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师报刘琰荆若男
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洋州镇的周家坎村,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梨园小学,几十年来数度修缮,学校各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连校址都已经变更,却至今还悬挂着建校时用于敲响上下课铃声的那口钟。
最初的梨园小学位于周家坎村西边的一座古庙里,彼时的它还没有“梨园”这个香气扑鼻的名字。作为周家坎村村民自己集资、自己创建的学校,它给了这个村子里大多数孩子读小学、读初中的机会(当时该校包括小学和初中)。梨园小学的上一任校长、如今依然在教学一线并兼管后勤工作的牟彦庆老师,就是其中一名。
今年58岁的牟老师,对那段年少的求学时光至今记忆犹新:“桌椅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的,学校根本没有。冬天特别冷,有的同学就从家里带来木炭和柴火,在自己脚边烧个小火炉。这还是家里条件好点的,条件不太好的就只能靠硬扛了。”说着,牟老师摸摸脸,笑了笑。年,他上初中的第一年,学校搬迁到了村东头的36间土坯房里。
三年又三年,牟老师在城里的高中毕业后,回到这里做了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初中取消后继续做小学老师。往后的几年里,牟老师考上了城固师范学校,毕业后兜兜转转在很多学校当过老师,最终在年,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担任校长。那时的梨园小学,已经有了村民集资20万自修自建的新教学楼。
年汶川地震后,学校拆除了原来的土坯房。面对荒芜破败的校园,牟老师把自己家准备用来盖房子的石棉瓦拉到学校,盖起了一间小厨房。周家坎村现任村支书李功波,还清楚记得当年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打扫和美化校园的场景:“每天早操,每个人去河边搬一块石头回来铺在土地上。为了给学校做绿化,大家一人负责一棵树苗的保栽保活。”
牟老师当校长不久后,梨园小学因为师资力量短缺等原因,被要求撤点并校,将学生分流到县城和其他村子。“去县城上学路途遥远,去对面村子上学也要过河过桥,孩子年龄尚小,出了危险怎么办?”这是牟老师最担心的问题。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牟老师坦言自己从未想过放弃:“我始终坚信,我们的学校会变得更好!”
就这样咬紧牙关坚持着,牟老师终于在年“完整”地把学校交到了现任校长杨波的手中。年,随着陕西省对国家“双高双普”*策推进工作的展开,梨园小学也迎来了一系列充满希望的新变化。学校里的地面平整了,教室里安装了电子白板、多媒体,新的厨房、图书室、少队部、幼儿园建起来了,还开辟了一小块种植园让同学们自己种菜。每天中午的营养餐,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吃饱、吃好。每年的科技节、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也让校园里多了数不尽的欢声笑语。
现在的梨园小学,虽然只有57名学生,但学校里的12名老师和学校里的一草一木,都在为这57名学生默默坚守着。这其中,包括今年刚刚29岁的周恒老师。她家住在距学校6.5公里外的县城,每天上下班都骑着摩托车,风雨无阻。周家坎村村口有段陡峭的坡路,如今看起来十分干净平整,但在她年刚刚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那还是一条泥路,上面布满了牛蹄子印。“一下雨,雨水顺着坡就往下流。我其实有点害怕走那段路,但是我知道学生们在等我上课。”周老师笑着说。年纪轻轻的她,已经从“教学新秀”成长为“语文学科第一名”“教学能手”,在年还获得了陕西省第八届优秀教学设计推荐交流活动三等奖。面对给予自己成长的梨园小学,如今已经是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的周恒老师说:“我们学校很小,学生也不多。但是老师、同学之间的氛围都特别好。最早我只是把这当一份普通的工作,但现在我觉得学校是我的老师。”
梨园小学目前在读的留守儿童有19名。其中,喜欢看《*谷子》的桐桐以后想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喜欢观察大自然的小龙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去解开大自然留给人类的谜题;健谈的莉莉说自己在学校里学到了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以后想当一名幽默、博学的老师,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周莉莉说起这些的时候,眼睛里闪着亮光。
作者/来源:陕教传媒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