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1/8 17:19:00
谈起自己过往经历时,这个来自西海固的敦厚农妇有些心潮起伏,她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作家,更没想到有一天会从*土地走进人民大会堂。成为作家之前,马慧娟是地地道道的西北农民。初中辍学后,犁地、播种、收麦样样都做,她以为自己会和黑眼湾其他女人一样,在日复一日的劳碌里失去名字……“站在大咀山的山梁上看,黑眼湾的天空现在属于一只鹰。”多年后,马慧娟在书中如此描述早已无人居住的故乡。这在她充满生活感的作品中并不常见,曾经常常出现在她眼前的是土地,天空是背对着的世界。图为曾经的黑眼湾山村。受访者供图年,马慧娟出生在位于宁夏西海固的黑眼湾小山村。村子与外界的唯一通路是一条山间小路,距离最近的乡村有4、5个小时的路程。在那里,人们干完农活就站在墙根晒太阳。被“困”在大山里,马慧娟只有靠读书才能走出去。小时候,马慧娟非常爱读书,甚至痴迷到看糊墙的报纸。可惜,她在初中毕业那年,因家庭条件忽然恶化,辍学回家务农。16岁的她离开课桌,扛上铁犁、牵着毛驴上山下山,成为面朝土地的农民。图为马慧娟接受采访。中新网记者李骏摄年,马慧娟出生在位于宁夏西海固的黑眼湾小山村。村子与外界的唯一通路是一条山间小路,距离最近的乡村有4、5个小时的路程。在那里,人们干完农活就站在墙根晒太阳。被“困”在大山里,马慧娟只有靠读书才能走出去。受访者供图“那样的生活再过十年也一样。”提起在黑眼湾日子,在马慧娟眼里,那是没有盼头的生活。和同学写信成了马慧娟与山外面唯一的联系,她在信里听同学讲着远方,打听回学校复读的机会。20岁那年,马慧娟选择与儿时玩伴咸天明结婚。出嫁前,她将保存的一摞书信、课本投入火炉中,那些信里的远方、读书的梦想,连同信上她一笔一画的名字,化为灰烬。那时,马慧娟以为从此只能留在黑眼湾了,但她或者说整个黑眼湾的命运却在那一年转了向。图为马慧娟与丈夫咸天明合影。中新网记者李骏摄年,在国家生态移民*策的影响下,黑眼湾的村民开始了移民搬迁。陆续地,20多户村民搬到了吴忠的红寺堡区玉池村,包括马慧娟一家。红寺堡是宁夏扶贫扬*灌溉工程的主战场,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图为红寺堡区。才丰华摄“我们当时是欢天喜地走的。”回忆起搬迁时的情景,马慧娟说。尽管当时的红寺堡还是一片荒滩,整个镇子除了一个笼罩在*沙里的车站,什么也没有,但她走出了大山,搬到距黑眼湾有8个多小时车程的“远方”。年正是红寺堡大建设时期,那时连水电都没有通,刚搬过来的移民们生活条件也很差。但与黑眼湾不同的是,这里有路,日子就有了盼头。图为马慧娟和女儿站在*土地上。受访者供图“以前别人总说我们那里的人懒,把地里的活干完后,除了晒太阳就没其他事可做,”到了玉池村,马慧娟才发现并不是他们那里的人懒,“到了这里之后,别人都在忙着干活、挣钱、盖房子,给你时间也不好意思去晒太阳。”图为马慧娟和街坊说着今年地里的收成。中新网记者李骏摄经过几年建设,移民们建起房子,有了街道、巷子,又平整了土地,玉池村逐渐有了模样,像地里的玉米一样慢慢地在这片荒滩上生了根。玉池村的土地是大片平整的*土,劳作不能再完全依靠人力、畜力,大型机械的应用将移民们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寻找一些新的活路。图为马慧娟一家住上了第三代移民房。受访者供图农闲的时候,玉池村的年轻人们会去附近的县城劳务市场打零工,或者到村里的温棚打工。随着日子在一天天的努力中逐渐好起来,马慧娟对文字和阅读的热情也渐渐重新显露出来。“借书比借钱还难!”马慧娟回忆起刚到玉池时的情景,一开始是她只能看亲戚送来垫桌腿的旧报纸。后来生活逐渐好起来,有了手机,随之而来的是海量离线小说,马慧娟的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书,吃饭看,走路看,干活的间隙也会摸出手机看上一段。图为马慧娟家里添置的摩托车。中新网记者李骏摄在生命的头三十年,马慧娟试图抓住出现在生活里的每一个字,她用一种近乎本能的坚持阅读着当时不知道意义何在的文字。年前后,手机作为新兴事物逐渐在玉池村流行起来,马慧娟也用在温棚打工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部手机。图为马慧娟接受采访。中新网记者李骏摄“红寺堡五月的街上飘着槐花的香味,季节已经到了初夏,这片土地上才有了一丝绿意。”开通手机网络后,马慧娟在QQ空间里写下这样一条说说。渐渐的,通过手机,马慧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新世界里,马慧娟认识了许多属于远方的人。一个名为“红尘暮”的十八岁少年,鼓励她将偶尔写的“说说”坚持下去,记录生活;年,“明月”得知她因为流量不够用只能写“说说”之类的文字时,为她充了元话费提供流量,鼓励她写日志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祁国平”则帮她把空间里的日志投稿到《*河文学》……马慧娟与年轻人一起讨论文学。受访者供图散文发表在《*河文学》后,马慧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