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掇风仙!拾掇风仙!”这样的吆喝声今天再也听不到了。拾掇,济南土话,修理的意思;风仙,即风箱,也叫“风匣”,济南人把它称为“风仙”,我不清楚这里面的演变,推想起来,可能是因为“匣”与“仙”发音相似吧,或者因为风箱与炉灶都被尊为“仙”,故有这样的称呼。炉灶是“灶神”也就是“灶王爷”,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给灶王爷送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雷公、电母、风婆婆、龙王……都是神仙,风箱与炉灶同等级别,称之为“仙”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起风箱,不得不感慨其结构之巧妙。我见过《天工开物》上的风箱结构图,箱体是用厚约3厘米的6块木板拼成,前后左右挡板与底板榫卯连接,顶板是活动盖板,组成一个长方形木箱,前后挡板的内侧下方开有一个一寸多的方口,这是进风口;进风口之上悬挂活动木板,称为风舌;前挡板上面开了两个圆孔,圆孔穿两根圆棍,与活动推拉板相连,这就是“活塞”了,通过推拉运动,将木箱内的风从右侧的出风口送出去,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活塞连杆机构。其巧妙之处在于进、出风口在箱体内部悬挂着的那一活动风舌,推板(活塞)向人拉的方向运动时,后面从风口进风,而前挡板的风舌盖住风口,被压缩的风只能从中间的送风口出去。反之,向前推时,后面的风口进风,前面的风口被风舌盖住,风仍然只能从送风口出去。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足见我们先祖的智慧。风箱内的所有构件都是木头做的,很少损坏,容易损坏的只是活动推拉板(活塞)四周起着密封“圈”作用的鸡毛,每天做饭,拉过来,拉过去,不长时间鸡毛就会磨损掉,密封性能降低了,需要“拾掇”了,“拾掇风仙的”把损坏的鸡毛更换新的,再重新把木箱装好,一件生意就算完成了。“风仙”的历史应该比较久远,在《世说新语》关于嵇康的记述中,有“向子期为佐鼓排”的句子,“鼓排”就是“拉风仙”,可见其历史之久远,算起来接近年了。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也有很多插图,“风仙”能够延续到解放初期,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几千年来,城市、农村的家庭中多有风箱,用之吹火烧水、做饭。我小时候,家里的厨房在小南屋里,一个火炉,上面架一个铁锅(那时候叫“大锅底”),我娘在上面贴饼子,蒸窝头,熬饭……旁边就是一个“风仙”,每天作法,二位大仙——“灶王爷”和“风婆婆”齐上阵,奏响锅碗瓢盆奏鸣曲。记得我曾经一边拉着“风仙”,一边看连环画书,一扬手竟然把一铲子煤倒进了锅里!当然少不了挨一顿骂,用句今天的话:“脑袋被驴踢了。”说句良心话,个人分心走神,心不在焉,失手投煤,真没有“驴”什么责任。今天“风仙”已经被电力鼓风机取代;风行了几千年的“风仙”已经消亡,现代灶具如微波炉、电磁炉、燃气灶、电炉更新换代,“风”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风仙”退休,让位于“电母”。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只有那一声令人伤感的吆喝:“拾掇风仙!拾掇风仙!”
作者:武存中编辑:徐征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