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海南日报」
■金满楼
最近,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发现越窑——上林湖越窑青瓷展”。展品中,有两件瓷器引起了很多参观者的注目,一件是东晋的鸡首壶,另一件是晋代的羊首龙柄壶。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茶器都非常讲究。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24种茶器。而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对茶都有特别的偏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是南宋诗人杜耒所描绘的冬夜茶景。冬日的夜晚,知心朋友对着火炉共饮一盏热茶,浓浓的友情,古雅的气氛,顿时跃然纸上。唐宋以来,饮茶一向是国人传统,由此衍生的茶道和茶具文化也堪称源远流长。
饮茶的渊源
众多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茶叶产量最大的地方。中国人喝茶的历史,早在茶杯中流淌了不下三千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对茶的“喝法”,则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初,人们是将新鲜茶叶采下,放入水中煮沸饮用;后来,又将茶叶晒干收藏,制成末茶;到三国时期,茶叶被烘干制成饼茶,饮用时碾碎冲泡,有时还会加点香料。
唐朝以后,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更为讲究。当时的做法是将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将茶团捣成碎末,加水煎煮,同时加入盐、葱、姜、桔子皮、薄荷等调料。这种饮用方法,也被称为“煮茶”或“煎茶”。因为茶末最终调成糊状,所以喝茶也被叫作“吃茶”。
宋朝后,“点茶”成为时尚。和“煮茶”不同的是,宋朝人不再将茶直接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将饼茶碾碎后放入茶盏,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最后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形成粘稠度适宜的茶面。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为一体,主茶人在点茶时一手执壶往茶盏里注水,一手用茶筅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泡沫,这就是所谓“运筅”或“击拂”。
相比于“煮茶”,“点茶”的技巧性和观赏性更胜一筹。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则调膏要匀,二则注水要稳,三则茶筅击拂要注意节奏,轻重缓急要运用得当。就像苏东坡在诗中说的:“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当时只有技术高超的点茶能手,才可以被称为“三昧手”。
“点茶”过程中,除了好茶与好水,其他如茶具、茶几和“点茶”技巧等也有很高的要求。当时,“点茶”已经接近于一种表演,众人目光所聚,也是茶艺彰显的一刻。这种意境所在,已经不仅是饮茶而是另有蕴藉了。以历史传承论,宋朝开创的“点茶”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周边的一些国家,尤其对日本的茶道影响至深。
明清时期,喝茶反而变得简单,因为当时流行的是目前所熟悉的“泡茶”法。这一时期,之前的蒸青绿茶逐渐改为了炒青绿茶,已经加工好的茶叶冲以沸水后就可以饮用,既简单方便,茶味也很容易泡出。此后,中国人喝茶也就主要以冲泡为主了。
茶器里的那些讲究
中国的饮茶文化,除了茶好、水好,茶具也不能随意。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中,就一口气提到“二十四茶器”,分别为:风炉、筥、炭挝、火策、釜、交床、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瓢、竹筴、鹾簋、熟孟、盏、畚、札、涤方、渣方、巾、具列、都篮。按《茶经》中的划分,这些茶器分别用于生火、煮茶、烤茶、碾茶、量茶、分茶、取水、盛水、滤水、盛盐、取盐、饮茶等。
在中国古代,“茶器”和“茶具”是分开的,两者的用途和范围并不相同。其中,“茶具”是指用于采茶、蒸茶、成型、干燥、封藏和记数的用具,这和现在所称的“茶具”基本上没什么关系。即便是《茶经》中提到的“二十四茶器”,也只有一部分符合现在茶具的定义。
曾有人说,“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茶具就非常讲究。以《茶经》中提到的“盏”为例,陆羽就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当时制造“盏”这种茶碗的制造地、特点和优劣之别。据《茶经》记载,当时制造茶碗的地区有浙江的越州、婺州,湖南的岳州、鼎州,安徽的寿州,江西的洪州,河北的邢州等。由于烧制工艺和制作风格的不同,各地所产的茶碗有淡青、黄、白、褐等釉色之分。
经过考察品评后,陆羽认为:“邢瓷之白,寿瓷之黄,洪瓷之褐”,都会掩盖茶汤颜色,“悉不宜茶”;浙江越州窑烧制的淡青色茶碗,能与绿色的茶汤相映生辉,所谓“半瓯青泛绿”,能够达到“益茶”的效果。更让陆羽赞不绝口的是,越瓷的外观造型也特别适合饮茶,其“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大意是:越州茶盏造型内敛不外翻,茶汤不易外溢;而底稍翻,易于端持,是绝佳的饮茶用具。
明朝以后,因为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泡茶成为饮茶主流。此后,各种茶具也日渐定型,比如官场上的盖碗茶、茶馆用的大茶壶、老百姓喝的大碗茶等等,都和现在相差无几。而且,明清时期的茶具也主要以瓷器和紫砂为主流,这和现在也没有什么大的分别。
乾隆皇帝的“三清茶”
茶文化的兴起,和官场尤其是皇宫的提倡有着莫大的关系。以乾隆皇帝为例,他举行重华宫茶宴时选用的茶具就十分讲究。早在乾隆十一年(年),乾隆就让景德镇工匠烧制了一批专用茶杯,这就是后来所称的“三清茶杯”。“三清茶杯”外表十分精美,杯子内底绘有梅枝、苍松与佛手树的画纹,外壁则印制了乾隆御笔书写的《三清茶》诗。为了这套茶杯,乾隆可谓动足了脑筋,因为杯子的样式完全是他自己亲手设计的。
瓷杯之外,乾隆又以玉料或彩漆、雕漆再次制作过同样款式的“三清茶杯”。这些茶杯,有些是供乾隆一人御用,有些则专为重华宫茶宴准备。对于这些作品,乾隆也是十分满意,他曾在《咏嘉靖雕漆茶盘》诗后作注:“尝以雪水烹茶,沃梅花、佛手、松实啜之,名曰三清茶。纪之以诗,并命两江陶工作茶瓯,环系御制诗于瓯外,即以贮茶,致为精雅,不让宣德、成化旧瓷也。”
重华宫茶宴不但茶具精致,烹茶所用的茶炉也很考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一只方不盈尺、高仅四寸的竹茶炉,这只茶炉上圆下方、陶泥为膛,周边编篾作围状,看上去十分古朴典雅,是目前故宫藏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重华宫茶宴结束后,受邀大臣还有一项福利,那就是可以将自己所用的茶杯与果盒一同作为赏赐带回家。对于乾隆来说,这不过是送出一批精美的茶杯。可对众大臣而言,那意义可就不一样了。毕竟,这只茶杯不是普通的茶杯,而是地位与文才的象征。这等荣耀,不是一般大臣所能享有的。
譬如,纪晓岚当时就参加过重华宫茶宴并获赠过这样的杯子。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涕零之情,他连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这么写的:红沁丹沙白腻脂,越窑风露满花瓷。凡茶不敢轻煎注,上有君王自制词。没错,对这只印有乾隆御制诗的宫廷茶杯,纪晓岚哪里敢随便使用呢?估计也只能永远地供奉起来了。
所幸的是,由乾隆亲自设计监造的这些精美茶杯,因为散出的数量较多,因而目前拍卖市场上仍有少量幸存,这也算是乾隆朝茶文化的历史见证了。
(本栏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