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刚需”。
根据综合测算,中国已经形成全球最大的避暑旅游市场,潜在有效避暑需求人口约3亿。
按年全国人均每次旅游元的消费水平,市场规模有亿元的体量。
按旅游拉动经济一般产生4至5倍的“乘数效应”测算,将为目的地城市带来1.2万-1.5万亿元的综合经济贡献。
盯上这门生意的地方不在少数,吉林也是其中之一。
近日,吉林省委、省*府出台《关于推进避暑休闲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年,吉林省要基本建设成为国内首选的避暑休闲名省、新兴旅居大省、国家避暑中心。
东北有待振兴,吉林更是其中的“后进生”。在经济低速增长、服务业攻坚发展的情况下,吉林想要将避暑休闲产业作为突破口,这条路行不行得通?
“水深火热”的经济
8月14日,立秋刚好一周。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色预警:预计当天白天,江西北部、四川盆地东北部、重庆中北部、广西西北部、陕西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有37~39℃,重庆东北部局地可达40℃以上。
而同一时间,吉林长春,白天最高气温只有二十多度,夜间则为19℃左右。
相关数据显示,年至年,吉林消夏旅游期白天旅游活动时段,有效平均气温为22.1℃。全省森林覆盖率44.3%。
优质的气候、空气、森林、河湖等资源相互叠加,为吉林避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和怡人的气候相比,吉林的经济可以说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31省份上半年GDP数据。这其中,东北三省GDP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辽宁省经济增速5.6%,黑龙江省经济增速5.5%。
而吉林省上半年经济增速仅为2.5%,较去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排名垫底。
早在今年初,吉林省提出年地区生产总值计划增长6%左右。目前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吉林的压力不小。
都说拉动GDP的三驾马车是:消费,出口,投资。旅游作为居民日常消费中的一项支出,不仅能促进消费,而且能推动地方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真正的绿色GDP。
天赐“凉”机,吉林自然不能错过。根据《意见》,吉林设定目标显示,到年,吉林避暑休闲产业综合收入将超万亿元,各类产业集聚区达到30个,基地50个,建成10个以上避暑名城,打造20个以上特色避暑名镇。
问题是仅靠避暑休闲产业,能够拯救整个吉林的经济发展吗?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通过生态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首先让大量人流进入,产业资源、服务资源和其他要素也会跟进投入。人流、信息流的进入,会带来观念、产业结构的变化。
眼下,东北的工业,包括老工业基地振兴已经提了很多年。在存量没有发生多大变化的情况下,从增量发力,发展避暑休闲业,何乐而不为?
“候鸟人群”的心态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共同发布的《年中国避暑旅游大数据报告》,今年三季度全国20个“火炉城市”的居民整体出游意愿高达82.1%。换句话说,每10个人中,就有8个人想要外出避暑。
而这其中,老年人是避暑旅游的一个重要市场主体。调查显示,76.1%老年受访者有避暑出游意愿。
对于这类“候鸟人群”,东三省的感情应该都很复杂。根据三亚市旅游局统计,在每年到三亚过冬的50万异地老人中,3/4的人来自东北三省。
不仅仅是人口,就链家旅居产业研究院获取的数据显示,年上半年,来自东北业主的资金在三亚买房产生的销售额,已超过亿元。
东北不适合养老吗?并不见得。东北的养生休闲度假区域非常丰富,以吉林为例,有长白山地区的温泉,夏季22℃的平均气温等等。
如果海南是“东北第四省”,那东北为什么不能成为火炉城市居民的另一故乡?
近几年,东北经济的标签多是“投资不过山海关”、“人口流失”等,时间久了,被影响的不光是大批移居南方的东北人,还包括耳濡目染的异乡人。
因此,想通过旅游业来盘活当地经济,不仅有赖于基础设施投入,还需要*府宣传、正面引导。
近似于无的存在感
吉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陈守君在解读《意见》时说,吉林出台新*,欲抢占全球20亿、全国3亿的有效避暑人群市场,打造新产业,发展新经济。
这么一块大饼,东三省谁都不逞多让。虽然很多时候东三省是以一个整体出现,但要是出了山海关,黑吉辽三个省可是分得明明白白。相比辽宁沈阳看球,大连看海,黑龙江哈尔滨看冰雕,体验俄式风情建筑,夹在中间的吉林存在感要弱很多。
有吉林的朋友叫屈,就算有人去了趟长白山,也是为了“看小哥”(《盗墓笔记》中的桥段),很难想起它地处吉林。这么多年延边的冷面和烧烤,仿佛都白吃了。
身处互联网时代,城市知名度和城市IP的形成,无疑会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巨大助力。
这方面,吉林怕是要向“觉醒”的西安取取经。年底,西安的摔碗酒、葫芦鸡和毛笔酥等美食美景便在抖音短视频上持续走红,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前来打卡。
据西安市旅游发展委最新公布数据,年上半年,西安市接待海内外游客.75万人次,同比增长45.36%,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56.32%。
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想要在旅游产业上有所突破,吉林恐怕还需要再刷一波存在感。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