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高良姜
7.10.1释名习性
姜科多年生草本高良姜的根茎。本品始出高良郡,即今高州,故名。
7.10.2加工炮制
夏末秋初挖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茎叶根须,切成小段,晒干。
7.10.3性味归经
辛大温,入脾胃经。
7.10.4功效
1)温中散寒:高良姜味辛气热,能行气消胀,温里通阳。用治和胃止呕,温中止泻。
2)温通止痛:脘腹冷痛,脾胃虚弱。高良姜寒者温之,能温通脾胃,治脘腹冷痛。
3)和胃平逆:高良姜辛热,能祛寒暖胃,行气平逆。
7.10.5鉴别应用
1)高良姜与干姜性味辛热,皆能温中散寒。高良姜善治胃寒,主脘腹冷痛;干姜善治脾寒,主腹胀泄泻。
2)高良姜与生姜皆可温中散寒,高良姜热重于辛,偏于走里,散胃寒而止痛;生姜辛胜于温,偏走表,散风寒而解表。
7.10.6《本经》性味
始载《名医别录》,“良姜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为中品。
7.10.7各论
廖希壅:高良姜辛热纯阳,入脾胃经。二经为寒邪所犯,则冷逆霍乱,腹痛诸病生矣。辛温暖脾胃逐寒邪,则胃中冷逆自除,霍乱腹痛自愈矣。
*宫绣:良姜气味辛热,治疗客寒积于胃脘,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者切忌。干姜经炮制可以去内寒,良姜则辛散之极,故能辟外寒气。
7.10.8冉论
干姜为家莳,良姜为野生。正如川乌为家莳,草乌为野生。家莳者肥大,野生者瘦小,但性足力厚。干姜不花不实,为一年新根,良姜花如红灼,为多年宿根。姜桂之性,老而愈辣。干姜用盐腌水渍,矫揉造作,多失其本性,良姜浑朴不雕,得天独厚,老而愈辣。若为沉寒痼冷,阴凝寒*大证,用干姜不如用良姜。神经性脑卒中,属阴寒之气上冲,阴寒凝涩,气不上达,亦用干姜不如用良姜。干姜可杀虫,故泻心汤乌梅丸用之。
惟良姜辛温燥烈,虽无*而近*,不可日用常食。大药治病,衰半而止。尝见伏热温病,及热重暑病,误服生姜干姜,烦躁咽痛,大热狂惑者比比皆是。审病贵的,用药贵专。其力越大,其效越捷。良姜固为有价值之药,在用者之适可而止,恰如分际。苟非阴寒确凿,误用渎用,如火益热,其伤必多。即使病愈也会伤体。如园工以火逼花开,花则开矣,其本已废。
7.10.9配伍应用
1)配香附:香附辛散苦降,为理气良药,能通行三焦,疏肝解郁,善行血中之气,行气止痛;高良姜辛辣芳香,温热行散,专攻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二药相伍,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治胃中滞痛。
2)配厚朴:高良姜辛热,功在温中散寒;厚朴苦辛温,以行气消滞为最。二药相伍,散寒行气并举,治疗气滞寒湿,胃脘疼痛。
3)配干姜:胃有寒则胃脘冷痛,呕吐,噫气;脾有寒则腹冷、腹痛、腹泻。高良姜以去胃寒为长,干姜以散脾寒为要。二者同用,脾胃之寒并去。上止逆,下止泻,温阳止痛。
4)配半夏:胃中寒,饮食少,常呕吐,腹胀满。高良姜辛温,祛中寒,温胃;半夏辛温,和胃气,降寒逆。二药合用,散寒和胃,降逆止呕。
5)配苍术:高良姜温中散寒,行气除冷;苍术味辛,香燥烈,祛湿健脾。二药合用,散寒祛湿,温中健脾。苍术助高良姜取中焦之湿。
6)配小茴香:肝经有寒则寒疝腹痛,小腹掣痛。肝寒犯胃则呕吐食少,腹痛腹泻。小茴香可止痛除肝寒。配伍高良姜温脾,则肝脾统同治,寒祛痛止。
7.10.10禁忌
7.11小茴香
7.11.1释名习性
伞形科多年生草本茴香的成熟果实。煮臭肉下少许即无臭气。故名。
7.11.2加工炮制
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果实,去除杂质,晒干。
7.11.3性味归经
辛苦温,入肝肾脾胃经。
7.11.4功效
1)散寒止痛:小茴香辛温,入肝肾经,能疏肝理气,温肾祛寒,而能止痛。可用治寒凝腹痛,肾虚腰痛,少腹冷痛,睾丸偏坠等。
2)温肾缩尿:肾阳不足,下元虚寒,闭藏失司,膀胱失约而遗尿。小茴香辛温,入肾经,可温元阳,散虚寒,温肾固摄,治疗遗尿。
3)理气和胃:小茴香辛香发散,甘平和胃,可用治胃痛,呕吐,食少,具调中醒脾,开胃之效。
4)祛湿利浊:本品味苦,苦可燥湿,故可用治脾胃二经湿热下注之干湿脚气。多由久居湿地或公共拖鞋感染湿*所致。症见指缝间潮湿糜烂,剧烈瘙痒。本品苦燥湿,祛除脾胃湿热,以治脚气。
7.11.5鉴别应用
小茴香与大茴香。小茴香性平,理气开胃,夏月祛蝇避臭,食料宜之;大茴香性热,多食伤目发疮,食料不宜过用。
7.11.6《本经》性味
始载于《唐本草》。
7.11.7各论
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肾痨疝气,开胃下食,膀胱痛,阴疼。
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涸中止痛,止呕。
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
本草汇言:茴香,温中快气药也。此药辛香发散,甘平和胃,故唐本草善主一切诸气。如心腹冷痛,暴心疼,呕逆胃气,腰肾虚气,寒湿脚气,小腹弦气,膀胱水气,阴疝气,阴汗湿气,阴冷,阴肿水气。倘胃肾多火,得热即呕即痛即胀,阳道数举,精滑梦遗者,宜斟酌用之。
7.11.8配伍应用
1)配补骨脂:补骨脂辛苦大温,专攻补肾助阳,既能温下元,固精缩尿,又可温运脾阳;小茴香辛温,入下焦温肾散寒,又可入中焦调中醒脾。二药配伍,增强药力。温补中焦下焦。
2)配葫芦巴:小茴香辛温,能温肾散寒,理气止痛。葫芦巴苦温纯阳,善入肾经,温阳下焦,疏泄寒气,能补命门火衰,壮元阳之虚冷。二者配伍是治疗寒疝阴肿,少腹冷痛的主药药对。也可用之寒湿脚气,腿酸膝痛。
3)配牵牛子:牵牛子苦寒有*,性烈走泄,善于利水道而泄水湿。兼通大肠气秘;茴香辛温,能温肾寒,理气止痛,暖丹田,除小肠冷气。二药并用,专入下焦泄阴邪,一长于泻水湿,一长于泄寒气,临床用于下焦虚寒,气滞水停导致的阴囊肿胀坠痛,二便不利之寒湿水疝。
4)配杏仁:杏仁苦泻降气;小茴香散寒理气止痛并有调中醒脾之功。两药配用,既能降逆散寒,又能温中止痛,温而不燥,治寒疝气逆腹痛。
7.11.9禁忌
阴虚火旺者慎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