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20192020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七年级
TUhjnbcbe - 2023/6/12 20:48:00
白癜风治好需要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30319.html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4)非淡泊无以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7)《<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学无常师,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

本题考查诗文背诵,根据平时积累的诗文作答即可,但不能出现错别字。

答案:

(1)洪波涌起

(2)随君直到夜郎西(重点字:郎)

(3)自古逢秋悲寂寥(重点字:寥)

(4)非淡泊无以无以明志

(5)古道西风瘦马(重点字:瘦)

(6)闪着无数的明星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重点字:焉)

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实积累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鄙人才疏学浅,奉上拙著一本”中的加点词是谦虚的说法。

B.“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句中使用了两组反义词。

C.“那部车是老古董”和“这人是个老古董”中的“老古董”意思相同。

D.“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中的加点词都是形容词。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词性、近义词、反义词。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ABD.正确;

C.有误,前一个“老古董”指“古老的或过时的东西”,后一个指“指思想陈腐或生活习惯陈旧的人”;

故选:C。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冬,悄然而来,带着憔悴的容颜,从遥远而来。大地一片huāng凉。没有太多的人喜欢冬天,也许是因为那沉默寡言的天空,那疲倦不堪的河流,那甲(A.汹涌澎湃B.咄咄逼人)的寒气,都让人不禁悲从中来。然而,人生总有如冬一样的旅程,我们怎可让自己的心失去那股灼热和那份乙(A.企盼B.企图)?我们要在暖暖的晨光中,在浓浓的书香里,zhù满前行的能量,不把韶华辜负。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huāng荒 凉②zhù 贮 满③憔悴 cuì ④疲倦 juàn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甲B 乙 B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根据词语搭配来判断字音和字形。

①“huāng凉”写作“荒凉”;

②“zhù满”写作“贮满”

③“憔悴”中的“悴”应读作“”

④“疲倦”中的“倦”应读作“juàn”

(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根据语境,结合词语含义来辨析。

汹涌澎湃: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根据语境“冬,悄然而来……”的暗示,选“咄咄逼人”恰当;

故选:B。

企盼:盼望。

企图:指图谋;谋划。这是一个贬义词。

根据语境“我们怎可让自己的心失去那股灼热和那份”的暗示,选“企盼”恰当;

故选:B。

(1)①荒②贮③cuì④juàn

(2)甲B。

乙B。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二、综合性学习

4.宁德市中心城区开始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目前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为了更好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你校开展了以“垃圾分类,美化家园”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资料一:分类垃圾桶

资料二:垃圾分类好处多

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

资源回收利用。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蘊蕆的资源潜力,将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任务一:请观察资料一,说说A、B桶分别装的是哪类垃圾?并从A、B中任选一个,简要说明判断理由。

任务二:你的奶奶嫌麻烦,一直未将垃圾分类。请结合资料二,劝说奶奶进行垃圾分类,注意用语得体。

(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和图文转换。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结合垃圾桶上的标识来分析。

根据资料一的图片内容,A桶标识由三个扭曲的箭头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封闭的三角形,表达要循环回收的愿望。B桶标识是鱼骨头和果核,可见这类垃圾主要包括食物类的厨余垃圾。

(2)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结合资料二,注意语言得体,有理有据,意对即可。

任务一:A桶上的标识“三个扭曲的首尾相连的箭头”表示“可回收”,A装的是可回收垃圾。B桶上的标识“鱼骨头和果核”表示“厨余垃圾”,B装的是厨余垃圾。

任务二:

示例:奶奶,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占地,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让资源得到回收利用,好处可多了。虽然分类有些麻烦,但慢慢就会习惯,我们一起把垃圾分类了吧。

解答口语交际题的基本原则是注意说话的对象和场合,要尊重对方,要文明礼貌,语言通顺,简明扼要即可。

三、阅读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歌首句通过对“归期 ”的一问一答,诗人的愁苦形象跃然纸上。

(1)诗歌最后两句,作者想象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本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君问归期未有期。”第一个“期“字是友人来信中的问话,第二个“期“字是自己给友人有回话,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诗人因为羁旅难归而带来的内心愁苦。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可从憧憬和处境两方面去考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答案:

(1)归期。

(2)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

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期日中中午 

②太丘舍去舍弃 

③下车引之拉 

④入门不顾回头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文末友人为什么“惭”,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相约在中午。日中,中午。

②句意为:太丘独自离开了。舍,舍弃。

③句意为:下车来拉他。引,拉。

④句意为: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顾,回头看。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时,当时。戏,嬉戏。句意: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②重点词语:期行,相约同行。去,离开。句意: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疏通文意后可分析作答。根据文本内容可知,客人听到元方批评自己的语言后,觉得自己真是一个无礼无信之人,所以才会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

答案:

(1)①中午②舍弃③拉④回头看

(2)①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②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他觉得自己就像元方说的那样,是一个无礼无信之人。

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猫(节选)

郑振铎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①段极力写一家人对猫的不喜欢是为下文误解猫作铺垫。

B.第⑨段画线句“!”“?”同时使用,强烈表达妻子对张妈的不满。

C.第段画线句突出“我以为”,强调的是“我”的主观臆断。

D.第段中加点词“悲楚”体现出猫叫声的凄惨,说明“我”已解恨。

(2)第①段详写了猫的哪些特点?请概括。

(3)黑猫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4)品味第段画线句,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本文段出自课文《猫》,主要写了我家养第三只猫的过程。第三只猫因为是捡来的,长的不漂亮不是很讨人喜欢,所以我将家中的芙蓉鸟被咬死的事情归咎于它,并且惩罚了它,后来发现鸟是一只黑猫咬死的。当我发现了家里逃走的那只猫死在邻居家的屋脊时,“我”感到非常愧疚难过。

(1)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错误,“悲楚”表现了猫被冤枉责打时的情态和心理。

故选:D。

(2)本题考查段落信息的提取。第①段写家里来了一只猫,它的特点是“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可概括为“外形不好看”;“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可概括为“不活泼”或“性情忧郁”。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作用。文章末尾部分,出现了一只黑猫。正是这只黑猫的出现,揭开了事实真相,“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黑猫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我”内心非常愧疚。

(4)本题考查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这一句中,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了针,可知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针在词刺“我”的良心,由此可见作者对冤枉了猫感到十分后悔,结合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1)D

(2)外形不好看性情忧郁(不活泼)

(3)有了黑猫的出现才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加重了“我”内心的自责愧疚。

(4)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我”曾经对猫的暴怒和虐待比作了刺“我”良心的针,生动表现出了“我”对自己曾经所作所为的悔恨。

信息的提取和概括属于中考的基本考点,其核心是通过提炼、概括、压缩、推理、分类等方法获取语段或材料的准确信息。对于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解答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用、意义等基本信息;(2)采用“人物+事件”或“事件+如何”的格式概括标题或内容;(3)语言简洁准确,不超过规定字数。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总有一些花朵在夜间绽放

①“亲爱的,我的视线越来越模糊。也许,等不到明天,就什么都看不到了,我将永远生活在茫茫黑夜……”清晨,70岁的郡乔鲁滨逊,站在自己家的花园里望着天空,贪婪地捕捉黎明的第一缕阳光,而他和妻子希瑟说话的语气,却充满了无奈的伤感。

②早在半年前,医生就已经断言,由于多种疾病的侵蚀,鲁滨逊将会慢慢失明。刚开始,鲁滨逊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坏消息,他甚至拒绝再治疗,说是如果什么都看不到了,不如趁早离开这个世界。

③是啊,鲁滨逊怎能不难过?身为一名退休的园艺工人,在过去几十年的光阴里,他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花草们施肥浇水,修剪枝叶,认真观察它们点滴的变化,力争将花儿们最完美的一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可是,这位痴爱着花卉的老人,将再也没有办法欣赏自己亲手打造出来的缤纷世界,那该是怎样的疼痛和难过呢?

④希瑟非常担心丈夫的状况。一天晚上,希瑟打开窗户,指着窗外的一株玫瑰,仿佛自言自语一般说:“真好呀,又长出来了好几个花苞!”鲁滨逊默默地在窗前站了一会儿,什么话也没说。

⑤第二天清早,鲁滨逊刚刚起床,就听到妻子在院子里喊道:“亲爱的,昨天晚上我们看到的那些花苞,都已经绽放了!多漂亮呀!”循声望去,枝丫上的朵朵玫瑰正在晨曦中热烈地欢笑。他走过去,小心翼翼靠近花儿,深深地嗅着花香,轻轻地抚着花朵。

⑥“你看,总有一些花朵儿,会在夜里慢慢开放,”希瑟小心翼翼地对丈夫说:“这就好像你就算失去了视力,还可以用鼻子和手来亲吻花朵一样,世界还是那样美丽,而你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和它亲密接触!”

⑦妻子煞费苦心的一番话,驱散了多日来盘踞在鲁滨逊心中的阴霾,他忽然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做。接下来的日子,鲁滨逊趁着眼睛还能看得见,读了不少花卉种植方面的书,又以做卡片的办法做下笔记。他还闭着眼睛在花园里来回走动,努力记住每一盆花的位置。

⑧不久,鲁滨逊真的完全失明了。他仿佛早就准备好了接受这样的挑战,每天早早起床,摸索着走过花园的每一个角落,手里拿出工具,时不时停下脚步,为这株花松松土,又为另一株花浇浇水。

⑨所谓天道酬勤,在鲁滨逊的精心照料下,他们家的花园,不但没有因为他的失明而凋零,各种花卉反而比从前开得更加缤纷。一次,有家电视台准备举办家庭花艺比赛,一位记者无意中看到了鲁滨逊的花园,赞叹之余,还拍摄了长长的一段视频。

⑩最终,鲁滨逊的花园从几百个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令观众们难以置信的是,如此美丽的花卉,居然是一位双目失明老人亲手打造出来的!从此,鲁滨逊的花园变得家喻户晓,每天总有人慕名前来拜访,更有人愿意向鲁滨逊请教花卉管理办法。对于来访的客人,鲁滨逊总是热情接待,除了耐心讲解,还会送他们一些花籽。

一天,有位叫丽莎的6岁女孩,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鲁滨逊家。就在半年前,因为一次车祸,小女孩失去了左脚,她一度对生活无比绝望,直到在电视中看到盲人鲁滨逊打造的花园,她被惊呆了,一定要亲自来拜访这位了不起的园艺师。

“爷爷,你的眼睛什么也看不到,会不会很伤心?”面对丽莎天真的提问,她的父母有些尴尬,鲁滨逊却低头嗅了嗅花朵,微笑着说:“亲爱的,我曾经因为失明而非常伤心,直到有一天,夜晚的风,从窗外吹来了花朵的芳香,我终于不再绝望。因为,总有一些花朵,会在夜里悄悄开放……”

(1)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①段“贪婪”的意思是贪得无厌,在此贬词褒用,写出即将失明的鲁滨逊对五彩生活的无比珍爱。

B.第③段运用插叙方法补充介绍了鲁滨逊的身份和他对花卉的痴爱,更加体现失明对鲁滨逊的打击之大。

C.文中希瑟用绽放的玫瑰开导激励丈夫,表明她是个善劝导,有智慧,对丈夫有着深切的爱的人。

D.文中的鲁滨逊与《秋天的怀念》中的“我”,他们的人生遭遇及面对挫折时的反应相似,两文的主题也相同。

(3)赏析。

①循声望去,枝丫上的朵朵玫瑰正在晨曦中热烈地欢笑。(赏析修辞手法)

②他仿佛早就准备好了接受这样的挑战,每天早早起床,摸索着走过花园的每一个角落。(赏析加点词)

(4)有人说文中“小女孩”的出现可有可无,你认为呢?请分析。

(5)文章标题“总有一些花朵在夜间绽放”有哪些含义?请简述。

这是一篇关于退休园艺工人的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叫鲁滨逊,与《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同名,遭遇也有些类似。退休园艺工人鲁滨逊,70岁那年,视力急剧下降,很快就完全失明了。但他不气馁,不妥协,在失明的情况下,尽心照料自己的花园,获得家庭花艺比赛的大奖。鲁滨逊勇敢面对命运的苦难的精神令人感动,并给其他残疾者带去了希望。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主人公“视线越来越模糊”是故事“刚开始”时的状况。“接下来的日子,鲁滨逊趁着眼睛还能看得见,读了不少……”因此,第②个空可填“眼睛还看得见”。眼睛完全失明后,第⑨段写鲁滨逊“精心照料花园”,第⑩段写“对于来访的客人,鲁滨逊总是热情接待”,概括这两方面的内容即为第③空的答案。

(2)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本文的主题是正确面对挫折,《秋天的怀念》主题主要是怀念母亲。

故选:D。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①“循声望去,枝丫上的朵朵玫瑰正在晨曦中热烈地欢笑。”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玫瑰“欢笑”,是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玫瑰花的旺盛,生机勃勃的顽强生命力。②“他仿佛早就准备好了接受这样的挑战,每天早早起床,摸索着走过花园的每一个角落。”“摸索”这个词,是动作描写,还是细节描写,表现了鲁滨逊双目失明后行动的艰难,毅力的强大。

(4)本题考查人物作用的分析。文章结尾部分,有一个小女孩来到鲁滨逊的花园里。这个情节是否可以删去,有不同的看法。答题时可以回答“小女孩的出现有必要”,也可以回答“没有必要”,只要结合故事情节和主题表达,分析得合情合理即可。

(5)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总有一些花朵在夜间绽放”,是鲁滨逊对小女孩讲述自己经历时的话。可先从自然现象分析,再联系人物的命运及对生活的态度,分析其蕴含的深层含义:积极乐观地追求美好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答案:

(1)①刚开始②眼睛还能看得见③精心照料花园,热情接待来客

(2)D

(3)①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玫瑰花开的旺盛,富有生机。

②“摸索”是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了鲁滨逊失明后行动的艰难。

(4)示例一:有必要。文中叙写小女孩拜访鲁滨逊,更能凸显鲁滨逊心理变化之大。鲁滨逊不仅自己从困境中走出,而且还能用自身经历激励同样遭遇的小女孩,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鲜明,文章主旨更为突出。

示例二:没必要。文章写鲁滨逊参加家庭花艺比赛并脱颖而出,已经充分表明鲁滨逊走出了人生的困境,故事情节完整,主题突出,再添加小女孩一笔实属赘余。

(5)示例:自然界有些花朵白天无法开放,而换成夜间开放,也可以开得灿烂;生活中我们遇到某方面的困难,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活出生命的精彩,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追求美好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句子理解赏析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语法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子的修饰成分所起的作用;②修辞分析,从修辞的本身特点去赏析;③文学作品常常以情动人,言简意赅,把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理解文学作品中重要句子的关键;④对有些句子的理解,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去领悟含义。

9.《朝花夕拾》中有两位老师对鲁迅影响深远:一位是寿镜吾先生,另一位是藤野先生 。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对名著情节的考查,或给出一个人物,要求写出与其相关的情节;或给出一段人物缺失的情节,要求学生指明情节中的人物;或直接给出一个情节,要求学生指明出自哪部名著,并对其中的人物或主旨进行分析。根据平时积累,依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

答案:藤野先生。

10.阅读下面语段作答。

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这行者全不认真。罗剎害怕,回头要走。行者道:“嫂嫂,那里去?快借我使使!”那罗刹道:“我的宝贝原不轻借。”行者道:“既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

选段中的“罗刹”是谁?她为什么不把宝贝借给行者?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中国四大名著、四大奇书之一。清代多位学者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答案:铁扇公主。

红孩儿因为想吃唐僧肉被孙悟空请来的观音菩萨收走了,做了散财童子。铁扇公主认为是孙悟空害她的儿子红孩儿被观音收去做善财童子,使得他们母子分离,所以不借给扇子。

四、作文

11.欢喜无处不在。田野里,一家人散步的幸福,是欢喜;悬崖边,迈出一小步的成就感,是欢喜;百草园中,翻断砖寻蜈蚣的雀跃,是欢喜。欢喜是回答问题时老师一个点赞的拇指,是读书时的一次心领神会……上了初中,你一定也有很多欢喜。

请以“欢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字的记叙文。

要求:(1)不套作,不抄袭,不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2)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代替。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2020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