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防疫口罩发明者,有多少人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170393.html

鸿睿导读

有些人不该被遗忘,也不会被遗忘!譬如我今天要跟你介绍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防疫口罩发明者!年前,它在一场来势汹汹的瘟疫中,拯救了无数生命。仅以此文,向所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致敬!因为你们,我们才有了期盼未来的勇气。

1

年10月,满洲里。

这是中俄边境的一座边陲小城,两名中国矿工从俄国返回中国后,投宿在了这里的一家小客栈。

短短几日后,两名矿工突然高烧不退,全身呈黑紫色斑点,不治而亡。

草草料理完后事后,没有人再把两个无名小辈的死放在心上。

但很快,客栈里的两名服务员也因这种“怪病”而丧命。

浩劫就此开始。

短短几周内,“怪病”就悄无声息地传染到了千里之外的哈尔滨,而后迅速席卷了包括沈阳、长春等在内的重要城市,很快就蔓延到了整个东北。

这场瘟疫蔓延的速度,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不少家庭举家死亡,一时间尸骸遍野,百姓纷纷逃亡。

中新网

东三省总督锡良在上报朝廷的奏折中,将东北疫情形容为“如水泻地,似火燎原”。

据《鼠疫斗士,伍连德的故事》记录:后经统计,这场肆虐长达7个月的瘟疫,夺去了不少于6万人的生命,吉林、黑龙江死亡人数甚至占当时两省人口的1.7%。

疫情的重灾区——哈尔滨,每日死亡人数更是以百为计,“地无完土,人死如麻,生民未有之浩劫,未有甚于此者“。

而百年前的中国,在清*府的统治下内忧外患,满目疮痍。

医疗卫生水平低下,传染病知识的匮乏,地方防疫手段低效,专业人员稀缺……

各种谣言、偏方也在大街小巷蔓延,行之有效的却寥寥无几。

民众对此次瘟疫极为恐惧,有人已经患病却依然四处躲避检查,有人坚持要将病死的亲人带回家乡,更加重了瘟疫的蔓延。

当时的东北,在铁路网络的联通下,已成为中国工业重镇,人员流动频繁,病*沿着铁路线,以惊人的速度蔓延。

晚清东北铁路建设/图源:地球知识局

清*府收到的《东三省疫事报告书》上,一连串数字触目惊心:哈尔滨,死亡人;长春市,死亡人;沈阳,死亡人;北京、天津、上海也都出现了病例。

更凶险的是,此时已临近年关,瘟疫极有可能随着返乡百姓,一路南下蔓延至关内,再扩散至全国,防疫形势异常严峻。

年12月24日,时年31岁的伍连德,临危受命,乘车北上,以“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身份,抵达了被瘟疫和死亡笼罩的哈尔滨。

2

北里柴三郎,日本细菌学家。履历无比炫目。

他师从发现了结核杆菌的德国科赫教授,世界首位分离出破伤风杆菌(),将免血清免疫的方法应用于白喉和破伤风的治疗,开启了血清学领域。回国后自建细菌研究所,指导志贺发现了志贺杆菌(),后在如今日本的首相摇篮,庆应义塾,创办了医学部。自己也加授男爵。而在他履历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来自于年,第三次鼠疫爆发之后,分离出了鼠疫的致病原——鼠疫杆菌。

在当时的医学界,在对鼠疫杆菌进行了初步研究后,以北里柴三郎为首的科学家们普遍认知是鼠疫是由鼠传染给人的,而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染。因此,对抗鼠疫的方法也非常简单:灭鼠!

伍连德到了哈尔滨,很快发现了问题。哈尔滨的冬天动辄零下数十度,老鼠怎么会大规模活动?就算天地有异变老鼠乱跑,跑一次也应消停了,怎么疫情还在不断加重?

他仔细调查了爆发最严重的傅家甸,发现发生在这一区域瘟疫之疫源,来自满洲里的一个俄国人和当地人捉土拨鼠的窝棚。

土拨鼠,亦称旱獭,属啮齿类,主要生存在蒙古、俄国贝加尔湖和中国东北地区,是一种穴居于干燥寒冷地带的小动物。要注意的是,学名是旱獭,和老鼠并不是同一个物种。

土拨鼠(旱獭)图源:soogif

当时的东北,尽管俄*新败于日本,仍有大量俄国人在此。俄国人钟爱紫貂皮毛制作的各类服饰用于御寒。可人多貂少,一皮难求。而中国自古以来悠久的山寨传统,自然有许多精明之士想到了皮毛肤色相近的土拨鼠来代替紫貂。

到了年,市场上的假紫貂皮已经到达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万件。伍连德立刻让助手想办法找来土拨鼠进行研究。

12月27日,一位旅店的店主患鼠疫而死。伍连德赶到后,立刻问小厮:之前是否有皮毛商人入住?小厮说:有,一周前刚走。

传染链渐渐浮出了水面,接下来只需要在死者和土拨鼠体内找到鼠疫杆菌,就能明确病魔所在!

但是当时清*府禁止尸体解剖,同行的两位医生极力劝阻,伍连德不为所动,毅然不顾风险,和助手二人就地解剖尸体,获取了重要的脏器和血液标本。

回到实验室,在显微镜下很快在器官,尤其是心、肺和血液中发现了大量的鼠疫杆菌。经过培养,三天后出现了大量鼠疫菌团。而与此同时,在土拨鼠体内,也发现了大量鼠疫杆菌团。

伍连德确定这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和唾液的传染,而并非鼠传染给人。立刻给施肇基发电报,要求想办法让*府予以配合进行隔离。

在他的心中,征服鼠疫,指日可待。

隔离所用的建筑,叫做疑似病院

针对肺鼠疫通过呼吸“人传人”的特点,伍连德发明了一种在当时看来非常稀奇的“怪物”,来防止人群通过呼吸交叉感染:

口罩。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防疫口罩,后来被称为“伍氏口罩”。

伍氏口罩/中新网

拿9寸普通的外科纱布,剪成3尺长。每条顺着折成双层。最后还要在上下两片纱布中间,夹上块4寸长,6寸宽,半寸厚的消*棉花。

这种口罩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厚”。而且制作简单,费用也较为低廉。

可是在年前,愿意相信口罩能防病的人少之又少。

不管伍连德怎么跟民众解释微生物、鼠疫杆菌、传染途径,没人听得进去。大家都还是我行我素。

甚至在搬运鼠疫患者的尸体时,有些警察都不愿佩戴口罩,结果最后都被传染了。

许多人终于因为这一活生生的案例,减少了对口罩的排斥。

但是,伍连德普及口罩的路上,还是遭到了普通民众,甚至医生的不断抗拒。

3

在施肇基的支持下,伍连德开始对哈尔滨进行全面布控,尤其是傅家甸所有的公共设施,旅馆、饭店、商店,均全面消*,对病人和家属实行严格的隔离,对有可能接触病人者,必须呆在家里自行隔离。

然而很遗憾,当时在东北的话事人,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把东北当成了殖民地的各国友人们,尤其是日本及俄国。想要控制疫情,必须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伍连德首先拜访了俄国时任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将*。俄国当时已经派了医学专家依沙恩斯基过来。所以拜访时,二人并不相信一个来自中国的医生会有什么样正确的看法。但是伍连德张口就是流利的英语,让二人震惊不已,收起了藐视之心。

伍连德告诉他们,他已经通过尸体解剖、样品观察以及细菌培养,得出了此地流行鼠疫的结论,并阐述了该病菌是通过呼吸和唾液传播方式。霍尔瓦特出于保护俄侨的考虑,很快就将节火车车皮(内置取暖火炉)批给了伍连德医生,使医生有了一个较宽裕的临时疫病隔离所。伍连德说服那密切接触患者的人,并陆续将他们安置到这里。医院。相关家属和一般接触则在家里自行监测。

接下来是日本。

哈尔滨瘟疫刚刚爆发之际,日本同样也派了一名医生来调查。这位医生,恰好就是北里柴三郎教授的学生。同样,出身名门大派的他看不起来自中国的赤脚医生们。

直到伍连德的助手林瑞生告诉他,伍连德医生是剑桥大学毕业的博士。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师门的「鼠疫源于鼠传染人」的思想,在之前已经解剖了数百只老鼠,并请伍连德观看他解剖老鼠的样本,坚持认为自己没有从一只老鼠身上发现鼠疫杆菌。

因此,哈尔滨流行的并不是鼠疫。对方毕竟是鼠疫杆菌鼻祖的得意门生,伍连德深感难以说服对方,只得做罢。

年1月2日,*府第一批增援赶到,仅有一人。北洋医学堂首席教授,法国人梅斯尼。时年45岁,比伍连德大13岁。

与日本人一样,傲慢的法国人并不相信伍连德的「人人传染」的说法,坚定地认为灭鼠才是唯一可行的防疫方法。在谈话中,他控制不住自己,面对伍连德挥舞双手,瞪大眼睛喊叫:「你这个中国佬竟敢蔑视我,目无你的尊长。」甚至还要与伍连德抢夺防疫控制权。

无人信,无人服,隔离工作举步维艰,鼠疫发病和死亡人数每日飙涨,人人自危,户户惊恐。伍连德陷入了绝境,向施肇基求救,上报清廷。

然而,在那个西方医学远盛于东方的年代,无数西方专家的反对下,一个仅仅初出茅庐的伍连德的说法,又如何能够让清廷大人们相信呢?

历史在此时展现出了它黑色幽默的一面。当时已经有很多人逃回了关内,鼠疫的恐慌开始在全国弥漫。东三省与北京近在咫尺,清廷也开始了恐慌,担心有朝一日,这个恶魔狞笑着扑向紫禁城。

而伍连德所提出的隔离患者,全城戒严的方法让清廷大喜过望,对施肇基的奏章,毫不犹豫地批准,直接任命任伍连德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并且免去梅斯尼职务。

但是仅仅有朝廷的支持是不够的。阎王好见,小*难缠。想要真正掌握话语权,还需要当地*府的大力支持。

而历史再一次垂青了伍连德,用另一个人的生命,为他扫清了所有障碍。这个悲剧人物,就是梅斯尼。被清廷停止职务后,不甘束手医院,现场查看病人。

为防止感染鼠疫,他戴上了白袍、白帽、胶皮手套来隔绝一切可能的与老鼠接触的部位。但是很遗憾,他仍然没有相信,那个比他小13岁的年轻中国医官所说的,鼠疫会通过呼吸和唾液传染。所以,他没有戴口罩。

年鼠疫流行时的炼人窑(图虫创意)

很不幸,年1月8日,梅斯尼开始发烧,同时伴有剧烈头疼。9日,他剧烈咳嗽,痰中带血。11日,法国医生梅斯尼抢救无效死亡。

梅斯尼的悲惨死亡,证明了伍连德对疫情的判断是正确的,所有人开始听从伍连德的调遣。

伍连德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医护和民众戴口罩,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他指挥着大家开了专门生产“伍氏口罩”的工厂,生产的口罩都免费发放给民众。

同时,他将疫区分为几个地区,让经过培训的警察和医务人员入户登记、消*。

停止交通运输,全面封锁了疫区。最后用四个月的时间控制了当时的疫情。

决定当年致胜关键的防疫口罩,在后人一次次的改进中,成为了抵御病*一道坚实的壁垒。

年,甲肝在上海迅速爆发。传染性强,感染人数多。在这个危机关头,医院开设了多个紧急门诊,对病人进行检查。

医院门诊,戴口罩的医护人员在检查患者

同时临时建立了多处隔离病房。医生都带着口罩进入隔离病房对病人检查。

华山传染科徐麦玲教授带领下级医生在临时隔离病房查房

在80年代,口罩已经在医疗卫生领域普及开来。小小的口罩,也成了医生的保护罩。

伍医生发明的这种平面折叠式口罩,过滤效果好,对于细小粒子的过滤效果可以达到85%。

对于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来说,更是重要。

中国人民解放*第医院的调查显示,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能有效防护医护人员感染病*和细菌。

非典时期,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就非典病*的传播,发布了相关的防范措施,建议应该减少自己暴露空气的时间。

SARS病*,主要是通过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近距离的空气飞沫等途径传播。

根据微生物学家的报告,病*大多是在患者说话、打喷嚏或者咳嗽的时候附着在微小的水滴之上传播的。

所以佩戴口罩,可以大大降低自己被感染的概率。

现在的医用口罩,已经可以有效阻隔微小粒子,能过滤的最小粒直径可达0.5微米。

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口罩再一次成为了保护身体健康的重要防线。

年前,伍连德博士依靠强制手段,才能使民众戴上口罩。

如今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戴口罩”终于成为了许多人的主动选择。

4

在新冠疫情中,也有无数医生,奔向战场。

口罩的样式和性能,早就一次次的升级换代。但是口罩、护目镜、防护服下的初心,却从来没有改变。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因为他们,我们才有了期盼未来的勇气。

来源:网易新闻、剑桥评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