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最珍贵的手工回忆录皖南篇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方法 http://m.39.net/pf/a_4792653.html

皖南地区多山,自古因交通闭塞,行成了独特的文化区域,民间遗存着众多别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例如油伞、剪刀、宣纸、榨油……这些来自皖南的老手艺似乎过着“大隐隐于山”的生活。

传统手工艺的日渐消逝或许是传承和历史的损失,然而对于自然的生产和时代的发展来说,这似乎又合乎于情理,减去了那些冗繁的过程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只不过,在飞速发展的当今,这些留有传承余味的手工艺当何去何从?它们的价值又到底藏在哪里?——GEO导读

“一直以来我对它们并没有特别在意,直到有一天突然发觉它们的身影已经变得星星点点:儿时居住的那条老街上,母亲曾经牵着我去过多少次的老剃头店变成了普通发廊;街尾的铁匠铺早已拆迁变成了百货大楼;那个喜欢边干活边和人唠嗑的老铁匠很多年前就搬去了大城市里过‘好日子’……我突然有点怀念那个时候,怀念那些老手艺。”

撰文\摄影:老炮

城镇发展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必然会导致传统手工艺的衰微,也使所依附的业者、技艺、器具等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而它们之所以令人怀恋,是在使用功能之外,还附带着传统社会里一份珍贵的人情,是家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

因为这份怀念,我从去年末开始对徽州、泾县和铜陵地区还保留的老手艺进行了走访,寻找那些传承,通过镜头留住那些过往,留住手艺,留住文明的记忆。

皖南老手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发展却不那么平衡,一些国宝级的非遗产物比如宣纸、歙砚,都有着较好的传承和发展;而一些不知名的老手艺就显得举步维艰,有的甚至到了濒临消失的地步,比如泾县的后山剪刀和琴溪陶器。

现实中的皖南老手艺人们都在时代的漩涡里打转,发展与传承到底该如何抉择?那些锤钳碰撞的火花,每一个指头尖儿磨出来的老茧,每一撮“扫清风”的宣笔毛,都让这些精湛的技艺显得尤为珍贵。

孤峰油伞

皖南泾县制伞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就有记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辉煌一时的油布伞产业,如今只剩下孤峰镇国民油布伞厂这一家了。

油布伞的制作需要12道工序:分别为选材、量尺寸、刨竹节和分片、打孔、排竹、套伞头、伞骨与伞头相连、制伞面、上布、刷桐油、盖章或署名、晾晒。因选料之严格和手工过程之复杂,一把油布伞从选材到制成需要一周的时间。

由于是手工作业,所以长期以来这些技术全靠老师傅的口传心授,师徒世代传承,工匠不仅要有极高的悟性,还要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出一把既能够挡风遮雨,又不失“风韵”的好伞。

泾县宣笔

泾县宣笔制造厂制作宣笔历史非常悠久,始于秦代。因泾县昔时属宣州总管府管辖,当地产的毛笔又主要于宣州集散,故因地得名曰“宣笔”。宣笔的制作不仅精于选料,更注重工艺。

宣笔的制作需经过选料、脱脂、水盒、修毛、装套、刻字等6大工序以及多道操作过程而精心加工制成,极为复杂。制作好一支宣笔,需要的不光是耐心,还有那份一辈子只做一支笔的匠人精神。

泾县剪刀

后山剪刀制作的技艺起源于宋朝末年,是在发明宣纸后又出现了剪纸才衍生出来的。前期,后山剪刀主要以方口沉重的宣纸剪为主;经过传承创新,口薄头尖的民用剪也逐渐发展起来,后期则有各类剪刀几十种。

从点炉、裁铁,到出坯、镶钢,再到轧钢、淬火,最后到敲口和整形,后山剪刀制作需要经过24道工序。其成品硬可断铁软可剪棉,被广泛应用于宣纸剪纸、女红、制衣、农事等各个领域。目前,后山剪刀的古法造艺已处于失传的境地。以前那里有几十家剪刀铺子,常常是一两百号手艺人一同烧炉锤铁,如今这样热闹的场景却再也无迹寻觅了。

汀洲打铁

相比之下,铜陵汀洲的查记铁匠铺还算“热和”。刚到立春,查老就开始为30户人家打造割油菜的刀了。“每天我得打12个小时,差不多能出两把刀。现在体力跟不上了,慢慢打吧。我这传统的打铁手艺是门技术活,可不是随便敲一敲。”查老说。

制造一件工具,包括选料、烧火、捶打、成型、淬火、打磨、制作等十几道工序。铺子里有个炉灶,炉膛内的火苗嗖嗖直蹿。查老得先把需要锻打的铁料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用铁钳钳住火红的铁料移到大铁墩上,再开始锻打。在锻打过程中,只能是按照经验来衡量宽窄。

手工打铁可不像是生产工厂里那样,有精准的数字测量,以便于每把刀都一样。“我这刀啊,打一百把,就有一百把的样子,用久了你摸一摸就能知道自己家刀的德性,用别人家的还用不惯呢。要不古时候怎么会有打造功力的高下之分?”查老得意地说。

焦村木榨油

说起徽州的木榨油坊,人们第一个就会想到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出现过的富堨镇那家,其实在*山区的焦村还有一个规模更大,同时也是徽州西部地区仅存的一座老式油坊,已有近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古老传统的木榨油工艺。

这座油坊在一个很大的屋子里面,门窗通亮,只要一走进这里,就能闻到那沁人心脾的木榨油香。只见师傅们用3米长的木柱使劲儿撞击榨油台里的油饼,一边使劲儿一边发出雄壮有力的喊声。这样鲜活的场景似乎很久都没有见到了。

大通制秤

铜陵大通古镇,“夏洪兴老秤店”位于大通镇澜溪老街,已有百年历史,祖上从湖北孝感迁到大通,已有三代,制秤手艺声名远播。

做一杆老秤的工序很复杂,秤杆是一种浙江产的马尼康原木,这种原木能保证秤杆笔直且不易变形。在做一杆秤前,要先用法码在秤杆上定好位置,再用钻花在秤杆上打出均匀的秤眼。

没有熟练的手艺是做不好这一道工序的,秤眼的深浅、大小,都决定了这杆秤是否能够精确无误。做秤不只是手艺活,更是良心活。

琴溪制陶

制陶是泾县琴溪村的传统产业,在这里你可以见到最古老的制陶工序。琴溪陶窑主要生产缸、罐、坛等多个品种的日用陶器,这些陶器虽然外型上质朴、简单,但却藏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悠久的纯手工土陶制作工艺被誉为“泥与火的艺术”。然而由于轻便美观的塑料和铝制品大量进入市场,代替陶器使用,以致陶器业陷入了困境。

传统理发剃须

休宁万安老街上有一家剃头店,这个老理发店有些年头了,掌管这家店的老师傅姓*,已经70多岁了,他的一辈子都和头发与剃刀做伴。

“我的手摸一下就能知道你头发有多少根你信不信?别看剃头简单,留长留短很讲究!现在理发店剃头的哪是门手艺啊,只知道用电动推子咯。那哪儿比的上我的剃刀啊,剃刀剃出来的活儿比那讲究多了!”

老*的店里放着一台使了40多年的铝制电吹风、一个被水洗滑的石头盆,一把磨得不能再磨的剃刀和已经磨起了包浆得蝴蝶牌理发椅。街里邻坊说:”我只放心把自己的脑袋和喉管儿交给老*。”

万安豆皮

休宁万安老街,这家豆腐店的店主杜延年师傅年生,今年已经87岁高龄了,豆腐也已经做了三代人。店里最热销的豆腐皮是限量的,一天就做那么多,去迟了就买不到。

老杜每天经营豆腐店并不是为了挣钱,就是图个手艺活儿,“我可闲不下来,隔壁那赵家闺女就爱吃我这豆腐皮!”老师傅说。要做一张好吃、好嚼、好煮、好炒的豆腐皮,讲究的不仅是食材,还有力道、时间和心意。

 对于时代的更迭,新代替旧的自然法则,我们无法根究其好坏。这些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手工艺就好比是长河里的金沙,因它们的存在使得年岁里闪烁金光。在时间的长河里,如果没有它们的踪影,那么历史将暗淡无光,但遍地是它们却又让江河里的浪无法奔腾得汹涌。旧与新的这场“革命"究竟应该何去何从?——GEO

德国国家地理GEO最早于年发行,如今已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年发行量超过万册,是欧洲发行量最大的人文地理类杂志。本号是德国国家地理官方授权中文版。为您提供海内网高质量的阅读!

更多精彩可访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