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天地之中话中用一一中国人的祭祀
TUhjnbcbe - 2024/2/28 16:13:00

中国人的祭祀

子曰:“*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徽之显,诚之不可掩如。

孔子说:“*神的德行,真是盛大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生存并体现在万物之中,无有遗漏。它使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它的灵气洋洋流动,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又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本来就不可揣测,更何况怠慢不敬?*神无声无息,却能够显灵,它的真实存在就是这样不可掩饰啊!”

什么是*神?《礼经》中说,“*神本于太一,太一是太极之始的一股中气,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别而为四时,变而为*神”。*神是阴阳二气中的良能。造化之良能曰神,造化之隠迹曰*。人生于天地间,秉天地中气而生,而成为我们的性命,这个中气是万物之源,天地之大本,*神就是这个中气所生,阳者为神,阴者为*,升于天为神,降于地为*。天地间的人物*神都是天地的中气所化。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神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而已。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神是我们的先祖之*,先圣之灵,也是天地间的中气所生。我们虽有人身,也是秉承天地中气而有,感于祖先精气而来,从父精母血一代代传承而来。所以我们中华民族要敬神,祭祀先祖,是要通过祭祀教化众生,要不忘本来,要追溯本源,要养护根本,要厚植仁孝,不忘祖先的生生之德。《易经》中讲,“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圣人并不是要教人们以谄媚侍神来求福,而是秉着如何尽人之性,尽性之功而设,是来教民化民,化正风俗的。

礼记中说:“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祭祀先祖,对于家庭和家族来说,是要告诉今人要知道敬畏天地,孝敬宗祖,要明白”慎终追远”的道理。孝是老子一体,“子爱利亲谓之孝”,孝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祭祀先祖也是在传承孝道,通过庄重肃穆的形式和礼节,追思先祖创业之艰难,感怀祖辈德业之伟大,反思我们今日之不足,同时告诉后辈要不忘本来,孝敬宗祖,继承先祖遗志,传承家族香火不辍、先祖德业承传源远流长。

《左转》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中国的文化里,中国人不但要祭祀先祖,还要祭祀上天,祭祀和武备是同样重要的事。所谓“敬天法祖”,我们的老祖宗通过祭祀的庄严形式来纯净世人心灵,来达到消灾的作用;用祭祀来神化先祖的功德,引导众生正心修身、积极有为以求福气的降临;用祭祀报谢上天神灵,旨在教化今人,要知道敬畏,要遵从天道法则,不要妄自尊大。祭祀其实是礼的一种形式,来源于周礼,是人和非人的一种高级沟通形式。“故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祭祀天地,是为表达对天地法则的敬畏,祭祀先祖是为表达对先祖的缅怀,祭祀先贤是为表达对先贤的崇敬。祭祀是古代圣王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化方式。

《礼记》中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是家国大事,是文化与历史的集体传承和文化认同,同时也是一种集体共修的方式。在当下的现代社会*治生活中,祭祀仍然是*和国家治理社会,教化民众的良好形式。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焉”。*和国家在特定的节日举行仪式,祭祀*和国家的领袖和伟人,祭祀那些为国牺牲的英烈,祭祀我们共同的先祖,祭祀山川河流灵气,祭祀既往圣贤,既可以追溯根本,厚植仁孝,又可以提醒我辈时刻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又能够培养社会非常朴实厚道的风气人心,还可以汇聚全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祭祀就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一念三世,能够调服人心,净化心灵,祭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所在。

寒衣节的祭祀

寒衣节,又叫“秋祭”“祭祖节”、“冥人节”,农历十月初一送寒衣,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是非常重要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到先祖的墓地,祭祀故去的先祖,打扫墓地,为先祖焚烧纸衣纸被,纪念已逝的亲人,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起源于周朝,《诗经》中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天气逐渐转凉,人们开始为度过寒冷的冬天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在中国古代,各地都有送寒衣、祭祀先祖、烧火炉等习俗,提醒人们寒冬要来了。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准备的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宋朝时,这一习俗被改为十月一日。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节”。

古人还会在这一天赋诗凭吊,寄托哀思。

宋代.刘克庄《读秦纪七绝》:

黔首死于城者众,杞梁身直一微尘。

不知当日征入妇,亲送寒衣有几人。

宋代.朱敦儒《忆少年.连云衰草》

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

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燕去鸿归音信绝。

问*花、又共谁折。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传说故事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朝时,江南有孟、姜两家结为亲好,得一女取名孟姜女,嫁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秦朝官府抓去修筑北疆长城,日久未归,孟姜女思念丈夫,千里寻夫,为杞良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得悉夫婿在修长城的时候劳累而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最后感天动地,哭倒了长城,露出了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一直广为流传。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感动了朴素的中国人,以后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朱元璋“授衣”

在中国古代,农历十月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丰收的季节,《礼记》中说:“是月也,天子始裘”,这一天,天子穿上冬衣,昭告百姓,冬天已经来临。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添衣御寒的同时,也将冬衣寄给在远方戍边、经商、求学的亲人,送去亲人的亲情和牵挂。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地之中话中用一一中国人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