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异常寒冷,小编作为浙江人,其实是非常羡慕真正的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南方自不必说了,而虽为极寒的北方,也有让人羡慕的暖气,火炕和一应俱全的保暖设备。而我,不南不北的人,从小是冻着长大的,体验过屋内比屋外还要冷的感觉吗?对,就是现在这个时候了,这种浸骨的寒冷让我现在十分精神,外面飘着小雪,满地满山是白色的,空调经过昨夜的奋斗,已经焦臭报废,回想起以前在北方上学时候的情景:开着暖气,穿着单衣,扎着金花,喝点小酒,生活真是惬意,可惜不会回去了。冻着冻着,不禁好奇古人是怎么冬日保暖的呢?翻看历史,不禁感叹,古人比我会享受多了。
火墙,比火炕更强大的神器,当然估计也就是有钱人才受用得起。火墙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西安阎家村汉代建筑遗址的炉灶,其排烟道先曲折,后直上通于户外,近似后世的火墙。火墙由炉膛、火墙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热烟气在墙内流程长,则蓄热时间长,散热均匀。烟囱是火墙的排烟通道。火墙的炉灶可以做饭,热烟气则通过火墙体供暖。据说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就已出现,时称“温调房”。温调殿内部设施如何,使用何种防寒保温材料,现已无从知晓。但从野史杂记上可以发现一些奥秘。《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
各种取暖炉。古人没有现代的电热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炉子一类,其中熏炉、手炉、足炉等,应该是中国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熏炉其实是一种外带罩子的炭火盆,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盆,上部为罩,镂空,做成花卉图案。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足炉要比手炉大一些,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有点像现在的暖水袋),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现在冬天取暖常用的能源是电能、煤气等,在古代常用的能源则是木柴、煤炭等原始燃料。火盆取暖,小编小时候家里也用过简易的火盆,把烧过的木炭放一盆里,再在盆沿儿垫上搁脚物,脚就可以直接取暖了,虽然免不了袜子被烧焦的下场。在古代,贵族之家当然就更讲究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宠妃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家,冬天取暖用的炭便非同一般,系用蜂蜜将炭屑捏塑成双凤形,烧炉时用精贵的白檀木铺在炉底,一尘不染。
还有火炉。古代皇室设有专门负责冬季供暖的机构,明代叫“惜薪司”,清代则称为“营造处”。“营造处”内设“薪库”,专门负责储运宫中所用的木柴、煤炭的采购和发放。在烧炭供额上,严格按身份配给。乾隆年间,宫内按份例供应木炭的标准是:皇太后斤,皇后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寻常百姓家,用的最多的,就是直接烤火,现在社会也有很多地方是直接用火炭取暖的,还有就是火炕,小编特别想去北方睡一次真正的火炕,那种全身被热气包裹的感觉,想想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