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帽峰山游记登广州最高峰
TUhjnbcbe - 2025/7/30 17:19:00

01

元旦最后一天,我才决定去帽峰山。

这确是个徒步的好地方,从山脚到山顶,是一条相对宽阔的公路,只不过坡度有些陡,有的地方能达到30°以上。

大概两年没去爬山了。年,唯奔跑与登高不可放弃。

广州的山,也只去过白云山和火炉山,不知为何,每次爬山都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从前我以为自己是喜欢爬山,但为何热爱的事物却不曾坚持?

扪心自问一番,才知道这不是喜欢,只是身处喧嚣之中的向往。

就像我喜欢猫,却从来不去养猫;喜欢一些朋友,而从来不过分接近。

在人群之中的时候,我的耐心绝不会超过一天,尚未入夜便想着脱离他们享受独处。或许这就是“不合群”的特质,保持距离感让我有种掌握分寸的快意与舒适。

02

帽峰山号称“广州最高峰”,说是山峰,主峰揽月峰也只有五百多米。比起北边的山毕竟少了些直入云霄的雄浑气势,倒像是丘陵。

帽峰山离广州市中心约25公里,开车去极为便利,就在白云区太和镇与良田镇交界处。

周围还有三座水库:沙田水库、铜锣湾水库及和龙水库。

到售票处,10元一张帽峰山景区门票,在古庙景区和铜锣湾景区通用。停车票5元。

沿着山路向上走,路旁簇拥的竹子颇为常见,右侧是繁密幽深的山间丛林,左侧隔着各种植物可以窥见远处的山谷民居。在路边行走,偶尔可以听见山下的声响。

已是中午时分。从入园处步行而上,身旁经常有车往来,上山去的居多,下山的也有。徒步的人前后相隔几十步,散落在各处。

行至岔路口,往左通向千年古道和古庙景区,往前直达山顶。看地图,古庙分明就在这山间,却单独列了一个景区。

决意下山途中再拜古庙,先往山顶处去。

山中植物我认识的不多,且繁芜丛杂,阴翳蔽日,使人森然发冷。唯有竹叶背阳时它凌厉的身影,才让人有种熟悉的亲切感。

03

走了不远,自山下上行的车越来越多,估计都是朝天湖去的,那里是离山顶最近的休憩区。

又到了一个路口,旁边设了值岗亭,一位大叔站那喝茶。两只橘猫顺着右侧的疏水道玩耍,我走上前去,它们便跑开了,横跨公路到左侧的草丛里玩,边跑边望着我,似乎对我颇为好奇和警惕。

继续往上走,是仿佛永远没有尽头的斜坡,刚开始爬并不费力,到了一个可以歇脚的平台,便坐下来喝水休息。走了许久的路,停下来时额头已然冒汗。

天空是很清澈的蓝,想躺在草地上看着天发呆,但这里没有草地。阳光穿过密林,像无数把锋利的剑直插地面。地上落叶覆盖了几层,滋养着这座山的灵气。

休息结束继续向山顶进发。此时我面临一个选择:顺着环山公路走,或者沿着梯道走。前者相对省力,我选择了后者。因为不喜欢重复的事情。

踏上梯道我才明白,省力自有省力的好处。梯道的陡峭程度取决于山体,爬了几十阶我已经叫苦不迭,站在平台上歇息,气喘吁吁地环望四周,喝口水,再爬。

终于到了这个小山头的高台上,拖着疲软的双腿坐在石凳上歇脚,汗流浃背。我想,没有人比我更傻了,非要挑战这望不到头的千步梯。

这样想着,一对年轻男女就出现在下面的阶梯上,双手按着膝盖,一步一步地上来。他们喘着粗气爬上我所在的高台,似乎并没有停留的意思,就往前走去。

我休息好了,补充点水分,继续前行。

梯道开始往下延伸,相对轻松了一些,不多会儿就回到了公路上,左侧山下人声鼎沸,想必是到天湖了。那里有餐厅和停车场,是通往山顶的最后一个聚集地。

我沿着公路直奔揽月峰。这里的公路好像更陡了,或许是我体力不支的缘故,每爬几十米,都要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会儿恢复体力,热汗浸湿了我的领口,但顾不得那么许多了,我没有别的选择,就这样忍着燥热和乏累抵达下一座休息亭。

我坐下来时,腿已经发颤。半瓶水被我喝掉一大半,从入园到现在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太阳正是最炽烈的时刻,我恍惚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爬过山,否则为什么第一次觉得爬山这么累?

在郑州的四年,从来没去过嵩山,只爬过一些风景区的小山,却从来不像今天这般困难。

我开始明白山区的孩子上学,要爬两个山头是怎样的情形,此前我完全没有概念,还以为爬山只是一种与自然亲近的乐趣。

当初爬白云山也没有如此深刻的体悟。只记得在白云山的顶峰,俯瞰广州市区有一种万物尽收眼底的豪情,下山之后腿疼了数日,其余皆已忘却。

现在登上帽峰山,一切似乎都不一样了。

但我没有想过逃避,我一定要到山顶去。我为自己看到新的东西窃喜,也不再因为困难就给自己找退路。我再次出发,下一站便是顶峰。

04

亭子前面一边是公路,一边是梯道。我走上石梯。

越往上走,越是腿软。爬完一组石梯,就得停下来大口喘气,然后迈上更高的石梯。口干舌燥,双腿乏力。

由于这是最后一段山路,爬上石梯的人也多了起来,有老人小孩,有年轻人,有中年夫妇,每个人像互相鼓励一样狠命喘息,走走停停,谈笑里揣着不甘,或许还有一丝后悔,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上爬。

我想已经无人有心欣赏风景了。唯一的风景只有来自山顶的诱惑。

一个小女孩好像不累似的,坐在阶梯上,呼唤正在休息的爸爸妈妈,“快点走啊”。中年夫妇苦笑地看着她。我说,她体力比我都好。他们都笑了笑。

剩下的一百多台阶,几乎费尽了我所有的力气。我什么也不想了,只想找个地方坐。

到达山顶时,有个中年大哥正准备下山,看着下面一行人生无可恋的样子,露出了心照不宣的笑容。他笑着跟我说,累坏了吧?我点点头,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到了山顶广场,我迅速买了瓶水,倚在长廊的柱子上大口喝起来。那种如获新生的快感,就像从命悬一线的沙漠里突然回到家一样,让人忍不住长啸几声,再不顾一切地睡上一天一夜。

面前两个女孩在长廊里拍照。我走到眺望台,山下是葱郁起伏的低丘,夹杂着烟火人家的住宅和工厂。上面是极蓝的天,飞机在云层里划过。山顶吹来冬日凉爽的风,带走一路跟随而来的燥热。

广场前面是一颗刻着“帽峰山”三个大字的石头,人们纷纷在此留念。那个不知疲倦的小女孩倚在石头上,让父母给她拍照。

我突然想起年的电影《攀登者》。若是我这般体力,怕是连参加训练的资格都没有。珠峰的难以攀登,现在对我来说竟成为一个不敢想象的神话。

05

从山顶下来,我走了另一侧的梯道。尽管休息了半天,下山的时候双腿依然隐隐发抖。

阶梯是碎石砌成,边沿铺着瓷砖。窄道两旁杂草丛生,枝叶往路中间滋长靠拢,显得这条路幽深静谧,别有几分情致。

每隔两段阶梯都会在路边看到一对石凳,供人休息,旁边立着一组垃圾箱。下山的人多了起来,也有不少人上来,免不了吭哧吭哧吐着粗气。

上山的时候不曾注意,这景区垃圾最多的地方竟在垃圾箱附近,我也不知道人们是何种心态,垃圾箱几十步便设一个,但旁边的地上、草野,散碎的垃圾却相当扎眼。以至于路边树枝上都挂着塑料袋、口罩等物,阶梯上的纸巾和烟头也经常出现,落叶上随意躺着的橘子皮,反倒是最无害的垃圾了。

一路下山,随手捡起路旁的垃圾,下到公路的时候,袋子里已经满满当当,没法分类,只好一股脑扔进了可回收垃圾箱。

刚从梯道下来,公路上有个本地人用粤语问路,看他们年纪较大,这段山路又长,于是推荐他们沿着公路上去,阶梯太累,如果对体力有自信,可以尝试。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顺着公路走。

我沿着公路往回走,一下子轻松了不少。走了较长一段路,终于到了天湖。

半月形的湖,中央是一座与路面相连的岛,岛上有亭有树,是个诗意的所在。湖水碧绿,湖中一群大鹅肆意徜徉,环湖路上的游人倚栏而望,群鹅以为有人投食,竞相奔来。

面北环顾,左边是餐厅,右边是休息亭,后方有停车场,路边也一溜停满了车。我没有停留太久,往天湖的东北处走,径向古庙而去。

快到古庙时有一座长廊,里面有一些古人的生平,我驻足观看良久,才知道古庙就是古成之少年时读书的地方。

一位园区大叔在长廊漫步,与我攀谈片刻。拜别前往古庙。

小小庙门,左右皆可进出,与办公区域相连,后面树木环绕,幽静闲适。相传古庙始建于五代,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至今香火鼎盛。

门前有人闭目合掌,虔诚参拜,也有人静驻阅览碑文。青烟袅袅,并无钟鼓之音,烟香弥漫,似有仙隐居住。

我信步一观,便匆匆而下。迎面撞上一个中年男人,低声问我“算命么”,我微微一笑,婉言相拒。

庙前有一广场,凭栏而望,山谷叠翠,远处薄烟蒸腾,悠悠然有行将坠落之感。

06

离开古庙,沿着千步梯往山下走。

千年古道,麻石铺成。只是不知道是否有千年之久,想必是修缮过的。

古道与公路只隔着一个坡,林木挡在中间。竹子颇多,曲径通幽,顺着阶梯而下,前后无人,偶尔听到公路有人闲谈。黄昏将近,被树叶遮住的古道开始暗淡下来,走了约莫半个小时,终于从小径出来,公路相接,豁然开朗。

到了山下,景区门口一侧有一排农家小食店,吃了东西,往车站走。车站旁边有位老人卖甜点小吃,几个年轻人在那吃喝。我坐下来看旁边篮球场上的孩子打球,几近痴迷。

老人突然喊醒我车来了,我道谢上车,看着他们远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帽峰山游记登广州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