9克泽泻12克生地12克当归12克生甘草6克柴胡6克薏苡仁12克地肤子15克。加减:滋水多而痒者,加苦参12克、蛇床子10克;痒甚者,加防风6克、薄荷5克(包煎);皮肤潮红,加金银花12克、蒲公英30克。2.脾虚生湿治法:健脾除湿止痒。方药;陈夏六君子汤合知柏地*丸加减。陈皮6克半夏12克*参12克苍术、白术各9克云茯苓12克薏苡仁15克淮山药15克知母12克*柏12克生地12克丹皮12克泽泻12克煅龙牡(各)30克加减:大便溏薄者,加炮姜3克、山楂炭12克加随症加减26味;胸闷纳少者,加砂仁6克(打、后下)、六曲10克;神疲乏力者,加*芪15克。

1.调胆泻肝丸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2.复方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3.加味香砂六君子丸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

1.徐长卿克,日煎二次,早晚各一次,每次煎水毫升,温时熏洗患处。1剂可反复使用10天左右。

2.妇科止痒专用汤鹤虱15克、苦参30克、威灵仙15克、归尾15克、蛇床子30克、狼*15克猪胆粉15g,煎水坐浴。

3.自拟蛇床子洗方蛇床子30克、花椒12克、白矾30克等加减,煎水坐浴。手足皲裂性湿疹辨治手足皲裂性湿疹是冬季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病程不一,可达数月甚则数年不愈,四季均裂。临床观察,虽是皲裂,但皮损与症状却截然不同,有的反复起水疱,痒感剧烈。有的起水疱较少,以干燥皲裂为主。另有除皲裂外,伴灼热痒感。总之,本病病因比较复杂,但如按皮损表现,结合症状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可收佳效。


  湿热蕴结型症见皮肤皲裂,肤色潮红,内有较多粟粒至高梁粒大丘疱疹,或有少许黏液渗出,边缘不清,触之皮损灼热,痒感剧烈。口苦口渴不欲饮,口中黏腻,纳食不香,小便色*,大便黏滞,舌质红,苔*略腻,脉濡数。治宜:健脾除湿清热,佐以止痒愈裂。处方:白术12克,苍术9克,茯苓12克,薏苡仁30克,*连10克,栀子10克,白鲜皮12克,地肤子10克,滑石10克,车前子10克,丹皮10克,白及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1剂。第三煎待温浸泡患处,日2次。


  阴虚内热型除肌肤皲裂外,患者多有手足心发热,以午后及晚间尤甚,肤色显红,触之灼热,得凉则舒适,痒剧或微痒。口渴咽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清虚热,止痒愈裂。处方:生地30克,玄参30克,知母12克,*柏10克,地骨皮10克,青蒿10克,银柴胡10克,胡*连10克,鳖甲10克,白及12克,白鲜皮10克,蛇床子10克。水煎服,日1剂,第三煎待温,浸泡患处,日2次。


  肤失润养型此型多病程较长,个别患者迁延数年,肌肤皲裂,裂隙较深,表面粗糙,肤色表现淡*,失去光泽,触之较硬无柔软感,水疱较少,无灼热,略痒。面色少华,肢体倦怠乏力,纳差,舌质淡,苔薄,脉弱。治宜:养血滋阴润肤愈裂。处方:当归15克,白芍30克,熟地20~30克,川芎10克,阿胶10克(烊化),白及12克,枸杞子10克,白蒺藜9克。水煎服,日1剂。第三煎待温浸泡患处,日2次。治皲裂性湿疹内服外用方内服方:当归、丹参各18克,川芎、*参、炒白术、熟地各20克,白芍、白蒺藜、白鲜皮、茯苓、鸡血藤、金银花各15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用方
  地骨皮、紫草、丁香各10克,当归5克。加入克香油中浸24小时,用陶瓷罐文火焙焦去渣备用。每日2—3次,涂擦患处。10日为1疗程。一般连用1—3个疗程可愈。


  注意事项:在治疗期间或愈后一个时期,勿用碱性大的洗涤剂,如洗衣粉、洗洁净、肥皂等,忌食腥辣之物,以免影响疗效。肛门湿疹的中医治疗肛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性皮肤病,以瘙痒、有分泌物渗出、皮疹呈多形性、易复发为主要特点。任何年龄的人,均可发生。多因外邪之气、风、湿、热害于肛肤,或血虚生风化燥,肛肤失养所致。

本证的治疗,当在辨清证属寒热虚实的基础上,分别采取清热利湿、养血润燥、健脾益气的方法。切记以胃气为本。急性期:以清热利湿治疗,药用:杠板归30克、苦参30克、蛇床子20克、地肤子20克、白藓皮15克、花椒15克、川柏10克、夜交藤20克、苍术15克、茵陈10克、银花10克,煎水熏洗,坐浴,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慢性期:以养血祛风治疗;药用:当归15克、荆芥15克、防风15克、何首乌15克、杠板归20克、蝉蜕10克、甘草10克、苦参20克、川椒15克、明矾20克,煎水熏洗,每次30分钟,每H2次。

外用药:祛湿散或定痒散。严重者配内治法:

1.湿热俱盛证: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二妙丸或萆藓渗湿汤加减。2.血虚风燥证:方选养血定风汤加减。

一、辨证选方1、湿热下注症见发病急骤,肛门皮肤潮红,伴有丘疹、水泡、*水淋漓,局部灼热、瘙痒,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或弦数。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药(1):萆薢渗湿汤《医学心悟》加减。萆薢20克,车前子(包)15克,茯苓15克、莲子心10克,菖蒲10克,*柏15克,丹参15克,白术20克,地肤子15克,龙胆草10。每日1剂,水煎服。方药(2):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20克,丹皮、泽泻、通草、防风、*柏各10克,蝉蜕6克,大*3克(后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治疗肛门湿疹,中医辨证属湿热下注型。症见发病急骤,肛门皮肤潮红,伴有丘疹、水泡、*水淋漓,局部灼热、瘙痒,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或弦数。加减: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0克;剧痒者,加白蒺藜12克。方药(1)(2)任选,下同。

2、血虚风燥症见肛周皮肤增厚,伴角化皲裂,皮肤损害、表面有抓痕和血痂,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伴心烦易怒,午后低热,夜寐不佳,舌苔淡白,脉弦细或沉细。

治法:养血润燥,清热祛风。

方药(1):滋阴除湿汤加减。炙首乌24克,白术10克,车前草15克,泽泻10克,白鲜皮10克,桃仁10克,花粉10克,当归10克,蝉蜕10克,防风10克,丹皮10克,银柴胡10克,苦参10克,白蒺藜8克。每日1剂,水煎服。方药(2):生地20克,当归、赤芍、荆芥、薄荷各10克,柴胡、*芩、川芎、甘草、蝉蜕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3、脾虚湿盛症见肛周皮肤粗糙肥,厚,伴有少量渗液,皮肤表面因搔抓而产生抓痕和出血点,伴有鳞屑,口渴不思饮,大便不干或便溏,腹泻,舌淡胖,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益气,燥湿祛风。

方药(1):除湿胃苓汤《丹溪心法》加减。苍术、白术(各)15克,厚朴8克,陈皮8克,甘草5克,桂枝7克,泽泻10克,猪苓、茯苓(各)15克,*参10克,防己10克,扁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方药(2):苍术、泽泻各15克,厚朴、陈皮、猪苓、白术、茯苓各10克,桂枝6克,甘草5克,生姜2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4、热*壅盛治法:清热解*。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2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当归尾10克,陈皮8克,赤白芍各15克,乳香8克,没药8克,连翘15克,公英15克,生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外耳湿疹病变首见于耳廓,渐次侵及外耳道及耳廓周围皮肤,急性者觉耳部烧灼、发痒、渐感疼痛,如侵入外耳道,则有耳鸣、耳聋等症。伴有局部疼痛、发痒,多烦躁不安、夜不成眠、耳部皮肤红肿,显现脓疱及糜烂处,渗出*色液体,干燥后形成*痂,外耳道积有稀薄脓液,皮肤红肿,鼓膜充血。患有外耳湿疹者可选用下列疗法。

1.皮肤糜烂者,可用次醋酸铅液敷伤口,或将患处洗净后撒用甘汞粉剂;分泌液不多者,宜先清洗脓痂,然后涂抹5%白降汞软膏或5%氧化锌软膏。外耳道之脓液、脓痂,应先清除,后用40%硼酸酒精洗净擦干。2.煅石膏60克,白及30克,密陀僧21克,轻粉15克,枯白矾9克。上5味共研为细末。临用时以香油或凡上林调成50%软膏涂疮上,如有脓水淋漓者,可用药粉干撒疮面。每天涂搽3~5次。注意事项:①忌用温水和肥皂水洗患部;②忌食鱼虾、辛辣酒类食物③室温不宜太热太冷,忌风吹日晒;④如系慢性湿疹再加红粉9克共调。3.轻粉10克,穿山甲10克,铅粉10克,*丹10克。将轻粉研细隔纸微炒,山甲用砂炙透,*丹水飞晒干,然后与铅粉共研细末,瓶贮备用。先将患处用温开水洗净,取净香油适量将药末调成糊状,涂搽患处,每日2次。

湿疹分为4种证型予以论治湿热型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皮肤起红斑、水疱,瘙痒剧烈,*水淋漓,味腥而黏,或结*痂、糜烂、脱皮。小便*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或腻,脉濡滑。多因血热脾湿,浸淫肌肤所致。治法:利湿清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生地30克,牡丹皮、龙胆草、茯苓皮、车前子(包煎)、六一散(包煎)、赤芍、*芩、栀子、泽泻、通草各9克。因挠抓感染有脓疱者,加蒲公英12克,金银花、连翘各9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脾湿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发型湿疹。皮肤起连片小水泡,颜色暗淡不红,瘙痒出水,或有胃脘痛,食欲不佳,面色萎*,腿脚浮肿,大便溏泄,小便微*。舌质淡,舌苔白或腻,脉缓。多因脾运失健,湿从内生,浸淫成疮所致。治法:健脾除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处方:茯苓、猪苓、厚朴、苍术、陈皮、泽泻、白鲜皮、六一散(包煎)、地肤子各9克。胃纳不佳者,加藿香、佩兰各9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血热型相当于丘疹性湿疹,中医称之为粟疮或血风疮。遍身起红丘疹,剧痒难忍,抓破出血。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多因湿热内蕴,外受于风,热重于湿所致。治法: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方用凉血除湿汤加减。处方:生地30克,苦参、赤芍、牡丹皮、白鲜皮、海桐皮、地肤子、六一散(包煎)各9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伤阴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泛发型湿疹,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剧烈,略见出水。舌质红,舌苔光,脉细弦滑。多因渗水日久,伤阴耗血,血燥生风所致。治法:滋阴养血,除湿止痒。用滋阴除湿汤。处方:生地30克,牡丹皮12克,蛇床子、茯苓、泽泻、当归、玄参各9克,白鲜皮6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二、单方验方

1、生地榆30克,马齿苋30克,煎汤毫升,湿敷患处,每日2次,适用于湿热证候。

2、冬青叶克加水毫升,煮沸后取液湿敷肛门局部,每日2~3次,适用于各种证候。

3、蛇床子15克,苦参20克,川椒10克,艾叶10克,明矾30克,加水毫升,煮沸后静置候温,坐浴熏洗局部,每日2次,适用于湿热型和脾虚湿盛型肛门湿疹。

4、花椒15克,枯矾15克,朴硝30克,加水毫升,煮沸后先熏洗患处。每日2次,适用于脾虚湿盛型证候。

5、10%明矾水温热外洗,适用于慢性湿疹肛门作痒者。

6、番茄汁:番茄洗净后,用酒精消*,去外皮,用纱布或灭菌铜丝网压出浆汁,用此外敷,每3~4小时更换一次,适用于湿热型湿疹。

7、全蝎散:全蝎15克,白矾62克,冰片3克。将白矾入锅内化开后,加入全蝎,煅枯待冷后与冰片共研细末。用于慢性湿疹奇痒不止。

8、佗柏散:密佗僧30克,*柏面20克,冰片2克,外涂患处。有渗出时干敷,无渗出时麻油调服。用于急性肛门湿疹。

9、车前草克,捣汁口服,适应症为湿热下注型肛门湿疹。10、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各20克,苦参、*柏、百部、亦芍各12克,牡丹皮10克,甘草、防风各15克。每日1剂,水煎熏洗患处,早晚各1次。适用于急慢性肛门湿疹。11、苦参50克,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各30克,花椒、*柏、苍术、大*、野菊花各15克,甘草10克。水煎至沸,再文火煮15分钟,滤取药液,先熏后洗患处,每日2—3次。

功效:清热利湿,解*止痒,可用于肛门湿疹,局部瘙痒,少量渗液,或有皮肤增厚者。12.茵陈、土茯苓各30克,栀子、泽泻、苦参、生地、徐长卿、僵蚕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适用于肛门湿疹红斑、糜烂渗出伴有瘙痒者。

13.生地、鸡血藤、白蒺藜各30克,*芪、防风、丹皮、川芎、赤芍、荆芥各12克,乌梢蛇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适用于肛门湿疹局部皮肤粗糙、增厚脱屑、色素加深或色素减退,呈苔藓样改变伴有剧烈瘙痒者。14.蛇床子30克,*柏、苦参、百部、鹤虱各12克。水煎外洗,每日一剂,日洗患处两次。适用于肛门湿疹瘙痒,糜烂渗出多者可加明矾10克。15.煅石膏200克,炉甘石30克,硫磺20克,冰片5克。上药共研细末备用。将肛门清水洗净后,用棉签蘸药粉外撒肛门皮肤黏膜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16、牡蛎60g,苦参60g,*柏60g,川椒30g,冰片15g,炉甘石1OOg。上药共研细粉,取适量撒布在伤湿止痛膏上,贴于肛门周围,每日1次,用后每晚去掉并用清水洗浴肛周。本方对肛门湿疹有良效。17、雄*、苦参、蛇床子各25克,枯矾、川椒各15克,艾叶50克,水煎,洗患处,每日1次,一般4日后显效。18、复方青黛散:青黛5克,*柏、氧化锌、枯矾各10克,滑石15克,煅石膏、煅牡蛎各20克,冰片1克。并发感染者加*连6克,以上诸药研为极细末,过目筛,混合均匀后用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患处。19、马齿苋、苦参、白藓皮、*芩各30克,地肤于30克,青黛20克。水煎熏洗。

20、*柏、土槿皮、蛇床子、苦参、明矾各15克,五倍子30克。水煎熏洗患处。

肛门瘙痒:

①苦参、蛇床于、明矾、地肤子各30克,荆芥、防风各15克。水煎,先熏先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5—30分钟,每日1剂。

②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生地各20克,蝉蜕10克。水煎熏洗患处。

三、中成药

1、湿*膏:每日2次,涂敷患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适用于脾虚湿盛证候。

2、五倍子散:每日3次,涂敷在患处,能收湿止痒,适用于血虚风燥证候。

3、硫*丸:每日服2次,每次服1克,适用于湿热型急性湿疹。

4、龙胆泻肝丸:二妙丸:日3次,每次6克内服。适应证为湿热下注型肛门湿疹。

5、当归片:日2次,每次5片,适用于血虚风燥型肛门湿疹。

四、针刺疗法

主穴:血海、三阴交、会阴。配穴:脾虚配足三里、关元;瘙痒甚配太溪、长强。采用平补平泻针法,每日1次。

五、名医经验

1、邱嗣康:认为本病总因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或因脾湿所致,但急性者多以湿热为主,慢性多伴血虚,治疗急性者口服清热利湿、佐以祛风之中药,药用*柏、炙苍术、苦参、白鲜皮各12克,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各15克,生甘草4克,水煎服。并外用青黛散洗剂、三*洗剂或炉甘石洗剂外搽,每日数次。慢性者口服养血祛风、清利湿热,方用当归、白芍、生地、白鲜皮、苦参、防风各12克,蝉衣5克,生甘草4克,水煎服,外用青蛤散膏、碧玉散或湿疹膏外敷,每日一换。

2、朱仁康:本病主要由于脾、心、肝、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湿、内热、内风,与外之湿、热、风邪合邪而为病,发病以内因为主。临床多分为湿热俱盛、脾湿偏重、伤阴耗血、血热风盛、风湿相兼五种证型,分别用龙胆泻肝丸、除湿胃苓汤、滋阴除湿汤、消风散、凉血除湿汤等药物口服,并配合常用中药洗剂治疗。

3、周济民:认为本病不外乎虚实两证,实证多因湿热下注,虚证多因血虚生风。临证用下述之经验方加减外洗:马齿苋30克,赤芍克,地榆20克,苦参30克,白藓皮20克,明矾10克,百部30克,川椒10克,湿热者可加用*连、*柏,血虚者可加用当归、丹参。阴囊湿疹阴囊湿疹分急性和慢性两种。这里所治的指慢性阴囊湿疹,表现为局部皮肤干燥肥厚,皱纹变深如核桃皮状,有薄痂或鳞屑,色素沉着,亦有因搔抓而致色素减退者,或呈白斑样变化,瘙痒剧烈。常反复发作,其病因与风、湿、热有关。阴囊湿疹,俗称“绣球风”,属中医“肾囊风”范畴,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皮肤病。此病瘙痒严重,渗出流‘滋,常反复发作。患者常因搔抓、不适当刺激引起疼痛或继发感染。饮酒吃辣或睡眠不足,可诱发或加重病情。中医认为,该病多由湿热与风邪外袭及阴部不洁等所致。冶宜清热祛湿,祛风止痒。湿热下注型可见阴囊起粟米大小的丘疱疹和小水疱皮肤有灼热感,搔抓后渗液较多,糜烂结疤,常常浸湿内裤,舌质红,苔*,脉弦滑。治以清热除湿法,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克,丹皮9克,生地*10克,泽泻6克,*芩10克,赤芍5克,山栀子6克,白鲜皮10克,苦参10克,地肤子5克,乳香5克,没药10克,蛇床子5克,生甘草6克。每日1剂,用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阴亏血燥型可见阴囊皮肤褶皱变粗变深,搔破后渗出血水,夜间瘙痒剧烈,舌红,少苔,脉细滑。治以滋阴养血润燥法,可选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0克,熟地2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玄参10克,皂刺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鲜皮18克,白蒺藜10克,桑白皮10克,瞿麦5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另外还可选用*柏、*连、*芩各30克煎水外洗、外敷;南通蛇药片加紫金锭研粉用白醋调成糊状外涂患处;藿香正气水、青黛粉外用涂患处。本病属中医“肾囊风”范畴,多为脾胃积热,潮热下注所致,当以清热泻肝、燥湿祛风止痒为治。可选用下列中成药治疗:

1.冰硼散。局部常规清洗后,取冰硼敞适量外撒于患处,每日3~5次,连续用药3~5日。2.双料喉风散。局部常规清洗后,取双料喉风敞适量外喷于患处,每日3~5次,连续3~5日。3.藿香正气水。取藿香正气水适量,用消*棉签蘸约液外搽患处。每日3~5次,连续3~5日。4.季德胜蛇药片。局部常规清洗后,取季德胜蛇药片5~10片研为细末,用米醋调为稀糊状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连续5日。5.青蛤散。先将患处常规消*后,将青蛤散涂抹于患处,每日3~5次;若皮损表现糜烂,有*水渗出者,可将本品与香油适量调成糊状涂抹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连续5~7日。阴囊湿疹久治不愈验方:取干紫苏叶共克,其中克水煎取液,浸洗患处;剩余50克在铁锅上炒干,研为细末,涂擦患处,每日1~2次。一般用药3~5天症状消失,巩固治疗1周后可获痊愈。方中紫苏叶又名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苏叶含有挥发油、脂肪、维生素B.、紫苏醛、精氨酸、丁香油酚等成分。其味辛,性温,能发表散寒,行气宽中,清热解*,外洗可散热止痒,收敛除湿。故治疗阴囊湿疹可收到较好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用荮液洗浴后,局部皮肤应擦干,保持清洁干燥,并卧床休息O.5~1小时,仰卧位屈膝两腿分开,并将阴囊抬高,充分暴露,保证充足睡眠,勿过劳,禁用手搔抓、热水烫洗或用刺激性洗涤物,戒烟酒,忌食辛辣、牛羊肉、鱼虾等食物。阴囊湿疹外洗方(十三则)

方一:蛇床子30克,白矾15克,水煎洗患处,每日1次,数日可愈。

方二:茵陈、玄参各20克,苦参、地丁各克,*柏、白鲜皮各25克,水煎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方三:取熟香蕉1根,去皮捣烂,涂于患处,每天1次,通常3天痊愈。如有渗出的患者,治疗后阴囊表面会形成一层膜,不可用手揭去,让其自行脱落即可。主治:阴囊湿疹。方四:*柏30克,土茯苓30克,苦参25克,鱼胆草根20克,白鲜皮20克,百部30克,苦楝子20克。75%酒精毫升,兑凉开水毫升,盛放于砂罐中密闭浸泡7天后,滤汁装入瓶中密闭备用。


  用法用少许涂擦外阴,每日1~2次,涂擦3~7天,可预防阴囊湿疹发生、治疗轻微阴囊湿疹。已经形成疮疡者,用凉开水把上述药水以10:1的比例稀释后再涂擦,每日涂擦3—4次,涂擦7—10天,严重者可以配合口服药物治疗。方五:取鲜姜克,茴香90克,加水适量煎煮,先熏后洗患处,盖被出汗。一般连用2-3次即可治愈。1.蛇床子、当归尾、地肤子、苦参各15克。上药用水煎沸,先熏后洗患部半小时,每日1次,每剂药液可连用2。3天。有清热燥湿、祛风活血功效。适用于慢性阴囊湿疹;证见阴囊皮肤粗糙、肥厚、干燥、脱屑、瘙痒无度。

方六:蛇床子、苦参、白矾、川椒、青盐、艾叶各9克,蝉蜕60克。上药加水适量,煎沸,将药液倒人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部。每日2次,每次熏洗15-20分钟。功效祛风燥湿、杀虫止痒,适用于阴囊湿疹,痒甚。方七:蛇床子、当归尾、威灵仙、苦参各15克。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后,将药汁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部,每日洗1次。功效清热活血、燥湿止痒。方八:地肤子、蛇床子、苍耳子、五倍子、*药子各30克。上药加清水0毫升,煎沸,去渣取液备用。治疗时,将煮沸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蒸患部,待温后外洗阴囊。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洗15-20分钟。7天为1个疗程。功效疏通血脉、消肿止痛、祛湿解*、润肤止痒。方九:苦参、生大*、紫背浮萍、薄荷叶各30克,川花椒、煅枯矾各9克,滑石60克。先将前3味及花椒加清水2毫升,煎沸取汁,次将薄荷叶、枯矾、滑石共研末为散,贮瓶备用。用时先将药液倒人盆内趁热熏洗患处,然后取本散扑于患处,每日早、午、晚各1次。功效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通常连续熏洗,扑散3-5日可愈。方十:苦参30克.地肤子、花椒各10克,蛇床子12克,滑石5克,枯矾6克,青黛9克。先将前4味加清水2毫升,煎沸取汁。次将滑石、枯矾、青黛共研细末为散,备用。治时,先将药液倒人盆内趁热熏洗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熏洗15-20分钟,每剂可连用2天。洗后用毛.巾擦干患部,再用本散涂擦患部。功效清热祛湿、消炎抗菌、杀虫止痒。方十一:青黛30克,蛤粉90克,生石膏粉60克,芦荟、*连末、*柏末各6克,冰片5克,共研细末备用。患处洗净,再取散搽涂患处,每日2-3次。方十二:茵陈20克,苦参、元参各30克,白藓皮25克。粉碎成粗末,以粗末60克,放人沸水中浸泡10分钟,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方十三:青黛20克,枯矾10克,炉甘石10克(用醋淬之),*柏粉m克,儿茶10克。共研细末,蓖麻子油加至毫升调匀、备用时,先将患部洗净,取上药反擦。1日2次。皮损部有渗液、糜烂者,可直搂取上述干药粉按压在患处。用药数天后,患部出现干燥、脱屑,可改用青黛油膏(青黛7克,凡士林30克)涂擦。

1滋阴除湿汤

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生地30克,元参12克,当归12克,丹参15克,茯苓、泽泻、白鲜皮、蛇床子各9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滋阴养血、除湿止痒。

方中生地、元参滋阴清热;当归、丹参养血和营,四味合用,以补阴血之不足,又可防渗利诸药伤阴之弊;茯苓、泽泻健脾利湿,除湿而不伤阴;白鲜皮、蛇床子祛湿止痒,祛湿邪之有余,制滋补诸品之腻滞。诸药合用,标本兼顾,滋渗并施,养阴与除湿并行不悖,使湿去而无伤阴之弊,阴复而无助湿之嫌。用以治疗湿疹反复不愈,日久伤阴耗血,舌淡苔净或光之证,颇为合拍。

亚急性、慢性、泛发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脂溢性皮炎、异位性皮炎反复发作者,天疱疮等证。

若阴血耗损不甚,可减生地、丹参用量。一方无白鲜皮,用地肤子10克。

2全虫方

赵炳南,《赵炳南医疗经验集》

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刺蒺藜、炒槐花各15~30克,威灵仙12~30克,苦参6克,白鲜皮、*柏各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熄风止痒、除湿解*。

本方是以大败*汤(五虎下西川)为借鉴而化裁的经验方。主要是用于治疗蕴湿日久、风*凝聚所引起的慢性顽固性以瘙痒为主症的皮肤疾患。方中以全虫、皂刺、猪牙皂角为主要药。其中全虫性辛平入肝经、走而不守,能熄内外表里之风;皂刺辛散温通,功能消肿托*、治风杀虫;猪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肠气、涤清肠胃湿滞、消风止痒散*。盖“热”性散,“*”性聚,若欲祛其湿*,非攻发内托辛扬不得消散,而全虫、皂刺、猪牙皂角三者同伍,既能熄风止痒、又能托*攻伐、对于顽固蕴久深在之湿*作痒,用之最为相宜。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热散风、燥湿止痒,协同苦参以助全虫祛除表浅外风蕴湿而止痒;刺蒺藜辛苦温、祛风,“治诸风疮疡”、“全身风痒”,有较好的止痒作用。刺蒺藜协同驱风除湿通络的威灵仙,能够辅助全虫除去深在之风*蕴湿而治顽固性的瘙痒。脾胃气滞则蕴湿,湿蕴日久则生*,顽湿聚*客于皮肤则瘙痒无度,故佐以炒枳壳、*柏、炒槐花,旨在行气清胃肠之热结,以期调理胃肠、清除湿热蕴结之根源,标本兼顾,寓意较深。本方主要是针对病程日久的顽固性湿*聚结、风盛瘙痒诸症。故本方对于慢性顽固的瘙痒性皮肤疾病偏于实证者最为相宜。而对于血虚受风而引起的隐疹(如皮肤瘙痒证)不适用,除非患者素来体质健康、外受风邪、复因瘙抓、皮肤苔藓样变、瘙痒无度者,尚可加减使用。

慢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慢性顽固瘙痒性皮肤病。

如局限性或泛发的慢性湿疹、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如用之不应,可加乌梢蛇;如瘙痒甚烈、皮损肥厚、明显色素沉着或伴有大便干燥者,可加川*9~15克。按川*一般都惧其通下太过,岂不知川*活血破瘀,少用则泻下,多用反而厚肠胃,与诸药相配合不但止痒功效增强,而且可以促进肥厚皮损的消退。

服药期间,禁食荤腥海味、辛辣动风的食物。本方孕妇慎用,儿童与老年人酌情减量。

3龙蚤清渗汤

金起凤,《名医秘方汇萃》

龙胆草10克,蚤休30克,*芩、炒山栀各10克,丹皮15克,鲜生地30克,赤芍12克,白鲜皮、地肤子各30克,苦参15克,六一散15克(包煎)。

每日1剂,水煎二次,早、晚饭后各服1次。如局部皮肤大片潮红,或外布密集丘疹、红斑群集成片、灼热痒剧,可将药渣煎汤待凉后,用纱布浸透药液冷湿敷于患处,以清热燥湿止痒。

清热利湿,凉血解*,佐以祛风止痒。

本型病机由于湿热内盛,侵及营血,壅搏肌肤而发。故方用龙胆草、*芩、蚤休、炒山栀、六一散清热利湿解*;鲜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活血;苦参、白鲜皮、地肤子清热渗湿、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可使邪热清彻,病可告愈。

急性湿疹、脂溢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证属湿热型者。

凡因湿热俱盛、肝失疏泄而引起的各种急性皮肤病属湿热型者均可使用本方。故使用本方应证属湿热型者方适宜。症见皮损肿胀、潮红、水疱、糜烂、渗出,并伴有胸闷、纳呆、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或溏、苔白腻或*腻,脉滑数等。临证时,如渴喜凉饮,脉滑数,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瘙痒剧烈,加全蝎6克,海桐皮15克;苔*舌绛、血热偏盛,加玳瑁10克;大便干结,加生大*6~9克(后下);药后大便溏薄,加山药18克。

4小儿化湿汤

朱仁康,《集验百病良方》

苍术、白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包煎)各6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健脾除湿。

婴幼儿湿疹,中医称胎疮、奶癣,与胎热、乳食有关,证属脾湿心火、湿热为患。小儿湿疹常伴形体消瘦、面色萎*、纳呆便溏、舌淡苔腻者,此乃脾虚湿盛之证,须以健脾除湿为大法,方中苍术、白术、茯苓、陈皮、麦芽健脾助运;泽泻、六一散淡渗利湿,俟脾健湿除,湿疹则愈矣。

小儿湿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各种湿疹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