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执行张博
德化“围炉煮茶”文化节开幕、安溪“围炉煮茶”音乐会举行……这个冬天,“围炉煮茶”成了年轻人的社交新宠,#围炉煮茶#相关话题在抖音上的播放量已超过几十亿次,更不论朋友圈晒的各种煮茶美照。
一群人围着火炉喝茶,火炉上顺带烤些柿子、红薯、红枣、砂糖橘、花生等零食水果,这种喝茶方式让人们放下原本焦虑的生活状态,享受惬意,聆听岁月。
“围炉煮茶”不是一个新鲜事,千年前就有类似的生活休闲方式,相传其源于陆羽煎茶法。对于泉州人来说,这样的泡茶方式毫无陌生感:泉州有着千年的产茶历史,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南安县治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宋元时期,泉州茶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让茶叶蜚声海内外,点茶也飞入平常百姓家成为普遍喝茶方式。年11月29日,包括铁观音制作技艺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以说,“围炉煮茶”是知茶爱茶的泉州人的“传统腔调”,也是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南安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文末有“太元丙子”(公元年),单从时间上看,其比陆羽《茶经》问世还早余年。
一个炉子,二三小吃,三五好友,在这个还充满年味的日子里,煮一壶光阴的茶,来一场“最闽南”的聚会。
围炉煮茶成新风尚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虽然泉州的冬天并没有雪,但并不妨碍“围炉煮茶”在本地人生活中流行。
搜索网上生活类社交平台,在泉州能够“围炉煮茶”的生活空间非常多,网友们拍摄的图片也非常精致:别有洞天的闽南小院落,琳琅满目的桌子上,一方茶炉,古拙的茶壶热气氤氲;烤盘上,柿子、板栗、桂圆、橘子、红薯……各色茶点令人垂涎。更有会营销的商家,加上书法、折扇、字画、中式元素装饰,随手一拍都是氛围感满满。
在泉州人洪小的眼里,在家门口找一个舒适的环境,和朋友聊天、喝茶,还能吃上热乎乎的红薯、板栗……整个人很放松、很治愈。他说,和朋友一起“围炉煮茶”,煮的就是一种放松的心情,煮的是对“慢生活”的追求。
王彬在西街经营一家茶艺空间,“围炉煮茶”也是近段时间她们艺术空间里的特色项目。她觉得“围炉煮茶”在南方城市有更好的生存空间,“像西街,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小院子,加上这里气候适宜,非常适合做‘围炉煮茶’的生意。泉州人有制茶、饮茶的文化,在源流上更是占尽了先机。人均还不到一百元的消费水平,让传统文化场景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广并且有意义的事情”。
蔡晶晶做宋代点茶文化推广
围炉煮茶与陆羽煎茶法类似
“早在两三年前,我就会邀请三五好友‘围炉煮茶’了,因为点茶也是需要炭炉等器具的,有现成的工具,冬天寒冷的时候稍加布置,是颇有情趣的一件茶事。”作为镇江非遗宋代点茶传承人宋联可的弟子,蔡晶晶在安海经营着一间点茶室,近年来她一直在做着点茶文化的推广。“唐煎宋点明清泡,‘围炉煮茶’被认为来源于陆羽煎茶法。”
在茶的发展史上,出现过粥饮法(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等阶段。
唐朝以前,生叶煮饮是人们最普遍的饮茶法。“早期,茶叶是直接摘叶煮汤喝,后来,为方便长途运输,改将茶叶切碎,用黏稠的米汤粘成团。饮用时,直接加开水泡煮,佐以葱、姜、橘子等调味,这种茶看上去像粥,这种粥饮法被茶圣陆羽所厌恶,称‘斯沟渠间弃水耳’。因此,陆羽煎茶法应运而生,类似如今流行的‘围炉煮茶’。”
蔡晶晶告诉记者,陆羽煎茶法大致的流程确实与“围炉煮茶”颇像:
第一步:先将茶饼放在炭火上烤,再碾成末。她提醒,这里不像宋代点茶那样是粉,而是末;
第二步:茶釜加水放炉上,煮至初沸,即冒小水泡(如蟹眼大),加椒盐;
第三步:水沸至冒中水泡(如鱼眼大),将部分水盛出,放茶末,不断搅动,即“击拂”,使茶汤出沫饽(白色的浮沫),它被视为茶中精华。她说,唐代会把这种白色浮沫刮掉,但宋代点茶则不会;
第四步:水沸至冒大泡(波浪状),把刚才盛出的水加回来,止沸,可防茶汤苦涩,即“育华”;
第五步:分饮,均匀地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而且得趁热喝,“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现代经常用红泥小火炉围炉
“今人的‘围炉煮茶’和陆羽的煎茶法本质上一样,但还是有一些不同。煎茶首先讲求的是活水、活火,起码今人在活水上就无法达到。另外就是茶叶的加工法。唐代的茶叶加工法是蒸茶法,即:将生茶切碎,蒸后捣烂,再将茶泥入模具压成饼状,烘干水分,减少了苦味和青草味。饼茶耐泡,长时间才见滋味,较清淡,宜煮。而现在的茶叶都是炒茶,生茶经三次干炒和揉搓,水分大减,草气、苦味的成分都没了,两种加工方法煮后的口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蔡晶晶说,到了宋代,煎茶法就转向点茶法了。“煮茶与陆羽有关,点茶确实是和泉州人熟悉的蔡襄有关了。一个是将茶叶放到开水里,茶末在煮;一个是将开水放到碾成粉的茶叶里,是不是感觉境界完全不一样?”(宋徽宗“七汤点茶法”见年1月28日《最闽南》)
(近代)傅抱石绘《蕉荫烹茶图》册页
古人绘陆羽《茶经·二十四茶具》中的风炉
宋·钱选画卢仝烹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围炉煮茶中传承茶文化
《梦华录》带火了点茶,“围炉煮茶”则让传统煮茶文化重新流行起来,这些都无疑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做出了有益探索。
“近段时间,泉州关于‘围炉煮茶’的活动非常多,用才是最好的传承,才能聚拢人气、增强活力。”国家高级茶艺培训师、茶馆行业办公室福建秘书处副秘书长苏维权说,“‘围炉煮茶’需要茶炉、煮茶器等。”《茶经》里有专门介绍生火的炉子,古鼎形状,有三足,大多为铁铸,现在红泥小火炉用得比较多,但炭火会有安全隐患。如何在室内也能喝上煮茶?今年德化产的陶壶和电陶炉就正好契合这样的茶文化。
“煮茶,自然先要找到适合煮的茶。不是所有茶都适合煮,若是轻微发酵的新茶,茶内物质尚未转化,过度加热可能导致茶叶变黑、茶汤变紫,苦味过早地浸泡出来而难以入口。一般年份较长、全发酵、茶性甘醇浓烈的茶品比较适合用来煮,如熟普、红茶、老白茶、陈年岩茶,像我们安溪的铁观音,清香型就不行,陈年铁观音就可以。”苏维权向记者介绍。
“‘围炉煮茶’是一种场景创新,使得这种饮茶的形式更具有话题感以及社交属性。随着中国茶申遗成功,未来煮茶肯定是一大消费趋势。不妨在“围炉煮茶”中,注入更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专业力量和匠心精神。”
“有了‘围炉煮茶’的热度与流量,每一位参与者就都有可能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非遗体验者、传播者。”苏维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