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原因,孩子们的这个寒假比任何时候都长,我的一位当老师的朋友说时常收到家长的短信问什么时候可以开学,他们都快被孩子逼疯了。
随着各地陆续开学,家长们奔走欢呼:终于要解放了,“神兽”终于归笼了~甚至有父母在朋友圈说:复学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和煦与温暖。这个开学复课不容易,简直是“恍若隔世”。
原来孩子们在家读书、学习、生活都让父母们十分崩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们的磨磨蹭蹭让父母们无力吐槽。
起床要喊半天,吃饭要喊半天,读书要喊半天。。。还要陪孩子上网课,做作业,这才是让人最崩溃的。
之前,浙江台州就有一位爸爸在网络上爆红,他因为陪孩子上网课的时候,发现孩子半天没写完作业而崩溃,又急又气地和孩子说:通通都不要做了,明天就把你们老师通通拉黑!
这位爸爸可以说是大多数父母的真实写照:
刚开始的时候不厌其烦的陪着,催孩子写作业,然后看到孩子半天做不完就开始吼,吼了半天没有用就开始情绪失控甚至动手。
不谈作业时,母慈子孝。一谈做作业,鸡飞狗跳。陪孩子写上一段时间作业,就能活活变成一个哲学家或者得道高僧,甚至有网友形象的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法律法规》
第二阶段:《莫生气》、《佛经》、《老子》、
《论持久战》、《思想*治》
第三阶段:《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降压宝典》、
《精神病症状学》、《强迫症的自我恢复》
第四阶段:《活着》
而这一切的根源之一就是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孩子们不会利用和管理自己的时间,那一般都有哪些原因呢?
一、为什么孩子拖拉磨蹭,对时间不敏感
1、孩子不知时间为何物
孩子在年幼时会利用身体的感官系统探索和认识这个世界,通过眼睛看和身体触碰认识和了解身边的各种事物。但是孩子无法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理解和认识时间的存在。再加上父母对孩子时间管理教育的缺乏,自然也就不能形成父母希望的“时间观念”。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总是问妈妈:妈妈,我们还有多久到家?妈妈说:还有一会。孩子问一会是多久?妈妈回答还有一个小时。孩子又问:一个小时是多久?妈妈也许会说:一个小时60分钟。。。
孩子刨根问底的问还有多长时间,但具体还有多久孩子根本没有正确的感知,如果孩子连一分钟是多久都不知道,何来有时间观念一说呢?
2、父母没有以身作则
常常有人说孩子从来都不爱听大人的话,但是大人做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孩子最容易模仿什么人呢?答案很简单:就是父母。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早期的能力、行为习惯大部分都是通过模仿和学习父母而来的。比如,父母比较喜欢熬夜,凌晨一两点都不睡,日上三竿才起床,这样孩子也很难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3、父母事事包办、亲力亲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来自于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时,对自身的言行往往缺乏评价能力。
父母的事事包办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你做这件事情不行或者孩子,你什么事都不用管,有爸妈在呢。而孩子就会形成错误的认知:我不行或者是我不用操心。
比如朋友海燕是个急性子,很能干,在家里事事亲力亲为。早上,为了保证孩子上学不迟到,她会5点钟就起床:给孩子做早餐,准备好当天的衣物、检查收拾孩子的书包等等。
即便这样,孩子每天还都只能勉强保证不迟到,还需要她不停的催促。孩子之所以磨磨蹭蹭,就是因为一切都有妈妈安排好,孩子从来不需要考虑“迟到”的事情,
4、给孩子贴标签
贴标签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比如父母们经常会在催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说:“你怎么还不开始写作业?你要磨磨蹭蹭的到什么时候?”这句话其实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父母就给孩子贴上了“磨磨蹭蹭”的标签。
孩子就会在心理上强化自身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或者说孩子会根据“标签”做出自我印象管理,结果孩子就真的变得磨磨蹭蹭了。
二、如何让孩子远离磨磨蹭蹭的困扰
1、教孩子认识时间
1)时钟:让孩子开始感知时间的存在
时间是看不见的抽象的,孩子一般无法感知,父母可以借助钟表、沙漏、计时器等能够体现时间的工具,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存在。
也可以通过一些时间道具让孩子认识时间,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这是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的第一步。
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个时间转盘或者时间轴,在不同的时间旁边,贴上相关的图片,例如早上8点旁贴上牙刷及毛巾,表示这个时间刷牙洗脸;12点贴上食物,代表这个时间吃饭等等、下午1点贴上枕头,代表这个时间该午休了……以此类推。
2)游戏:让孩子深刻体验时间的存在
孩子是天生的游戏爱好者。
儿童心理学家畅销书《游戏力》作者科恩认为:游戏就是孩子们的语言,就像母语一样。
可见游戏对于孩子的重要作用,我们交给孩子的所有知识都可以都可以在游戏中进行,包括教导孩子认识时间。
很多时候,孩子浪费了时间,自己是不知道的,因为他根本就不理解“一会儿”“马上”“大半天”等模糊的时间概念。
因此,父母可以用闹钟引导孩子玩一下给闹钟定时的游戏,比如设定“5分钟后响铃”,当闹钟响起时,孩子就知道“已经过了5分钟”。
当孩子对时间有了清晰的感知之后,时间变得准确了,他才能意识到5分钟是多久,半个小时是多久。
2、分类管理,有的放矢
时间不会受人的意志影响,也没有人可以控制:暂停或快进,流逝的时间也不可能再回来,时间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和形式存在着,奔跑着。
儿童时间管理大咖刘乙了曾说: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本身,只能管理在不同的时间点或时间段上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1)固定时间点:习惯性事项
习惯性事项的重点在于“习惯”两个字,一般指孩子的作息时间。比如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等等。
这一类事项的特点是完成这件事的时间点固定重复,而且有规律。
也就意味着,在这一类事情的管理上,只需要让孩子养成规律,习惯成自然。
比如父母就可以通过21天习惯养成法,给孩子养成一个规律长久的作息习惯。
据研究,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养成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据测算差不多就是21天。
当然21天只是一个大概的数据,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比如规定孩子每晚9点上床睡觉,那么在这段习惯养成的时间里不管什么情况都要按照这个时间上床休息。
2)固定时间段:任务性事项
任务性事项对于孩子来说指的是那些无论自己愿不愿意做都必须要完成的事情。
最典型的任务性事项就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当天必须完成。任务性事项在儿童时间管理过程中,需要花费的精力最多,也最容易出问题,所以家长也特别重视。
但是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分解目标并进行排序。
所谓分解目标,就是把复杂的大目标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小目标。
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把要完成的所有作业按重要紧急程度进行分类,这样一来就能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然后进行排序,要事第一。
《5步儿童时间管理法》的作者就提到: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孩子每天的任务性事项不论多少,基本可以归为以下三类:
我们就可以按照红-*-绿的顺序一步一步完成。通过这样的分解排序,孩子的任务就变得简单,效率明显得到提高,父母和孩子都避免了焦虑和不知所措。
3)自由时间:自主性事项
孩子的自由时间,顾名思义,就是孩子能自己做主的时间,比如游戏、玩玩具、运动等等一切孩子喜欢的自由活动。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每天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自由时间是一件非常幸福和快乐的事情。比如,学校的课间休息时间、放学后,写完作业之外的时间,都应该属于孩子的自由时间。
父母最好不要剥夺孩子的这部分时间,有句话叫做:会休息的人更会工作。其实会玩的孩子更会学习。
在这段自由时间段里,让孩子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事情。这样既可以保障孩子争取自由时间的欲望,真正起到激励效果;也可以培养孩子在一段自由的时间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3、步步为营,善用“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Freedman,J.L.和Fraser,S.C.在真实实验中发现的心理现象,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
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这种登门槛效应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也包括在孩子们身上。
比如晨晨是个爱晚睡的孩子,磨磨蹭蹭妈妈喊半天也不为所动,早上日上三竿了又起不来,常妈妈试了很多办法没用,最后是怎么做到的呢?
妈妈问:咱们明天早上早5分钟起床怎么样?晨晨答应了,因为他觉得早5分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第二天孩子果真比平时早了5分钟,也比较轻松没有因为早起发脾气。
过了几天,妈妈又问晨晨:明天早上我们再提前10分钟起床怎么样?小胖想了想,也不算很难,于是答应了,第二天也做到了,而且还因为没迟到被老师表扬了。
受到老师表扬的晨晨受到了鼓励,觉得自己还可以更早一点,晨晨觉得刚好没迟到还是有些晚,于是他自己主动提议第二天还要再提前10分钟起床,结果孩子比平时提前了25分钟起床,还完全属于自愿。
孩子在妈妈登门槛效应的引导下,养成了准时起床的好习惯。
4、自然惩罚法则:给孩子拥抱时间的机会
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教育法则:自然惩罚。卢梭说:“应该使他们(孩子)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
具体来说,自然惩罚法则指的是:
当孩子在行为上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给孩子以心理惩罚,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心情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从而让孩子自我反省,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在教育孩子的时间管理教育程中,有时候面对孩子的拖拉行为,在孩子不愿意改变的情况下,父母可以暂时放任孩子不管,让孩子去体验一下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拖拖拉拉所带来的的后果。
比如:孩子晚上不愿意早睡,早上就起不来,吃早餐的时间就被挤压了,匆匆忙忙吃几口肚子还没填饱就得赶着去坐公交车,
结果还迟到了,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因为没休息好,上课也没精神,老师讲的什么根本没听进去,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一问三不知,又被说了一顿。。。
因为没有合理安排时间而造成的这一连串的负面结果,我想孩子们也一定是不愿意再重复第二次第三次了,孩子也深刻的认识到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知道了时间的含义。
5、以身作则、坚持原则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父母的规矩应该尽量少立,一旦立了,就一定要遵守。
因为没有规矩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给孩子制定规则,强调规则,要求孩子遵守规则的同时,也应该严于律己,培养自己的时间观念,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九点半上床睡觉,自己就不能玩手机到十一二点都还不睡;比如要求孩子吃饭要速度快点,自己就不能边吃饭边玩手机,打电话等等。
遵守时间规则,具有时间观念的父母才是最好的教科书。
另外父母在帮助孩子形成习惯的过程要有坚定的态度,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或者其他理由而轻易降低要求。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践行热炉法则,让孩子明白规矩的内涵和重要性。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叫热炉法则:
讲的就是犯错误后要接受惩罚的规矩。该法则源于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惩罚原则,是指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有人在工作中违反了工作制度,就像触碰到了烧红的火炉一样,一定会受到惩罚。
对于一些任性的孩子,光靠说服教育是很难奏效的,但因为难管教,就听之任之,无疑是对孩子的放纵和怂恿,结果就是越来越难管理。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孩子屡教不改的时候,在教育中运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惩罚是完全有必要的。
比如,规则的内容是“如果不按时吃饭,就没有饭吃”,那么当孩子磨磨蹭蹭错过了吃饭时间时,家长坚持原则的做法是,既不要给孩子准备零食充饥,更不能给孩子重新做吃的。
要让孩子承受后果,直到下一顿饭开始,这期间,无论孩子如何哭闹请求,家长都不要妥协,只有坚持原则,孩子才会记住,然后遵守规则。
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意味着孩子还没有真正成长,现在孩子偷的懒将来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偿还。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说过,检验家庭教育是否成功有两个标准:
一是孩子的成长是不是拥有快乐的底色,二是孩子是不是变得越来越独立。父母应该时刻用这两个标准来自检和反省,这会有助于我们及时把孩子从偏离的轨道中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