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马上就到了,四大火炉之一的济南早早开始发威,天天靠着空调续命的小编不禁发出感慨,这没有空调的日子,古人都是怎么熬过来的呢。
首先说,古代也是很热的
《宋史·五行志二》是这么说的:“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燠即炎热。当时天气热得草木皆枯、泉水皆枯。
更形象的描述来自《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的内容:“吴牛望见月则喘,使(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简单地说就是:吴地炎热的时候较长,水牛怕热,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得不断喘气。
看到这里,小编忍不住笑了,水牛真的会把月亮当太阳吗,这个恐怕不得而知,但是这个吐槽的角度可是真是代入感很强了。
古人用什么避暑呢
1、避暑冰块
古代没有电冰箱,所以古人就用冰窖来贮存冰块。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当然,这种奢侈豪华的“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一般来说,官府在头年冬天会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其制冷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污染环境。
到明清时期,这种用冰块避暑的方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时,官民都会大量用冰:“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2、凉屋
这种豪华的避暑设施一般都是傍水而建,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环保意识和亲近自然的绿色理念。唐朝的宫廷就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
古代凉屋模型
3、上山挖洞,下河洗澡
巴渝古人度夏的方式比较原始,一般人选择上山挖洞、下河洗澡等。巴渝地区有钱的大户会建凉亭,有的在水边,有的在大宅旁。也有做露天水池的,供家人洗凉水澡使用。这水池相当于现代别墅里的私家泳池,一般在夜晚或避阳时洗凉水澡。这些避暑方式,至今在重庆一些农村地区还在使用
4南宋冷饮店热卖冰激凌
古人在夏季饮食上是很精致的,对冷饮很有兴趣。汉代已有蜜水,口感类似于现在的雪碧,而唐代有用草药或果品熬制的饮子。清代时,已经有人挑着冰棍沿街叫卖。
听起来有点复杂
其实古人也有简单的乘凉方法,比如
1、摇扇子纳凉
扇子老百姓家里还是可以有的,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为摇风,有钱人家或者贵族阶层会用绢帛支撑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则更有情趣。
中国的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说到这里,忍不住为大家推荐一款超好看的团扇。
宁绣团扇,不仅可以优雅纳凉,还可以作为精美家居摆件
2、喝茶降温
比起冷饮来,喝茶更容易消暑降温,茶汤里的咖啡碱对人体控制下视丘的体温中枢的调节起着重要影响,同时茶中的芳香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清凉剂,它们在挥发过程中能从人体皮肤毛孔里驱走一定的热量。
小编认为,茶的芳香物质,还能让人心神安宁,从而达到心静自然凉的高级降温状态。
夏日喝茶,一定要有好的器皿,推荐竹丝扣瓷茶器,将瓷器与丝竹浑然柔合为一体,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让传统手工艺者为之膜拜。
这款大套装茶具是德化羊脂玉白瓷+道明竹编之瓷胎竹编。瓷胎竹编需要瓷器作胎底,让根根竹丝依胎成型紧贴瓷面,所有接头之处藏而不露,且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层,纤维十分致密,同时进行了特殊的处理能够耐干燥,不变形,不蛀虫,耐水可清清洗,清洗后擦干晾干放通风处。
包装亦很精美
文中哪些东西我可以拥有
看了古代的乘凉大法,不禁佩服古人的智慧。如今科技发达,能源多样,我们大可不必向古人一样挖洞、储冰、建凉屋了。但是冰激凌还是可以吃的,而纳凉装饰两用的宁绣团扇,古朴简约的丝扣瓷茶器也是非常适合夏日喝茶的器皿,五星推荐。
想要拥有的朋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