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寒流来袭,火锅暖身,那你知道中国古代的火
TUhjnbcbe - 2023/12/31 17:19:00

随着一股冷空气扫过,中国的许多地方尤其是东北华北地区感受到了比以往更加寒冷的冬天,南方的朋友们也终于切身体会到了寒冬的威力。

在这种寒冷的天气里,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会认为没有什么比吃上一口热乎乎的火锅更舒服的事情了。

提起火锅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虽然大家喜欢的火锅种类可能各有不同,无论是老北京涮羊肉火锅,还是重庆火锅,亦或是东北的白肉火锅、浙江的八生火锅,但吃火锅时那种热闹的氛围与温暖身心的感觉却令每个人心醉。

只要充满着浓香味的汤一开始冒泡,所有的寒气都能在一瞬间消失不见,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火锅这种美食,在全国各地都能占据一席之地。

就算不是在寒冷的冬天,三五个朋友聚集在一起也会选择去吃火锅,火锅文化已经深深刻在人们的心里。

但火锅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出现了火锅的身影,火锅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火锅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其在不同的朝代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今天的火锅

一、中国早期火锅

相信我们聊起火锅起源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忽必烈发明涮羊肉的故事,但实际上火锅的含义远比涮锅宽泛,凡是在食用的时候能持续加热的有汤水的食物,都可以被称为火锅。

有了这个基本的定义之后,我们就可以把眼光放回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现在有一种和流行的说法是人类发明的第一种用火烹饪的方式应该是烧烤,通过对几个原始部落和人类遗迹的观察,这种说法应该没有什么异议。

新石器时代的陶碗

但我们知道烧烤这种烹饪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食材,因此用煮沸的液体烹煮食材的方式便应运而生。

当时的古人们可能没有分装的餐具,那口煮菜的大锅便是最原始的火锅。

更加成熟的火锅则是在商周时期形成的,我们知道火锅最重要的要素便是能够使锅中的汤底与食材可以持续加热。

在没有优良燃料的上古时期,木炭和煤炭就是人们能够找到的最好的燃料了,也是最随处可见的东西。

但是如果遇到天气寒冷、气温低下等情况,人们会想要在室内使用木炭的话,那就会让整个房间变得烟熏火燎,严重的话还会导致一氧化碳中*,显然不适合人们用餐。

因此人们为了能够在宴会上让食物一直保持加热状态,便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食器,这些食器都经过了精细的改装,使其能够承担火锅的角色。

年考古人员在江西境内发现了一个商代兽面纹青铜纹鼎,这个鼎不但纹饰考究,而且在鼎的两侧还有一个可以开合的小门,在小门的上面还有一个插销。

商代青铜鼎

考古人员一开始并没有弄清楚这个小门的作用,直到他们发现这个鼎不但有外底,其上面还有一个空腔和内底的时候,他们才明白这个小门是用来添加木炭的,而下面的空腔就是盛放木炭加热食物的区域。

在不用的时候,使用者只需要关闭两侧的小门,那么木炭就会因为空气不足停止燃烧,这些精妙的设计让考古工作者大为惊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们以这个鼎作为烹饪的器材,周围的人们“击钟列鼎”,围坐在鼎的四周,将食物放入鼎中煮熟享用,这便是火锅的前身。

考古人员发现的这个鼎,更是进一步证实了从商朝时期开始,我国便有了火锅的雏形,并不是如谣言传的那样,火锅是由外国传进中国的,有力地证实了火锅起源于古代中国。

周代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人们所吃的火锅也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在陕西宝鸡出土的一个青铜鼎呈现出罕见的单足形式,其下面还连接有一个三足的铜盘。

汉代铜斗

经过考古学家研究,他们认为这个铜盘是盛放木炭的容器,单足设计是为了让鼎能够更好地和木炭接触,将商朝时期的青铜鼎做了优化与升级。

这个铜鼎的花纹不如商代的繁复,这代表着在周代时火锅已经从王谢堂前,不再是达官显贵之人的专属了,凭借着自身的魅力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到了汉代,火锅的发展就更加令人眼花缭乱了,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除了青铜器之外,汉代的工匠们还掌握了铁器和陶器的制作方法,这让人们的食器选择变得更加多样。

到了三国时期,火锅就已经基本成型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当时的贵族也不再满足于只有一种味道的火锅,史书之中关于火锅的记载也有许多,比如在《魏书》中,就有记载魏文帝使用了“五熟釜”的经历。

什么是五熟釜呢?相信大家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语,要说五熟釜在古代火锅之中就很高端了,因为它不仅仅是火锅,而且将一整个锅分成了均等的五格,在每一个格中都可以烹饪不同的食物,也可以放不同的调味品。

五熟釜也就是我们现在火锅中的“鸳鸯锅”的雏形,可它比鸳鸯锅还要舒适,可以说魏文帝是很会发明享受了,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鸳鸯锅——分格鼎便应运而生了。

汉代分格鼎

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出土的这一青铜鼎,其鼎身中有几个格档,可以将火锅的汤料分割开来,这让使用者可以在一餐中吃遍多个风味,这和如今的鸳鸯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火锅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汉代的时候,火锅已经成为了一种百姓们喜闻乐见的烹饪方式,虽然不是每个人都用得起精美的分格鼎,但在家中支起一口小锅和家人们围坐在旁边的用餐方式已经流行开来。

不过随着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大片土地陷入了连绵的战火之中,这让中国的生产力受到重创,许多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火锅对于他们来说,也变得不那么流行起来。

虽然战争四起,但还是抵挡不住一少部分民族的人们对火锅的热爱,即便没有精美的火锅,但是也出现一些奇特的炊具。

《魏书·獠传》中记载:“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於熟食。”

铜爨

描写的这个叫铜爨的炊具,其实并非是中原人在使用,而是有个叫獠的少数民族,他们用来吃火锅的特色厨具。

直到隋唐时代,中国才终于迎来的大一统,并接连步入了贞观、开元等多个盛世。

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让火锅重新回到了百姓们的生活之中。

在一些特定的时节或者节日,古人们都会围坐在一起吃火锅,一边感受着节日的氛围,一边享受着火锅带来的饱腹感以及幸福感。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为火锅做过一首名为《问刘十九》的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宋代宴会

“红泥小火炉”一句,指的便是火锅。

到了宋代,这些习俗被进一步确定下来,那时民间有暖冬习俗,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宋代百姓就会在一起喝酒吃肉,他们使用的炊具叫做暖炉,其实就是现代火锅的前身。

这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所记述:

“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

不过这种暖炉在不同地区的形式也略有不同,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是类似火锅的存在,有些地方的暖炉更像是现在的烧烤炉,细究起来,宋代百姓似乎只要在当天吃到有烟火气的食物就算是暖了身子进了冬。

在两宋时期,中国北方长期被北方游牧民族占领,他们在和宋朝对峙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火锅文化也不例外。

在最近发掘的一座辽代墓葬中,考古人员在壁画上发现了几人围坐吃火锅的图案。

他们的身边摆放着一个冒着烟的锅子,旁边还有可能是用来装蘸料的小碗。

辽代壁画

相信看到这里一定有朋友注意到了不同,宋代百姓食用的暖炉更像是现在的砂锅料理,人们将食材和汤料全部加入锅中加热,然后再吃这锅大杂烩。

而辽代的火锅则和今天的北方地区涮锅更为接近,是先烧开热水,然后再向里面加入食材,等食材被热汤煮熟之后便可以食用。

此时的辽代古人在吃的可能还是大块的煮肉,和如今的涮肉不太一样,他们还没有先进到将肉切成薄片在进行涮的意识。

不过到了元朝的时候,经过忽必烈和他厨师的发明,厚厚的肉变成了薄薄的肉片,涮羊肉也正式登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如今的铜锅涮肉

据说当年忽必烈在行*途中突然想吃清炖羊肉,但是因为时间紧迫厨师根本来不及做好,情急之下他将羊肉切成了薄片放入水中涮熟,然后用葱姜等小料做了一碗酱料,忐忑地交给忽必烈。

没成想忽必烈吃过之后称赞不已,这才有了涮羊肉的吃法,在忽必烈成了皇帝后,对曾经在*中吃到的这道菜仍念念不忘,将其赐名为“涮羊肉”,这道菜也就这样流传开来。

三、清代帝王对于火锅的喜好

元代之后,忽必烈与其厨师发明的涮肉的吃法逐渐在中国流传开来,再加上之前的暖炉菜品,火锅正式进入了全盛时期。

清朝时的火锅正式定型,其形制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铜锅大同小异。

不过清代贵族为了显示身份,除了使用铜锅之外,还有纯银或者镀金的火锅,这足以看出他们当时生活的奢靡以及对火锅的喜爱程度。

火锅的发展也和燃料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在清朝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制造酒精的技术,这让火锅不再必须使用木炭作为燃料,这让其用餐环境变得干净卫生,这也是火锅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关键因素。

也排除了在室内使用木炭会对人的身体造成危害的因素,让火锅正式成为了卫生安全又具备独特风味的存在。

清代火锅不但在民间十分流行,就连皇宫中的王公贵族也十分喜欢这个热闹的菜肴,清高宗乾隆皇帝更是火锅的忠实拥趸。

影视剧中的清代皇宫筵席

在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那天,乾隆皇帝在乾清宫筵宴宗室,一次办了五百三十桌火锅,这让整个故宫都热闹了起来。

嘉庆皇帝在登基的时候也投其所好,在大典上办了一千五百五十桌火锅盛宴,并邀请了五千多人前来品尝,这让身为太上皇的乾隆大感快慰,也足以见得火锅在清朝时期达到了有史以来最为鼎盛的时代。

在清朝宫廷中,火锅的食材也是五花八门,比以往的朝代多了许多火锅的种类,这其中鸡鸭火锅、舒意火锅、全羊火锅、*羊片火锅是比较常见的种类,用各种野味制成的野味火锅则成为了清廷招待外国使臣的国宴菜品,火锅也成为了清朝的代名词。

除了乾隆之外,清朝中后期执掌大权的西太后慈禧对于火锅也是情有独钟。

和乾隆多变的口味不同,慈禧一生中最钟爱的火锅有两款,第一款是所谓“福禄寿考”锅,第二种则是“万寿菊花锅”。

所谓福禄寿考其实指的是四种不同的食材,福指代山鸡肉,禄即是鹿肉,寿是鲜嫩的羊肉,而考则是东北地区出产的白鱼。

现在的菊花火锅

这个火锅的汤料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大多采用鸡肉和猪肉熬制的高汤,不过下人们会将这四种食材仔细切成薄片,慈禧对此也是喜爱有加。

而所谓的万寿菊花锅则是每年的时令菜品,相传在一年之中还没有到秋天的时候,慈禧就会命人收集新鲜饱满的菊花花瓣,将其和高汤汤底一同炖煮,待其沸腾后再在锅里涮细嫩的生鱼片和鸡肉。

在涮好后宫女和太监会在这些食材上点缀几片菊花花瓣,这让其有了更加馥郁的花香,这道菜也成为了慈禧每年秋天都要品尝的保留节目。

不但乾隆慈禧对于火锅的食材和做法十分讲究,民间百姓对于火锅的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各家餐馆也根据自己的优势推出了不同的口味和菜色,这就是许多老字号火锅店的由来。

火锅已经发展了数千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人不吃,无人不喜,在中国的美食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今,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相信这也会催生出更多新的火锅菜品,让火锅的品质更上一层楼的。

注:

本文关于火锅发展史的相关内容,参考自《穿越古代吃火锅漫谈火锅的历史》;刊登于《旅游世界》年第12期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寒流来袭,火锅暖身,那你知道中国古代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