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五水共治、环境整治,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了一批景色优美、环境整洁的美丽村庄,年刚刚获得全国文明村的AAA级浙江省景区村庄——屠甸镇荣星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一天,是我与荣星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通往荣星村的公路旁竖立着马头墙,上面有关于荣星村的介绍和宣传标语。
荣星村被评为3A级浙江省景区村庄。
首先来到了荣星村火炉浜特色自然村。
关于火炉浜还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
相传原本此地并无水浜,一日,太上老君携丹童去拜访王母娘娘,并奉上秘制仙丹,王母娘娘大喜,遂赏一精美丹炉,太上老君命丹童双手捧炉,回府邸。
回程途中,丹童以手揉眼,不慎致香炉滑落,待太上老君发觉,香炉已砸入人间,落入此地,随着一声巨响,砸出一大坑。
人们闻声赶来,看到燃烧的香炉,觉得此乃天上之物,纷纷下跪叩拜,待起身时,已不见大坑和香炉,却见一片湖水盈盈,原来太上老君引仙水熄灭炉火,此后,人们便称此处为火炉浜。
火炉浜自然村入口处的牌坊。
在火炉浜还设有伯鸿乡村书屋。
阅读点亮生活,“书香桐城”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乡村。
坚持*建引领,实施乡村振兴。
宣传标语突出了*建的重要性。
火炉浜一号和二号的住宅已经被村里征用,重新进行了设计和布置。
礼贤亭。
“美好生活,从我做起”,村规民约上墙,以“三字经”的形式,朗朗上口又易记。
九贤亭。
火炉浜自然村建了不少的凉亭。
乡贤沈瓒的雕像。
沈瓒,生活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募化乡(今荣星村沈家门)人。
崇尚读书,家有藏书阁昭庆楼,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题匾额“一经堂”。
曾捐三百金,在桐乡学宫建尊金阁。
昭庆楼在民国时犹存,“一经堂”匾额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不知去向。
清雍正元年(年),沈瓒后人沈启中武举,今存旗杆石。
这面墙上是对屠甸历史上钱君匋、谢养弦、沈瓒三位乡贤名人的简介。
名人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利用好了对后人是一种激励、鼓舞的教育作用。
颇具特色的堆叠假山。
魏园。
可惜大门紧闭,无法进内参观。
据说是越剧爱好者的天堂,看来是戏迷朋友聚集的场所。
屋顶徽派特色白墙黛瓦的马头墙。
河对岸看到的魏园周边环境。
河岸边修建了精美的栏杆,靠近河岸的围墙有一扇月洞门相通,园内遍植绿树,环境优美整洁。
难得看到铁树开花的情景。
一颗颗鲜艳的红色果实看着着实诱人,可千万吃不得。
枇杷树已经开花。
一户人家的围墙上有精美的砖雕图案。
不愧为一步一景,每一户人家的庭院都布置得很有特色。
村道两旁别出心栽弄了这样的装饰,令人眼前一亮,都是农村以前用到的劳动工具。
可以勾起对以前农村艰苦生活的回忆,也算是一种忆苦思甜的潜移默化式教育吧!
里面陈列的都是过去时光农村生活中用到的各种劳动工具。
美丽乡村建设从点点滴滴做起,局部的小细节也体现了艺术之美。
白墙黛瓦为背景,红枫显得更加艳丽了。
离开火炉浜,来到荣湖公园游览。
法治亭。
吕希周墓。
吕希周墓俗称吕大坟,位于屠甸镇荣星村,它的墓主人是桐乡骑塘的吕希周。
吕希周生于明正德年间(十五世纪初),卒于明万历年间(十五世纪末)。
明嘉靖丙戌(年)进士,官至通*使,后改工部督清江漕运,办事干练,善书文,因升吏部文选司郎中,旋擢升右通*。
乞假归里适值倭寇侵境,受令筑城。
嘉靖三十五年(年)吕希周同崇德知县蔡本瑞奉檄县城,改运河曲行缓绕城,以水位屏障,建吊桥以固守。
同年秋倭寇入侵围桐乡。
吕与濮问起,茅坤共献退敌之计出奇制胜,捍卫乡里。
因功升迁左通*,赏赐有加,不久巡按庞尚鹏挟冤诬劾其运河直塘改湾兜意造皇宫谋反,居家不法削职为民。
从此以后郁郁不乐,老死于乡,享年九十。
墓葬于募化乡王家山,人们称为吕大坟。
拾级而上,来到墓顶。
墓顶用石材建有一座亭子。
墓顶周围树木郁郁葱葱,坟墓位于高高的土堆之上,坐北朝南,视野开阔,从选址来说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
此地也是“小六旺遗址”所在地。
小六旺遗址所处的屠甸镇位于桐乡东南部,是良渚文化遗址的集中分布区。
公园里建的亭子还挺多的。
沿着河边建有绿道,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最后来到了位于屠甸镇传说中西施和范蠡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范蠡湖。
发现湖边好多人在钓鱼。
范蠡湖边的一处建筑,水面上还停泊着两艘水上游船。
现在的乡下农村再也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了,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一村一景,每个村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生活环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指数自然也是直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