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加快步伐的不止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还有那群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孩子。虽然教育一再强调减负,但减不掉父母强加给孩子的焦虑,也减不掉“别人家孩子”标签的虚荣感。许多家庭里都会出现这样一幕,
你干什么呢?作业写完了吗?单词背了吗?课文记下了吗?你能不能不再看你那些没有用的破书了!有时间多看看英语不行吗!……
在家长的三番五次怒吼中,孩子极其不情愿的放下手中的书或平板,走去房间背英语,顺便狠狠得带上房间门,留下一声沉重的“嘭”,随着你的“命令”增多,孩子对你的态度愈加冷漠,甚至慢慢的出现叛逆的心理。家长可能会想,我是在帮你做正确的事,现在不懂以后长大了就会感激我了,而事实是,孩子并不会。
因为,可能在他的梦想里,他渴望成为一个作家,也许他渴望成为一名电竞选手,但是你觉得对现在的学业无用,可如果一个孩子被教育只能学对升学有用的课,上大学只能干对就业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为了买车买房,这样的人生,想来也枯燥乏味,满是遗憾吧。
知乎上有一个很令人反思的问题: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不能致富、不能赚钱、不能出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背?
知友“mupeng”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慢慢地,我长大了,知道
春天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夏天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是“老树呈秋色,苒苒物华休”
冬天是“晚来天欲雪,红泥小火炉”
愁了时,就想起“伫倚危楼风细细”
乐了时,就想起“春风得意马蹄疾”
小时候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体验,往往影响着我们一辈子的心胸和视野。
梁文道先生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也很喜欢黄磊,也就是多多爸爸说的那句,他说:“为什么我让孩子学什么多兴趣,画画,钢琴,英语,小提琴,游泳,演话剧……可能有人觉得孩子精力不够,应该更多用于学习,但是我希望,她的人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学习不只是书本,不只是考试。”
我见过很多孩子,小时候学习不好,却因为画画突出,最后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职业道路,也见过很多小孩,在家长的要求下努力读书,却同时视读书为痛苦,上了大学后开始放纵自己而学业无成。所以,其实有时,“无用”的教育更重要,教会孩子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实践的成就感,让孩子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终身学习。
就像童程童美的乐高编程课,通过积木的搭建,零件的组合,趣味代码的编写,最终呈现自己的机器人,而且还能操作它让它自己动起来,这同时能够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让孩子的创意得到充分的释放,爱上编程,体验编程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很多孩子上完课之后都非常兴奋,因为今天又学到了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或者又通过编程做了个什么小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