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状况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曝光桂林这个古村,10年4个亿重现土气 [复制链接]

1#

世界为村,不分界邦以镜头记录当地人文生活佛系经营电商店铺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渐代替手工制作,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得越来越小。

幸运的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村子得到了保护与传承。

01老手艺

让传统活在当下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会相信这些快要失传的手艺同时在这个地方出现,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独具东方生活美学的扎染是这里的一道风景,散发着历史的韵味。它们晕色丰富,变化自然。

远看像一幅幅水墨画,近看每种花却都迥然有异,各自成趣。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新鲜感十足。

如今很少在街头巷尾遇见的打铁铺,竟然成了来这里的人必去体验的地方。

铁匠抡起铁锤打铁时,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和呼呼的拉风箱声就会在村巷里不断响起。曾经的每个村镇都少不了有一个打铁铺,铁锨、锄头、马蹄铁等坏了,都会在铁匠师傅的手中得以“重生”。

还有织布匠周爷爷,虽已70多岁,但只要一坐在织布机前,那专注的劲儿让旁人不禁屏气凝神,不敢轻易去打搅。

周爷爷说,年轻时是为了家人的生活而日夜织布,现在为了让这项传统手艺不过早地消失,“既然这个村还需要我,那就发挥最后的余热”。

在很多村子,能把传统手艺坚持下来的微乎其微,能像这里一样有那么多传统匠人集中于一处的更是少之又少。

而且,还能跟着师傅一起现场体验,学扎染、学打铁、上手织布,或者编个竹篮、捏件陶器……

02老建筑

凝固城市历史记忆

原来,这是一座古村,名叫东漓古村。

它位于灵川县大圩镇潮田河畔,距离桂林市区15公里。

这座古村原是几近荒废了的村落,现在变成了一个景区。原居民大多都搬了出去,留下了这些明清时期的老建筑。

据说,这里是缔造者花费了10余年光景,投资4个亿所勾勒出世外桃源般的一处家园。

虽是重建,但建筑的“骨架”——砖瓦、门窗等样样都是费心思从各地搜集而来的老物件,从里到外,透着老建筑固有的古色古香。

它们主要以桂北建筑风格为主,依旧保留着湘桂古商道和漓江沿岸古村的特点,一砖一瓦都能从桂北各古村中找到原形,以最大的可能还原曾经的历史。

而潮田河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它贯穿整个村落,给古村增添了不少的灵动感。

沿河分布着的多栋古建筑,如今步入其间,脚下是锃亮的青石板,两旁是耸立的高墙。

抚墙是青砖,抬头是黛瓦,在这样的空间里体验织布、扎染,就如同时空穿梭一样回到了旧时光里,沉浸感满满……

03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在这里不仅有代表着桂林历史文化的老建筑,最可贵的是在这里生活着的人。是他们,让老建筑焕发生机,是他们,让这里烟火十足。

白天,走在古村里,常会看到忙前忙后的村民。

他们大多都是原居民,自从这里被盘下发展成景区之后,在这里谋得了一份差事,继续留在村里做事。

在小木屋下烧着柴火的两位大叔,他们锅里煮着即将用来制作玉兰片的番薯条,一走过去,他们还会热情地让我们尝尝鲜。

屋对面放着成品的玉兰片,阿姨边整理边招呼我们过去,介绍它的制作过程和具体的吃法。

几米之外的豆腐坊也飘来浓郁十足的豆香味,制作腐竹的阿姨动作轻巧灵活,不一会儿的功夫,竹竿上就挂满了几排腐竹。

虽然这些也会售卖,但与很多古村高声吆喝着买卖有绝对的差别。同样是景区,这里更注重的是还原和体验——还原古村日常的生活场景,让我们身临其境去体验原汁原味的古老乡村生活。

04围炉夜谈

需要懂它的人前来

逛了大半天,我们决定在这里住下,看看入夜后的古村有什么不一样。

夜晚的古村风很大,像是结伴而来,齐刷刷地冒出,扑向我们的脸庞。屋角的树木花草唰唰唰地响个不停,让整座古村一度热闹起来。

古村没有可以游玩的地方,就像是很多的乡村一样,只要一入夜,都窝在自家里头,村头巷尾空无一人。

我们也一样,自从来到了这座古村,脚步明显放慢了许多,多了几分慵懒。我想,这样的慵懒,是这里的环境带来的。

我们也很享受这难得的机会,看到一间屋子里的火烧得正旺,我们便坐在火炉旁烤火、看书、吃零食。

烤了半个小时的火,回房休息1个小时之后,本来以为就这样躺下了。不曾想,古村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过来邀请我们去吃宵夜。

这里的宵夜很“土气”,竟然是桂林农家人经常喝的姜汤和吃的糍粑!

“既然来到了桂林,就给你们尝尝当地村民冬天烤火时吃的东西。”早就坐在火炉旁等我们的这位大哥笑着说。

“把它们烘得鼓鼓的像个气球,说明你的技术牛!”他继续说道。

我们边吃边聊,得知这位大哥就是负责古村里与民宿有关的管理工作,便跟他说很喜欢房间里的那张木制大床,朴素却有质感。

他笑着说道,古村的创始人追求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素朴的格调是创始人用心打造内心理想家园的组成部分。

一样是民宿,有的追求精致奢华,而他们追求的是最简单的乡村式素朴。这些屋子大部分都是原居民的房子,只是做了集中修缮,这里就像是普通老百姓住的家、睡的床……虽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懂的人会来。

他说,开始的时候不理解创始人的做法——即使房间入住率再低,老板也不着急,甚至一面屏风的风格设计没想好,宁可把房间空置一年半载,也不会为了提高入住率而敷衍了事。

后面就慢慢理解了——人到一定的阶段,总得坚持一些什么,即使它不能带来传统意义上的成就与名声。

而且整个古村,就是一个乡村生活的“活历史”——里面有乡村小镇常见的叔叔阿姨,他们在榨油、煮饭、编草席……而且和蔼可亲,能自然地与你聊家长里短,“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坐在火炉旁聊天烤东西,够‘土气’!”

离开了城市的繁忙,感受乡间的宁静,这样的围炉夜谈很“乡村”,需要懂它的人前来!

在这里,无须想着陶渊明身在何处,这里就是理想中的桃花源。

-END-

文\村支书审核\村姑、村长图\村长、村支书图片后期\村花本文为界邦村原创,未经授权允许不得转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