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 http://www.csjkc.com/m/                            襄阳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发展旅游经济,如今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襄阳的旅游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其中少不了为之默默奉献的民间老学者、老党员、老干部和老文旅企业家们。跟随我们,一起走进老一辈文旅人和襄阳文旅之间的热血故事。
本期人物
李骥
李骥
年夏生于河北邯郸
10岁随军入襄
弓箭教练、铁匠、皮匠、韘匠
“李氏弓箭”创始人
李骥祖上世代从军,家中多有习文习武者,他自幼耳濡目染,对弓箭、运动颇感兴趣,3岁那年,李骥随父母迁居天津武清县,当地习武之人很多,铁匠们除打制生活器具,也打制传统兵器。李骥说从小调皮捣蛋的他,总爱看爷爷打铁。“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烧红的铁器移到大铁墩上,师傅掌主锤,下手握大锤,两人互相配合,能打出各式各样的铁器。”对打铁场景,李骥记忆犹新。
10岁那年,李骥随军入襄,成为襄阳“新市民”。从小迷恋军营的他,在读完初中后便踏入军营。退役后,他当了10年专职司机,又在另一个10年相继开过文化传媒公司,做过帆船教练、登山教练、攀岩教练。直到39岁那年,他强烈地想要打破陈规,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做一件襄阳人都没做的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骥认识了一位在北京做弓箭的朋友。李骥瞬间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襄阳在古代军事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何不在襄阳开一家弓箭铺?
不惑之年再入新行并非易事,李骥不敢轻举妄动。他四处寻访弓箭专业人士,一方面学习了解弓箭知识,一方面打探弓箭行业的市场情况。
在朋友的帮助下,李骥拜访了一位潜心研究中国弓箭文化的老学者。老先生谦逊的品质以及对弘扬弓箭文化的殷切期盼,让李骥颇感任重道远、使命重大,回襄阳反复思考后,李骥开始心无旁骛研究弓箭,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年,在襄城二桥头的一个10平方米的小门面里,“李氏弓箭”开张了。
通过网购和线下采买,李骥购回大量弓箭进行试货。然而,有的重心偏移,有的偏软,有的偏硬,基本不合格。他毅然将大量弓箭付之一炬,并决定亲自制作。为全面学习掌握弓箭工艺,探索制作技术,李骥一边搜集拓片,查阅大量军事类古籍,一边奔赴北京、武汉、郑州、济南、徐州等地,在各地博物馆看出土的弓箭文物。通过图片描绘、文字描述、观察实物,李骥结合先前掌握的体育技能,对壁画、漆画以及拓片图案中的射箭姿势及古文进行解析。
一边学习,一边探索;一边制作,一边试验。在10平方米的小店内,李骥用铁箱、铁架、电焊等自制了打铁工具。根据资料反映的不同朝代的弓箭质量、外形、材质等,李骥开始摸索还原古代弓箭。就这样,每天用20斤煤,李骥用了2吨煤做试验。而每一支制作出炉的新箭,李骥都会先试。反反复复制箭、试验、改进,如今李骥可以在天气好的情况下用3天时间制作6支箭。他追求精益求精,要求长度零误差,重量误差不得超过0.5克。
除此之外,他还自学了皮具和韘(指古代射箭时戴在手上的扳指)的手工制作,从铁匠身份延伸到皮匠、韘匠,他为弓友全方位打造心仪的弓箭装备。
李骥发现,当前有不少人开始喜欢弓箭,但问起弓箭文化却只知一二。一直以来,他都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于李骥而言,做好弓箭文化的传播者,虽然很难,但他依然充满信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此乃扬弓箭术于古城,强我民众之体魄,培我民族之血性也。”
来源:襄阳广电文旅工作室
原标题:《李骥:做好弓箭文化传播者培我民族之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