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守寡51年养6子女,86岁老人服药自尽这
TUhjnbcbe - 2023/7/30 20:42:00
青海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973.html

写这篇文章时,我是准备了纸巾的,以便随时擦眼泪。

山东鲁南张庄,因丈夫意外去世,林郭氏从35岁起就守寡了。

此后再没有结婚,而是独自抚养6个孩子长大,一直到年华老去,两鬓斑白。

期间种种的艰难,讨饭、低头、吃苦、受辱……我们完全能想象到:

一个中年农村妇女,要一人养育4个儿子2个女儿成人,那得有多不容易!

正因如此,老太太的晚年该是幸福的,或许可以这样描述:

儿孙绕膝,四代同堂,天伦之乐,颐养天年。

然而,86岁老太太林郭氏的结局颇为凄凉,她是在牛棚里喝老鼠药自尽的。

有谁能想到,身为6个子女的母亲,竟以这般残忍的方式结束了宝贵生命?

我们不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吗?我们不是向来奉行“百善孝为先”的吗?

1人能养大6子女,6子女如何不能为1人养老送终?

每个问号都重重地刺痛着我们的心灵。

一、

51年漫长而含辛茹苦的岁月长河,寡妇林郭氏总算是挺过来了。

86岁的她,和小儿子的孩子小道住在祖宅中,日子虽显平淡孤寂,但也过得去。

大儿子、大女儿、小儿子都外出打工讨生活去了,还有三个子女离她不远,多少能照应点。

老太太的身体也算硬朗,她喜欢做点针线活,比如纳鞋底什么的,还喜欢听收音机。

那个黑色的小匣子代表着外面的花花世界,能传来外界的各种讯息,比如:

齐秦的歌《外面的世界》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通过听收音机,她仿佛和远方的子女们取得了情感的链接,也缓解了老人的思念之情。

林郭氏有一项必修课,她每天要对着家里的观音菩萨像礼拜,口中总是念着一句话:

请菩萨保佑我的孩子们平平安安。

老人虔诚而朴素的心愿令人感动,为人父母,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平平安安呢?

一辈子操心劳累,儿女就是她的命根子!现在老了,她只能通过这种方式为子女祈福!

都说老人最怕跌倒或摔倒,因为一旦倒下,往往元气大伤,旧病新病一起来。

林郭氏有一天倒在了自家门前,三个孩子闻讯赶来,商量该如何赡养老太太。

大家七嘴八舌意见很多,可有一点是共识:

咱娘的病是老病,看病只是乱花钱。

这觉悟,不得不让人“佩服”!到底是钱比命重要,哪怕这命是亲娘的!

既然不打算花冤枉钱看病,那就得有人照顾,可是家家都忙,谁有功夫照顾她呢?

人人为生活自顾不暇,对孩子们而言,老人活着似乎成了累赘,活一天拖累一天。

最后,子女们一致决定将老娘送到养老院,这是最最省事也最可行的办法。

可是,从未离走出过家门的老太太,哪里愿意去?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只是现在老太太做不了主,她的儿女们态度很坚定:

定金都交了,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很明显,这是胁迫,是最后的通牒,根本没有一点商量的意思。

但紧接着新问题来了,养老院暂时没有空床位,得排队等着。

院长告诉二儿子,有位胡嬷嬷可能不久于人世,她一死就能搬进来住。

二儿子跟着院长去看胡嬷嬷,胡嬷嬷就像展品一样被人参观,明明她还活得好好的,但有人却盼着她早点死呢!

老太太本就不乐意去养老院,子女们想让她去养而当下去不得,因此只好采取折衷方案:

空床位下来之前,老人将轮流寄宿在三个子女家。

相比于去养老院,老太太倒蛮期待去儿女们家里住的,再怎么说,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啊!

其实,林郭氏很清楚她的处境,她活着对儿女们已经没有价值了,甚至活着本身就有负罪感。

所以,她在心里默默地做了个秘密的决定,也或者说是最后的告别。

也许她早就知道,当她踏出老宅的那一刻,就再也回不来了……

二、

老太太坐上板车,带着一个简单的包袱,先到了离她最近的二儿子家。

她刚进门就感受到一股来势迅猛的寒意。

是这样,二儿媳老念叨家里地方太窄小,要求老人让出祖宅给他们两口子住。

她打这主意很久了,霸占了祖宅好把自家的宅院留给儿子。

老太太很为难,孙子小道和她在一起,她惦记着小儿子哪天回来了连个站脚的地方也没有。

她不情愿的姿态,让本就性格强势面容凶悍的二儿媳更加蛮横无礼,她对老太太的不满竟完全写在了脸上。

例如,当孙媳妇嚷着要她照看娃,她要去城里打工时,二儿媳便指桑骂槐地怒吼道:

我是伺候老还是伺候小啊,你奶奶这么大年纪在铺上睡着。你问问你奶奶,我年轻的时候她帮我带过孩子吗?

话里话外,无不是对老太太的怨言。

二儿子身为小学老师,在家里可是一点地位都没有,凡事得看媳妇的脸色行事。

在对待母亲的问题上,他是坚决听任妻子为所欲为的。

期间,孙子小道想筹钱去上海找妈妈,他偷人家电瓶车时被警察逮住,这事也给二儿子家添了麻烦,他们把“罪魁祸首”指向老太太。

此时,即便老太太再脸皮很厚,再宽宏大量,再对眼前的事情视而不见,她也是呆不下去了。

临走,她把老宅的钥匙交给二儿媳。

老太太第二站是住城里的三儿子家。

相比农村土房烂院的居住环境,城里楼上楼下的条件确实要好很多,三儿子也算孝顺。

但自从进了家门,儿媳妇对这位来自农村的婆婆就没有过好脸色。

她为婆婆准备了一系列的“专门待遇”,吃饭的碗筷是专用的,坐的沙发上铺了一块白布……

注意,这可不是出于孝心!而是其深入骨髓的嫌弃,嫌她脏嫌她土,总之从头到脚嫌弃。

仿佛老太太的存在是一团大细菌,无论她在家里的哪个角落,都是让人躲之唯恐不及的。

而她又一次被“驱赶”出门的导火线,却是因为孙女萍萍。

萍萍想去浙江打工,像她的小姐妹那样去看外面的世界,但母亲不同意,怕她学坏怕她被骗。

不同于儿媳妇的冷言冷语,孙子萍萍倒是对奶奶很亲切,她给奶奶洗头,问起父亲当年去城里奶奶为什么会同意,老太太说“儿大不由娘,他要去就去吧”。

这番话间接地给了孙女信心和勇气,她悄无声息地走了。

三儿媳便对婆婆破口大骂,责怪她多管闲事,出了事要她负责。

毋庸置疑,老太太的离开成为必然。

临走时她再三转身示意,希望能和儿媳妇打个招呼,然而她始终没有回头。

此刻老人家的心情,想必凉透了!

这边老人家前脚刚迈出门,那边她使用过的被褥等物品,悉数被儿媳妇扔进了垃圾堆,她像送瘟神一样送走了婆婆。

三、

迫于无奈,林郭氏两次从儿子家不得不离开,最后到了最为孝顺她的小女儿家。

夫妻俩都是“个体户”,女婿在家里经营杂货店,女儿上街摆摊卖煎饼,生活倒也殷实。

只是老太太的舒心日子没过几天,糟心事就接连不断地发生。

女婿在街上被一伙人诈骗,损失了不少钱还挨了顿打;

老医院,得了一种控制不住自己发笑的怪病;

小女儿跑去和娘家人商议关于母亲医药费和赡养的事宜,结果说着说着就打起来了。

现实的残酷无情,让女儿对老母亲也渐渐失去了起初的热情,她说了些耐人寻味的话:

娘,你说你临老得这个病,儿孙都不来看你,活着有什么意思?

老太太的沉默令人尤为心痛,她之不说不等于不明白。

谁料命运的魔掌再次狂扇而过,小女儿的儿子在外跑货运时出车祸死了。

一家人顿时陷入了巨大的悲伤,老太太却时不时地大笑,场面极度尴尬。

不用说,她又得挪窝了。

老太太不得已又回到二儿子家,可是局面已今非昔比。

祖宅被二媳妇两口子占为己有,老人被安排住进牛棚,而且由于她不合时宜地发笑,多次引来儿媳妇的狂飙怒吼。

就连向来较温和的二儿子也动了怒,老太太一直带在身边的观音像被他摔得稀巴烂。

佛像的倒塌象征着人性的坍塌,也预示着老太太命运的重大转折。

儿子在牛棚多处放了老鼠药,不知道是真为了捕捉老鼠的需要,还是他不肯明言的暗示。

不管怎样,老太太开始采取行动了。

她把祖传的手镯交给二儿媳,媳妇当即一声声的“娘”亲热地叫上了,且笑着问:

还有什么好的,再给我点。

老人又把她在昏暗油灯下亲手纳的一摞鞋底交给二儿子,让几个孩子分了。

事情发展到这里,我们好像很容易预感到老太太历尽磨难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

某日天还未亮,她早早醒来,一如既往地洗脸整理头发,然后对着黑白全家福照片看了又看,神情极专注,目光丝毫不舍得离开。

当然也少不了礼拜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

如篇首所述,老太太是喝了老鼠药自尽的。

她的一只手紧紧地攥着相片,她是带着对儿女们无尽的牵挂和祝愿离世的。

老太太不知道,没过几个小时,养老院的车就开进了村里,二儿子是多么兴高采烈地将其领来,准备要接她去养老院。

结果推门一看,老太太爬在冰凉的地上已很久,她再也不需要什么养老院,更不会是子女们的累赘了。

老人的葬礼很“风光”,是按照当地所谓“喜丧”的风俗办的。

在外打工的孩子们依然仅是寄钱来,钱到位了好像就意味着人也到位了,责任也尽到了。

台下是熙熙攘攘看热闹的村民,台上是搔首弄姿的美女主持,以及配合表演的起哄者。

单薄性感的着装,充满挑逗的动作,汇成一幕幕辣眼睛的画面。

老太太的照片放在了台下的椅子上,对眼前的此情此景不知道她会作何感想?

“喜丧”本是为那些德高望重,年纪在八九十岁,寿终正寝的老人而举办的,可林郭氏是老而无养自己喝药自尽的啊!

但子女们才不管这些呢,他们要的是体面,要的是虚荣心的满足,要的是别人夸他们孝顺!

四、

文章所写的故事来源于电影《喜丧》,是导演张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这部片子被王家卫盛赞为中国版《东京物语》,在西宁举办的FIRST青年影展上荣获了最佳导演、最佳影片两项大奖。

此片全部起用素人演员出演,从表演到故事都非常真实,直击触目惊心的农村养老问题:

都说养儿防老,可是在今天的时代,老人们的这种心愿还能实现吗?

相信许多人都会摇头,靠子女来养老,你觉得现如今还现实吗?

电影中的林郭氏从35岁守寡,辛辛苦苦抚养6个儿女长大成人,可到头来不还是没人管吗?

这里面主要谈两点。

1、老人为何不愿住养老院?

原因有很多。

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是居家养老,老人们几乎都喜欢晚年能享受到天伦之乐,呆在家里是最舒适的。

在不少老人的意识里,去养老院就等于等死,而且对一些家庭来说花钱不少,但是条件又不太好。

林郭氏和多数老人一样对养老院不来电,这很容易理解。

毕竟,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六个子女。

活到老了肯定想住在家里,和孩子们在一块。

那么,去养老院又是什么*?

不过,导致老太太自尽的,并非是住不住养老院,而是另有“隐情”。

2、儿女对父母有多少孝心?

故事中的老太太在进养老院之前,一共去了三个子女的家。

但老人得到的温暖和关怀很有限,相反可以说看尽了脸色。

《论语》中记载子夏问孝,孔子给出的答案是色难,意思是子女对待父母能和颜悦色,也就是总能有好脸色,要做到这一点很难。

林郭氏正是被三个子女的脸色所刺激,被他们眼里没有母亲的态度所刺痛。

说白了,老人家是对儿女们的丑态寒了心才毅然决然走上不归路的。

但凡他们心里有母亲,能对她有好态度能给好脸色,老人也绝不至于顽固到非不去养老院。

所以,“杀”死86岁老太太林郭氏的凶手,恰是子女们的不孝之心,是他们坏了良心的无耻态度和凶巴巴的难看脸色。老人仅有的一点尊严碎了一地,她活着还有个什么劲?

我想起曾听过的另一件事,也是一位老太太,她生病后老伴儿打电话给子女,根本没人管,后来医院的。

回来后,两位老人将手中的存款丢进火炉,双双服药而亡。

现实残酷,我们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我们似乎还没有做好应对养老的准备。

这一问题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农村更为严重,应该引起重视。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好了歌》里说: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电影中的二儿子曾问母亲:

妈,你恨我吗?

老太太回答:哎,我儿净说憨话。

看看吧,老人对儿女们始终只有爱,永无止境的关怀,可是儿女们回报她的又是什么呢?

老太太走后,头发有些花白的二儿媳也步了她婆婆的前尘。

夜色中,她端着一箩筐刚做好的煎饼进屋,却倒在了门口。

显然,是轮回,也是报应!

我们常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尽孝心要趁早,莫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后悔莫及!

最后,引用一段《父母恩重难报经》里的经文,提醒大家多多孝敬父母。

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顺。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守寡51年养6子女,86岁老人服药自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