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a_7107858.html引言
IDanielBlake
Amacitizen
Nothingmoreandnothingless.
一、默认数字化
影片讲述了一个心碎的故事,用网络流行语来说,这也是一个会让人“破防”的故事。它发生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发达国家里,物质丰富,思想先进,法律健全。
故事的主人公叫丹尼尔·布莱克,是英国纽卡斯尔市的一名普通木工,中年人,独居,妻子因精神疾病自杀,膝下无子。一次在工地上,他心脏病突发,差点丢了性命。医生说如果他继续工作,随时有复发丧命的危险。
丹(丹尼尔·布莱克,下文同)只好去寻求政府福利部门的帮助,想要申请就业和支援津贴(为由于客观原因如疾病等无法工作的人设置)。但是健康评估专家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判断他有能力工作,拒绝了申请。而且如果丹要申诉只能被动地等评估人联系他,陷入死循环。
于是丹只好到机构去问个究竟,但是由于没有预约吃了个闭门羹。经理告诉他可以去网上申请,但是丹对电脑一窍不通。两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白,经理表示现在都是默认数字化办公,丹挖苦道“我还默认铅笔化呢”。
丹问要是就不会使用电脑怎么办,经理回答可以通过热线电话。丹想要电话号码,经理的回答却是网站上有,然后以没有预约为由让丹离开。
这样的死循环无奈又可笑,但却很常见。在数字化的社会里,效率是排在第一位的,方便与快捷被当作标榜和理由。
但如果社会只讲求效率,是否意味着有一部分人就要被牺牲和淘汰?
如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仍然适用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那么我们的发展到底在什么地方,又是为了谁。
而且,社会不会停下往前的脚步,只会变本加厉地追求更少的成本,达到更高的效率。
也许今天走在时代前列的弄潮儿们,明天因为没有来得及跟上新的时代进化浪潮,只好被涌流卷入海底,消失在汪洋大海之中。
二、低谷里的羁绊
正当丹为了这死循环心累的时候,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母亲凯蒂也在这里遭遇了不公的待遇。丹站了出来,为凯蒂说话,结果两个人都被赶了出去。
于是,两个在生活低谷里的人产生了联系。丹主动帮忙凯蒂修理安置公寓里的水电,他们互相了解了彼此的遭遇,成为了彼此的一丝暖意和依靠。
丹把自己亲手做的木制风铃送给了小女孩,搭了一个临时的“火炉”给两个孩子取暖......
慈悲和善也许不是来自怜悯,也许不是在豪宅里举办的慈善晚会,喝着香槟,讨论着难民的归宿。那些在生活的低谷,却仍然愿意与他人产生羁绊,愿意帮助和奉献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慈悲和善。
丹就像是一个斗士,孤独、决绝、固执,绝不低头。
凯蒂是一个母亲,两段失败的婚姻,有两个天真无辜的孩子,孤独,无助,妥协。
最终打败丹的不是系统,不是困难,而是凯蒂的妥协,是凯蒂放弃自尊与自爱的妥协让丹心碎。那个从伦敦分到纽卡斯尔安置房的年轻妈妈,那个想要重新把生活拾掇起来、把书本捡起来的年轻女性终究还是败给了孩子的需要——饱腹的食物和体面的衣物。
他回到失业保障中心,知道自己的申诉遥遥无期。他觉得这些复杂的、繁琐的、无奈的程序是一种羞辱和折磨,也许最终目的只是要让他的名字从系统里消失。
吊诡的是这些程序往往没有挡住投机者,挡住的是那些诚实且弱势的人。但是程序是由人制定的,理应根据现实情况发展和调整,如果一套陈旧程序不顾当下的现实,那么所谓的程序正义就不具有权威性。
他走上街头,用激烈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态度,争取自己的权力。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症结所在。
或许就像影片里那个流浪汉在丹被抓走后,对着警察,对着人群振臂高呼那样
去他妈的住豪华别墅的混蛋们!”
“向丹尼尔爵士致敬!”
贫富的差距,阶级的对立从来就没有消失。
三、我们人类叫做理想的东西
在现实面前,诸如“努力会得到回报”、“有手有脚,干点什么就能养活自己”的话并不具有普适性。
这些话当然有道理,但是任何人都不应该、也不能把自己的情况带入去评判他人的处境和人生。
不是每个人都出生在关爱的家庭,不是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注意是机会而并非权利,没有机会的权利只是摆在法典里的一句口号;不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余地;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付出相同的代价去得到同样的东西,而这个代价有时候是以生命为单位的。
我们常常说贫穷,实际上这是两个概念的集合体。贫意味着物质匮乏,而穷更多的是机会的匮乏,选择的匮乏,出路的匮乏。
就像影片里的丹,他遭遇的处境是可谓是在穷途末路的边缘。和政府吊诡的福利政策和程序做斗争,却还是在原地打转,找不到出路。
这个故事还可能有另一个走向,丹可以忽略医生的建议,继续回到工地干活,承担着随时可能猝死的风险,过着刀尖上舔蜜的生活。心酸的是这并不是什么“蜜”,而仅仅争取活下去的薪水。
这样的丹会更值得尊敬吗?答案是根本没有人会在意。
但是这样的风险是否可以由社会去承担?
作为一个纳税人,作为一个公民,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在社会那里有一份契约。这个契约是虚拟的社会概念和每一个具体的、呼吸着的个体所签订的。
你遵纪守法,法律便是你的保护你的武器;你违法乱纪,法律便是处罚你的利器。
社会需要你充实这个虚拟的概念,于是你付出你的努力,你学习,你工作。当有一天你无法继续付出了,当有一天有一个人无法生存了,那么社会是否有义务去帮助呢?
这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理想主义,这是社会本来该有的样子。你不是喜欢,你只是接受,因为你不接受,有人可以接受,不计代价,哪怕是健康,哪怕是死亡。
这是一种悲哀,承受这种悲哀的应该是社会——观念上的人构成的集合体、虚拟的概念,因为个体也只剩下生命可以奉献了,没有时间来悲哀。
哲学教授刘擎在辩论节目《奇葩说》上说过这样的话:
“应然和实然,实然是事情实际的样子,而应然是事情应该有的样子,而应该的样子(似乎)是虚无飘渺的,有害的。
但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一直接受实际的样子,那么它就永远会如此,恰恰因为我们有应该的样子,我们对实际有所不满,我们有应该如何的样子,这是人类的实在的精神结构。
我们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还有我们想成为谁,这是人类现实的一部分。那个只知道实然的人类是一个虚构的人类,人类的内在的精神的现实性包含着我们想成为谁。“
············
”人不只是有效益,不只是能够(被)当作成本收益计算的符码。人是一个作为目的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任何发展的工具,忘记这一条,我们就会变成现实的奴隶。“现实再这么糟糕,我们服从它才是对的”,这恰恰是那一种所谓经济学家最大的误区。
你在现实的处境中,但是我们要有大视野,我们不接受这个东西,至少我们要对这样一种接受的观点表达批评和质疑。
大家想一想,童工制是怎么废除的?八小时是怎么开始的?劳动保护法是怎么开始的?这些都是一开始被作为空洞的口号,这是人类我们叫做理想的东西。“
四、好吃但贵的“草莓”
一直觉得一个词很刺耳:消灭,尤其是当它和贫困组合起来。
贫困可以被消灭吗?消灭的是贫困,还是贫困的人?
消灭的是贫困的表象,还是贫困的实质?因为表象可能意味着一个面包,实质可能意味着多一次机会,多一个选择,多一种可能,少一点代价,至少不应该是健康,更不应该是生命。
我们当然无法保证也不能保证给每个人免费的“草莓”,但是每个人都值得一次凭自己双手去采摘“草莓”的机会!
五、附·没机会说的声明
文中截图来自爱奇艺app中电影《我是布莱克》以及综艺《奇葩说》,其他图源来自百度、豆瓣等,侵删。