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呼市人的供暖史热炕炉子暖气
TUhjnbcbe - 2024/8/29 16:40:00

我小时候,呼和浩特楼房极少,不管新城还是旧城,住平房的人家冬天取暖主要靠热炕和火炉子。火炉子能把家烧的热乎乎的,但烟灰却飘荡的哪里都是,不管主人多么爱干净、多么要样,或者采取了多少防烟尘手段,效果却很寥寥。

热炕

那时我家住着自己的平房大院,除了热炕与铁火炉,爷爷和大伯住的那屋,冬天居然生着和炕沿一般高的泥炉子。为什么要生又占地方又不好看的泥炉子?大了才知道,所以生泥炉子,一是因为没钱买不起铁炉子,一是有钱,但没地方去买铁炉子。我家属于后者。那时很多单位的办公室也是平房,中学小学也是平房,还有商店呀、饭馆儿呀、招待所呀,反正冬天就是炉子和烟尘的天下。尤其赶上阴天又不刮风,地势本来就低洼的呼市市区,便完全被有些刺鼻的灰蓝色烟雾给罩起来了。

不像现在的市场经济,只要手里有钱,除了违禁品,什么都可以敞开了买。计划经济时期是供应制,买啥都得凭票证,包括煤。当时煤场供应的那点儿煤大都是面子或小碎块儿,根本满足不了一个家庭正常生活的需要,尤其到冬天生炉子,全靠各单位专门给职工拉的大块儿碳。如果还有欠缺,就得把碳仓子里积攒下的面儿碳底子和上点儿黄土拍些煤饼了。引火柴也得提早准备。除了找关系去木材厂买下脚料,或者跟赶着马车卖柴的老乡买几捆柳条。

家家户户屋顶上的烟囱

那些年为省钱,我们还搂过树叶,剥过树皮,去林子里捡过树枝和松塔,去地里捡过茬子,甚至去一些工厂的炉灰堆上捡过料碳(煤核),总之是哪里有烧的,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为了冬日里小小火炉所散发出的暖,以上那些又脏又累的活儿,我们小孩儿干起来,如同玩儿游戏一样心情舒畅。

生炉子的材料

现在的孩子真幸福,坐在窗明几净的暖气教室里学习,根本想不出我们当年是怎样熬过冬天、熬到放寒假的。那些年,因为晚上怕中煤气不敢添碳,当然有时也是为了省碳,所以炉火早在半夜就已熄灭,等早上被村里此起彼伏的鸡叫声从睡梦中叫醒,刚把胳膊伸出热被窝,就冷的缩了回去。

烟囱里冒着青烟

年搬入新家前,冬天早上生炉子就是我姐的事。我家有个用高粱秸秆缝缀起来的四方盒子,每天天快黑的时候,我姐就端着这个盒子,最下面是劈柴,劈柴上是队里分回的高粱刷子或谷穗子,再上面是刨花。装好,先放在院儿里,临睡觉端回家。每天早晨,电灯拉着了,接着听到我姐划火柴,听到炉膛里轰隆隆的火声,听到铁火筒因受热发出的声响,就知道屋里马上就要热起来了。一把拽过棉袄棉裤,根本顾不上凉不凉,着急忙慌就穿戴好了。一个脸盆,轮着洗脸,等姐儿几个都梳洗穿戴好,炉盘子上的馒头已烤开花了。

炉子烤馒头

吃喝好,到了学校,没有家长跟着,得自己动手生炉子。生炉子正经也是个技术活儿,八、九十来岁的小学生,虽然勉强能生着,但炉膛里的火却欺负人,任凭你怎么鼓捣,总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再加上教室不是门上缺块儿板,就是窗上缺块儿玻璃,冷风窜进来,冻得人直跺脚,有时写字的手连笔都抓不住。

我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大姨一家终于告别生炉子的烟熏火燎和忽冷忽热,从一毛家属区平房搬入令人羡慕的楼房。那时我就想,我家啥时候也能住上又干净又暖和的暖气房啊!

生炉子的工具

日子在我的想象中过了一年又一年,终于,我家要拆旧房盖新房了。那时已经是年,虽然盖的还是平房,但新房不仅用上下双层玻璃取代了原先薄薄的窗户纸,最洋气的,是安上了当时还算新生事物,且特别时髦讲究的土暖气。彼时国家经济越来越好,大碳敞开供应,我家每年秋天买一大汽车,足够烧到第二年秋天。搬入新房的第一个春节,年三十晚上,城里的同学来我家,她们说我家真好,比她们城里的房子宽敞不说,还有准备点旺火的大院儿,结果谁都没回家,就在我家熬夜了。三十年后同学聚会,她们见到我说的最多的,还是我家的房子、暖气和院子。

暖气片

如我家用土暖气替代铁炉子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呼市近郊很多人家也与时俱进,把锅头刨掉,把铁炉子撤掉,改成又省地方又干净,且集烧炕、做饭、取暖于一体的地灶子。那种灶虽然无法和沈阳故宫或紫禁城的地灶取暖相提并论,但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还是进了一大步。可土暖气、地灶子再好,依然逃不脱劈柴、打碳、生火,依然得一桶一桶提着往外倒炉灰。像我家,有了土暖气,只不过是五间房子少生两个火炉而已。九十年代初我结婚的时候,因为没有分到福利房,不得不租住在城中村的平房里。每年处暑一过天气转凉,我们就开始准备大块儿碳和引火柴了。漫长的冬季,每当炉子倒烟或火筒满了火烧不旺的时候,我就愁苦不堪,心说一定要努力挣钱,争取早日住上只要按时交了取暖费,就用不着自己再操任何心的暖气楼房。

地灶

想法就是动力。年秋天,在看过主体已经拔地而起的楼盘,挑完户型,我们把做买卖挣来的十多万交给开发商,买下一个即将实现的梦想。交房已是来年初冬。兴奋地领上钥匙,当天下午就找了几个好朋友,打扫的打扫,雇车的雇车,很快,就把东西从出租屋拉到了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楼房里。想着从此再也不用和柴碳烟火打交道了,暖气的热便如春潮涌动,荡漾在脸上和心上,荡漾在每一个房间的角角落落。

暖气片

后来,随着城市发展脚步的加快和对城中村、老旧城区的大力改造,呼和浩特平房越来越少,集约供暖让马路上拉柴、拉碳、拉灰的车辆难觅踪影。和过去火筒林立的平房时代相比,现在的天蓝了,空气好了,就连人心,也跟着舒朗起来。亲千年伊始,当我出生和成长的城中村桥靠也要整体拆迁改造时,住惯独门独院的父母,怎么也不愿意去住单元楼,硬是在北二环买了一套自己烧暖气的独体小二楼。那套房子虽好,但每年冬天十几吨大碳的用量,钱不少花不说,还得搭上自己的劳动,算起来,根本没有交了取暖费享受集约供暖的方便和实惠。有了这个想法,年过花甲的父母便当机立断,决定马上重返市区。

地暖

如今,每年不到九月底,母亲就早早把取暖费准备好,天天查看单元门口有没有贴出交费通知,生怕因为自己交晚了而影响热力公司按时送暖。不仅如此,每年到了采暖季,父母总会提醒我们,说暖气也是商品,是要花钱购买的,一定要按时交费;而只有那样,热力公司才能买回足够的煤或燃气,保证我们家家户户冬天不受冷冻。

来源:内蒙古时间

1
查看完整版本: 呼市人的供暖史热炕炉子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