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屏幕前的你,一定要读这本关于袁爷爷的书
TUhjnbcbe - 2024/3/31 8:36:00

今天还是想跟大家聊聊袁隆平爷爷。

和大家分享一本书,《袁隆平的世界》。▼

这本书是由报告文学作家陈启文担纲写作,这是一部真正的长篇,45万字,超过了以往所有关于袁隆平的纪实著作,也几乎“穷尽”了关于袁隆平的一切:从人生到事业。▼

在《袁隆平的世界》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任何一个科学家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也不仅是单纯的专业水平所决定的,还必须有高贵的人格和精神境界作支撑。

袁隆平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与中国现当代的历史进程结伴而行,唯一不变的是,他心里装着民以食为天里的“天”。

中国科学家播下的,不仅仅是一颗颗水稻的种子,带给世界以粮食的充实和物质的繁荣,更是一颗颗和平的种子,为人类和谐共存、文化融合,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书里有很多细节都真实的让人动容和感慨:

有袁隆平“刚果布式的笑容”,有40℃高温下稻田的芬芳,有袁隆平青年时代刻骨铭心的初恋,有饥饿的小提琴,有团队探索的艰辛和喜悦,有杂交水稻科学探索历程的第一次公开,有转基因疑云的辨析与厘清……

作品堪称经典,被誉为独具思想力与国际意义的科学家报告文学的大突破。

陈启文说,袁隆平的世界很大,大到享誉世界、跨越时空;他的世界很小,其实就在稻田里,在一粒种子里,更在人心里。

很多朋友问我要跟孩子读些什么故事,不妨试试,今年这个六一儿童节,带孩子去看看报告文学,走进平视镜头里的袁隆平爷爷,寻找埋藏在袁隆平爷爷童年里的成长秘密。

01关于袁隆平爷爷出生的年代

时局动荡,战火纷飞。

便是年到年的完整概述。

我们如今的孩子,已经很难想象那个年代了,但在陈启文的笔下,这个世界,深刻、立体。

年8月13日,医院,袁隆平诞生于世。那会儿他的名字还只是叫:袁小孩。

袁隆平出生证

“在袁隆平出生的那段岁月,全世界都发生了大饥荒,美国在经济大萧条中有数百万人口非正常死亡,而中国从年到年,在兵荒马乱的军阀混战中,随后又是江淮大水灾、哈尔滨大水灾。

每逢天下饥荒,粮食已经不能用斗升来量,连黄豆、豌豆都被穿成串儿来卖,想想那粮食有多金贵,只有有钱人才能买得起。

故都北平,那时几乎成了一个混乱无比又巨大无比的难民营。那些蜂拥而来的饥民和乞丐,在弥漫着死亡气息的胡同里弯着腰,踉踉跄跄地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这或许就是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孩,开眼第一次看见的世界。”

“在他两岁时,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把这个依然处于记忆空白期的幼儿提前推进了颠沛流离的动荡岁月。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抵抗日寇入侵的十四年抗战从此开始,日寇在东北得手后,也愈加穷兵黩武,走上了必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一条不归路。而在东北沦陷后,原本处于中国腹地的华北大地一变而为前线,在日寇步步紧逼的铁蹄声中颤抖。

九一八事变

随着华北局势骤然吃紧,中国的内忧外患愈演愈烈,除了对整个中国虎视眈眈的日寇,大小军阀也在不断掀起一场场烽火狼烟的内战,把无辜百姓拖进一场接一场的血腥战争。

国难当头,民生维艰。

抗战时期失去家园的百姓

在袁隆平三岁到七岁的这几年里,袁隆平一直随父母在平汉铁路上南迁北徙,辗转奔波于北平天津、江西赣州、江西德安、湖北汉口等地。在他漂泊流离的童年记忆中,也曾出现过一些还算安宁的岁月片段——

袁母还带着大毛、二毛小哥俩,在德安老家断断续续住过几年,这让一个在北平出生的孩子,有幸在故乡度过了一段充满了乡情与童趣的日子,一个原本只是名义上的故乡。

02关于袁隆平爷爷的个性

记得有次看新闻,袁隆平爷爷接受摄影记者的拍照时,特地站在会客室巨幅金黄色黄色稻谷照片面前,嘴角上扬,看着镜头,嘴里忽然蹦出几给出,“ugly,handsome,handsome!”(丑帅!)。

在场的人都被袁隆平逗笑了。

袁隆平爷爷如孩童般的天性,在《袁隆平的世界》里,几乎和小时候,一摸一样。可以说,他的天性,一直都被家庭,被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被祖父母,保护得好好。

“二毛(袁隆平)在小哥俩中打小就是最淘气的,他属蛇,一条小龙,却跟个小猴精似的,那两只精光闪烁的眼睛,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而那小脑袋里又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时不时就蹦出一个大胆新颖的鬼点子,兴奋得让他一蹦三尺高。

(祖父给的)一个小板凳怎么能让他坐得住?这小子是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又加之贪玩不用心,自然没少被祖父打过手心。像他这样一个孩子,注定不会遵循祖父的意志循规蹈矩地成长,但他并不叛逆,只是随心所欲,有些任性,有些调皮,有时甚至是大胆妄为,那是一个孩子无法掩饰的天性。

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事物,他又特别有定力,譬如他对祖母那杆一吸就咕嘟咕嘟直冒泡的水烟袋充满了好奇,每次祖母抽烟时,他一双眼睛就亮亮地瞄着,只见祖母噘着嘴,把一杆烟袋吸得吞云吐雾,而祖母那样眉飞色舞,简直快活得跟神仙似的,不知那东西到底有多好抽,他一直想试试那滋味儿。

一次,趁祖母放下烟杆转身出去了,他赶竖飞奔过去,拿到嘴里猛吸了一口,他抽得很卖力,把鼻涕都吸溜一下抽出来了,一下被呛得咳嗽起来,一撒手,那水烟袋掉在地上,咕咚一声摔坏了。

这还得了!祖母迈着一双小脚赶来了,又好气又好笑,拿起烟管来敲他的小脑瓜。自然,祖母也只是要吓唬吓唬这个坏小子。又哪怕是真打,在时隔多年的回忆中也会变得童趣盎然,反而把疼痛的感觉给忘了。”

03关于稻米粮食的童年印象

每个中国人,都会为袁隆平爷爷的两个梦,所感动,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遍布全球梦”。

这两个梦,对于袁隆平来说,都与童年密不可分。

“在德安老家,还有一个与我们的主题直接相关的细节,一段关于稻米的难忘记忆。

那是二毛稍稍懂事的时候,父亲在奔忙中抽空回家,有时候会带来一些天津小站米,一颗颗晶莹剔透如玉粒般,好看,又好吃。当几个孩子吃着香喷喷的蒸米饭时,父亲便有些得意地笑问他们:“你们觉得这大米饭好吃不好吃?”几个孩子都抢着说:“好吃,好吃,香得很!”

要说呢,德安也是鄱阳湖畔的鱼米之乡,可德安本地产的稻米还真是比这米差远了。而袁父带来的大米,可不是一般的大米,原来是给皇帝吃的贡米呢!他还美滋滋地给孩子们念了两句诗:

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

关于故乡和童年的一段生活,很快沦为了纯粹的记忆,连曾经的证据也很快就丧失了。

年8月,袁兴烈把妻儿从德安老家接到了汉口,而二毛这次告别德安老家,其实也是他对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的告别,一别之后,就再也回不到那载满了他童年记忆的老家。”

“对一个在未来岁月将被誉为“当代神农”的杂交水稻之父,在汉口还有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那也是他对炎帝神农氏的第一次记忆。

距汉口不远有一个神农洞,相传是神农的诞生地,演绎出了许多属于农人和粮食的节日和风俗。每当春种秋收之际,农人们便从各个村子里纷至沓来,拜祭神农,春天捧来的是祈求五谷丰登的种子,秋天带来的则是他们刚打下来的新鲜稻谷。袁母不是农人,但深知稼穑之艰辛。

年秋天的一个周末,她带着孩子们去拜谒神农洞。在扑鼻的稻香里,二毛觉得那个脚下摆满了稻子的神农依然活着,一双大脚仿佛还踩在稻田里。忽然他那小脑袋里又冒出了一个问题:神农为什么这般受人尊敬呢?这也是一个母亲带孩子们来拜谒神农的目的。

随着母亲娓娓的讲述,二毛眼里呈现出那远古岁月的一幕——在那荒芜而又蓬勃的旷野上,大地上的一切都在疯长,一个农人的身影在浑浑巫垩中慢慢浮现,越来越清晰。

好地方啊——土地啊!他一边深情而不知疲倦地呼唤,一边俯下身躯,用双手抠出荒草下的泥土。他捧着那黑油油的土地,仰望苍天,喊出了他的第一个心愿:上苍啊,给我种子!——在他的呼唤中,一只火红色的神鸟缓慢地飞过天空,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稻穗,穗上的谷粒一粒粒坠落在地上。他弯腰把种子捡拾起来,散播在田间。

上苍啊,给我灌溉!——在他的呼唤中,大地上涌现出九眼泉井,井中的水脉彼此相连,他从一眼井中汲水,其他的八眼井水也会一起波动。

上苍啊,赐我阳光!在他的呼唤中,云开日出,太阳立刻便发出金黄的光芒,那浑浑噩噩的天地间一片灿烂,一个被阳光照亮了的农人充满了生命的威严,金黄的阳光,照耀着金黄的稻田,天地间渐渐弥漫出成熟的味道……

袁母的讲述,可以追溯到一个出自《逸周书》的神话——“天雨粟”,说起来很神奇,其实也入情入理,成熟的谷子被旷野之风一阵阵刮起,又纷纷洒落下来,这就是天雨粟啊!

而那只衔来稻穗的神鸟,其实也和别的鸟儿一样,这些长了翅膀的生命,可以把种子传播到天地间的每一个地方,凡有土地的地方,一粒种子就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神农还有更神奇的地方,为了耕耘大地,他变成了牛头人身。二毛仿佛看见那个牛头人身的神农,把一个硕大的脑袋深深埋向大地,为了耕耘他绷紧了脊梁,从嘴里喷吐出大口大口的热气,每一个毛孔里都热汗淋漓。

其实这也是一幅远古人类的农耕图,拖着犁铧走在前头的是牛,而扶犁走在牛后的是人,若是不经意地看上去,人和牛恰好构成了一个重叠的影像,一个牛头人身的神农形象便逼真地出现了!

神农不仅是五谷之神,也是医药之祖。在那原始洪荒的岁月,荒芜连天,百草莫辨。在神农到来之前人们还分辨不清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吃。神农是上古传说中第一个遍尝百草的人,“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

他还发明了一条赭红色的神鞭,“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一说这条神鞭可以把五谷百草都赶到大地一边,然后神农挨个地尝,选出了人们可以吃的五谷杂粮;一说一经鞭打,那些草药是有毒无毒、是甘是苦,或寒或热,那药性便一下显露了出来。

他是神,一生下来就是个透明肚子,从外面就能看见他的五脏六腑,如果他不幸尝到了有毒的草药,一看就知道中毒在哪一部分,并能及时找到解药;但他又是人,为了给人类找到安全的食物和救命的良药,他尝到一种致命的断肠草,肠子断了,无药可救,他死了,死于中毒......

一个神话讲到这里,一个孩子透明的眼睛也睁得大大的,仿佛看见了一个断肠人透明的肚子,透明的胸腔与肺腑,眼里渐渐涌出了晶亮的泪水。二毛没想到,一个为老百姓而生,又为老百姓而死的神农,竟然经历了这么多的艰辛和痛苦,最终的命运又是这么悲惨,那一刻他突然想要跪下。”

在他的记忆中,还有一个确立了他心志方向的细节,这也是来自袁隆平先生晚年的一段回忆:

“那是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郊游,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那个园艺场办得很好,到那里一看,花好多,各式各样的,非常美,在地下像毯子一样,红红的桃子满满地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水灵灵的......

当时,美国的黑白电影《摩登时代》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影片是卓别林演的。其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水果什么的,伸手摘来就吃;要喝牛奶,奶牛走过来,接一杯就喝,十分美好。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心中就特别向往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从那时起,我就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学农.....”

如果说炎帝神农氏的故事,以古老农耕文明的方式给袁降平带来某种神示,这个如同天堂般美妙的园艺场,则是现代农业文明给袁隆平带来的憧憬。

但要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从此就确立了他未来的方向,从此就与一粒种子结下了宿命般的不解之缘,最终创造了那个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的稻作神话,此时还是一个为时过早的预言,只能说是一颗宿命的种子绽出的一点儿小小的萌芽吧。

04童年回忆,父母言传身教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得追溯到孩子的成长的环境,特别是家庭。

在袁隆平的回忆录里,父亲作为顶梁柱撑住了一家人的温饱,教会了孩子什么叫担当和责任,而母亲润物细无声的教养方式,也教会了一个孩子什么叫博爱和梦想。

袁隆平的父母

动荡的时局,带给任何一个人,都是重压,袁家,也一样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可是袁母不是,在袁隆平看来,母亲的生活里,处处有期待。

“在袁母看来,这座城池(汉口)和她的故乡镇江十分相似。汉口是汉江汇入长江之口,既是平汉铁路的终点,也是粤汉铁路的起点,在终点和起点之间隔着一条在当时还难以逾越的大江,若连接起来,也就是如今的京广线。

一座江汉交汇点上的城池如同一座水做的城市,当一条长江从三峡、洞庭湖奔涌而下,在汉口遭遇了她最长的支流汉江,四周皆是密如繁星的水乡和一圈一圈蓝得发亮的湖泊。

每天清晨,那些水乡姑娘就会荡着双桨,挽着花篮,到城里来叫卖那些鲜嫩的还带着露珠的花花草草,这些乡下妹子一个个鲜活而水灵,跟水妖似的。

武汉长江大桥

袁母自幼在江南水乡的花丛中长大,爱煞了这些鲜花,而插花又是民国时代女子学校的必修礼仪课。

那时还很年轻的袁母,每次从码头上或拐弯抹角的小街上回家,手里不是捧着买来的鲜花,就是她信手采来的野花野草,然后插在花瓶里,摆在阳台上,阳光,鲜花,还有一个年轻母亲洋溢着阳光、绽放如鲜花的笑容,哪怕在袁隆平年深月久后的回忆中,依然记忆犹新。”

而父亲,身扛着一家人的重担,却始终保持韧性、面带微笑。

“一家人能够活下来,在战争的巨大阴霾之下还能活得有滋有味,全靠袁父那根顶梁柱在苦苦支撑。

二毛虽说顽皮,但很懂事,每次看见为养活一家人而几乎耗尽了精力的父亲,带着微笑,带着他挣来的吃的喝的回到家里,二毛都能从父亲的微笑里感觉到那骨子里的一股韧劲。这股韧劲似乎也是遗传在他血脉中的基因。

一个不堪重负的父亲,想要以微笑的方式来化解自己的沉重。”

不仅父亲,母亲对袁隆平的影响也很大。在广为流传的袁隆平爷爷写给自己母亲的信《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你了》,袁爷爷说: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袁隆平(左)和母亲、哥哥

“真正能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的,还是母亲。那位一天到晚系着围裙、戴着袖套操持家务的家庭主妇,不但讲得一口流利的、字正腔圆的英语,还时常忙里偷闲地捧起一本尼采的著作读得津津有味。

在这样一位母亲身上,有不同于父亲的另一种坚韧,在她的笑靥里洋溢着一种举重若轻的乐观,还有一种源自天性与知性的豁达,像她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一样豁亮。

二毛从小就在母亲身上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吸引,一种难以言说的美丽与魅力,还有她在不经意间营造的一种优雅别致的生活。这一切,都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二毛的生命里。

一个母亲培育孩子的方式,也如同培育一粒粒种子,润物细无声。

袁隆平兄弟五个,后来出了四个大学生、一个中专生,首先应该感恩这样一位言传身教的母亲,一位循循善诱的启蒙老师。

这里还有一个令人倍感惊讶的细节:二毛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他念尼采的书了。尼采,这个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的哲学家,一半是天才,一半是疯子,他的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论也许让一个孩童感到高深莫测,但他还说过不少通俗易懂的又很励志的名言——

如他说过:“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

如他发问:“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地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

这些话,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也许还似懂非懂,却提及、触及了他一生追求的关键词:爱、创造、超越。

诚然,一个哲人的影响是间接的,最直接的还是母亲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

袁隆平先生每次讲起母亲,仿佛重返童年岁月,重新经历着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此时,他一往情深的讲述,仿佛变成了画外音:“母亲是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人。”

她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发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Thisisabook.Howareyou.....

后来上学,我的英语从来不复习就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

在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童年,如何让他们去理喻那些难以理喻的世道人心,还有繁复莫测的人生?

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用那些妙趣横生的故事、童话和寓言,深入浅出地给孩子们以超越年龄界限的启迪。这也是袁母常用的方式。

汉口的夏天如火炉般闷热,每天入夜,一家人吃过晚饭,孩子们做完功课,就搬个小板凳围着母亲,在院子里的一棵大树底下乘凉。一轮悬挂在树巅的明月和那银色的月光,注定会成为夜色的一部分,随着静谧的月光与幽静的树影,那燥热之感渐渐化作清凉。

孩子们每晚的静夜功课,就是听母亲讲述那些古老的中国故事,还有遥远异国的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野天鹅》《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

这些充满了人生哲理的故事和童话,让孩子们提前看到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苦难,也看穿了那些权势者或虚伪或愚蠢的把戏。不知不觉间,他们就在母亲的故事里懂得了人生的优雅与高贵。

让二毛特别着迷的是一个关于狐狸的寓言。

一只圆滚滚的狐狸想要钻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可那个墙洞太狭小了,它左试右试怎么也钻不过去。可这胖狐狸还挺聪明的,它先在洞子外饿了七天,等到身体瘦下来了,嗖地一下就钻进了院子。一只贪婪又饥饿的狐狸一下有了那么多好吃的葡萄,还能不狼吞虎咽?

结果坏了,又把肚子吃撑了,那身体又变得圆滚滚的了,想钻出墙洞又钻不出来了。它只得躲藏在院子里又饿了七天,等到身体瘦下来了,才钻了出来。

这只又聪明又愚蠢的狐狸,让孩子们笑成一团乐不可支,二毛更是笑得人仰马翻。

等孩子们笑够了,母亲便笑着问他们:“你们说这只狐狸是聪明呢还是愚蠢呢?”

几个小家伙抱着小脑瓜想,你说它蠢呢又怪聪明的,它遇到了过不去的困难很会想办法;你说它聪明呢又挺蠢的,它在院墙里里外外地折腾了一圈,那葡萄也吃着了,但一只狐狸从胖到瘦,从瘦到胖,依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母亲一边听着孩子们的回答,一边微笑着点头,但她从不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他们往多方面去想。

二毛就这样反反复复想过,一方面呢,这只狐狸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吃葡萄!它很聪明,想尽了办法,也达到了目的,吃到了葡萄。从另一方面想呢,这只狐狸又真是挺蠢的,其实不是蠢,而是它太贪心了,如果它不吃那么多葡萄,适可而止,就不会把自己吃撑了,也就用不着把自己饿瘦了再钻出来。

所以啊,一个人不能没有目标,但也不能太贪心,否则就算你再聪明、再用心,在费尽了心机达到了目的后,到头来还是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什么也没有得到。

二毛是个猴子屁股,哪怕是听母亲讲故事,在小板凳上也坐不住,听着听着就走神儿了,忽然一下就蹦起来,穿个小背心、小裤衩,一溜烟儿就跑得不见了踪影。

天上流星,地上萤火,在暗影重重中闪烁着微光。那微弱的、闪烁不定的萤火,在一个孩子眼里,仿佛从天外飞来的神秘之光,在晚风中仿佛随着神秘的音乐摇曳荡漾,他开始追逐、捕捉,装在玻璃瓶里入迷地看着。它们在玻璃瓶子里不停地飞舞,每一只萤火虫依然释放出小小的光芒,但这微弱的光芒不能释放它们。

这让一个心中充满了慈悲的母亲看了心疼不忍,又给他讲起了萤火虫的故事。一个是东晋人车胤小时候的故事,这个穷人家的孩子白天帮大人干活,只有夜晚才能捧书苦读,可由于家里穷得没钱买蜡烛,他就捉了十几只萤火虫,装在一只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像灯笼一样挂在案头,每天借着萤光读书,后来这人有了大出息。

还有一个是少年赵匡胤的故事,他从一个盗窟中解救出了一个叫京娘的少女,两人结为兄妹,赵匡胤护送京娘回家,一路上扶着骑在马上的京娘,他则一直牵马步行,千里迢迢,终于把京娘送到了家里。

但京娘命太苦了,没过多久还是在战乱中死去了。后来,赵匡胤当上了大将军,在一次夜战中迷失了方向,只听身后传来一片敌军的追杀声。

危急时刻,一只萤火虫忽然飞来,相传那是死去的京娘为了给赵匡胤报恩,特意化作萤火虫来给他引路。

这两个小故事,一个励志,一个感恩,至于那些装在玻璃瓶里的萤火虫怎么办,母亲却并不吱声,让二毛自己去琢磨。

这样一个母亲,她讲的是一般的故事,却有着非同一般的讲法,这些故事天底下的人都在讲,直到今天仍然是高度趋同化,一个单一的标准答案早已预设好了,只等着孩子往里边钻,钻不进来还要拉进来,就像拉进一个早已预设的圈套。

而袁母最可贵的就是从不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从不把繁复的人生和微妙莫测的人性变成一个简单的哲理,她给孩子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在多种可能性中他们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这让她讲述的故事总是充满了创造性和寓意无穷的延伸。

05袁隆平:苦难是奋斗的前奏

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的苦日子,最起码现在车水马龙、衣食无忧是基本的保证。而对于袁隆平来说,若想深切了解袁隆平和中国杂交水稻,先要有一种更为残忍的体验——饥饿。

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3年间,一场谁也无法回避的饥荒岁月,又一次向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席卷而来。那是袁隆平最不愿提起的往事,也是最不忍心描述的一段岁月。

年,河南大饥荒

然而,一旦回避,历史就会失真,对于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一位未来的杂交水稻之父,他穷尽一生的追寻和探索就会从根本上丧失一个前提,一种原动力。

人类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往往是从灾难开始,但这个代价实在太惨痛、太沉重。

那场饥荒,最早是在直接生产粮食的农村发生,农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乡村,他们把家乡开始闹饥荒的消息带进了校园,乡下人连糠菜杂粮都难以填饱肚皮了。即便没有这些学生带来的饥荒消息,饥荒也是一个直逼眼前的现实,安江农校是一所被农村包围的学校,只要走出校门,饥饿就不是传说,而是一睁眼就能看见的事实。

在饥荒刚刚袭来时,很多人都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困难,很快就会过去的。譬如说此前,每到春天,这在世人眼里最美好的季节,对于躬耕于垄亩的农人却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只要一茬粮食赶不上,就会闹春荒,那些忙着春耕播种的农人,只能喝上一碗掺杂着红薯与豌豆的稀糊糊,在田里辛苦劳作。

大饥荒时期老百姓以树皮充饥

贫困与饥饿,一直是离袁隆平近在咫尺的现实。那时候除了寒暑假,在春播秋收两季还有农忙假,但那绝对不是放假,而是暂时停课,让师生们参加农业劳动。袁隆平也常常和农民们一起浸种、插秧、踩田,但他拿着国家的工资,吃着国家粮,那日子比农民好过多了。

农民只能眼巴巴地盼着一茬秧苗赶快长成稻子,变成养命的口粮。只要不出现长时间的饥荒,这半饥半饱的日子,也能接着一茬一茬的粮食过下去。这也是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过的日子。

当年的春荒来临,安江农校的师生吃的是国家粮,基本上还能按定量供应粮食,很多人下意识地觉得今年也会像往年一样,过不了多久就会挨过去。

然而,那不是一场寻常的春荒,而是长达三年的大饥荒,更要命的是,很多农民连种子都以“反瞒产私分”的名义被挖地三尺搜走了,没有种子,又哪来下一茬粮食?没过多久,师生们的粮食定量就减少了,越来越少,工资倒是一分不少地照发,但有钱你也买不到一粒粮食。

一所在战争年代也没有停课的安江农校,没过多久就实在挨不过去了,不得不停课,给学生放了长假,又按人口把试验田分给每位老师,袁隆平也分了一小块田。

从前的科技试验田就这样变成了养命的土地,什么长得快就种什么。袁隆平种的是萝卜,还没等到萝卜长大他就拔了。他饿得都不成人样了,但也不吃独食,还邀了几个年轻老师来打牙祭——清水煮萝卜。一斤萝卜4两参,俗话这么说,其实又哪有那么高的营养,以萝卜当饭,肚子不饱,气饱,感觉总是气鼓气胀的,反胃,冒酸水,打嗝。很快,那田里的萝卜就吃光了。

萝卜就是再肯长,要等到下一茬萝卜出来,也要2个多月。别说2个月,一餐吃不饱也饿得慌啊。

当时,他正值而立之年,年轻力壮,正是特别有干劲也特别能吃饭的年岁,可他每天只有2两米,1个月只有3两油,这日子还怎么过啊!

人是铁,饭是钢,哪怕你是一个铁打的汉子,饿你3天,连走路都连连打晃了。他原本是一年四季都要下水游泳的,哪怕在寒冬腊月、天寒地冻的日子,他每天也在沅江里游过来游过去,可在3年困难时期,他还哪有气力游泳。

他只能有气无力地歪在床头,望着一扇空茫的窗口和一方苍天。一抹近乎虚无的阳光,照亮了悬在墙壁上的那把结满了蛛网的小提琴。

袁隆平已有好长时间没有拉过了,他连拂去蛛网的力气也没有了,一只手颤抖着挨近它,手一抖,顿时尘埃飞扬。如果这小提琴可以吃,也早已被饥饿的主人吃掉了。

漫长的饥饿,如缓慢的凌迟,它的痛苦无与伦比,绝非撕心裂肺可以形容。吃喝拉撒原本是寻常之事,在那饥荒岁月却把每个人折腾得死去活来。”

古人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袁隆平所经历的那个年代,人人都在经历着生与死的大难。而让袁隆平爷爷下定决心要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却来自一个普通农民的一句提问。

“一个农民也许不懂什么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更不懂什么是基因、染色体,但他知道一粒种子有多重要,老向也知道袁隆平在大学时是学遗传育种的,他诚恳地对袁隆平说:‘袁老师,你是搞科研的,要是能培育一个亩产斤、斤的新品种,那该多好啊!’

袁隆平心里怦然一动,这话落在他心坎上了,一辈子再也没有忘记这句话,‘农民淳朴的话语使我触动很深,我意识到了农民的紧迫需要是什么,那就是良种!’

水稻,良种!这两个关键词,加在一起,在袁隆平的脑子里一下变得从未有过的清晰了,他感觉自己茫然的眼神终于对准焦距了。

一粒种子的造化,乃至一个人的造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选择的结果。

每个人都想找准自己一生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但人生定位绝不容易,很多人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一辈子都在走弯路,不断地折腾,直至在错位中度过一生。

而对于袁隆平,他最终选择水稻,选择良种,就如同他当年报考大学选择学农一样,这是他人生的一次至关重要的抉择。

当一个目标变得明确了,袁隆平仿佛受到了神灵的控制,汹涌而来的灵感让他又有了一种不可遏止的冲动。

他很兴奋,那一刻他真想奏响属于他的那把小提琴,只可惜,他没把小提琴带到乡下来,它还悬挂在那尘封已久、空无一人的屋子里,像一个悬念。”

我看到这部分是真的想落泪,这种热泪盈眶,为之可以奋斗一生的梦想,你我都有了吗?袁隆平爷爷,我在30多岁想明白了自己的梦想,我也希望孩子将来能比我们这一代人,更早觉醒。

后记

可以说的还有很多。我更希望的是,摘录的这几段,能让你鼓起勇气,去细细品味这么一本动人的书。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值得仔细读读袁爷爷一生的故事。

袁隆平爷爷离开后,很多网络哀悼文所引用的例子,都是摘录自《袁隆平的世界》这本书然后进行改写。可是在我看来,真正的精髓深刻地印在这本书里,如实、立体的还原了这个伟大科学家的一生。

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

这是陆游一句诗,道尽了袁隆平爷爷的一生。

袁隆平爷爷灵车抵达殡仪馆那天,悼念群众超过10万,鲜花不绝、恸哭不止、鸣笛不断。

还有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通过网络、通过文字、通过视频,共同哀悼着伟大的袁爷爷。

这是中国人的赤忱和温良,也是中国人的感恩和缅怀。

孩子也问我,妈妈,为什么你哭得那么伤心?

孩子啊,可能你并不能明白挨饿的日子,我也是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说,才知道什么是战争年代、什么是饥荒时期。

我们这一代人,包括你那一代人,基本上是衣食无忧、健康有保障的。这样子的生活看起来平常无奇,可在几十年前,却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奢求。

这些天我们的中国并不太平,前有云南地震,后有跑圈遇难,前辈们也先后离世,都让人太痛心。

年5月20日,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夏德昭逝世,享年岁。

5月21日,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文博专家杨伯达去世,享年94岁;

5月22日13点02分,“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享年99岁;

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孩子啊,前辈用他们的一生,来保我们后辈的幸福和安康。多得有他们的毕生探索,还有千万在奋斗着的英和普通人们,才让我们现在得以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让前辈活在我们心里,这才是最好的纪念。

我希望我和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的孩子,我们无论在任何岗位上,无论将来面对什么,都能永怀感恩、永远铭记、并且奋斗不止,让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越来越好,接棒、传承、致敬!

——TheEnd——

银行读书会项目合作请私信

1
查看完整版本: 屏幕前的你,一定要读这本关于袁爷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