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五台县、长在五台县,那里山高水长、物美人亲,有亲朋、有同学、有同事,更有敬爱的老师。老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尤其小学老师,相处时间长、相互感情深,加之启蒙教育往往决定人生走向,因此,更加难忘。
我小学一至六年级时,有过3位老师。他们恪守中华民族优秀师道传统,充分彰显了良师风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争先向上;严厉如父,慈爱如母;校务为重,家务为轻;苦在心中,笑在脸上;燃烧自身,烛照人间。回想当年的情景,一件件、一桩桩,千言万语说不尽。
说不尽,也不须尽说,我这里只说每位老师最突出的一点。
昼夜辛劳争上游,那是杨维祥老师。
杨老师是我第一位老师,一至四年级,20多名学生,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美术,由他一人授课,是典型的复式教学。每天上、下午共6节正课、1节自习;6节正课中,杨老师必定是立于黑板之前,在上课1分钟之内,总能把4个年级的本课任务安排妥当,然后重点授课,或领读一年级拼音,或听写二年级生字,或辅导三年级乘除,或提示四年级作文,手不停挥、口不停言,聚精会神,全力以赴。重点完成,正好一个课时,井井有条,条条周到。之所以能做到如此,每夜备课是关键。4个年级,每天6节正课,必须写出24个教案,杨老师一丝不苟、认真细致,每夜工作至10点钟左右。联校校长检查过他的教案后,总是开心一笑,鼓励他争上游夺第一。老师勤奋,学生努力,教学成绩常常在全公社名列前茅。他的学生,多次考得全公社第一,有的还得过全县第一。杨老师的教学,为山乡教育树立了高标,成为各小学效仿的榜样。
我们的村子,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各地穷人迁入、开荒立业而后成的村子,村名“斜坡”,由这个名字可想象其一切。在这个偏僻荒凉的小村,杨老师不离不弃,从年工作到年,整整17年,在条件非常差的小学教出了非常好的成绩,村人至今怀念他,公认他是村里历年来最好的老师。有一次,我说“斜坡”这个村名不雅,他说不对,斜坡是向上之路,有斜坡才能步步向上登高达到顶峰。他的智慧、他的爱心,于此可见。
杨老师孝心可嘉,把白面和食油带回家供养老父,自己却吃粗茶淡饭。他做午饭,总是拿一块羊油在烧热的锅底擦几下,放几块土豆,加水煮熟,另有半个玉米面窝头,就是美餐,而且冬、春两季大多如此。他的衣服,一季一套,脏了用湿毛巾擦擦。冬夜做好饭之后火炉就灭了,第二天醒来,窗口、瓮口都是冰碴。但杨老师性格乐观,每天都是艰苦着、快乐着。
亦师亦兄展大爱,那是阎喜堂老师。
我在本村读完4年学,然后到公社驻地陈家庄高小读五年级、六年级。半年之后,阎喜堂老师从忻县师范学校毕业,当了我们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是住宿生,但和别的住宿生不一样,与阎老师同住了一个宿舍。大寑室里20多人,既热闹,也吵闹,常常闹得睡不着;我却舒适多多,住在老师宿舍,与他朝夕相处,得到更多的教诲与恩泽。同学们羡慕,我也自豪,由此养成乐观向上性格。多少年过去了,我常常回忆此事,越来越明白,阎老师从本性上对学生有一种师长加兄长式的深厚情谊,这可能与师范学校的培养有关。阎老师先辈们耕读传家,出过若干秀才、积聚过一些财富,是远近知名的好人家。阎老师父亲曾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后转入教育战线,成为一代良师。阎老师传承了优良家风、接受了*的教育,境界非同一般。
阎老师的语文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尤其是作文课效果最好。他讲中心要突出、层次要分明,讲比喻要恰当、夸张莫过分,讲烘云托月、曲径通幽,讲主谓宾补、起承转合……都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我也由此养成了对作文的偏爱,在后来45年的工作中,多数时间从事写作。
阎老师初出茅庐,小试身手,大获成功,两年后中考,全班学生考分上乘,有一位学生还在全县考了第一。考入五台中学各班的同学们,成绩一直居前,有两人被选为学生会委员。对此师生们纷纷议论,有的说陈家庄地区核桃多,吃出了聪明,我告诉他们,主要因为学校好、老师好,是老师们的耐心、热心,他们的严谨、严厉,如春风化雨,催生了春华秋实。在后来的岁月中,阎喜堂老师曾经谢绝校长之职,欣然继续专心于带班和语文教学,成绩越来越好、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县城里的一些家长也把孩子送到他的班上。
阎老师智商高、爱读书,虽然一生任教中小学,但学问与文章已达到很高水平,国学的四项基本技能:毛笔字、楹联、格律诗、文言文,他均得心应手。他创作的《五龙池赋》在省报刊登、撰写的《人老才知老人难》在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会会刊发表,人们争相传阅。他退休后,充分发挥专长,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淳厚乡风、纾解民事,深受乡亲们爱戴。在一些村史、家史的重修过程中,阎老师当参谋、作指导;在乡村集市、庙会中,他写的楹联受到广泛赞扬,有人不辞路远前往抄写,有人兴致盎然收集他的历年创作。他以文言文帮人撰写碑文,更是拿手好戏,有同龄人怕他先作古,催他提前动笔。附近村庄若有婚丧大事,一定请他临场,一切笔墨要事,由他担纲。近日,他将历年作品搜集整理,编为《苔花集》,我们几位协编者均感到阅读老师大作是一种享受。他写的往事回忆、民间传说、格律诗词、传记、评论、楹联、碑文、悼词等,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价值。
阎老师是良师、是学人、是乡贤,还是孝子,对体弱多病的老父,他朝朝暮暮、日日夜夜,知冷知热,问寒问暖,甘软承欢,心中不烦,使其老父得以享年98岁,为村中有史以来高寿第一。
阎老师以严厉著称,治家也很成功:其长女为中学正高级职称、全国优秀教师;次女为日本京都大学博士,执教于日本帝京大学。老师一家3代皆为名师,孜孜不倦地读书、教书、写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以校为家献终生,那是阎明章老师。
五台县东南有一条沟,长约20公里,有20多个村庄,现属陈家庄乡。阎明章老师生于斯、学于斯、教于斯,成就突出。这个沟中有古代的王城、教场、堡寨等遗址,历史上也曾风虎云龙、惊天动地。抗日战争期间,晋察冀二分区机关曾经在此驻扎,聂荣臻元帅,郭天民、赵尔陆两位上将,率领八路*战士与敌周旋、战斗。抗日*府十分重视教育,年,阎明章老师刚刚17岁就投身于其中。在日伪侵扰,生死不测、衣食难继的高危时期,阎老师矢志不渝,顽强坚持,于年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员。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地办学转为正式学校,小学、高小、中学,逐次升级,阎老师也相应担任了完小校长和中学校长,直至年离休。他一生不争功、不诿过、不尚虚荣、不阿权贵,廉洁奉公,争先向上,赢得了校内校外、乡里县里的称赞。人们公认,在陈家庄乡,他是教育战线第一功臣。
阎明章老师的一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十分出色,有科学家、技术员、研究员、教授、企业家,还有省级干部、厅级干部,以及众多处级干部。陈家庄乡声誉鹊起,使省城一些人都心生羡慕。有一次我回故乡,几位朋友与我同行,到陈家庄乡时想看看“风水”,我停车于陈家庄中学门口,朝内一指说:风水宝地就在这里!
我于年秋考入陈家庄完小,开始读小学五年级,阎明章老师当时是校长兼算术老师。阎老师的讲课形象长久留在我的记忆中:沉稳庄重,不苟言笑;不紧不慢,有板有眼;吐字准确,出语条理。他讲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等,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故自习课做作业时不觉费力。阎老师总是早早到校、迟迟离开,把校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大家张弛有序、起居有常,行有行法,坐有坐样,既有紧张学习,又有轻松玩乐,充满了幸福感。
后来,我当了民办教师,两周一次要到陈家庄学校开会,又见上了阎明章老师,这时,他已管着好几个村的小学,热情指导我,使我信心满满。我从同事口中得知,他保管着学校的一套司马迁《史记》,从不轻易外借,我说过想读之后,他却毫不犹豫地捧出来,我说我读一本,还一本,再借一本。他笑着说,这样最好。此后,每当借书,他都鼓励说,慢慢读,不要急。直到现在我还常常想起,年,整整一个冬天,每天凌晨两个小时,我在煤油灯下囫囵吞枣地读《史记》;更记得阎明章老师把书递给我时的盈盈笑脸,使我在漫长的人生中时时泛起暖意。
转眼之间,一个甲子过去了,我已年入七旬,力渐弱、体渐衰,但怀旧之情却与日俱增。3位恩师中,只有阎喜堂老师虽然有恙,但仍能顽强挺立,还时不时挥洒笔墨,为乡亲助力。我有诗句“忽念吾师年老矣,欲朝王母借蟠桃”;悼念两位仙逝的恩师,我有诗句“先生天上教书去,我与群山昂起头”——每当仰望夜空,我便想着,那灿烂星斗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罗连双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