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北风呼啸、雪花飘舞的日子里,我常见父亲坐在火炉旁,手里捧着泛*的线装书念念有声地吟个不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吟到高兴的时候,父亲脸上便浮现出一丝会心的笑容。只有在这样冰天雪地的寒冬腊月里,父亲才有空得以休息,也才有兴致来“重温”他曾经读过的书。
常听父亲说,旧社会,爷爷、奶奶省吃俭用,千方百计供他上了几年私塾。村里人都说,父亲很有些旧学的底子。
每当父亲边吟咏边摇头晃脑地自我得意时,倚在一旁的我,就会好奇地问他读的是什么。父亲并不直接回答,而是慢慢地停止微微晃动的头,定了定神,带着兴奋的样子对我说:“长大了,你就知道了……”后来,在我再三追问下,父亲才告诉我,他读的是《三字经》和《增广贤文》。
大约从那时起,我对齐整又押韵的文字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大概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罢。尽管父亲没有直接教我怎样去写这样的文字,但他的业余爱好和每次聚精会神地吟咏诗歌的情形却无形中深深地影响了年幼的我。可惜的是,父亲所读的那些线装书(包括一册厚厚的《康熙大字典》在内的书籍,后来不久就被大队“破四旧,立四新“文艺宣传队“和“红卫兵”全部搜查了去,足足装满了四五个大箩筐,或被没收,或被付之一炬……
兴趣和爱好常常是学诗的最好老师。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读四年级。暑假的一天,父亲吩咐我去附近的杨柳河供销社买食盐和煤油。在供销社的柜台里,我偶然发现了摆设在里面的几本小小的、大红色封面的《毛主席诗词》,我当即就拿出一角三分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回来。
真是如获至宝!从那时起,我一有空就跟着父亲一首一首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尽管不懂那些诗句是什么意思,但就是格外的喜欢,以至爱不释手。时至今日,那三十多首毛主席诗词我还能背诵如流。渐渐地时间一久,自己就慢慢地动起笔来涂鸦。
至今,我还记得最先涂鸦的两首小诗:“池中锦鲤游成排,池上桃花满树开。三月春光无限美,踏青之情文字代”。还有一首,只记得前面两句了:”足踏地上滚灰尘,手中执笔抒内心……“现在看来,这的确算不上诗,但毕竟是我在学诗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我把这两首诗拿给教我们语文的廖雪梅老师看,她是湖南师范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在当时,师范院校毕业的本科生一般都是到中学当老师的。据说廖老师被分配到我们河田完小来教小学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她出身地主家庭;二是她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廖老师看了我的习作之后,大加赞赏,连连说道;不错!不错!并鼓励我以后多看书,多练习……
不久,我写诗的事就在学校老师中传开了。但没想到的是,这事却出乎意料地节外生枝了,并给我带来一个小小的不幸——学校“贫宣队”(贫下中农革命宣传队)的副队长“命令”我把诗的原槁交给他。他在亲自“审查”了一遍后,把我叫到他办公室始终让我“立正“地站着——接受他“破四旧”,立四新“的批评教育。
那位XXX副队长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捶着办公桌,大声说道:”刘雪庚,你知不知道,你写的这些东西是什么吗?你难道不知道你是在复旧吗?!看来,你诗中的‘读书做官论’的流*不浅啊!……“
我当时懵了,不知道廖老师说的对,还是他(那个副队长)说的对。但我心里清楚,自己的”诗“是随随便便写的。至于做什么“官”?“官”是什么,我一个十一岁的小学生哪里晓得!没过两天,由于我被认为“从小”就有“复旧”思想并且中了“读书做官论”的流*,我的全区“三好学生”的称号当即被撤销!那一次,回家的路上我独自悄悄地哭了——那是我上学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真是当头一瓢冷水!泼得我对诗歌的兴趣爱好在短短的几天内灰飞烟灭,消失殆尽。因为,我害怕自己因“复旧”思想和中了“读书做官论”的流*,害怕因此今后上不了初中和高中。这一次关于写诗的经历、挫折和思想波澜,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也留下了少年时期久未愈合的精神“伤口”。
上初中的两年间,无论新体诗还是旧体诗,我都对它们敬而远之,有意与它们保持距离,即使是语文课本上的诗歌,我也只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去“应付”学习。那年月,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我就这么一直让诗歌的种子在我的心田里冬眠着。
直到高中二年级,班上的一位同学应征入伍参*,在离校前夕,班主任在班里组织召开了一次欢送会。会上,同学们以深厚的同窗之情,一个接着一个、热情洋溢又依依不舍地发言,表达对朝夕相处的同学即将投笔从戎的分别之情。
会上,我蛰伏了多年的诗歌种子在心田里突然苏醒过来,破土而出,当场便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自己前一天晚上写好的一首送别诗:“程门立雪书山游,学海冲澜共驾舟……”对诗的渴望和追求又一次在一个高中生的内心深处变得不可压抑地强烈起来。诗歌,又重新给学生时代的我以青春的梦想、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生活中蕴藏着浓浓的诗意。
在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的三年里(19~21岁),我直接、广泛、深入地接触劳动群众的机会多了。特别是在担任农村大队秘书和公社文化站辅导员期间,我被派往本大队的月江生产队“蹲点”。那将近一年时间,我的任务主要是带领社员搞生产、夺高产。当时的生产队就是现在的村民小组。我在月江生产队和社员群众不折不扣地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我离开那里调去公社工作。
那个特殊的年代和火热的生活以及农村夜以继日的劳动情景,再一次催生和勃发了我的诗歌创作欲望。我当时自费订阅了10多种省级文艺期刊来学习。在繁忙紧张的劳动之余,我写了很多“豆腐干”式的*治口号诗,发表在公社文化站编辑油印的《云峰诗笺》上。
这个油印的诗刊,其实就是我一手操办。从组稿、选稿、改稿、刻蜡版,到最后油印装订成册,都是我亲历亲为。我调往区粮食管理站工作之前,《云峰诗笺》一共出了四期。每一期印刷和装订好后,我就带上它们独自步行七八公里,一本一本地分发到公社的六个知青场。
那些今天看起来明显地打着那个非常年代印记的诗歌,确实流于假、大、空的形式主义,以至概念化、抽象化、口号化充斥其中,但在当时,它却也在知识青年和农村其他年轻人的心里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几年的工作实践和学习诗歌的体会告诉我: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诗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艺术的概括,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诗,较之其他文学形式,是最集中、最精炼、最富想象、最重抒情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是最好的抒情工具,而它的旗帜上永远闪烁着抒情二字。
一直以来,我喜欢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诉诸诗歌,这一兴趣爱好几乎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我爱诗歌,无论是新诗还是格律诗,只要能生动传神、集中精练地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和抒发复杂的人的情感,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诗——新诗还是格律诗,我都一样地认真学习并尝试创作。“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注1)。对于现代诗和旧体诗,我的观点是:春兰秋菊,各吐芬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地制宜,各得其所。
越是艰难困苦,越能激发诗情。
我在煤矿工作了整整十年,其中,在百米井下的采煤工作面上摸爬滚打整整三年。煤矿井下的工作环境艰苦,劳动繁重而且存在许多危险,特别是在离地面几百米的井下维修、掘进、采煤,非打起十二分精神和全身心投入不可。
我们经常一身汗水、一身煤灰地大干、苦干,有时累得腰酸腿疼、筋疲力尽……但我们都为自己在为祖国的煤炭事业作着贡献而感到欣慰。
那些岁月里的休息日或是倒班的空闲时间里,每当诗兴来袭,心潮难平时,我就握笔而书,用诗歌的形式来述说心里话……现在想来,那十年的矿山生活特别是井下的工作经历不仅让我受益匪浅,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我诗歌创作的热情。
为了提高诗歌创作水平,在煤矿工作期间,我连续三年坚持参加“全国诗刊社刊授班”学习。
年暑假,在广东省煤炭厅组织的“北京师范大学广东省煤炭系统校长学习班”学习期间,我带着自己油印的诗歌习作《起飞之歌》,顶着炎炎夏日找到《诗刊》编辑部,当面请教编辑张同吾老师。张老师当时翻阅了《起飞之歌》中的部分习作,给予我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后来,他还专门写信勉励我深入生活,坚持诗歌创作。
今天看来,《起飞之歌》未免粗糙直露,诗味不足,但它却是我当时奋斗在艰难困苦中的心灵之歌、肺腑之声。对我来说,那的确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我要感谢那段岁月赐予我难得的磨练、成长的机会;更要感谢诗歌在我身处困境的时候给我带来的乐观精神和浪漫色彩。
写诗,让我多了一种记录生命历程、感受世界万事万物、抒发情感的最好方式。写诗,让我常怀赤子之心、青春之梦,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里,在艰苦的生活中艰难跋涉、踽踽而行,我依然怀揣家国情怀,牢记初心,向着心中的目标奔跑……
岁月留痕,笔墨含情。我先后从农村大队到公社,到区粮管站,到煤矿当井下工人,到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再到担任全国人大代表,走进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参*议*,到地方人大工作……诗歌一直伴随我在人生道路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举步前行,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
一路走来,感概万千——而“李白桃红,情深意远;松青柏翠,山高水长”(注2)凝成的山情水意,曾丰富和必将继续丰富我的生活。
我爱生活、爱诗歌;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将继续不辍。泰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注:(1)杜甫:《戏为六绝句》;(2)李白桃红、情深意远、松青柏翠、山高水长:均是我几本诗集的名字。
(著名朗诵艺术家一舟先生朗诵拙作《今夜这一片宁静的月光》)
(青年朗诵艺术家杨召江先生朗诵拙作《致秋风》)
(刘雪庚诗歌朗诵会谢幕现场)
后附作者简介——
刘雪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演讲协会常务理事、广东演讲学会常务副会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原曾担任国家、省市级演讲大赛评委和主任评委,在各地有关单位和部门做专题演讲或专题讲座50多场。出版专著有《刘雪庚诗集》、《人生美与道德美》、《韶关六家诗》(与人合著)、《弯弯的柳河》(长篇小说,上、下集)、《李白桃红》、《松青柏翠》、《山高水长》等。
清明,一个特别的节日丨刘雪庚抒情长诗
刘雪庚丨当代表五年:一直为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费上学呼吁!
四月,走在一片“绿”之中丨英语教师也可写出优美的散文!
建言献策丨继袁隆平屠呦呦之后,钟南山李兰娟也应进教材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