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上海发布」棉衣棉裤帽子围巾……在衣柜“时刻准备着”等待冷空气的“光顾”你的“御寒神器”是什么?地暖?羽绒服?暖宝贴?还是——纯靠抖~~~~~没有这些技术加持的古人如何抵挡寒冷?长三角四地主持人走进当地博物馆找寻答案竖起耳朵它!们!来!了!牺尊我是牺尊——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虽然腿短短的,但我有酷酷的牛角、鼻环、炯炯有神的眼睛,回旋盘绕的龙蛇纹,是不是很帅?不过我最厉害的地方不在这儿,你看,我的脖子和后背一共有三个孔,中间的孔里有锅形器,可以装酒,前后两个孔洞则可以注入热水。这种特殊构造,让我成为了目前为止商周青铜器的唯一。更让我骄傲的是,作为一件从春秋就“喝”过来的温酒器,我不知道温暖了多少人的胃。铜染炉大家好,我是扬州博物馆的铜染炉。我由承盘、炉和耳杯三部分组成,是一套组合式烹饪炊具。当然,你也可以把我看作是古代的“火锅”。不过此火锅非彼火锅,我的耳杯里放的不是肉,而是酱、醋这些调料。古人会先在我的炉具里添上木炭,加热蘸料,然后才将提前制作好的肉干蘸着调料一口吃掉。这就是古人的“染食法”。冷肉干加热调料,你要在热气腾腾中尝尝这别样的风味吗?南宋棉毯吃饱喝足,还要穿得暖和。我是浙江省博物馆里的一条棉毯。%纯棉,毯面均匀致密,颜色灰白,上面还有八十一枚开元通宝和北宋钱币排列成的六个相互连接的菱形图案,既实用又好看。我能出生在南宋,多亏了一个纺织专家——黄道婆。如果没有她把从海南黎族学到的棉纺织技术带回江南,解决脱棉籽、弹棉花、纺纱、织布4道主要工序的技术难题,江南地区的纺织轻工业也不会迅速崛起,我和大家见面也就遥遥无期了。环链铜方炉古人虽然没有空调,但有我环链铜方炉,一个印有细密羽纹的高颜值炭火炉。我既有两条链条可挂,还有“四只脚”可“站立”,炉子口大大的,但不深,木炭排开来“噼里啪啦”作响,慢慢就把寒冷趋走了。我还是个“多面手”,煎烤食物也不在话下!别以为烧烤是现代人的专利,它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是贵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绿釉陶烤炉、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烧烤炉盘,可都展示了古人的撸串时刻。吃的喝的穿的烧的在防寒保暖这块古人凭智慧“拿捏住了”“化身文物”的TA们左上:长三角之声主持人黄桢右上:扬州广播电台主持人祝乐左下: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经济广播主持人童佳右下:安徽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宇峰资料:FM89.9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编辑:黄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