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主要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jdsb/160324/4800901.html
冯志亮谈百家姓——春秋时期的高傒为卢姓始祖,寻根问祖到山东
卢姓是中国第五十二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
当代,卢姓人口约有万,约占中国汉族人口0.47%,排在第四十二位。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二省区,两省区约占总人口的35.6%;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安徽、河北、甘肃,六省卢姓约占总人口29%。
在桂粤海、贵湘大部、赣闽台南部、云南东部、浙江东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卢姓在当地人口比例多为0.48%以上,上述地区居住了大约56%的卢姓人群;在北起青海湖以东、南到云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其他地区,卢姓在当地人口比例多为0.24%一0.56%之间,上述地区居住了大约40%的卢姓人群。
中国大陆形成了以两广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卢姓聚集地区。
得姓始祖傒公,傒公又称高傒,是吕尚十一世裔孙,曾任齐国正卿。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孙无知勾结边将管至父和连称,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此行为引起齐国臣民的不满,便求助于国舅傒公,傒公接受了群臣的要求,邀请管、连二人来家赴宴,二人于席间被预伏甲兵斩杀,然后高傒迎立姜小白回来继位,就是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齐桓公。齐桓公在登位之初,为了表彰傒公的卓越贡献,把卢邑(故址在今山东省长清县)封给傒公,其子孙以邑为姓,傒公便成为卢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卢为炉的本字。在甲骨文中,卢字像炉身及款足俱全的火炉之形。卢字的繁体字从虍,是代表读音的声符;又从火,则表示其烧火的用途。在金文和隶书中,卢字的下部从皿,则说明卢的本义有所转变,卢是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古代最善于制造火炉的一族人称为卢族,他们以火炉为原始图腾,以火炉的形状作为氏族的族徽,自然卢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卢地,卢地围起来就称为卢邑,最早的卢邑是在今四川岷江流域。卢人是姜姓部落中的一支,后随周武王东进灭商,进人中原,在河南卢氏境内建立卢国。其实卢氏县是在秦朝时设置的,就是依据商周时期的卢国而命名的。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滚磁卢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妫姓和姜姓。
第一支出自妫姓。古帝舜因生于妫河而姓妫,其后有一支在夏商时期活跃于卢地,在今湖北南漳东北和襄阳西南地区,与戌蛮相处,形成了卢戎。西周初,因其为舜之后裔而封为子爵诸侯卢国。春秋中期楚穆王时卢国灭于楚,成为楚国庐邑,子孙遂以国名为氏。妫姓卢氏的历史至少有年。
卢国灭亡后,子孙向南迁移卢阳,即今湖南汝城,后来继续南移人广东,广西和海南,并进入越南,与越南的土著混合成为越族,三国时越族蛮卢重返两广地区,最终形成当代卢姓中心聚集区。当代两广地区的卢姓应与蛮卢有关,同时蛮卢是我国卢姓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支出自姜姓。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后裔有封于卢蒲,战国时成为燕地,故城在今河北文安西,子孙以邑名为氏。后改复姓卢蒲氏为卢氏,此卢也出自姜姓之后姜姓卢氏的历史至少有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范阳卢氏是卢姓的望族,范阳即今河北定州,原姓雷,因音近而改为卢姓。汉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争纷乱,*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人居华北。外族基因融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发生,北方卢姓融人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西汉匈奴族有卢姓;北魏鲜卑族莫卢氏、豆卢氏、吐伏卢氏等氏族均集体改为卢姓:北宋金国纥石烈氏族全部改为卢姓,成为汉族;清朝满洲人有卢姓,满族的卢姓原先来自汉民,人旗汉民满化,后又汉化。另外满洲八旗姓赫舍里氏族集体改为卢姓,大部分后来成为东北地区的卢姓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卢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湖北、河北。
秦汉时期,卢姓在北方地区发展很快,南北朝时河北定州的范阳卢氏成为大姓。唐朝时中原的卢姓也随两次南下移民进入福建地区。宋朝时期,越南的蛮卢开始大批进人广东,到明朝时已经完全汉化,成为广东地区的卢姓主体。清朝初期,卢姓进人台湾。
宋朝时期,卢姓大约有26万人,约古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六十二位。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浙江,这三省卢姓大约占卢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河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苏,这五省的卢姓占卢姓总人口的44%。山东为卢姓第一大省,占卢姓总人口的22%,全国形成了鲁豫冀、浙闽两大块卢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卢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为明朝第四十位大姓。宋元明余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卢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江苏,这三省卢姓大约占卢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福建、广东、山东、湖北、山西,这五省的卢姓占卢姓总人口的37%。浙江省的卢姓人口约占卢姓总人口的19%,为卢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卢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也向南方迁移,形成了浙赣苏、闽粤两大块卢姓人口聚集区。卢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卢姓人口已达万,为全国第五十二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目前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两省区,占卢姓总人口的25.8%;其次分布于河南、山东、浙江、湖北、江西、四川、江苏,这七省集中了卢姓总人口的33.8%,全国形成了以两广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卢姓聚集区。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卢姓的郡望主要有范阳、河南、河间、顿邱等。
卢姓的堂号有范阳,专经等。“专经”堂号典出东汉中郎将卢植。卢植少年时与郑玄一起拜马融为师。马融在给他们讲课时,在讲台上设一个绛红色的纱帐,纱帐后面坐着一个美貌的女乐。马融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讲课。卢植专心听课,居然从没瞟过女乐一眼。后来卢植官升中郎将、尚书等重要职位。
2、宗祠楹联
德为师表;学乃儒宗。
范阳名族;涿郡高楣。
盛唐四杰;大历十才。
列初唐四杰;为大历十才。
士林楷模,象贤子千;词韵风雅,叹美照邻。
3、族规家训
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子孙永世得享。朝廷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缺无慢。至于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宗人念之念之。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卢姓族谱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卢姓历代名人名,占总名人数的0.5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九位。卢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1%,并列排在第四十八位;卢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5%,排在第五十八位;卢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6%,并列排在第五十位。
历史上卢姓的重要人物
秦朝博士卢敖;西汉燕王卢绾:东汉九江太守卢植,代王卢芳;三国魏司空卢毓:西晋尚书仆射卢钦:东晋文学家卢谌,广州刺史卢循;北朝北周大将*卢辩;隋朝诗人卢思道:唐朝宰相卢承庆、卢杞,诗人卢纶、卢照邻、卢仝,画家卢鸿、卢棱伽,瀛州刺史卢祖尚;元朝中书右丞卢世荣,文学家卢挚:明朝名将卢镗,名臣卢象升,文学家卢枏;清朝校勘学家卢文弨,体仁阁大学士卢荫溥,湖广总督卢坤;云南省主席卢汉,汉语拼音提倡者卢藏用。
辽宁丹东卢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四门子三道河村卢忠本处。
辽宁卢氏宗亲世系表一卷,(清)富奎伦纂,复印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辽阳市档案馆。
辽宁省刘氏家谱不分卷,(清)刘安国等修,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一册。现藏于美国。
辽宁省,刘氏家谱,(清)刘德懋重修,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现藏于美国。
辽宁省锦州市白官河刘氏宗谱一卷,清道光十四年()稿本,藏于辽宁辽阳市吉洞乡亚沟村。
辽宁省辽阳市刘氏宗谱一卷,旧抄本现藏于辽宁辽阳市水泉乡尚头村。
辽宁省凌源刘氏宗谱十卷,民国十年()木刻本,现藏于辽宁凌源县河坎子乡大河东村。
全国卢氏近房过谱不分卷,(清)卢延强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全国卢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清)卢长申重修,清嘉庆十六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三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全国卢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清)卢延强修,清乾隆木刻活字印本并附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全国卢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东海卢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连云港市。
蒙古族庄河卢氏族谱(巴尔虎翁阔氏),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庄河市。
河北南皮卢氏家谱不分卷,(清)卢鸿文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河北任邱卢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北任邱卢氏四门支谱不分卷,(清)卢树道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年)卢氏手抄本。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河北交河卢氏八修族谱不分卷,(民国)卢桐文、卢桐蔚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年)交河马连坦睦堂铅印本三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共四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
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
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
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