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燃起来古人过冬如何制造热度
TUhjnbcbe - 2024/6/14 18:06:00
贵阳治疗儿童白癜风 https://news.39.net/bjzkhbzy/211018/9576297.html
原标题:燃起来——古人过冬如何制造热度?↑清代的大型铜珐琅炉。↑清代的铜炉↑雕工精美的清代小铜炉↑明代的瓜棱形铜手炉↑錾花长方形铜脚炉↑清代铜熏炉上的纹饰我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过后,北方的很多城市会逐渐开启供暖模式。近来,一早一晚寒意凸显,南京的街头已频现穿着羽绒服的行人。随着寒冷的到来,昼短夜长,除了厚衣棉被外,空调、暖气片、电暖器等帮助人们度过漫长的冬夜。然而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制造热度“升温”过冬的呢?1.古人“暖宝宝”很有金属感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宋人在这首《立冬》诗中写到了“还借自家小火炉”,意思是约几个朋友来家里吟诗作赋,不过要大家自带小炉取暖。在古代,造型迷你的小炉可谓用途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贴身使用,用来暖手暖脚。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道具——包裹着布套的小铜炉,有的炉身还配有提把,可以拎起。据考证,手炉的出现是受到了火盆使用的影响,逐渐演变而来。据记载,隋唐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铜制的手炉了。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中,紫金山记者就找到了类似的手炉。古代的一些手炉做工精致、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瓜棱形、六角形等等,有的还会在炉体上进行錾刻装饰,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为器物增添着情趣。有手炉自然也有脚炉,脚炉比手炉更大,炉火也更旺些,古人在冬天读书或坐轿时都能用脚炉取暖。《红楼梦》 第九回中写到了宝玉去学堂,其中就有“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着他们添”的描述。2.古人的冬天“燃”起来如今,冬天的家用取暖设备可谓种类繁多,不过,古人用的炉子也是林林总总,不落下风。火炉自然是威力强大的取暖器,古代的火炉造型多样,材质不一。皇室用的火炉除了够大够热外,工艺上也尤为讲究。如明朝时,景泰蓝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火炉的制作也会使用景泰蓝工艺,在南京博物院里就有一件景泰蓝云龙纹瑞兽火炉,堪称那个时期的炉中精品。清代的珐琅工艺也被用在炉子上,珐琅炉的制作工艺精细,纹饰往往华而不缛。其实在古代,为了填饱冬天里大大小小的炉子,古人在燃料方面自然也怠慢不得。据记载,明清两代都曾设有专门负责皇室供暖的机构,如“惜薪司”,它是明四司之一,掌管宫内薪炭,北京还曾有同名的胡同。清代则有“薪库”,掌供内廷所需的薪炭和煤。有数据显示,乾隆时期清宫每日供应木炭的标准是:皇太后斤,皇后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3.升温“黑科技”由来已久寒冷的冬夜,而贵为皇帝除了用火炉外还有别的御寒方式吗?尤其是在偌大的紫禁城里。其实在明朝时,宫廷里就有了“地暖”、“火墙”,所谓的“地暖”其实称为地炕。冬天去过北方农村的人可能见过火炕,是用砖和土坯砌成,上面铺席,炕内中空,有孔道与烟囱和炉灶相通,白天和夜晚皆可烧火取暖,炕面异常温暖。地炕的原理与火炕基本相同,就是将宫内的一些地下挖空成沟,砌有烟道,出烟口和灶皆设在室外,烟经地下回旋后散出,这样室内不受烟熏火燎,而热气顺着地下流动,让地面升温。由于这种地暖要在地下施工,大型的宫殿建筑实施起来难度太高,要避免其沉降,所以故宫内也仅在养心殿、坤宁宫等处建了“地暖”。养心殿西暖阁就是乾隆皇帝冬天的一处御寒居所,位于西暖阁的三希堂原名温室,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仅约4.8平方米,很容易聚暖。而“火墙”的历史则更为悠久,考古学家曾在秦朝的宫殿遗址中发现了其雏形。明清宫殿中配有空心的火墙用于室内升温御寒。(文/图记者刘鹏)
1
查看完整版本: 燃起来古人过冬如何制造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