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冰城,越来越“热”。
哈尔滨始终位列中国冬季冰雪旅游最热城市之首、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前列和全球避暑名城百强。中国旅游研究院大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哈尔滨高居国内跨省市旅游热门目的地第2位,居民来哈旅游意愿达到17.60%,二季度继续保持较强的旅游吸引力,排名十大跨省市旅游热门城市第6位。
以前的哈尔滨,闻名于世的是冰雪;如今的“冰城”,让人流连忘返的不仅有冰天雪地,还有禀赋独特的绿水青山,以及“旅游+”带来的精化旅游产品。
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77万人次,是年的1.52倍,旅游总收入.47亿元,是年的2.12倍。
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9万人次,同比增长9.3%;总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14.0%;机场旅客吞吐量再创新高,达到.7万人次。
“冷资源”发出“热效应”,“绿禀赋”打出“金名片”。
旅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哈市旅游“冬强夏弱”的结构特征得到根本性改变,实现从冬季旅游的“一枝独秀”到冬夏“两季繁荣、四季发展”的全面升级,冷资源和绿生态充分释放。
冰天雪地”形成矩阵筑起“金山银山”
“以前只知道哈尔滨太阳岛上有雪雕,兆麟公园有冰灯。来了才知道,哈尔滨遍地都是冰雪景点,或梦幻、或壮丽。”广州游客张健华今年2月初来哈旅游后,在朋友圈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赏冰乐雪的地方多了,带来一组数据:元旦期间,太阳岛风景区接待游客3万人次,同比增长86.9%;冰雪大世界接待游客11.6万人次,同比增长13.7%;万达乐园接待游客4.6万人次;民航进港航班架次,抵达人数8.0万人次,同比增长27.8%。
将冰雪旅游向全域发展,这样的顶层设计下,冰雪旅游成功从景区景点走向整个城市,去年在城区重要节点、广场和出入城口建设大型冰雪景观35处,营造出满城冰雕雪塑的欢乐氛围,完成从单极旅游向文化、体育、教育、经贸等多极拓展。
-年冬季,哈市冰雪旅游接待人数突破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亿元。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永远是核心竞争力,“老字号”被升级改造,“新字号”被培育壮大。几年来,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灯艺术游园会等传统产品不断升级,去年这三大景区总用冰雪量36万立方米,制作景观个,娱乐项目58个,规模体量、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准都迈上新台阶,门票总收入突破4亿元。
为让冬季旅游更具吸引力,哈市还深入开发伏尔加庄园、呼兰河口欢乐冰雪世界、万达室外主题乐园等景区冬季旅游功能,推出系列“新字号”项目和产品,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一些文旅产业项目的陆续达产,波塞冬海洋王国、英杰温泉小镇、大顶子山温泉等四季旅游产品也逐渐丰富了冰雪旅游的支撑载体。这些高质量的产品进一步巩固了哈市冰雪优势,-年冬季,哈市冰雪旅游接待人数突破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亿元。
“绿水青山”成新引擎激活“避暑游”
今夏,20多位从西安赶来避暑的候鸟老人刚一下火车,就被25℃的凉爽惊呆了,65岁的秦继红阿姨伸着一胳膊痱子让记者看:“我们是从40℃的火炉赶来的,哈尔滨真是名副其实的冰城啊!”
由香港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EPA)、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ICGA)等部门联合研究评价推出的第十五届()“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排名”中,哈尔滨又取得“中国避暑名城排行榜第3位”“全球避暑名城榜第21位”的佳绩……
从年开始,哈尔滨就依托城市欧陆风情的特色和生态化优势,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避暑旅游。从年起,面向国内外旅游市场全新推出“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品牌,使湿地节、啤酒节、哈夏音乐会等以往一个个分散、孤立的活动串珠成链,形成整体规模效益,夏季旅游总收入实现快速增长,清新凉爽的“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品牌逐渐广为人知。
围绕2.68平方公里,特别是市区内.93平方公里的广袤湿地,先后开发建设了太阳岛、金河湾、呼兰河口等核心湿地景区。今年7月记者从呼兰河口湿地公园、滨江湿地旅游风景区等湿地了解到,近一段时间,游客量都有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每天平均迎来上万人次的游客,而外地游客上涨尤其明显,约占20%。国内大批城市在气象地图上被涂上红色“35℃+”的标记时,哈尔滨凭借“25℃”的凉爽跻身暑假旅游十大热门城市三甲。南方游客北上来哈,不仅是为了避暑,还为了这里的万顷湿地美景。目前,哈市湿地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与日俱增,一些湿地景区旺季接待游客日均超过1万人次。
好的旅游产品会从多角度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哈市推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等8个哈尔滨系列旅游产品,在观赏游玩、休闲度假中创新服务供给,不断用多样化、个性化的好产品来吸引外部需求。
从年起不断加强宣传,倾力打造“哈埠菜”品牌,大力推广29家“哈埠菜特色饭店”和道“哈埠菜”,锅包肉、杀猪菜等传统美食和民间特色餐饮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招牌”。这些要素的不断完善,使冰城夏季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提升,去年6-9月,哈市接待游客万人次,形成避暑旅游新高峰,“绿水青山”正逐渐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旅游+”串珠成链打出“组合拳”
尽管7月份的哈尔滨降雨量比往年同期多,可这个夏季,香炉山的游客量还是刷新了“新高”,从5月1日到现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接待游客量已经超过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近5万人次。“今年两日游的游客多了不少,尤其是亲子游这个群体,不少家庭都选择带着孩子在山脚下住一晚,体验农家生活。”香炉山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景区内一共有张住宿床位,每到周五几乎爆满,就连附近农家院元/晚的农家大炕都很抢手。晚上预订一桌正宗农家菜,大家开开心心尝尝鲜。不再是单纯爬山、看景、拍照,旅游中承载了更多乡村游体验。
这几年,哈市一直坚持把产业融合作为调结构、促增长的突破口,特别是大力发展“旅游+”,充分利用旅游业关联度高、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特点,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打出“组合拳”,推动关联产业共同发展。
近两年,中央大街的日均客流量增加近10万人次,主要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15%以上,工农业旅游人数倍增,旅游季演艺质效有很大提升。薰衣草庄园、体验农场、旅游分时度假地产以及研学旅游、健康养老旅游产品等也纷纷涌现。
放大自身优势、发挥各自特点,香坊区加快从工业老区向旅游新区转变,城区东南板块“旅游黄金廊道”初具规模;道里区重建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推出犹太老会堂音乐表演;南岗区恢复和平艺术、亚细亚电影院原貌,使百年历史老建筑焕发生机活力;平房区、松北区借助“旅游+”,高效对接传统产业和现代科技,以工业、生态为主的区域旅游带正为哈尔滨新区起步腾飞注入新动能。
近几年,哈尔滨市积极引导多种投资主体,一批旅游大项目先后落户哈尔滨。一批体验式、休闲式旅游项目达产达效。万达文化旅游城室外主题乐园去年(营业时间4个月)接待游客88.1万人次,收入1.1亿元,今年冬季又利用主题乐园的场地举办了首届万达冰灯大世界,运营82天接待游客56.8万人次,实现收入.4万元。波塞冬海洋王国(一期)去年(营业时间5个月)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1.5亿元,二期正在建设的海洋世界(极地馆和海洋馆)今年也将建成投入运营。
随着这些旅游大项目陆续投入运营,将进一步完善哈尔滨四季旅游消费链,成为哈市旅游产业的有力支撑,进一步提升哈尔滨的城市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