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屡立战功的英雄,叫阿喀琉斯,他在特洛伊战争中所向无敌,刀枪不入,被称为战神。但是他身上有一处致命的弱点,就是脚后跟。这个弱点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知道了,于是,向阿喀琉斯发射暗箭,射中了他的脚后跟,战神瞬间毙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往往死于自己的弱点。
后来,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一个理论,叫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所有木板都一样高,木桶才能盛满水。
木桶理论煞有介事地提醒我们一定要“补短板”,否则,我们的发展将会被短板制约。
木桶理论在组织管理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几乎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殊不知,木桶理论却是一个贻害无穷的错误理论。
01.“补短板”还是“加长板”?
其实,一个人要想实现自身价值,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对短板置之不理,想方设法把长板加得更长——不管是个人发展,还是团队建设,真相都是如此!
比如,我的短板是先天五音不全,一开口就跑调。
怎么办?我不服输,我要争口气,我要补短板!
我请中央音乐学院最著名的声乐教授辅导我唱歌,每天晚上三个小时,每个小时块钱,坚持了10年,把家里房子卖了,把肾割下来卖掉一个,终于,我达到了卡拉OK级别的演唱水平。
短板补齐了,欧耶!
你是觉得我特别“励志”呢,还是觉得我是个傻X?
补短板大都是无济于事,根本补不齐!即便是补齐了,通常也是成本太高,代价太大,周期太长,根本就不划算!
短就短,懒得理,我今生今世从来就没打算当歌星!
我有长板吗?有啊!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好,我喜欢讲课,那我把课讲的越来越好,讲课的层次越来越高,就可以改变我的命运。
团队建设也是同样是道理,怎样补短板?公司里谁的英语不行,参加英语补习班;谁唱歌跑调,参加卡拉OK学习班;谁不会写字,参加书法学习班。
这样带团队一定是脑子进水了!
正确的做法是这样:谁的英语好,老外来了请你当翻译;谁书法最棒,春节给同事写春联;谁歌唱得好,新年晚会给大家表演节目。
所以,个人发展也好,团队建设也好,背后的原理恰恰是“反木桶理论”。
02.“优秀”背后未必是“努力”?
公司举行演讲比赛,每个部门派人参加,提前一个月报名。小张和小李同时报了名。
小张当天晚上请高手写好了字的演讲稿,每天晚上背三遍,整整背了一个月,头发都白了。比赛时一上场,发现台下人很多,一紧张全忘了,磕磕绊绊,语无伦次,得了倒数第一名。
小李从来不做准备,该干什么干什么。比赛时临场发挥,即兴演讲,一开口语惊四座,满场喝彩,得了第一名。
请问,谁优秀谁不优秀?谁努力谁不努力?
你看得懂背后的原因吗?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结构,有优势有劣势,有长板有短板。
如果某项工作任务刚好用到自己的优势,你会感到驾轻就熟,轻轻松松就能做好;相反,如果恰恰运用了你的劣势,你即便加班加点、比别人更加努力,依然无法赢得尊严。
优秀的背后不止是努力,更重要的是擅长不擅长。
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做自己擅长的事!
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就是“找死”!
由此看来,木桶理论就是一个劝人“找死”的理论。
03.卓有成效的管理:“用人之长”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卓有成效的管理,就是把人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让短处变得无足轻重!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自己总结战胜项羽成功经验是: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由此可知,刘邦夺取天下的秘籍是“用人之长”!
如果盯着人的缺点不放,世上将无一可用之人。
只看缺点,唐僧带领的取经团队简直就没有一个着调的——
唐僧,是非不辨,人妖不分,迂腐偏执,几乎到了智障的程度;
孙悟空,目无上司,个人英雄,动不动就耍大牌、撂挑子,浑身上下臭脾气;
猪八戒,平生只有两个爱好,好吃好色;
沙和尚,一生只会干一件事,挑担子,而且不知道他挑的是什么,一生也没打开包袱。指望他降妖伏魔,不出五个回合就被妖精拿下,拿下之后傻乎乎就会一句话,“师傅请放心,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这句话说了几百遍。
这四个人,只看缺点全部都是废物!
但是,他们组成的团队,竟然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完成西天取经伟大的目标!
请问,凭什么?
因为,每个人身上不止有缺点,也有优点。
在团队里,每个人把自己的优点充分展示出来,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唐僧有信仰,意志坚定,不管徒弟怎么闹腾,闹完了就是一句话,“徒儿,我们该上路了”,所以,唐僧只管一件事就够了:念佛取经。
大师兄本领高强,全力负责降妖伏魔;
二师兄好吃好色,管好后勤就行了;
沙师弟全心全意挑担子。
个人都不完美,都有缺点,但是团队可以分工协作,扬长避短,能力互补。
04平均的终结:学校教育培养不出管理思维
木桶理论之所以广为流传,而且我们内心常常深以为然,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木桶的类比形象生动。
对一只木桶来说,木桶理论绝对完美无缺。但是,对人来说则不然,因为人不是木桶。这就是类比说理的问题所在:类比说理仅仅为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但其说理的准确性却完全指望不上。
第二,木桶理论和学校教育理念暗合。
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补短板。假如一个学生语文考了90分,数学考了60分,所有的老师和家长想法高度一致:补数学,不能偏科!
但是,管理者的思路完全相反——数学直接放弃,干脆考零分;然后想法设法把语文考到分。
可见,学校教育培养不出管理思维。
哈佛大学教育学家托德·罗斯
哈佛大学的教育学家托德·罗斯在《平均的终结》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叫“锯齿原则”,指人的能力是由多个维度组成的,各个维度之间相对独立、参差不齐,呈锯齿形状,且维度之间的相关程度很弱。
因此,用人一定要看长处,不能看短处,也不能看平均分。
依靠平均分完全无法预测个体行为。
因为,把头塞进冰箱里,把脚放进火炉中,体温平均刚好是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