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朗读热,阅读能力和趣味的退化冰川思想库
TUhjnbcbe - 2023/10/23 22:22:00
在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个性化的深阅读依然重要,且无可替代;朗读,还只不过是一种相对粗浅的单向信息传播、情感激发和场景式阅读体验而已!最近,*领衔策划制作的节目《朗读者》又火了。一时间,屏幕内外,线上线下,吟诵朗读此起彼伏,朗读者们把“朗读”这一种古老的读书体验迅速推向了四海八荒。关于读书的好处、读书的方法,诸如此类的文章已经太多了。但关乎读书的姿势、神态或者形式,议论还不多,而且其实还颇有些说头。▲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小时候我们总是躺在床上偷偷看书,“偷偷”而得逞,此为一乐;躺着,无需正襟危坐,可以放松地看喜欢的书,此为二乐了。在课堂里看小说,则是另一番光景,抬头装着听讲的样子,垂眼看书桌下面的闲书,战战兢兢,快乐其实真说不上,但偷眼不一会儿便可赶走瞌睡虫。两种偷看,场所不同,体验自然亦有异,但有一点相同,都是不敢弄出声响,更别说朗读了。最近重读曼古埃尔的《阅读史》,里面说到,有些书似乎还真的需要特别的姿势来阅读,而阅读者的身体反过来也需要有适合那些姿势的阅读场所。甚至,一般而言,从阅读获得的乐趣主要是依赖读者身体的舒适。《阅读史》说到了中世纪世俗世界中的“朗读”,更有意思!▲努西亚的圣本笃公元6世纪,努西亚的圣本笃舍弃了他罗马家庭的财富地位,创立了一座修道院。他相信上帝以两种方式应允了我们这个世界,其一是自然,另一是书本,因而规定,朗读是修道院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课。“圣本笃规章”第38条对朗读的程序作了详细的规定:“在兄弟的用餐时间中,总会有人朗读;没有人随意拿起书本来朗读,但是负责整个星期朗读的人会在星期日开始他的职责,而且,他在弥撒和圣餐仪式之后工作,他必须要求所有人为他祈祷,请求上帝不要让他得意洋洋……在收到祝福之后,他会开始朗读者的职责。餐桌间一片肃静,除了朗读者外听不到任何耳语或声音。”“圣本笃规章”甚至在12世纪遍布欧洲的某些修道院还被严格遵循。在中世纪的世俗世界中,聚在一起聆听朗读也变成必要的日常活动。▲朗读亭从11世纪开始,欧洲各国都有游吟诗人在展览会或市集吟诵诗歌;在宫廷,或者贵族家中,大声朗诵书籍给家人与朋友听也甚至是一种习尚。这类场景,我们在描述中世纪或者更早年代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也常常能看到:一个寒冷的冬日,一家子围着火炉,年长者慈祥地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年轻的女子或男孩斜倚在书桌的一角,捧着一部书在大声朗读着,身姿随着朗读的抑扬顿挫而变换,读到精彩处,一家人同时会心而笑……到17世纪,非正式聚会中当中朗读的风气依然盛行。18世纪后期,狄德罗甚至提到他曾以长达几年朗读粗野、猥亵的文学作品“治疗”他冥顽妻子的故事。无独有偶,中国从《诗经》时代起,很长时间就推崇以“吟诵”的形式来抒发胸臆的。课堂也是如此,鲁迅先生在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了寿境吾先生与孩子们一同朗读的情景:“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低下去了,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朗读的这些句子出自清代进士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引文中的声浪号,表示声音起伏,句尾“噫”、“嗬”这些语气助词强化了朗读时的感情。▲三味书屋从鲁迅先生的描绘中,寿镜吾先生如醉如痴的情态相当投入,但从内容上看,并不是古典的四书五经,而是那种充满狂放情致的诗赋,这也颇让人感到一种奇趣的。我在读大学时也曾专门去选修了刘操南先生的“诗经赏析”课,刘先生是著名学者,为学文史皆长,考据、义理、词章并重,他一上讲台,打开书本就摇头晃脑地吟诵起诗经来,这种气氛一经调动,台下的学生也就跟着嗨了起来。虽然刘先生去世也近20年了,此情此景还是深深印在脑海。顺便说一句,《刘操南文集》即将在浙大出版社出版。朗读当然不只是一种读书的姿态,它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和意涵。尤其在印刷术未发明之前,人们读和写的能力并不普及,朗读等于是一种面对面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当时书籍仍属于富有者的财产,对于没有财力拥有书籍的人而言,别人的朗读,恰恰也是得到知识或文学滋养的最好途径。▲古登堡印刷术发明之后,书籍开始大众化印刷术发明之后,书籍不再成为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开始向大众普及,人们的阅读能力也迅速提高,朗读便逐渐式微,慢慢走进历史。但在一些特殊的时期和场合,朗读依然有其存在的土壤,在精神控制领域,朗读的作用明显强于个人化的阅读,尤其在那些喧嚣的年代,普通的个人阅读不足以满足迅捷传播的需求,朗读或口号往往成为鼓动一种思想意识的最佳语言手段。今天,我们重新走近朗读,接受朗读,甚至欣赏朗读。一方面,有其正面意义,表明了社会精英有意识倡导读书在情感或社会价值维系方面的功能,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也要知道,今天的朗读并不是因为书籍的多么稀少、多么贵重,从而重新成为少数精英的个人财富了。而是很大程度上,它恰恰是基于我们个人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某种退化,基于有些躁动的时代和慢不下来的生活节奏。朗读,或多或少提供了一种充满氛围感的非个性化阅读体验。说到这里,这篇关于朗读的短文似乎可以打住了,但就朗读而说朗读,还是有些意犹未尽。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快到了,我相信这会儿还是有不少人正在策划一些关于读书节活动的内容,访谈、调查、讲座、好书评选……等等等等吧,估计今年的朗读会成为一种风尚或者风景。然而,有一些书不过是别人的观念、思想或生活体验的一种折射,它提供的是非即时性的“场景”,让读者达致有某种距离感的共鸣与理解而已。所以,读书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验证”自己的思想、精神与情感的过程,因而,阅读它们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但正像法国人夏尔·丹其格在《为什么读书》中说过的那样,“一个好的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在书写。”“阅读即是生活,这种生活更严肃,少一分琐屑轻浮,多一分稳定耐久……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为我们维系一种超然于现实的姿态。”书就是这样神奇的东西,它在滋润、改变甚至提升人们趣味和精神方面,一直来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然而,凡事总有两面,虽然马丁路德赞赏印刷术是上帝最崇高、最无限的恩典,但苏格拉底早就告诫说,一个字一旦被写下来,它就会四处滚动,态度冷漠地来到理解它或与它绝不相关的人中间。是益是害,由不得写字的人了。至于读书的人,则也必须由一双鉴别好书跟坏书的慧眼!如果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阅读,那么,阅读其实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非程式化的知识咀嚼过程。经济学家何帆在今年年初“21世纪经济报道”组织的一个读书活动中就说过,真正的阅读,注定不会是太愉快的过程,反而是一个不断纠结、痛苦思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个性化的深阅读依然重要,且无可替代;朗读,还只不过是一种相对粗浅的单向信息传播、情感激发和场景式阅读体验而已!
1
查看完整版本: 朗读热,阅读能力和趣味的退化冰川思想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