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最常见的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症候群之一,多数属于功能性便秘范畴,常可起始于婴儿及新生儿期,且约1/3患儿的症状会持续至成人期,表现为慢性顽固性便秘,有些甚至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漫长的病程和复杂的病情严重影响了患儿及患儿家人的生活质量。据报道,儿童便秘发病率为0.7%~29.6%(中位数12%),其中90%儿童便秘为功能性便秘。
临床上儿童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3次/周,或大便干硬成团块状,排出费力。排便时肛门有痛感,严重者可致肛裂、痔疮及直肠脱垂,进一步加重便秘,恶性循环。有时由于粪便擦伤肠黏膜而使粪块表面附着少量血液或黏液。便秘日久者可有精神、食欲不振,腹部胀痛,睡眠不安等非特征性表现,甚至发生营养不良。长期便秘,易致结肠扩张,久之容易形成特发性巨结肠,与先天性巨结肠所致便秘较难鉴别。值得注意的是,儿童便秘常可表现为大便失禁,发生率高达75%-90%。有时家长认为儿童内裤大便为腹泻,其实与直肠内粪石上方的液体成分从粪石周围溢出而导致的溢流性大便失禁相关,腹部检査扪及粪块可鉴别。儿童便秘症状缓解较慢,病情易反复。
小儿便秘的诊断-年罗马Ⅲ标准:
1.适于4岁以下儿童:
至少符合下列2项条件,并持续1个月:
(1)每周排便2次或2次;
(2)能自行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
(3)有大量粪潴留史;
(4)有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
(5)直肠内有巨大粪块;
(6)排出粪便粗大以致于堵塞下水道。
伴随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减退和(或)早饱。一旦大量粪便排出,这些症状很快会消失。
2.适于4—18岁儿童:
符合下列2项或以上,症状每周至少1次,持续2个月以上,但肠易激惹综合征诊断依据不足:
(1)排便2次/周或不足2次;
(2)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
(3)有大量粪潴留史或有与粪潴留有关姿势;
(4)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
(5)直肠中有巨大粪块;
(6)排出粪便粗大以致于粪便可以堵塞家中下水道。
导致儿童便秘常见的原因
1.饮食不足:小儿进食太少时,消化后液体吸收,使大便余渣减少,变稠。奶中糖量不足时肠蠕动弱,可使大便不易排出。
2.膳食结构不合理:常见者为蛋白质食物(肉、蛋、奶)摄入偏多,含碳水化合物食物(主食)摄入少且过于精细(粗粮少),含膳食纤维食物(豆类、水果、蔬菜)摄入不足,此外每日饮水少亦为重要原因。
3.肠道功能失常:由于生活不规律和缺乏训练按时排便习惯,以致未形成按时排便条件反射,终致肠肌松弛而便秘。
4.胃肠动力异常:近年来随着胃肠传输时间和多通道下消化道测压技术在儿科的应用,发现部分便秘患儿存在结肠或直肠肛门动力障碍,结肠无力和出口梗阻是最常见得因素。
5.胃肠激素分泌和调控异常及某些代谢因素:胰腺素分泌过少等也可影响胃肠动力导致便秘。
6.药物作用:服用某些药物可使肠蠕动减弱而便秘,如胆碱能药物、抑酸剂、某些抗惊厥药等。
7.遗传因素:部分患儿生后即便秘,有家族史,可能与遗传有关。
8.精神因素:小儿环境和生活习惯突然改变,突然精神刺激如焦虑,抑郁等可抑制外周自主神经对大肠的支配,引起不同程度的短时间便秘。排便时疼痛,肛裂疼痛,对卫生间环境不适应和个人情绪不佳等可导致便秘。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治疗策略
主要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行为治疗、手术治疗和随访。基础治疗以家庭教育、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为主。要足量饮水(包括食物中的水和果汁)、均衡膳食(鼓励母乳喂养,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适当运动、合理如厕训练(4岁以上儿童,每天每次餐后如厕5~10min)。如基础治疗2周无效,即开始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首选口服渗透性泻药(聚乙二醇或乳果糖)或直肠给药通便,持续3~6d,以解除粪便嵌塞,尽早恢复规律性、舒适性排便习惯。通便治疗结束后,即开始维持治疗,防止粪便再次蓄积。维持治疗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可持续2个月。维持治疗阶段的药物可选用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粪便软化剂或直肠给药。渗透性泻药是不易被肠道吸收的离子或分子,在肠腔内形成渗透递度,保持水分在肠道;而增加的水分扩张肠腔,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乳果糖适用于所有年龄,而聚乙二醇国内适用于8岁以上便秘患儿。刺激性泻药主要是增加大肠蠕动,促进远端小肠和结肠分泌水和电解质而软化粪便。没有资料显示渗透性泻药可诱发长期的不良反应,如电解质紊乱、黏膜损伤等,但几乎没有关于儿科应用刺激性泻药的安全性评估报告。行为疗法、心身疗法、传统疗法和生物反馈治疗用于特定对象,并不推荐作为便秘的常规治疗。益生菌治疗功能性便秘可能是有益的,但缺乏高质量的循证依据。药物治疗如连续2个月有效,才可考虑减量,不能突然停用。减量维持可长达数月,以观察粪便的松软度和排便次数的变化,直至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手术治疗适用于难治性便秘,如药物治疗无效、长期便秘或需手法通便者,可采取顺行结肠灌肠术(盲肠造口)或乙状结肠切除术。
便秘的治疗是长期的,通常容易反复,医院诊治,因而随访显得尤为重要。应重视家庭教育和健康宣教,指导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重视非药物疗法的应用。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