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面久了,家乡的模样也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以至于我不得不写一些文字,来记录我脑海里的那一方天地。
而今天要说的火炉,其实我也并不知道它确切的名字该如何称呼,只记得小时候家里的长辈似乎都称之为“炉子”。而我则努力了找一个大概比较容易理解的所谓“名词”暂且叫“火炉”吧!
在北方的乡村,冬季取暖这件事似乎并不麻烦,若是房子堪堪两间,那么多半是用不到这所谓炉子的,家里的火炕足以达到取暖的作用了,只有达到了三间以上,才需要这略有些高大上的设备。
记忆中的火炉子,似乎长得也不尽相同。
学校里的火炉子长得很有些草率,先是用砖头和泥土砌成一个直径不足一米,高不足半米的圆柱模样,然后前方开了灶膛,后面砌出一个接烟囱的矮墙,直接扣上一口大铁锅,在用铁皮的管子做成烟囱,便就成了我记忆中火炉子的模样。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学校总要找了专业的“师傅”才能砌成合格的火炉子,所以我那时候对能搭建这样火炉子的人很有几分仰慕。
然而学校里的火炉子模样虽然简单,记忆中却是最不挑柴火的款了,无论是玉米杆也好,玉米芯也好,甚至枯树枝也完全可以搭配,烧起来的时候虽然不可避免的略有些烟火的味道,但是却足以满足一屋子人对温暖的需求。
我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担任这烧炉子的人了,大概可以堂而皇之的不听课,不写作业,老师问起来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一直在看着炉子嘛”。这直接导致后来老师明确告诉我:这不需要你看着火了,你坐回去自己的位置去。
而家里的火炉子倒是略精致了一些,厚厚的铁打的小圆柱体,一侧是开着的灶膛,另一个连接烟囱,圆柱的上方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环,一层层的刚好将炉子的上方铺满,更可以一层层的提起来,这也便是添加柴火的位置了。
然而喜欢在学校添柴的我,回来之后却不喜欢添柴这个工作了,我反而更喜欢用炉火钩子,将那大大小小的圆环一层层的钩起来,看着里面的火苗明明灭灭,或者取了花生米、土豆,放在这火炉子的圆环上,烤成半生不熟的模样。
滋味暂且不去论吧,趣味感还是很足的……
然而记忆中的炉子到底是远去了,只记得某日我放学回来,家里多了几个不认识的人,带着长长短短的管子,还有一张张的暖气片……组装的时候实在有些繁琐,而我又忙着写作业,倒是没有亲眼看到。
不过后来这所谓的暖气,到底是取代了记忆中的火炉子,烧起来的时候也没有烟火的气息,也便失去了很多的趣味感。
至此想起来的时候,我依旧有些可惜,若是多给我几年的时光,怕是我那烤花生和土豆的技术,也会上升几个层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