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七岁上小学一年级,老师第一次给我们发新书,语文,数学,还有品德、健康、美术、音乐等。新书外观图案新颖,美丽大方,几本书摞在一起,淡淡的清香就发散出来了,这是我第一次闻到这种特殊的味道,只是觉得好闻,并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书香”。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油墨还有纸张混合的味道,翻开书放到鼻子边上,闭着眼睛深深的呼吸,香气一下子深入肺腑,那种感觉比喝茶还清爽。厚一点的书不用凑近也能闻到,看着崭新的纸张,五彩的图案,清晰的字体,把书整体拿到手里,一只手把书卷曲着翻一遍,哗啦哗啦的声音夹杂着书香就扑面而来了。
这几本书就是一个学期的用书,为了减少对书的磨损,同学们一般都会包书皮。当然了,书皮也分好几种,有卖现成的塑料书皮,像语文和数学课本用的小书皮是2毛钱一个,大的书皮像品德、美术、音乐书的书皮就到5毛了,一整套买下来要花好几块钱,当时,有很多同学是买不起的。不过,还有办法,比如旧的挂历,旧报纸这时就派上了用场,旧挂历一般质地较厚,背面白色无图案,这是最好的材料,比照着书的大小,裁剪得当,几个对折下来,一本书就包好了。为了便于区分,我会在书的正面写上名字、班级和科目。如果没有旧挂历,也只能退而求其次,用旧报纸将就了,不过旧报纸的质地就很一般了,一两个月就磨损的起毛毛,接着就散下来了,顶不到一个学期。
其实,那时候的我们几乎都是很爱护书的,一般都会给书包上书皮,实在包不上的,老师也会帮忙。不过新书用上一个学期,原先平整有序的纸张由于频繁的翻页,会略显加厚。虽然打心里爱护书,但是实际上做下来就欠缺了,不是被水浸过了就是相互打闹弄皱了,再加上做标记,写生字等等,这个时候的书香就换了味道。有些许的汗味儿,有轻轻的铅笔味儿,原来浓浓的墨香味儿就变淡,总体上的味道不再那么单一了,成了一种杂味儿,这种味道因个人使用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那个年代,农村小学设施简单落后,而且校舍紧张,一间瓦房的大教室,里面并排着两个甚至是三个年级的学生,美其名曰“复式班”。教室的地面都是土质的,后来简单的加铺了一层青砖,每一块砖都紧紧相依,尽量减小相互之间的缝隙。因为没有水泥封面,也不是精工细作,过不了多长时间就有断裂,慢慢的地面也不平整,尤其是春季和秋季,天气干燥的时候,砖下的土趁机就飞上来了,每天值日的时候先将凳子放在课桌上再洒水除尘,然后清扫地面。即使这样也是有尘土的,所以次日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各自擦桌子,黑漆的桌子被我们的小手擦的光亮如新,长此下来,我们的新书渐渐的“蒙尘”了,有一股土的味道,书香因此又变味儿了。
屋舍简陋,教室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两个白炽灯泡,长长的开关线垂的那么长,室外也没有电铃,上课下课都是老师看着手表去教室门口敲钟。老师拉着钟绳抖着手敲着那个生锈的铁钟,钟声清脆但不绵长,传递不了那么远,不过我们都十分期待钟声,钟声是漫长课时后游戏的开始,又是玩耍即将结束的指令,就这样日复一日的伴随着我们度过了童年的求学时光。教室里夏季是没有电风扇的,窗户上玻璃也不全,遇到疾风骤雨吹进来,课桌上的书被吹的哗哗作响,有的被吹到了地上,我们赶紧关窗户把书放在抽屉里,即便如此,有的同学也难以幸免,书被淋湿是常有的事。等到天晴以后再晒干,整本书像个胖娃娃,膨胀的咧着嘴就合不住了,这个时候就闻不到书香的味道了,阳光和雨水的混合,有些发酸。
不过,最难熬的要是冬天了,把缺玻璃的窗户用纸糊上,即使如此,也挡不住冬季的严寒,窗户缝,门缝隔着都能看见人。为了取暖,老师找一个大一点的铁皮空油桶,中间糊上麦秸秆混合的泥,改装成一个小蜂窝煤炉,然后买些煤面掺上细土加水和成稀泥,最后脱成一个个蜂窝煤球,冬天的取暖就有了保障。虽然煤的质量差,烧出来呛人,煤烟大,但是有这么一个火炉,我们就已经很幸福了,这是我们度过寒冷冬季的唯一依托,每逢下课,同学们都抢着围靠在火炉边取暖。想着呀,冬季漫长,等到春天来临,我们的课本也跟着度过了严寒,这个时候再拿起书,似乎再也找不到那种清新的墨香味儿,而是那种煤灰的味道了。
学校里有简陋的课桌经过几届学生的使用已变得坑洼不平,写作业都需要铺上一本厚书,要不然就写“透”了。不仅如此,凳子也是我们自己从家里带过来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还有圆形的,总之是大小不一,各具特色。因为没有专业的科目老师,班主任老师不仅身兼数职,还要“多才多艺”,讲完语文,讲数学,每周还会穿插着上美术课,教我们画画。音乐课上,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唱《国歌》、《歌唱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童年》等歌曲,时隔多年,这些歌曲不仅耳熟能详,还唱的津津有味儿。
小学时光,虽然屋舍简陋,设施落后,但是老师爱心满满,一点一滴的耐心讲解知识,开启我们幼小的心灵之窗,让我们知晓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了解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那个时候,我们从来也没觉得吃苦,感觉每天能学会拼音,能认识更多的字,看更多的书,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反而是一种满足的幸福。
书的味道在变,心没有变,经过时间的积淀,真正的书香早已埋藏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书香不仅仅是那种原始的味道了,而是知识的化身,我们带着这童年的书香走向远方。
(文/邢台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